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基本情况,探讨社会资源在生活事件对留守儿童满意度影响中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SLSS)、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自编青少年社会资源量表对湖南某市农村地区两所中学的1313名11~17(13.66±4.72)岁留守儿童开展调查。结果:(1)留守儿童的受惩罚和其他生活事件两个因子在性别方面有显著差异;(2)单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生活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双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t=5.32,P0.001);(3)生活事件、社会资源和满意度之间两两显著相关(P0.01);(4)社会资源与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能解释生活满意度水平方差变异的0.5%(F=4.43,P0.05),社会资源在生活事件与满意度之间调节效应显著。结论:生活事件对留守儿童满意度有影响,社会资源在其中起到调节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父母参与和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亲子亲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问卷对4所流动儿童较集中的学校共536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流动儿童的父母参与(总分)、母亲参与、亲社会行为得分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t=-3.30,-2.65,-2.19;P0.05)。男女生报告的父亲参与、父子亲和、亲社会行为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t=1.98,2.08,-2.53;P0.05),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年级差异显著(F=4.59,P0.05)。流动儿童父母参与、亲社会行为与亲子亲合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12~0.35,P0.05),亲子亲合在父母参与和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8.63%。结论:父母参与可以通过亲子亲和对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对395名流动儿童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施测。结果:①相关分析发现:流动儿童生活事件与心理症状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不论是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两个维度,还是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症状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交互作用具有显著性(t=-2.174,P0.05),说明社会支持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结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密切相关,其中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着有效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与城乡儿童行为问题的差异,为其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广西8所农村小学和3所城郊结合部小学3~6年级学生2499人,采用自编问卷和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版)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儿童行为问题阳性率18.29%,"N行为""A行为""M行为",男童行为问题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女童(χ2=41.468,P0.05),男女儿童均以"N行为"为主。农村非留守组儿童行为问题阳性率最低(9.55%),且与农村留守组(18.45%)、城市流动组(22.82%)、城市非流动组(24.58%)差异显著(χ2=16.012,40.654,72.451;P0.001)。结论农村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低于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行为问题差异不显著;男童行为问题明显高于女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个人、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与不同类型儿童抑郁、焦虑的关系。方法:选取11 097名4~9年级儿童(2471例流动儿童、3186例留守儿童和5440例农村普通儿童),使用儿童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量表中的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分量表(PBJW)和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分量表(GBJW)、儿童青少年抑郁量表(CDI)和儿童青少年焦虑量表(RCMAS)测查儿童的个人、一般公正世界信念、抑郁和焦虑。结果:流动儿童的PBJW、GBJW得分高于留守儿童得分(均P0.001)和农村普通儿童得分(均P0.001),留守儿童得分和农村普通儿童得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BJW得分与流动儿童CDI得分(simple slope=-0.98)、RCMAS得分(simple slope=-1.39)的负向关联程度高于与农村普通儿童(simple slope抑郁=-0.72;simple slope焦虑=-0.96)的负向关联程度。GBJW得分与农村普通儿童CDI得分(simple slope=-0.47)的负向关联程度高于与流动儿童(simple slope=-0.11)、留守儿童(simple slope=-0.22)的负向关联程度。结论:个人、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与流动、留守儿童的抑郁和焦虑负向关联,并且个人、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与不同类型儿童抑郁和抑郁的负向关联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6.
