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细辛入药部位、产地、品种及药物的剂型等总结得出"细辛不过钱"这一说是有局限性的。现代研究表明,通过掌握临床应用指征、应用不同炮制方法及剂量、煎服法等可起到减少毒性反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细辛用量与用法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辛作用较多,其用量、用法也应各有选择。尤其用量有传统的不过“钱”之说。如《本草纲目》“发明”载:“若单用为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大部分药书均不越雷池,有的参考书曾有水煎用3克~4.5克的记载(上海中医学院方药教研组编《中药临床手册》)。而一些临床文献中,用量破格的记载却屡见不鲜。如:张仲景小青龙汤中用“细辛三两”(约合现在9克);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用量“二两”(约合6克),张隐菴对不过“钱”之说,  相似文献   

3.
余临诊半个世纪,初出医校门时,用仲景方,随意加减,但感疗效不显著,反复探索而不得其因。继而试以原方原药按药量比例如法投之,则常见捷效。渐悉《伤寒论》制方配伍之确定,其精髓在于屡经实践检验,推敲至再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灸法探微413000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傅平华《伤寒论》中论述灸的条文虽仅9条,却是经过“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精华,其中所反映的针灸学术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本文拟就其灸疗特点,试做如下探讨。一、强调用灸须诊脉:《伤寒论》中及灸法的9条条文中...  相似文献   

5.
1 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授课方式 只有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笔者在<伤寒论>的教学过程中贯彻"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突破"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中加入原文讨论以及病案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分析原文、讨论病案,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兴趣、自觉性、责任感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达到了良好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6.
谷松  石岩  关庆增  陈雷  王树鹏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213-2214
1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授课方式 只有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笔者在《伤寒论》的教学过程中贯彻“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突破“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中加入原文讨论以及病案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分析原文、讨论病案,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兴趣、自觉性、责任感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达到了良好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7.
水疗法是借助于水的物理性质,通过各种形式作用于人体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1]。《伤寒论》中涉及的水疗法有冷水外灌与水液内服两种形式。冷水外灌适用于阳热内郁之证;水液内服有冷水内服发汗与内服养阴之别,二者功效相似,都适用于邪热亢盛、阴液不足之症,若既有津液亏虚又兼阳气不足时,只可少少与温水服之,断不可饮冷水。  相似文献   

8.
代赭石性味苦寒,功具平肝潜阳、降逆止呕、凉血止血之能。临床尤常用于呕、恶、哕、噫诸证。因其质重而降,医者每喜大剂用之,其用量常在五钱至一两之间,多至一两以上者亦非罕见,而鲜有用三钱以下者。笔者以为,代赭石之用,并非均以大剂量应用为宜。《伤寒论》旋复代赭汤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革更),噫气不除者。”方中代赭石  相似文献   

9.
滕占理  樊巧玲 《中医杂志》2018,(10):887-889,892
目的总结汉代至清代间含细辛内服散剂中细辛的用量特点。方法收录《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细辛的内服散剂,建立方剂数据库,统计整方药量、细辛药量、方药味数、日服量及细辛用量比重。结果细辛入散剂无单独使用案例,常为7~15味药复方形式,常用日服药次数3次,常用细辛药量占比为3.80%~10.39%,治疗外科疾病时药量占比可适当增加,历代平均药量占比呈增加趋势。入散宜小剂量使用,历代常用剂量范围分别为汉唐时期0.33~1.19 g、宋元时期0.61~2.00 g、明朝0.48~1.92 g、清朝0.72~2.71 g,呈增长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1~3 g常用量的标准更符合细辛在散剂中的用量规定。结论用药味数的减少和细辛药量占比的增加是导致历代散剂中细辛日用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临床上把控细辛用量时应考虑不同的剂型因素,直言细辛用量范围而忽视剂型条件较为不妥的。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方剂学》135页炙甘草汤方如下:“甘草四两,炙(12g)生姜三两,切(9g)桂枝三两,去皮(9g)人参二两(6g),生地黄一斤(50g),阿胶二两(6g),麦门冬半升,去心(10g)麻仁半升(10g)大枣三十枚擘(10枚)“。此处为何将原方大枣用量30枚,而改为10枚?  相似文献   

