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开放式低场MRI动态增强扫描在上腹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低场MRI 动态增强检查在上腹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行低场MRI 检查的上腹部病变患者90例,所有病例均做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动态后即刻扫描T1WI/ SE得到普通增强扫描图像.将取得的MRI 平扫+普通增强形态学及MRI平扫+动态增强形态学+动态曲线在上腹部病变的定性影像诊断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 MRI平扫+动态增强+动态曲线在上腹部病变的定性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9.7%,MRI 平扫+普通增强为75.8%.MRI 平扫+动态增强形态学+动态曲线对于检查上腹部病变的定性影像诊断的能力明显优于MRI 平扫+普通增强形态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 低场MRI动态增强检查对于鉴别上腹部肿块的良恶性有突出显著的作用,对病变的定性、定位、划定边界优于常规自旋回波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乳腺动态增强扫描诊断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55例乳腺疾病患者,全部患者均以MRI进行乳腺检查,行常规平扫、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和动态多期增强扫描,观察并分析病变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以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为金标准,评价MRI诊断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效果。结果:55例患者检出乳腺异常强化病灶59个,包括非肿块性36个,肿块性20个,局灶性3个。良性病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缓慢上升型为主,恶性病变以廓清型为主,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平台型和廓清型曲线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灵敏度85.19%,特异度62.50%,准确性72.88%,以廓清型曲线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灵敏度55.56%,特异度90.63%,准确性74.58%,准确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病变早期增强率(208.9±64.2)%,相对最大增强率(2.32±0.51)%/s,乳腺血管评分(2.22±0.87)分,均高于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有效显示异常强化病灶的形态学特征与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病理基础存在一定相关性,能够为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垂体微腺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现对本院2005年4月至2005年11月32例垂体微腺瘤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评价其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在患有上腹部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当中,患者接受MR动态增强扫描后的具体诊断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时间段内收治的31例患有上腹部疾病的患者为主要对象,所有患者需要接受螺旋CT扫描与MR动态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接受两种扫描诊断之后的具体检出例数进行分析观察。结果:患者接受MR动态增强扫描之后的疾病检出例数明显多于单纯接受CT扫描的方法,两种方法的疾病检出情况对比后存在明显意义(P 0. 05)。结论:对于患有上腹部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而言,患者接受MR动态增强扫描后的诊断效果较好,该方法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文护理干预在腹部3.0T核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检查中的运用及效果评价。[方法]对220例行核磁共振成像腹部动态增强的病人进行全程人文护理干预,对检查结果进行探讨。[结果]220例腹部动态增强扫描病人顺利完成检查,图像质量清晰。[结论]对核磁共振成像腹部动态增强检查病人实施全程人文护理干预,使病人了解整个检查流程,消除紧张恐惧情绪,以良好状态接受检查,提高了检查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患者接受钆贝葡胺造影剂进行上腹部增强MRI检查全程开展预防性护理干预的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0月在该院接受上腹部增强MRI检查的患者5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分作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预防性护理,记录两组受检者MRI增强检查用时,评估患者检查期间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7.
临床所见之垂体微腺瘤大多数为功能性腺瘤,其直径小于10mm,肿瘤较小时MRI平扫可以没有阳性发现。近的来MRI应用更加广泛,随着其高对比度,高分辨率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等优越性便诊断率不断提高,担经过与手术结果对照垂体微腺瘤的真阳率颇有差异,较低者为Girard等的26%,最高者为kulkarhi等的100%。本文主要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上的表现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宫颈癌根治术前病例作矢状动态增强扫描,进行前瞻性分析,评估动态增强扫描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宫颈活检确诊为宫颈癌21例,行常规MR及动态增强扫描,描绘病灶及周围组织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评估动态增强对宫颈癌分期的价值。结果对比剂注入16s后,20例病灶均有不均匀强化,16例(80%)强化病灶信号较子宫肌层和基质高,48S后,病灶信号较宫颈基质高,与宫颈基质之间仍有良好的对比,延时300S后,15例(75%)病灶边缘呈环形强化,比T2WI可更清楚显示病灶与阴道穹窿、宫颈管的关系,但与T2WI相比病灶范围“缩小”。宫颈癌MR平扫分期准确率为72.2%。平扫和动态增强MR综合分期准确率为88.9%。结论动态增强扫描对宫颈癌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更好,对小宫颈癌检出更敏感,MR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可提高对宫颈癌的定位、定性和分期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增强CT扫描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实验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为对照组50例患者选择常规CT扫描方法进行检测,为研究组50例患者选择增强CT扫描方法进行检测。