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炮制对生姜及其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生姜,干姜,炮姜,姜炭的挥发油含量及化学组成,以明晰炮制对姜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对不同姜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GC和GC-MS法对挥发油化学组成进行分析,阐明姜炮制前后的挥发性成分变化.结果:不同姜样品挥发油含量:生姜(扣除水分后)>干姜>炮姜>姜炭;不同样品的气相色谱图比较表明,生姜在炮制过程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没有明显变化,只是成分比例关系的变化,其中生姜中低沸点成分较干姜、炮姜、姜炭多;大量成分莰烯、β-水芹烯、α-姜黄烯、α-反式-β-香柠檬烯和倍半水芹烯在生姜及其不同炮制品均存在.结论:与生姜相比,炮制降低了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尤其是低沸点成分的含量;但是,不同姜炮制品在挥发油成分上具有一致性,有利于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加工法干姜片炮制所得炮姜、姜炭中的挥发油成分,探求干姜不同加工方法对进一步炮制炮姜、姜炭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GC-MS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2种不同加工法制得的干姜片进一步炮制的炮姜、姜炭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8个成分,其中鲜切法干姜片制炮姜中有19种,传统法干姜片制炮姜中有17种;鲜切法干姜片制姜炭中有15种,传统法干姜片制姜炭中有18种。莰烯等成分传统法比鲜切法所得各炮制品中相对含量高;α-姜烯等成分则相对含量低。结论干姜片加工方法不同对进一步炮制炮姜、姜炭挥发油化学成分数量与质量均有一定影响,而炮制方法比加工方法对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更明显。本研究为不同加工法干姜片进一步制得的炮姜、姜炭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药材》2012,(9)
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木香挥发油成分组成的影响。方法:采用清炒、麸炒、麸煨、纸煨等方法炮制木香,比较各炮制品与生品的挥发油含量及成分组成;挥发油提取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挥发油组分研究应用GC-MS法。结果:除清炒外,麸炒、麸煨、纸煨等炮制法均使木香挥发油含量显著降低。根据挥发油GC的各色谱峰的MS图谱,鉴定了各种木香挥发油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生品29种,清炒品33种,麸炒品32种,麸煨品34种,纸煨品33种,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93.14%、94.96%、93.78%、89.42%、92.79%。炮制使木香挥发油组分发生了很大改变,某些成分消失,如α-水芹烯;新生成多种挥发性组分,如α-紫罗兰酮、α-石竹烯、β-倍半水芹烯及α-长叶松烯等,麸煨品中还生成了名贵香料成分橙花叔醇,很多成分如榄香烯、二氢-α-紫罗兰酮、β-石竹烯等的含量增加;麸炒、麸煨、纸煨均使木香中的去氢木香内酯、木香烃内酯等倍半萜内酯的含量降低。结论:作为香料原料,木香麸煨品更佳;而木香清炒品更宜用于健胃消食、治疗胃脘胀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干姜挥发油的红外光谱和化学成分。方法:用蒸馏法提取样品的挥发油后,进行红外光谱测定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4批干姜挥发油中检出22个共有红外光谱峰;共鉴定出43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0.6%~96.3%。其中特征成分均为α-姜烯(19.1%~21.6%)、α-姜黄烯(13.0%~14.0%)、β-红没药烯(17.7%~19.0%)、桉树脑(6.4%~7.0%)、β-倍半水芹烯(0.4%~6.3%)、β-水芹烯(2.3%~3.0%)等。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可用于市售干姜的质量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干姜中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萃取干姜中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干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干姜中分离出51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42个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8.06%。干姜挥发性成分中含量最高为β-水芹烯(26.49%)和姜烯(15.61%),其次为β-倍半水芹烯(6.84%)、(-)-莰烯(6.68%)、α-姜黄烯(5.66%)。结论:采用HS-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干姜中的挥发性成分,为干姜挥发性成分的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姜的不同炮制品的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姜的不同炮制品的醚提液进行了气相-质谱-计算机检测。从生姜、干姜、炮姜、姜炭中各检出25、22、23、23个组分。并对它们各组分的含量进行了比较。各组分的含量都发生了变化,有些成分产生了质的变化,其中炮姜、姜炭中的挥发性成分均系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7.
