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4~6岁幼儿分享行为与情绪状态的关系。方法:选取120名4~6岁幼儿,随机等分为中性情绪启动组(n=60)和快乐情绪启动组(n=60),采用情绪启动视频来启动被试的中性情绪和快乐情绪,使用独裁者游戏(DG)比较两组被试在分享物品数量上的差异,使用面部情感量表(FAS)比较两组被试分享前后的情绪变化差异。结果:幼儿在中性和快乐情绪启动条件下平均分享物品数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5±0.85) vs.(2.68±0.89),P>0.05];在中性情绪启动条件下,幼儿分享后测情绪得分高于分享前测情绪得分(P<0.001);在快乐情绪启动条件下,幼儿分享后测情绪得分与分享前测情绪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中性情绪,快乐情绪并未提高4~6岁幼儿分享物品的数量;在中性情绪条件下,幼儿分享后比分享前更加快乐;在快乐情绪条件下,幼儿分享前后都快乐。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共情、道德认同和利他倾向的关系。方法:选取320名大学生,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测评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用道德认同问卷测评道德认同的内化和符号化,用最后通牒博弈测查利他倾向。结果:情感共情得分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利他倾向(β=0.50,P0.05)。内化因子(β=0.15,P0.01)和符号化因子(β=-0.19,P0.001)在认知共情得分与利他倾向的关联中发挥调节作用。对认知共情低的大学生而言,内化[(55.8±2.78) vs.(49.7±1.91),P0.05]和符号化[(56.1±2.3) vs.(49.3±2.2),P0.001]较高其分享数量也较高;对认知共情高的大学生而言,符号化较低的大学生的分享数量高于较高的大学生[(51.6±2.7) vs.(47.7±1.8),P0.01]。结论:大学生的情感共情与利他倾向正向关联,认知共情与利他倾向的关联受道德认同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主体情绪状态下,个体对情绪图片加工的眼动特点。方法:选取3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主体情绪状态:积极、消极)×2(图片情绪模式:积极、消极)的两因素被试内设计。通过情绪视频诱发被试的积极和消极情绪,使用ASL504型眼动仪记录被试观看不同情绪图片(积极、消极各4张,选自中国情绪图片系统)的眼动情况,眼动分析指标包括总注视时间、平均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瞳孔直径、凝视次数。结果:被试在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时的平均注视时间长[(0.51±0.13)s vs.(0.46±0.11)s;P<0.01]、瞳孔直径小[(4.7±0.8)mm vs.(5.2±0.9)mm;P<0.001]、注视次数少[(27.3±6.2)vs.(30.0±8.0),P<0.05],观看积极图片较消极图片的总注视时间长[(14.7±3.1)s vs.(12.5±3.9)s;P<0.01],平均注视时间长[(0.51±0.14)s vs.(0.46±0.10)s;P<0.01],凝视次数多[(844.4±114.1)vs.(806.9±207.6);P<0.001],瞳孔直径小[(4.4±0.6)mmvs.(5.4±0.8)mm;P<0.001]。在瞳孔直径、总注视时间、凝视次数三个指标上,主体情绪状态和图片情绪模式对图片信息加工产生交互影响。结论:个体处于积极和消极情绪状态下观看情绪图片的眼动模式不同,且主体情绪状态与图片情绪模式对图片加工具有协同作用,这在眼动指标上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对状态共情与助人行为的影响,以及状态共情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与助人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通过视频诱发情绪,采用情绪自评问卷、共情反应量表、同伴评定量表和助人行为题目对9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通过视频诱发情绪有效,观看正性电影的个体其积极情绪反应显著高于观看负性电影的个体(F=24.17,P0.001),其负性情绪反应显著低于观看负性电影的个体(F=93.36,P0.001);(2)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得分与状态共情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助人时间呈边缘显著负相关(P0.08),与助人金钱相关不显著;(3)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正向预测状态共情(β=10.80,P0.001),负向预测助人时间(β=-0.64,P0.05)。状态共情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与助人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论:个体消极情绪水平越高,越容易引起共情;个体积极情绪水平越高,越愿意花费时间帮助他人。