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平树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平树根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三十四烷酸(1)、油酮酸-3-乙酯(2)、β-谷甾醇(3)、豆甾-4-烯-6β-醇-3-酮(4)、2α-hydroxyaleuritolic acid 3-p-hydroxybenzoate(5)、东莨菪素(6)、胡萝卜苷(7)、2,6-二甲氧基对苯醌(8)、山楂酸(9)。结论: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鸡矢藤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喻晓雁 《中草药》2011,42(4):661-663
目的追踪分离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的化学成分,并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方法以95%乙醇回流提取,采用各种色谱技术对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确定所得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鸡矢藤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13β-二羟基-乌索-11-烯-28-油酸(1)、2α,3β,13β-三羟基-乌索-11-烯-28-油酸(2)、乌索酸(3)、2α-羟基乌索酸(4)、α-亚麻酸(5)、二十三碳酸(6)、棕榈酸(7)、β-胡萝卜苷(8)、β-谷甾醇(9)。结论化合物1、2、4、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洋金花中倍半萜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大孔吸附树脂、硅胶等柱色谱方法分离,利用多种波谱学测试技术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从洋金花中分离并鉴定了5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为二氢红花菜豆酸(dihydrophaseic acid)(1),(6Z)-4-(3-hydroxybutylidene)-3,5,5-trimethyl-2-cyclohexene-1-one-O-β-D-glucopyranoside(2),(6E)-4-(3-hydroxybutylidene)-3,5,5-trimethyl-2-cyclohexene-1-one-O-β-D-glucopyrano-side(3),Vomifoliol(4)和(6S,9R)-3-oxo-α-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5)。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洋金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7,(8)
目的:研究匙羹藤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匙羹藤果实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正二十九烷(1)、香树脂醇桂皮酸酯(2)、3β-24-methylene-9,19-cyclolanostan-3-ol(3)、羽扇豆醇桂皮酸酯(4)、β-谷甾醇(5)、豆甾醇(6)、豆甾醇-3-O-葡萄糖苷(7)、牛弥菜醇A(8)、3β,8,12β,14β,17,20-hexahydroxy-14β,17α-pregn-5-ene(9)。结论:其中,化合物1~3、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6,(8)
目的:研究化香树果序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化香树果序的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正三十二烷(1)、熊果酸(2)、二十六烯(3)、β-谷甾醇(4)、胡萝卜苷(5)、2,5,8-三羟基-3-甲氧基-1,4-萘醌(6)、3,3'-二甲氧基鞣花酸(7)、鞣花酸(8)、4'-羟基异黄酮-7-O-β-D-半乳糖苷(9)、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木糖苷(10)、没食子酸(11)。结论:其中,化合物1、3~6、9、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Zeng XJ  Hu Y  Wen XQ  Hong AH  Cen YZ 《中药材》2012,35(2):223-225
目的:研究瑶药铁包金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铁包金根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十六烷酸(1)、正十八烷酸(2)、β-谷甾醇(3)、豆甾醇(4)、羊齿烯醇(5)、大黄酚(6)、大黄素甲醚(7)、floribundiquinone D(8)、2-乙酰大黄素甲醚(9)。结论:化合物1~4、7~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5,(4)
目的:研究碱蓬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碱蓬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二十四烷酸(1)、β-amyrin-n-nonyl ether(2)、β-谷甾醇(3)、β-胡萝卜苷(4)、槲皮素(5)、木犀草素(6)、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7)、异鼠李素(8)、东莨菪内酯(9)、豆甾醇(10)。结论:其中,化合物1、2、6~10为首次从碱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17,(9)
目的:研究红毛七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且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红毛七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hydroxypropiovanillone-3-O-β-D-glucopyranoside(1)、β-hydroxypropiovanillone(2)、对香豆酸(3)、苯甲酸(4)、(6S,9R)-roseoside(5)、rel-5-(1R,5S-dimethyl-3R,4R,8S-trihydroxy-7-oxa-6-oxobicyclo-[3,2,1]oct-8-yl)-3-methyl-2Z,4E-pentadienoic acid(6)、siringin(7)、ligalbumoside A(8)、alangilignoside D(9)。结论: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15,(3)
目的:研究唇形科蜜蜂花属植物香蜂花叶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柱色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香峰花叶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醛(1)、三对节酸(2)、香草醛(3)、2α,3β-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4)、乌苏酸(5)、齐墩果酸(6)、胡萝卜苷(7)、2α,3β,23,29-四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29-O-β-D-吡喃葡萄糖苷(8)、木犀草素(9)、迷迭香酸(10)、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1)、β-谷甾醇(12)、十六烷酸(13)。结论:其中,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巴天酸模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涌  罗建军  李冲 《中药材》2013,(1):57-60