采用Conners教师评定量表对山西省长治县某中心小学139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筛出103名留守儿童,经调查发现性别在留守儿童TRS的各分量表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童各因子分高于全国常模一个标准差以上,而女童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2个标准差以上。留守时间与联系频率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有关,留守1~3年内是留守儿童的适应期,1年内和超过3年的留守是问题行为的高危因素。高频率的亲子沟通可以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留守儿童成年以后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留守经历对农村留守儿童成年以后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自尊量表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河北省承德市2所高校的212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负性情绪、积极应对方式、自尊和人际关系与非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有显著差异;2相关分析表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负性情绪、消极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呈显著的正相关,积极应对方式、自尊与人际关系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留守经历对农村留守儿童成年后的心理健康有影响,与负性情绪产生、低自尊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社区家庭暴力(DV,Domestic Violence)施暴者的部分心理学特征。方法:采取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300户有暴力家庭的施暴者(316人),以及按照年龄、性别和家庭结构配对的无家庭暴力对照组(310人)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心身症状和对家庭暴力的态度。结果:(1)施暴组的SCL-90总分(38.6±32.4)以及强迫(0.6±0.5)、人际敏感(0.5±0.5)、抑郁(0.5±0.5)、焦虑(0.3±0.4)、敌对(0.4±0.5)、偏执(0.4±0.5)、精神病(0.2±0.3)与疑病因子分(0.5±0.5)均高于对照组(均分分别为30.8±28.6、0.5±0.5、0.4±0.4、0.4±0.5、0.3±0.3、0.3±0.4、0.3±0.5、0.2±0.3、0.4±0.4)(P<0.05或P<0.01);生活事件总分和负性事件分均高于对照组(38.0±34.5/31.4±7.3,23.7±26.2/12.8±21.8)(P<0.01);社会支持总分(37.4±8.2)、客观支持(12.2±3.5)、主观支持(17.8±5.0)和支持利用度(7.4±2.0)均低于对照组(均分分别为40.8±6.6、12.8±3.0、20.2±4.0、7.8±2.0)(P<0.05或P<0.01);(2)施暴者接受家庭暴力的态度比例高于对照组(79.9%/11.9%,P<0.05);(3)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家庭有赌博成员、负性生活事件、人际关系敏感症状、主观社会支持差和对DV认同态度是施暴行为的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2.74,1.00-7.74、1.02,1.01-1.03、2.83,1.43-5.59、0.91,0.86-0.96、0.05,0.03-0.08)。结论:家庭暴力施暴者存在很多的心理问题;对家庭暴力的认同态度是施暴者采取行为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共情与亲社会行为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和亲社会倾向量表(PTM)对36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共情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共情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t=4.454,P0.001);(4)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t=16.726,P0.001);(5)文科生与理科生的共情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t=3.105,P0.001);(6)文科生与理科生的亲社会行为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t=8.647,P0.001);(7)共情可以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结论:大学生共情可以影响其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外化问题行为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498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男生问题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3.09,P0.01);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和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r=-0.155,P0.001),和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r=0.148,P0.001);积极应对方式对问题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55,P0.001),消极应对方式对问题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162,P0.001)。结论积极应对方式是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抑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留守经历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留守经历大学生自尊和心理韧性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以及留守经历的调节效应。方法:在四川、重庆3所高校中选取879名大学生(有留守经历396名,无留守经历483名),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尊量表(SES)、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负性生活事件、自尊、心理韧性、抑郁情绪,采用Bootstrap程序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使用多群组分析法检验有无留守经历的调节效应。结果: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ASLEC得分高于无留守经历者[(9.0±3.8)vs.(6.8±3.1),P0.001]。大学生留守经历与ASLEC和SDS得分呈正相关(r=0.22~0.28,均P0.01),与RSCA和SES得分呈负相关(r=-0.29~-0.56,均P0.01)。SES得分和RSCA得分在ASLEC得分与SDS得分中起着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量分别为0.08、0.13、0.07,均P0.01);Bootstrap检验显示链式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95%CI=0.13~0.68);留守经历对自尊和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起调节作用(限制模型的拟合度变差△χ2=2120.68,△df=8,P0.001)。结论:自尊和心理韧性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受留守经历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与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生活事件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作评定工具,对4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与42名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生活事件和正性生活事件及生活事件总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量表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不足与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农村留守学生社会支持和校园人际关系的特点。方法:随机抽取重庆、贵州两地乡镇的667名中小学生进行社会支持、校园人际关系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留守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社会支持低于对照组学生(35.4±6.7/36.5±6.6,F[1,622]=3.87,P<0.05;20.8±3.6/21.4±3.6,F[1,622]=5.38,P<0.05),而在不和谐师生关系和校园暴力两个维度上高于对照组学生(7.1±2.2/6.6±2.4,F[1,622]=6.30,P<0.05;4.0±1.7/3.8±1.5,F[1,622]=2.83,P=0.09);父母与留守学生的联系频次影响留守学生的社会支持各维度以及不和谐师生关系、不和谐同学关系和校园暴力等。父母与留守学生联系越密切,他们社会支持和校园人际关系越趋于良好。结论:父母的离开影响了留守学生的社会支持和校园人际关系,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学生的密切联系可以增强留守学生的社会支持和校园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4.