状态共情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与助人行为之间不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在恐惧情绪、厌恶情绪和愉悦情绪唤醒条件下是否存在注意偏向及其程度的差异。方法:按照学校人数10%的比例从某军校各医学相关专业中选取大学生96名(男生60人,女生36人;年龄18~22岁),采用情绪唤醒影片启动被试的情绪(恐惧、厌恶、愉悦),利用E-prime编程程序让被试执行情绪词汇颜色命名任务(包括积极、中性、消极情绪词汇),记录被试命名情绪词汇所需反应时。结果:相比于对中性情绪词汇的颜色命名任务反应时,恐惧情绪唤醒被试对消极情绪词汇颜色命名反应时、积极情绪词汇颜色命名反应时均缩短[(648±118)ms vs.(743±124)ms,(683±123)ms vs.(743±124)ms;均P0.05];厌恶情绪唤醒被试对消极情绪词汇颜色命名反应时缩短[(579±86)ms vs.(720±101)ms,P0.01];愉悦情绪唤醒被试对积极情绪词汇颜色命名反应时缩短[(634±122)ms vs.(716±141)ms,P0.01]。厌恶情绪唤醒被试对消极情绪词汇颜色命名反应时短于恐惧情绪唤醒被试[(579±86)ms vs.(648±118)ms,P0.05]。结论:青年人在恐惧情绪、厌恶情绪和愉悦情绪唤醒条件下均出现了注意偏向,在恐惧情绪条件下,对积极情绪信息也表现出注意偏向。厌恶情绪唤醒条件下对消极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的程度更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状态性宽恕的发生条件。方法:选取某高校学生208名,将其随机分入8个实验处理组,以自编的8种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情境故事为刺激材料,采用2(行为意向:有意、无意)×2(伤害程度:高、低)×2(道歉诚恳:诚恳、虚假)的被试间实验设计,考察被试对情境故事中的行为意向、伤害程度和道歉诚恳的认知评价对其状态性宽恕发生的作用。结果:个体在无意伤害情境下的宽恕得分高于在有意伤害情境下的宽恕得分[(5.1±1.8)vs.(4.0±1.5),P0.001];在低伤害情境下的宽恕得分高于在高伤害情境下的宽恕得分[(5.0±1.7)vs.(4.2±1.7),P0.001];在道歉诚恳情境下的宽恕得分高于在道歉不诚恳情境下的宽恕得分[(5.4±1.7)vs.(3.8±1.3),P0.001]。结论:情境评价影响状态性宽恕的发生,无意冒犯、低伤害和诚恳道歉情境下更容易产生状态性宽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查大学生的不同焦虑水平与其汉语流畅阅读能力的关系。方法:通过广告招募大学生60人[平均年龄(21.1±1.2)岁,其中男生15人,女生45人]。采用国际情绪图片系统(IAPS)中的图片刺激分别诱发中性情绪、低焦虑水平和高焦虑水平3种情绪状态,将60名被试随机等分分到3种情绪情境中。在情绪刺激前、后两个时间点上,均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中的状态焦虑量表测查被试的焦虑水平,同时记录被试流畅阅读汉语篇章的速度和错误数。数据分析时,以刺激前、后被试在焦虑测试和阅读流畅性测试的得分差值作为因变量。结果:低、高焦虑水平组情绪刺激前后的状态焦虑分量表得分差值均大于中性情绪组[(5.3±5.4),(16.1±10.6)vs.(-1.6±9.5);P0.05];高焦虑水平组的状态焦虑分量表得分差值大于低焦虑水平组(P0.01)。低、高焦虑水平组情绪刺激前后的阅读速度差值均大于中性情绪组[(-10.2±18.9),(-24.5±15.9)vs.(2.2±25.8);均P0.05],高焦虑水平组的阅读速度差值大于低焦虑水平组(P0.05)。3种情绪条件间在阅读错误数的差值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焦虑情绪可能会阻碍汉语流畅阅读过程,并且焦虑水平越高,阻碍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与父子冲突、父子依恋的关系,以及父子依恋在父子冲突对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影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63位8~15岁的儿童,用父子冲突问卷(CBQ)、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与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分别评估父子冲突、父子依恋和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结果:儿童的CBQ、IPPA得分和SDQ困难总分均无显著性别差异(P>0.05);父亲受教育程度初中组的CBQ得分高于高中组和大学组[(5.8±5.4) vs.(4.0±4.2),(3.9±4.3);P<0.05],IPPA得分低于高中组和大学组[(63.3±16.0) vs.(67.6±12.8),(69.7±13.0);P<0.05];父子每周互动<3h组的CBQ得分显著高于3~7h组和>7h组[(5.5±5.0)vs.(3.8±4.1),(2.8±3.6);P<0.05],IPPA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63.1±14.6) vs.(70.0±11.7),(73.8±11.6);P<0.05],SDQ困难得分高于>7h组[(12.0±5.0)vs.(9.9±5.3),P <0.05].