目的:研究巴天酸模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的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巴天酸模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酚(1)、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2)、大黄素甲醚(3)、大黄素(4)、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5)、高丽槐素(6)、高丽槐素-3-O-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9)、2-O-甲基肌醇(10)、决明酮-8-O-β-D-葡萄糖苷(11)、酸模素-8-O-β-D-葡萄糖苷(12)。结论:其中,化合物6、7、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石崖茶Adinandra nitida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色谱方法分离纯化,经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石崖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13个萜类化合物,包括11个三萜:乌索酸(1)、18-羟基乌索酸(2)、2α,3α-二羟基乌苏酸(3)、3α,19α-二羟基乌苏酸(4)、蔷薇酸(5)、3β,19α,23-三羟基酸(6)、2α,3α-二羟基乌苏酸-28-O-β-D-葡萄糖苷(7)、kajiichigaside F1(8)、齐墩果酸(9)、arjunetin(10)、白桦脂酸(11),2个二萜:cassipourol(12)、α-生育酚(13)及2个甾体化合物:胡萝卜苷(14)、β-谷甾醇(15)。结论化合物1~4、6、7、9、11~13为首次从石崖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秃毛冬青Ilexpubescens Hook.et Arn. var. glabra Chang茎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层析手段对秃毛冬青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鉴定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3-O-β-D-半乳糖豆甾二烯醇(1),5,25-豆甾二烯醇(2),3β-acetoxy-28-hydroxyurs-12-ene(3),齐墩果酸(4),β-谷甾醇(5),白桦脂酸(6),坡模酸(7),丁香酸(8),β-胡萝卜苷(9)和秦皮乙素(10)。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冬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9为首次从秃毛冬青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海南草珊瑚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海南草珊瑚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分离,通过波谱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海南草珊瑚全草石油醚部位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棕榈酸(1),花生酸(2),β-谷甾醇(3),硬脂酸(4),大黄素(5),大黄酚(6),2',3'-二羟基4',6'-二甲氧基查耳酮(7),2'-羟基4',6'-二甲氧基查耳酮(8),cardamonin(9).结论:化合物1~9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9为首次从该科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蒌叶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蒌叶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用理化及波谱分析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蒌叶茎70%丙酮提取物的石油醚部分和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β-羟基-豆甾-4-烯-3-酮(1)、β-谷甾醇(2)、豆甾醇(3)、齐墩果酸(4)、23-hydroxyursan-12-en-28-oic acid(5)、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6′-棕榈酸酯(6)、β-胡萝卜苷(7)、(2S)-4′-羟基-7-O-β-D-葡萄糖-2,3-二氢黄酮苷(8)和α-乙基葡萄糖(9).结论:除化合物2之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莱菔子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技术对莱菔子中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测定、光谱分析等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莱菔子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2-O-β-D呋喃果糖基-α-D-异吡喃糖酯(2)、反式-芥子酸乙酯(3)、3,4-二羟基-2-氧-吲哚-3-乙腈(4)、反式-芥子酸(5)、4-羟基-3-吲哚醛(6)、β-D-(3-芥子酰基)果糖基-α-D-(6-芥子酰基)葡萄糖苷(7)、阿魏酸(8)、反式-芥子碱硫氰酸盐(9)、5-羟甲基糠醛(10)。结论:化合物4、6为首次从莱菔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龙船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PLC等色谱方法对龙船花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波谱分析方法结合文献报道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龙船花石油醚提取部位、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分离纯化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2α,3α-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2)、3-O-乙酰坡模酸(3)、对羟基桂皮酸(4)、绿原酸(5)、儿茶素(6)、(-)-表儿茶素(7)、异鼠李素(8)、京尼平苷(9)、胡萝卜苷(10)。结论: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余甘子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余甘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聚酰胺、Sephadex LH-20等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余甘子中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三十烷醇(1)、三十烷酸(2)、β-香树脂酮(3)、白桦脂酮酸(4)、胡萝卜苷(5)、羽扇豆醇乙酸酯(6)、β-香树脂醇-3-棕榈酸酯(7)、没食子酸(8)、白桦脂酸(9)、乌苏酸(10)、齐墩果酸(11)、槲皮素(12)、芦丁(13)。结论:其中,化合物1、2、4、6、7、9~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白背叶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冯子明  李福双  徐建富  张培成 《中草药》2012,43(8):1489-1491
目的 研究白背叶Mallotus apelt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香树脂醇乙酸酯(1)、高根二醇(2)、羽扇豆-20 (29)-烯-3β,30-二醇(3)、对羟基苯甲酸-2α-羟基油桐酸酯(4)、α-香树脂醇乙酸酯(5)、油桐酸(6)、槲皮素(7)、3-甲氧基-4-O-β-D-葡萄糖基苯甲酸(8)、勾儿茶素(9).结论 化合物1~4、6、8、9为首次从野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ODS柱色谱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南蛇藤茎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3β-hydroxy-2-oxoolean-12-ene-22,29-lactone(1),2,6-二甲氧基苯醌(2),3-氧代齐墩果酸(3),24-去甲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3-酮(4),白头翁酸(5),香草酸(6),23-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3-酮(7),丁香酸(8),齐墩果酸(9),β-谷甾醇(10),β-胡萝卜苷(11)。结论:化合物1为新三萜化合物,化合物2-5和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和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龙须菜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崇玉  邓赟  梅玲  郭大乐 《中草药》2011,42(6):1069-1071
目的:对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分析的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棕榈酸(1)、1,3-双棕榈酸甘油酯(2)、1-棕榈酸单甘油酯(3)、尿嘧啶(4)、腺嘌呤核苷(5)、2α-氧杂-2-氧-5α-羟基-3,4-二失碳胆甾烷(6)、1-O-β-D-半乳糖-(6→1)-α-D-半乳糖-2,3-O-十六烷酸甘油二酯(7)、1-O-α-D-吡喃葡萄糖-2,3-O-十六烷酸甘油二酯(8)、β-谷甾醇(9)。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