11.
靳三元 《中医研究》2003,16(5):14-15
《伤寒论》十枣汤 ,素有峻剂之称。用之得当 ,其效立见 ,若孟浪误用 ,祸不旋踵。近习五版教材《伤寒论讲义》(后简称讲义 )谓十枣汤散剂用量为 :“强人服一钱匕 ,羸人服半钱。”[1] 此或有误 ,一为剂量与体质关系不相符 ,一为计量单位不一致。谨质疑如是。1 从体质与剂是关系分析“能毒者以药 ,不胜毒者以薄药”《素问》之谓明示了服药剂量与体质的关系。强壮之人耐受药物的能力强 ,服药剂量偏大 ;羸弱之人耐受药物的能力差 ,而服药剂量稍小。十枣汤既为峻剂 ,即属大毒无疑。于使用剂量尤当精求。仲景制方谆谆告戒用心良苦。若《讲义》所谓…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细辛的功效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细辛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之须根,因其根细而辛辣,故以此得名。北细辛和汉城细辛主要产地为东北三省,故统称北细辛,又名辽北细辛,临床用药多以此为主;华细辛主产于陕西。细辛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属常用中药之一,有小毒,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祛风止痛、温通鼻窍等功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用细辛的方剂共有17个。本文将细辛的功效、用量和用法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有关细辛用法用量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顾苏俊 《中草药》2006,37(6):956-957
细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药性辛温,既能外散风寒、祛风止痛,又能内祛阴寒;有温肺化饮、镇咳祛痰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风湿痹痛,痰饮咳喘等症。细辛虽属常用中药,但因其毒性较大,用量过大则会导致呼吸中枢完全麻痹而死亡,所以中医早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我国历版药典也均规定其常用量为1~3g。“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据考证出自陈承《本草别说》中“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半钱匕”改为“一钱”,乃至后世均将此视为前人通过经验总结出的一条用药法则…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附子运用探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附子,大辛,大热,有毒,归心、肾、脾而善通十二经。《伤寒论》用附子者凡36见。涉及条文33条,方证20个,方后加减法3处,施治多种病证。其配伍精当、园机活法。足为临证师表。笔者对其运用,初探如下。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和法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法,是中医的主要治法之一.将和法内涵全面体现于临床者,当首推张仲景《伤寒论》.兹对《伤寒论》中主要和法和方作以简要分析,以窥和法经典运用之一斑.  相似文献   

16.
在<伤寒论>中有关"恶寒"的条文有50多处,仲景用其来提示关键性的病机转变以及内蕴的潜在病机,对"恶寒"这一症状的辨析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为此,笔者遴选出<伤寒论>中出现"恶寒"的相关条文以阐发其义.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下利治法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对下利的论述详备,其所用治法,归纳起来有解表散邪、通腑泄热、清泄少阳、清热燥湿、疏肝透郁、温降肝胃、温中散寒、化软利水、寒热并调、温经回阳、涩肠固脱、滋阴清热等12种之多。  相似文献   

18.
“胃家实”不是阳明病的病机,而应当视为症状;“不中”是南阳地方口头语。是不中吃,不中用之义;“几几”是隐隐约约,不能自如,难以忍受的感觉;“少少”就是稍稍,不可过量之义。这些词语的探讨,对研究、学习《伤寒杂病论》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胡希恕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又是当代屈指可数的伤寒大家。胡老行医50余年,于经方医学至力甚深,获得国内中医界极高评价。日本汉方医学界赞誉胡老是中国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和经方家~([1])。胡老根据长期大量的临床体会和对伤寒论经典理论的理解,针对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独特见解。《胡希恕伤寒论讲座》~([2])是根据胡老最后一次系统讲解《伤寒论》的录音资料  相似文献   

20.
阎振立 《中医药学刊》2004,22(9):1683-1684
和法,是中医的主要治法之一。将和法内涵全面体现于临床者,当首推张仲景《伤寒论》。兹对《伤寒论》中主要和法和方作以简要分析.以窥和法经典运用之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