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累及主动脉弓部主动脉夹层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5年5月因主动脉弓部夹层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病例资料,分析其手术方式选择及理由,不同术式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病例92例,其中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36例,预开窗血管支架的TEVAR 2例,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TEVAR 31例,不开胸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术+TEVAR17例(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4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3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术、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0例),开胸主动脉弓置换术6例。2例开胸主动脉弓置换术患者术后死亡,其余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累及主动脉弓部夹层,开胸主动脉弓置换术是一种成熟的治疗方式;TEVAR是的一种快速、有效、经济、术后并发症少的手术方式,并可以通过开窗、分支血管旁路术等方式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不开胸"杂交"手术(不开胸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术+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部夹层的近中期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胸外科接受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术+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术毕即转入导管室行同期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部夹层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46~71岁。分析该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情况。结果行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4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3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旁路术、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0例。全部手术均获得成功。1例患者术后出现喉返神经损伤。术后7 d、3个月、1年及之后每年复查CT,随访截至2015年9月,随访时间12~5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健康存活,人工血管旁路通畅,血管支架无内漏。结论不开胸"杂交"手术可用于治疗难以耐受主动脉置换的主动脉弓部主动脉夹层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联合辅助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方法 分析腔内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破口邻近左锁骨下动脉或位于其近端的46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腔内封堵左锁骨下动脉43例;PDA封堵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6例次;颈部动脉搭桥术9例次;“烟囱”技术重建左颈总动脉8例次;“开窗”技术封堵夹层破口,同时保留主动脉弓部所有分支动脉1例次.结果 患者术后均存活,随访时间(25±16)个月.未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10例发生左锁骨下动脉Ⅱ型内漏,其中6例通过PDA封堵器隔绝,2例保守治疗后自愈;9例发生左上肢缺血症状,其中8例行保守治疗,另1例症状严重,行颈部动脉搭桥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随访中,所有人工血管和分支动脉支架均保持通畅,降主动脉真腔直径显著扩大,假腔直径逐渐缩小.结论 对累及主动脉弓部,破口邻近左锁骨下动脉或位于其近端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联合PDA封堵器、颈部动脉搭桥术、“烟囱”技术或“开窗”技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头臂血管转流并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B1C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中心应用头臂血管转流并同期行覆膜支架植入手术技术治疗Stanford B1C型主动脉夹层患者49例,其中男33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4±5.5)岁。29例行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18例行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2例行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转流+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结果全组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1例(2.0%),术后生存48例,随访率100.0%(48/48),术后随访6~47(26.8±11.9)个月,其中1例术后6个月再发胸痛,急诊复查全程主动脉血管造影CT提示逆撕Stanford A1S型夹层,行外科手术,效果满意。全组存活患者未发生内漏。结论头臂血管转流并同期行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手术治疗Stanford B1C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技术重建主动脉弓治疗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病变的可行性。方法2005年,对1例StanfordA型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主动脉病变之前做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的旁路术;经右颈总动脉将修改的分叉支架型血管主体放入升主动脉,长臂位于无名动脉。短臂应用延长支架型血管延伸至降主动脉。通过腔内技术重建主动脉弓实现累及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主动脉病变的微创治疗。结果腔内修复术后移植物形态良好,血流通畅,病变被隔绝,脑、躯干、四肢循环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该手术方案设计合理、技术可行。可能成为复杂胸主动脉病变新的腔内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血管外科采用腔内治疗36例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的腔内治疗均获成功。22例行主动脉腔内修复并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0例结合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技术行主动脉腔内修复,2例先实施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后再行腔内修复,2例先实施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左颈总动脉近心端结扎)后再行主动脉腔内修复。内脏动脉及下肢动脉缺血逐渐恢复,无内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结合覆盖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技术、小切口的杂交手术等策略来延长锚定区,从而拓展了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范围,提高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效果。方法:采用杂交技术(解剖外旁路联合血管腔内修复术)手术治疗10例患者,包括累及主动脉弓部分支的B型主动脉夹层4例和主动脉弓降部真性动脉瘤6例。其中左颈总动脉至左椎动脉旁路1例,右颈总动脉至左颈总动脉旁路5例,右颈总动脉至左颈总动脉及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旁路1例和升主动脉至无名动脉及左颈总动脉旁路3例。均经股动脉入路植入覆膜支架。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1例发生少量I型内漏,未处理。术后1例因脑梗塞伴肺炎、肾功能衰竭不治自动出院;其余9例均痊愈出院。9例随访时间3~33个月,均恢复正常生活,术后3个月CTA示:覆膜支架无移位,1例内漏已消失,无新的内漏发生,夹层假腔或动脉瘤腔内已有血栓形成,远端夹层假腔无明显扩大,旁路人工血管通畅。结论:杂交手术避免体外循环损害,减轻外科手术创伤,提高了治疗效果,是治疗累及分支的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内激光原位开窗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甚至升主动脉的主动脉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6年11月~2017年1月我科对12例累及主动脉弓部甚至升主动脉的主动脉疾病应用体内激光原位开窗技术进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其中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7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2例,升主动脉合并主动脉弓部动脉瘤1例,升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合并壁内血肿2例。左锁骨下动脉开窗7例,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窗1例,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窗4例。急性期手术5例,慢性期手术7例。结果植入锥形大动脉覆膜支架12枚,Fluency plus直管型覆膜支架21枚。围手术期死亡2例(16.7%,2/12),其中术中升主动脉破裂死亡1例(8.3%,1/12),术后因消化道大出血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16.7%(2/12),分别为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呼吸功能不全合并肺部感染1例,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夹层破口(或溃疡、动脉瘤)隔绝良好,无内漏,开窗血管通畅。结论激光原位开窗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甚至升主动脉的主动脉疾病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中成功率高、内漏发生率低等优点,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77岁男性患者,因血尿行泌尿系增强CT提示主动脉夹层,膀胱占位,进一步查胸腹主动脉CTA示近端累及升主动脉的非A非B型主动脉夹层,夹层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后壁。利用Castor分支型覆膜支架通过预开窗重建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联合左锁骨下动脉栓塞成功隔绝夹层破口。  相似文献   