父子冲突对儿童的情绪症状(β=0.28,P<0.01)和品行问题(β =0.18,P<0.01)有正向预测作用,父子依恋能正向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β=0.39,P<0.01),负向预测儿童的多动注意不能(β=-0.28,P<0.01)和同伴交往问题(β=-0.14,P<0.05);父子冲突对儿童情绪症状(β=0.17,P<0.01)、品行问题(β=0.12,P<0.05)、多动注意不能(β=0.13,P<0.05)与亲社会行为(β=-0.21,P<0.01)的预测作用均受到了父子依恋的调节.结论: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可能与父子冲突、父子依恋有关,父子依恋在父子冲突对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中可能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高、中、低心理韧性水平高中生的日常情绪状态及情绪自我调节方式.方法:选取202名高中生,施测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正负情绪情感量表(PANAS)和情绪调节方式问卷(ERQ).依据RSCA得分分为高(n=87)、中(n=61)、低心理韧性组(n=54),比较不同心理韧性组日常情绪状态及积极、消极情绪的调节方式差异.结果:高心理韧性组PANAS积极情绪情感得分高于中、低心理韧性组[(33.3±6.2)vs.(30.8±5.2),(29.4±6.9);P<0.001],低心理韧性组PANAS消极情绪情感得分高于高、中心理韧性组[(27.5±7.7)vs.(22.3±6.0),(24.0±7.3);P<0.001].在积极情绪调节方式上,高心理韧性组ERQ重视得分高于低心理韧性组[(3.4±0.6)vs.(3.0±0.8);P<0.05],宣泄得分高于中、低心理韧性组[(3.2±0.7)vs.(3.0±0.6),(2.8±0.9);P<0.01],而抑制得分低于中、低心理韧性组[(1.4±0.5)vs.(1.6±0.5),(1.8±0.8);P<0.01];在消极情绪调节方式上,高心理韧性组抑制得分低于中、低心理韧性组[(2.2±0.7)vs.(2.5±0.6),(2.6±0.8);P<0.05],而低心理韧性组重视得分高于高、中心理韧性组[(2.1±0.7)vs.(1.8±0.5),(1.9±0.5);P<0.001)].结论:不同心理韧性高中生日常情绪状态存在差异,高心理韧性高中生倾向于对积极情绪采用更多的重视、宣泄和更少的减弱调节,对消极情绪则采用更少的重视和抑制调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高/低功能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认知损伤特点。方法:选取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诊断标准的13~18岁的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84例,经测定社交能力,习得能力、身体体质合成分总分7分为高功能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组(n=41),总分4分为低功能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组(n=43),并选取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组45例。采用眼区基本情绪识别、儿童版复杂眼区情绪识别、小明心理推理能力的任务和失言识别任务评估三组被试的社会知觉和心理推理能力。结果:低功能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在儿童版复杂情绪识别任务的得分低于对照组[(17±4)vs.(9±3),P﹤0.05];低功能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二级认知心理推理能力[(71±18)vs.(83±13),P﹤0.01]、失言情景识别得分[(8±2)vs.(9±2),P﹤0.05]低于正常对照组;高功能和低功能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二级情感心理推理能力[(80±14),(75±15)vs.(87±10),P﹤0.01]和理解失言情景的得分[(17±6),(14±5)vs.(21±6),P﹤0.01]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高功能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推理能力存在损伤,社会知觉能力未受损;低功能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知觉和心理推理能力均受损。  相似文献   

11.
集体心理干预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集体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根据分层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33名确诊为乳腺癌并正在接受临床治疗的女性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89人,干预组44人。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问卷对两组被试的生活质量进行3次测查,分别为初测(入组时)、后测(入组后第5周或集体心理干预结束后当周)和随访(后测之后3个月)。结果:与初测相比,干预组被试和对照组被试随访时总体健康状况[(11.8±28.2)vs.(-7.4±25.2)]、情绪功能[(11.8±24.4)vs.(-6.2±27.9)]、认知功能[(4.8±20.7)vs.