两组患者检测完毕后与其术后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检出准确率与病灶情况,并统计不良反应例数。结果:通过检查后发现,常规CT检查的诊断检出准确率明显低于增强CT扫描方法;而在最小种植病灶面积,病灶的平均长度与宽度方面数据中,研究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患者发生情况差别不大,组间差异较小(P<0.05)。结论:对于患者的临床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诊断中,采用增强CT扫描相对于常规CT扫描而言,其检测准确率更加高且其敏感性更高,同时对于患者病灶情况的定位与检测而言,增强CT扫描更加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3.0TMR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及敏感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共26个病灶)行MR乳腺检查患者,分析形态学表现、时间-信号曲线类型对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良性病变18个病灶(纤维腺瘤11个病灶,囊性增生6个病灶,乳头状瘤1个病灶),恶性病灶(乳腺癌)8个病灶.恶性病变多表现为环形强化、蟹足样强化.良性病灶多表现为均匀强化.结论:在乳腺MR检查中,结合常规平扫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动态增强MRI在乳腺疾病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80例女性患者,包括乳腺恶性病变44例(浸润性导管癌22例,浸润性小叶癌12例,髓样癌6例,导管原位癌4例);良性病变36例(纤维腺瘤20例,炎性病变5例,小叶增生11例)。所有患者行快速自旋回波(FSE)横断位T1WI加频谱特异式脂肪抑制(SPIR)、常规横断位T2W加SPIR扫描技术,均行快速三维动态增强扫描。评价其病变的形态学特征、早期增强率及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结果病灶增强形态特征、早期增强率及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在良恶性乳腺病变中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χ2值分别为31、20.2、51.6,P<0.001)。病灶形态特征诊断的敏感性68.2%(30/44),特异性77.8%(28/36),准确性72.5%(58/80);早期增强率诊断的敏感性72.7%(32/44),特异性77.8%(28/36),准确性75%(60/80);信号强度-时间曲线诊断的敏感性86.4%(38/44),特异性88.9%(32/36),准确性87.5%(70/80);三者相结合的联合诊断标准的敏感性95.4%(42/44),特异性94.4%(34/36),准确性95%(76/80)。结论病灶增强形态特征、早期增强率及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有一定作用,三者结合对乳腺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推法对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效果的影响。方法因临床怀疑有肝脏疾患而在我院行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者,随机分组。手推法行肝脏动态增强扫描636例,高压注射器法行肝脏动态增强扫描98例。观察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正常肝实质在动脉期、门脉期、实质期的信号强度。结果手推法与高压注射器法比较,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和正常肝实质动态增强扫描各期信号强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推法在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中能取得良好效果,而且简单、准确、安全、可靠,更适用于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结合DWI对乳腺病变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将68例来我院的乳腺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硬币两面法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即实验组(n=34例)与参照组(n=34例),其中给予动态增强MRI结合DWI诊断的为实验组,给予动态增强MRI诊断的为参照组,随后评价诊断准确率及疾病检出率。结果:诊断准确率:实验组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参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疾病检出率:实验组疾病检出率相较参照组明显偏高,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态增强MRI结合DWI对乳腺病变患者具有显著的诊断效果,既能提高诊断准确率,又能明确患者疾病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应被大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模态MRI对动态增强扫描(DCE)表现为环形强化的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7例乳腺病变患者的DCE-MRI、DWI资料,病灶DCE-MRI均表现为环形强化。根据病理结果将67例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比较2组DCE-MRI病灶整体形态学指标、"强化环"形态学指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DWI扩散受限分布位置指标、DCE-MRI半定量参数指标及"强化环"多点ADC值的差异。以病理结果为应变量,上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为自变量,建立Logisitc回归模型构建新的联合参数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良、恶性组间"环形强化"环壁形态(χ2=14.19,P=0.001)、是否具有壁结节(χ2=12.48,P=0.001)、DWI扩散受限分布位置指标(χ2=19.60,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2组间早期强化率(t=2.35,P=0.02),峰值达峰时间(Tmax;t=-4.66,P=0.007),ADC环内t=1.35,P=0.001)、ADC环壁值(t=-2.88,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新构建"强化环"形态学指标+DWI扩散受限分布位置+Tmax+ADC环内参数联合诊断乳腺病变性质的约登指数最高为0.83,ROC曲线下面积为0.87,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1.96%和91.31%。