10.
<正>主动脉弓疾病主要包括侵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最大难点为在腔内隔绝动脉瘤和夹层裂口的同时,需要保留主动脉弓部的重要分支动脉,包括无名干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及变异的椎动脉与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复合手术、烟囱或潜望镜技术、体外开窗、原位开窗、分支移  相似文献   

11.
腔内修复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1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4年8月腔内修复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1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dissectionaneurysm, ADA)12例,动脉瘤2例。8例ADA直接行腔内修复,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另4例ADA和2例动脉瘤接受辅助性右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旁路联合腔内修复。结果14例均取得技术成功。1例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生存的13例围手术期和随访期间(1 ~14个月,平均11个月)无神经系统或肢体缺血性并发症。3个月CT证实所有ADA患者原发破口封闭。存活动脉瘤患者术后1个月CT显示瘤腔内血栓形成。结论腔内修复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2014年9月2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主任谷天祥教授在心脏外科副主任修宗谊教授、麻醉科主任马虹教授以及手术室的全力配合下,成功施行一期全主动脉置换手术一例。患者,男,22岁,为慢性胸腹主动脉瘤合并A型主动脉夹层,病变起于升主动脉,累及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和胸腹主动脉全程,假腔巨大,真腔显著受压,升主动脉直径5.6 cm,降主动脉直径达到5.4 cm,夹层累及右冠状动脉、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肋间动脉、双肾动脉、腹腔干以及肠系膜上动脉等。患者随时可能因动脉瘤破裂出现猝死。  相似文献   