(-7.6±25.3)]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被试各项功能好转而对照组被试各项功能变差。随访时,干预组中高总体健康状况被试与低总体健康状况被试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中高总体健康状况被试的总体健康状况[(68.5±21.1)vs.(49.7±21.9)]、躯体功能[(66.8±17.0)vs.(54.3±24.3)]、角色功能[(48.2±24.2)vs.(28.0±26.3)]、情绪功能[(67.1±24.2)vs.(43.5±20.9)]、认知功能[(62.0±19.6)vs.(42.9±28.1)]和社会功能[(49.1±25.9)vs.(30.4±26.5)]均好于低总体健康状况被试(均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集体心理干预改善生活质量的效果在干预后3个月得以显现。集体心理干预对生活质量较差的乳腺癌患者更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相同坡向顺光与逆光森林景观对欣赏者焦虑和注意产生的影响。方法:招募在校大学生61名,随机分为2组,在压力诱导后分别观看森林顺光景观或逆光景观的照片。眼动仪持续采集被试自然体验过程中的眼动信息,状态焦虑量表(S-AI)用于测量体验前后主观焦虑情绪的变化。结果:与顺光组相比,逆光组S-AI得分较低[(32±6) vs.(35±5),P0.05],欣赏森林景观时单位时间内注视次数较低组[(34.0±10.4)vs.(39.7±9.0),P0.01],平均注视时间较长[(450.9±211.8) ms vs.(377.9±221.0) ms,P0.01],眨眼频率较高[(0.7±0.2) vs.(0.6±0.2),P0.05];两组眼跳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表明,逆光景观能更好地恢复定向注意力,并在诱导的压力下更有效地抑制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的职业动机特征及其与从业意愿的关系.方法:选取天津、郑州、宁波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的学员509名,采用成为心理治疗师的影响因素修订版(IBT-R)问卷(包含职业利他、追求卓越、自我与人际和谐、人际卷入、职业回报、坎坷道路、人际疏离、他人激励、家庭烦扰、助人榜样)和自编从事心理咨询职业意愿调查表进行测查.结果:88.6%的学员欲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兼职从业意愿得分高于专职[(5.3±1.8)Vs.(4.9±1.9),P=0.001];大专及以下学员的专职从业意愿得分高于本科学员[(4.9±1.9)vs.(4.2±2.3),P =0.002];心理学专业学员的专职从业意愿得分高于非心理学学员[(4.7±2.1)vs.(4.1±2.4),P =0.001];教育工作者的兼职从业意愿得分高于无职业和其他职业者[(5.5±1.9)vs.(4.5±2.4),(4.3±2.7),P =0.002、0.045].职业利他、职业回报、自我与人际和谐、他人激励得分与学员专职从业意愿的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β=0.22、0.18、-0.11、0.11,均P<0.05),兼职从业意愿与职业利他得分呈正相关(β=0.11,P=0.013).有、无职业学员的从业意愿多元回归方程不同;职业利他、职业回报和他人激励得分高,自我与人际和谐、家庭烦扰得分低的非心理学专业学员的专职从业意愿更强(β=0.30、0.25、0.14、-0.17、-0.16,均P<0.05),职业利他得分高的非心理学学员的兼职从业意愿也较高(β=0.15,P=0.019);而心理学专业学员的从业意愿与动机、经历各因子得分的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最重要的职业动机可能是职业利他、自我与人际和谐、职业回报,人际卷入动机较弱.职业利他、职业回报、他人激励对学员的专职从业意愿有促进作用,自我与人际和谐则可能削弱他们的专职从业意愿.学员的职业和专业对动机和从业意愿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海洛因戒断者视听情绪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情绪识别表现,研究其情绪面孔和声音刺激的整合加工特点。方法:选取男性海洛因戒断者32例(戒断组)和健康男性30例(对照组),采用视听情绪分类任务,要求被试忽略情绪声音而对情绪面孔的类型(愤怒、快乐)做出判断。结果:戒断组在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低于不一致[(670±66)ms vs.(687±77)ms,P<0.001];戒断组不一致条件与一致条件的反应时差值低于对照组[(32±31)ms vs.(17±21)ms,P<0.05];在愤怒声音下,对照组对愤怒面孔的反应时低于快乐面孔[(653±94)ms vs.(679±78)ms,P<0.05],而戒断组对两种面孔的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洛因戒断者表现出了情绪多通道整合促进效应,但其多通道整合加工能力弱于正常人;戒断者多通道整合受损可能体现在对愤怒声音不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青少年共情能力发展的现状,并探讨青少年共情能力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淮南市、温州市的部分中学和中职学校,共发放问卷146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9份(男613例,女546例)。