移情一直都是社会心理学家和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所密切关注的研究领域.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留守妇女的生活满意度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提高留守妇女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河北省选取留守妇女341名,用农村生活满意度问卷(CL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进行单个施测。结果:受教育程度和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的留守妇女,其CLSQ得分越高(均P0.05)。留守妇女的CLSQ得分与SSRS得分、积极应对得分呈正相关(r=0.33、0.31,均P0.00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妇女的积极应对在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1.77%。结论:留守妇女的生活满意度与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密切相关,留守妇女获得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其采用更积极的应对方式来提高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考察农村流动儿童心理弹性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为提高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提高依据。采用心理弹性量表和亲社会倾向量表对900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心理弹性在性别、年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动儿童亲社会倾向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是否独生和年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动儿童心理弹性与亲社会倾向呈正相关。流动儿童心理弹性中的同理心这一维度对亲社会倾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效能、自我意识、问题解决等对亲社会倾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增强有助于亲社会倾向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重庆市348名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1)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6.2%;(2)农村留守中学生MHT总分、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因子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学生[如,MHT总分(42.7±1.1)vs.(33.6±1.6),P=0.004];(3)留守组学生的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因子分[(8.8±0.4)vs.(7.6±0.5)、(7.9±0.4)vs.(6.3±0.6)、(4.4±0.2)vs.(3.0±0.3),P=0.031、0.027、0.000]及幻想、退避、合理化等消极应付方式因子分[(6.2±0.6)vs.(3.9±0.2);(7.3±0.2)vs.(4.8±0.2),P=0.008、0.006、0.000]均高于非留守组;(4)相关分析表明留守中学生MHT总分与消极应付方式和生活事件量表中除丧失因子外各因子均呈正相关(r=0.26~0.48),生活事件量表中丧失因子与MHT各因子相关性最低,应付方式问卷中解决问题因子与MHT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呈负相关(r=-0.21~0.33);(5)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各因子能解释MHT总分、学习焦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因子中36%~53%的变异.在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事件对心理健康水平影响较大.消极应付方式中幻想因子对MHT总分最具有预测力,单独解释量达61%.而学习压力因子对学习焦虑最有预测力,单独解释量为38%.结论: 农村留守中学生存在较多心理问题,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因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指标;积极应付方式和消极应付方式都与心理健康相关,但消极应付方式对其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8.
王伟伟 《校园心理》2016,(6):393-395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同伴关系、人格特征与关系。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男生的问题行为高于女生,高年级的问题行为高于低年级。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中的宜人性和谨慎性维度得分与问题行为总分呈负相关;外向性和宜人性维度得分与同伴接纳维度得分呈正相关。谨慎性、宜人性和开放性的人格特征能够预测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犯罪青少年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分类,并探讨其与生活事件和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法,运用社会问题解决能力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核查表和问题行为问卷对上海和昆明553名犯罪青少年进行测量。结果:①犯罪青少年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可以分为不良型、一般型和较好型三类。②不良型、一般型和较好型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得分依次显著升高,问题行为得分依次显著降低。③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类型在生活事件和问题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结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干预可以考虑从改善其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入手,提高其抵抗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方法:以徐州市内流动人口聚集辖区中的四、五、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心理安全感量表(SQ)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流动和非流动儿童心理安全感存在显著差异(t=2.62,P0.01),社会支持差异不显著;(2)流动儿童父母在家时间对社会支持和心理安全感总分均有显著影响(F=8.49,3.08;P0.05);(3)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安全感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36,P0.01);(4)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能预测流动儿童心理安全感13.7%的变异。结论: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对心理安全感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