13.
77岁男性患者, 因血尿行泌尿系增强CT提示主动脉夹层, 膀胱占位, 进一步查胸腹主动脉CTA示近端累及升主动脉的非A非B型主动脉夹层, 夹层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后壁。利用Castor分支型覆膜支架通过预开窗重建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 联合左锁骨下动脉栓塞成功隔绝夹层破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Ⅲ型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误堵左颈总动脉的处理和经验教训.方法 4例Ⅲ型夹层动脉瘤患者行支架型人工血管封堵降主动脉内膜破口时不慎误堵塞左颈总动脉.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45岁,平均年龄41岁.1例因存在内漏加Cuff时将第一个支架推向近侧导致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堵塞,经球囊拖向下方后解决;1例放置支架时支架前跳堵塞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立即从股动脉进抓捕器抓住从左上肢肱动脉进入升主动脉的刻度猪尾导管将支架拖向远侧后恢复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血流;1例因定位误差导致支架堵塞2/3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立即显露左颈总动脉分叉经颈外动脉置入左颈总动脉支架(chimney技术)后左颈总动脉血运完全恢复;1例是在心外科误将前端无裸支架的支架型人工血管当成有裸支架而将一半的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封堵,经正中开胸行升主动脉双颈动脉及左腋动脉人工血管搭桥后缓解.结果 4例患者均成功封堵Ⅲ型主动脉夹层的近侧内膜破口,无明显内漏,无脑梗死和左上肢缺血表现.结论 介入治疗Ⅲ型主动脉夹层误堵颈动脉后需立即通过手术或介入手段解决以避免发生脑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联合体内激光原位开窗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柳州市工人医院血管外科对7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应用体内激光原位开窗技术进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术中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窗4例,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开窗2例,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窗1例。急性期手术5例,慢性期手术2例。结果 7例病人植入锥形大动脉支架13枚、Fluency plus直管型覆膜支架18枚。术中因升主动脉破裂死亡1例(14.3%),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所有病人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术后1个月、3个月随访结果均显示夹层破口隔绝良好,无内漏,开窗血管通畅。结论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联合体内激光原位开窗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且创伤小、恢复快、术中成功率高、内漏发生率低,近期效果良好,中、远期疗效尚需随访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CT血管造影测量胸主动脉分支血管,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提供相关的血管解剖指导.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12年2月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进行胸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739例患者资料,测量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弓上分支的直径和长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主动脉弓分为标准型和变异型,其中标准型最常见,占总例数的91.1%,变异型占8.9%.主动脉弓标准型患者的冠状动脉开口处升主动脉直径为(35.7±4.3) mm,头臂干开口处升主动脉直径为(33.6±4.2) mm,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之间的主动脉弓直径为(29.4±5.7) mm,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的主动脉弓直径为(27.6±4.2) mm,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降主动脉直径为(25.4±4.5) mm,头臂干在主动脉弓分支处的直径为(12.9±0.9) mm,左颈总动脉在主动脉弓分支处的直径为(8.5±0.7)mm,左锁骨下动脉在主动脉弓分支处的直径为(10.4±1.1) mm,冠状动脉与头臂干之间的管壁长度为(53.3±12.5) mm,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之间的管壁长度为(4.7±1.5) mm,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的管壁长度为(7.9±2.6)mm,头臂干起始处至右锁骨下动脉开口处长度为(41.1±8.2)mm,左锁骨下动脉起始处至椎动脉开口处管腔长度为(38.5±5.7) mm,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间距的平面与矢状面之间的夹角为(71.2±7.2)°,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间距的平面与矢状面之间的夹角为(31.1±2.9)°.结论 CT测量所得的胸主动脉数据可以为血管支架的生产提供支持,还能为腔内修复术中支架的定位释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Li C  Li YL  Wang ZG  Zhang Q  Gu YQ  Bian JF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8):1184-1186
目的探讨采用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弓降部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2月至2004年6月,采用血管腔内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夹层14例。14例均为StanforB型主动脉夹层,原发破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2~13mm,平均8.7mm。分支型支架由主动脉段支架和分支段支架组成,支架直径较相应支撑部位动脉直径大15%~20%。治疗在血管造影室进行,应用定位导丝、在透视下将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送人并连续释置入主动脉弓和左锁骨下动脉。结果支架释放全部成功。14例患者共放置14只分支型主动脉支架和2只可弯曲型支架人工血管,封闭夹层破裂口,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直径。无远端动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结论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适合于修复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旁的主动脉弓部夹层。  相似文献   

18.
分支型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应用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分支型支架人工血管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弓部夹层。方法2004年2月至2005年1月,采用北京裕恒佳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的血管腔内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B型夹层病人42例。原发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侧2cm以内。分支型支架由主动脉支架和左锁骨下动脉支架组合而成。支架直径较相应支撑部位动脉直径增加15%~20%。治疗在血管造影室进行,分支型支架人工血管经送放器送入动脉,在透视下释放,植入主动脉弓和左锁骨下动脉。结果41例(98%)成功放置分支型支架41只和直筒型可弯曲支架人工血管5只;1例因左锁骨下动脉变形成角未能将送放器送入而改用直筒型支架治疗。夹层破裂口均被封闭,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直径。术后复查2例存在少量内漏。入路动脉无损伤,无死亡病例。术后病人均恢复正常活动。结论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分支型支架人工血管易使用,适合修复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旁的主动脉弓部夹层,但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56岁女性患者, 突发胸背部撕裂样疼痛8 h。主动脉CTA示夹层破口位于主动脉弓大弯侧, 距左锁骨下动脉约8 mm。左侧椎动脉异位起源于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间之主动脉弓。利用Castor分支型支架通过预开窗成功隔绝主动脉夹层破口, 重建左锁骨下动脉和左侧椎动脉。  相似文献   

20.
患者1,女性,76岁。无明显诱因突发胸痛1周,呈持续性,曾在其他医院就诊,诊断为弓降部主动脉夹层,后转入我院。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提示:主动脉内膜撕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后缘。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有变异:仅有左侧锥动脉自左锁骨下动脉发出;右锁骨下动脉及主动脉弓未发现右锥动脉(见图1)。因内膜撕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后缘近,手术需要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同时要转流以保证左锥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