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标(IRI-C)、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我的班级》问卷分别评估青少年的共情能力、家庭功能以及班级环境。结果:女生的IRI-C情绪共情、认知共情以及总共情[(55±12)vs.(51±11)]得分均高于男生[(50±11)vs.(54±11),(50±11)vs.(54±11),(均P0.05)]。中职生的IRI-C情绪共情、认知共情以及总共情得分均低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均P0.05)。《我的班级》问卷的竞争得分、同学关系得分与IRI-C的情绪共情得分正向关联(β=0.11、0.13,均P0.001);FAD的角色得分与IRI-C的情绪共情得分正向关联(β=0.14,P0.001);FAD的问题解决得分与认知共情得分、总共情得分负向关联(β=-0.22、-5.20,均P0.001)。《我的班级》问卷的同学关系得分与认知共情得分、总共情得分正向关联(β=0.18、5.76,均P0.001)。结论:女生的共情能力发展可能优于男生;与初中生、高中生相比,中职生的共情能力发展可能较差;良好的同学关系、有效的问题解决、适度的竞争可能是青少年共情发展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重/肥胖青少年的负性情绪与进食障碍倾向的关系。方法: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筛查出超重/肥胖青少年(非临床病例)138名,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测量被试负性情绪体验水平,用进食障碍量表(EDI-1)测量其进食障碍倾向。依据情绪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对聚类组的进食障碍倾向水平进行比较。采用偏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负性情绪(情绪变量平均Z分)与进食障碍倾向的关系。结果:K-聚类分析将样本分类成为1个高负性情绪组和1个低负性情绪组,分别占样本人数的48%、52%。高负性情绪组在CES-D、PANAS的负性情绪因子及STAI的两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低负性情绪组[如,CES-D:(26.3±7.6)vs.(12.1±6.5),P<0.001],在PANAS的正性情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低负性情绪组[(28.8±7.6)vs.(32.7±7.3),P<0.001]。高负性情绪组在除完美主义、恐怖成熟两个因子外的其他EDI-1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低负性情绪组[如,瘦身倾向:(7.8±5.3)vs.(5.8±4.6),P<0.05]。控制人口学因素后,负性情绪得分与EDI-1各因子分(除完美主义因子分外)均呈正相关(r=0.21~0.45,均P<0.01)。进食障碍倾向中的无效感和人际不信任能正向预测负性情绪(β=0.31、0.21,均P<0.05)。结论:超重、肥胖青少年的负性情绪体验与进食障碍倾向关系密切,提示对超重/肥胖者进行干预和治疗时,特别是在高负性情绪体验超重/肥胖者中,应把降低负性情绪作为重要策略包括其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不同效价情绪对有特质焦虑和非特质焦虑大学生行为抑制的影响。方法:采用特质焦虑量表进行测试,以男生总分56分以上、女生总分57分以上筛选出有特质焦虑的大学生18例(男3例,女15例),得分30分以下作为非特质焦虑共19例(男3例,女16例),从中国情绪图片库中选择中等唤醒的正性、负性和中性图片作为情绪诱发刺激,采用双选择Oddball实验范式,在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之前呈现情绪图片,考察不同效价情绪对特质焦虑和非特质焦虑大学生完成行为抑制任务的影响。结果:双选择的Oddball中,被试对偏差刺激的反应时长于标准刺激的反应时[(447±9) ms vs.(376±7) ms,P 0. 001];有特质焦虑被试的总体反应时短于非特质焦虑组被试[(396±11) ms vs.(427±11) ms,P0. 05];相比正性和中性情绪条件,特质焦虑组在负性情绪条件下的Oddball量更小[(63±5) vs.(72±4) ms,(77±6) ms,Ps 0. 01]。结论:双选择Oddball任务可以有效诱发大学生的行为抑制,负性情绪会促进特质焦虑大学生的行为抑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语音情绪识别的差异。方法: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诊断标准的双相障碍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各60例,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对照60例。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杨氏躁狂量表和24项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估患者临床症状,使用42段标准化语音情绪评价范式测试所有受试者的语音情绪识别能力。结果: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愤怒、平静、悲伤及总体语音情绪类别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P0.05),其中精神分裂症对厌恶;(2.1±1.7)vs.