结论 乳腺MR多模态成像对乳腺环形强化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三维扰相梯度回波序列(3 dimension-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 echo,3D-SPGR)冠状位快速动态增强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6例B超、CT未明确诊断的不同大小肝占位性病变病例进行常规单次激励快速自旋回波(SS-FSE)定位、轴位自旋回波(SE)T1WI及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平扫后,用3D-SPGR序列冠状位对病灶定位,行冠状位3D-SPGR序列快速动态增强扫描,分别描出病灶和正常肝实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析其强化特征并与临床、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本组肝脏不同占位性病变的肿块,3D-SPGR冠状位动态增强后的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不同。结论:3D-SPGR冠状位动态增强对肝脏不同占位性病变具有重要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Pharmacokinetic modeling of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DCE) MRI data provides measures of the extracellular‐extravascular volume fraction (ve) and the volume transfer constant (Ktrans) in a given tissue. These parameter estimates may be biased, however, by confounding issues such as contrast agent and tissue water dynamics, or assumptions of vascularization and perfusion made by the commonly used model. In contrast to MRI, radiotracer imaging with SPECT is insensitive to water dynamics. A quantitative dual‐isotope SPECT technique was developed to obtain an estimate of ve in a rat glioma model for comparison with the corresponding estimates obtained using DCE‐MRI with a vascular input function and reference region model. Both DCE‐MRI methods produced consistently larger estimates of ve in comparison to the SPECT estimates, and several experimental sources were postulated to contribute to these differences.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肝脏局灶性病变MR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疾病MR动态增强扫描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肝脏局灶性病变: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24例,周围型肝管细胞癌2例,转移瘤16例,海绵状血管瘤24例,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定量分析对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30例胸部CT发现肺部实性结节或肿块并行DCE-MRI的患者,男13例,女17例,年龄35~70岁。采用并行采集(CAIPIRINHA)、水脂分离Dixon方法及随机轨迹时间分辨成像(time-resolved imaging with stochastic trajectories,TWIST)技术的容积内插值法屏气检查(CAIPIRINHA-Dixon-TWIST volume-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CDT-VIBE)序列,应用Tofts模型测量病变区的微血管转运常数(Ktrans)、反流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和注射对比剂后60 s内对比剂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i AUC)。结果 30例患者中,肺部病变为良性者17例,恶性13例,病变大小在1.1~5.3 cm。恶性病变组Ktrans、Kep、i AUC值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Ktrans、Kep、i AU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8、0.765、0.806。结论 DCE-MRI的参数Ktrans、Kep、i AUC对肺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DCE-MRI)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应用对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年龄28~80岁(平均46岁),男性25例,女性15例,术前均行MR平扫、动态增强和DWI扫描,绘制肿瘤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获得相关参数(峰值时间Tpeak、600 s时的廓清率),在表观弥散参数(ADC)图上显示测量的肿瘤ADC值,比较良恶性腮腺肿瘤之间的TIC参数及ADC值,并分析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之间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40例腮腺肿瘤中,良性28例,主要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恶性12例,病理类型较多。多形性腺瘤以A型(缓慢上升型)、C型(快进缓降型)曲线为主,且A型曲线只存在于多形性腺瘤中,其中1例为多形性腺瘤恶变,可将多形性腺瘤与其他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腺淋巴瘤以B型(速升速降型)曲线为主,较具有特征性,恶性肿瘤以C型曲线为主,但是C型曲线也存在于部分良性肿瘤中,两者之间存在部分重叠。腮腺良性肿瘤的ADC值高于恶性肿瘤的ADC值(1.13×10-3 mm2/s vs 0.84×10-3 mm2/s),其中多形性腺瘤和恶性肿瘤、腺淋巴瘤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腺淋巴瘤和恶性肿瘤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常规扫描结合动态增强为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有价值信息,联合ADC值可进一步提高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RI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诊断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RI影像学资料。结果36例瘤体实质部分在T1WI表现为低、中等信号,在T2WI表现为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7例瘤体内坏死或黏液变性,表现为双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42例瘤体周边强化明显,瘤体近中心区强化不明显或无强化表现。结论MRI可清晰显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肿瘤范围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