(3.1±1.7)vs.(3.1±1.6);P0.05]、惊奇;(2.7±1.7)vs.(3.8±1.6)vs.(3.9±1.7);P0.05]两种语音情绪的类别得分,及对愤怒;(58.4±22.1)vs.(71.4±17.1)vs.(71.1±14.5);P0.05]情绪的强度得分均低于双相障碍和正常对照。结论:本研究提示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均存在语音情绪识别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厌恶、惊奇两种语音情绪的识别能力弱于双相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澳门特别行政区初三年级学生的睡眠质量、模式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方法:抽取澳门535名初中三年级学生,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睡眠质量,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以及清晨型和夜晚型量表(MEQ)调查白天思睡与睡眠模式,用贝克抑郁量表(BDI)、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调查抑郁、焦虑状况。结果:PSQI和ESS得分分别为(5.2±2.6)和(8.4±4.7),女生PSQI[(5.5±2.5)vs.(4.8±2.6)]和ESS[(8.9±4.6)vs.(8.0±4.8)]得分高于男生(均P0.05)。MEQ平均得分(13.3±3.1),女生得分低于男生[(12.8±3.0)vs.(13.7±3.2),P0.01]。学生周末和假日的总睡眠时间长于平日总睡眠时间[(608±106)min,(605±109)min vs.(457±75)min],女生周末[(628±110)min vs.(590±97)min]和假期[(631±109)min vs.(581±103)min]平均睡眠时间长于男生(均P0.01)。BDI和STAI得分分别为(13.5±10.3)、(78.9±17)。睡眠质量差和白天思睡者MEQ得分、上学日睡眠时间低于睡眠质量好和无白天思睡者MEQ得分,而睡眠质量差和白天思睡者BDI得分高于睡眠质量好和无白天思睡者BDI得分(均P0.05)。PSQI分别与ESS、BDI,以及STAI中的TAI分呈正相关(r=0.27、0.37、0.12,均P0.05),而与M EQ和上学日总睡眠时间呈负相关(r=-0.30、-0.30,均P0.05)。结论:睡眠质量差和白天思睡在澳门初三学生中较为普遍,他们在上学日的平均睡眠时间不足,但在周末和假日则延长睡眠时间以作补充,其中女生更易出现上述睡眠模式。大部分学生有轻度抑郁,睡眠质量差可能与其抑郁、焦虑状况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儿童父母养育方式与家庭动力学特征的关系,为探索如何通过改善养育方式促进家庭动力学特征良性互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相应的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儿童84例,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84例.对两组儿童采用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问卷(SSFD)评定家庭动力学特征的4个维度,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评定父母养育方式11个因子.结果:精神分裂症组的SSFD家庭气氛[(26.1 ±7.3) vs.(22.5±6.9),P<0.01)]、系统逻辑维度[(16.9 ±4.6) vs.(15.1±3.5),P<0.05]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EMBU的母亲情感温暖因子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53.3±10.6)vs.(56.6±9.6),P<0.05],父亲偏爱被试因子得分高于正常组[(12.1±2.8)vs.(10.9±3.3),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MBU中父母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与SSFD中家庭气氛(β=-0.23、-0.28)、个性化(β=-0.26、-0.20)、疾病观念(β=-0.09、-0.09)得分均呈负相关(均P<0.05),EMBU中父亲过分干涉得分与SSFD中个性化得分呈正相关(β=0.46,P<0.01),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得分与SSFD中个性化、系统逻辑得分呈正相关(β=0.28、0.18,均P<0.05);EMBU中母亲拒绝、否认因子与SSFD中家庭气氛维度呈正相关(β=0.52,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儿童的家庭动力学特征和父母养育方式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父母低情感温暖和理解或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的养育方式可能与家庭动力学不良的互动模式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