生姜的传统炮制品种有鲜姜、干姜、炮姜、姜炭、煨姜等,此5种炮制规格在功能主治上均有明显的差异,故其临床效用亦各不相同,就生姜不同炮制品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加以简述,以期为生姜不同炮制品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姜和炮制品当中5种姜辣素含量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采集姜以及姜炭、干姜、炮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中的姜酮、6-姜酚、10-姜酚、6-姜烯酚和8-姜酚进行测定。结果:从生姜到炮制的干姜、炮姜和姜炭,其中的10-姜酚、8-姜酚和6-姜酚含量逐渐降低,而6-姜烯酚含量则相对升高,姜酮在炮姜中出现,但含量较少,姜炭中的含量相对增加。结论: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够对姜和炮制品当中的姜辣素含量进行准确测定,为姜和炮制品的测定提供了相应的分析方法,而在炮制过程中,姜辣素的成分含量也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炮姜与姜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圣  熊慕兰 《中成药》1992,14(12):22-23
对干姜的不同炮制品炮姜和姜炭的水溶性浸出率和挥发油含量的比较实验及初步药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炮姜与姜炭均有明显不同,提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临床上都不能将炮姜与姜炭视为一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浙产山鸡椒根、茎、叶和花序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定性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鉴定出75个化合物。根挥发油主要成分是柠檬烯、α-柠檬醛和β-柠檬醛。茎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芹子-6-烯-4-醇、(R)-4-萜品醇和α-柠檬醛。叶挥发油主要成分是α-蒎烯、桉树脑和桧烯。花序挥发油主要成分是α-萜品醇和顺式-β-萜品醇。结论:浙产山鸡椒根、茎、叶和花序挥发油主要成分有所差异,且相同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干姜不同炮制品中总酚类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香草醛溶液为对照,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干姜炮制品化学成分中总酚类成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280nm处检测可得干姜的平均含量为1.149%,炮姜的平均含量为1.036%,姜炭的平均含量为1.573%。结论:姜炭的含量较高,可能是鞣质在280nm处也有吸收。  相似文献   

12.
炮制对生姜挥发油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敬群  权建昌 《中成药》1992,14(1):20-22
为了探讨生姜炮制原理及炮制与临床用药的关系,对生姜、姜皮、去皮生姜、干姜、煨姜、炮姜、姜炭的历代炮制沿革,挥发油理化性质、组织结构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炮制品挥发油含量、物理常数及化学组分,组织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说明不同规格饮片,其功效不同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3.
HeraclesⅡ快速电子气味分析仪因其可以将样品中的挥发性物质与“气味”建立联系,逐渐被应用于中药“气味”研究中,但其适用度并不十分明朗。该文基于生姜3种炮制品干姜、炮姜、姜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用气相-质谱联用技术验证HeraclesⅡ快速电子气味分析仪定性准确性及其适用范围。采用气相-质谱联用技术和HeraclesⅡ快速电子气味分析仪对不同产地的10批生姜各炮制品中的成分进行检测,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因子分析(DFA),考察产地及炮制程度对干姜、炮姜、姜炭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炮制程度对各炮制品有较大影响,产地因素对炮制品影响较小。同时,HeraclesⅡ快速电子气味分析仪和气质联用分别检测到42、45种化合物,其中共有化合物29种,重合度64.4%,表明快速电子气味分析仪相较于气质联用在定性方面有一定的可参考性。结合此气味分析仪方便快捷、处理数据准确高效的特点,在以挥发性物质进行整体评价为目的的“气味”研究中有一定的优势,并在中药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控制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姜炙前后黄连、竹茹和栀子的挥发油含量及其组成成分,初步探讨姜炙法中姜汁对寒凉性药物的影响。方法:运用气相质谱联用法(GC-MS)对姜炙前后黄连、竹茹、栀子的挥发油成分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黄连和竹茹姜炙后挥发油含量显著升高(P 0. 05),栀子姜炙后挥发油总含量无显著变化。姜炙后,3种药材的挥发油组成均发生明显变化;姜汁挥发油的部分组分转移到了被炮制药材中,成为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引入的主要成分为α-姜黄烯、姜烯、β-没药烯和β-倍半水芹烯。结论:该研究揭示了寒凉药姜炙后挥发油变化的规律,为完善姜炙法炮制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米泔水制苍术过程中挥发性小分子化合物的成分差异。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对苍术药材、生饮片、水制品、米泔水制品和家种苍术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检测,采用直观比较及指纹图谱法对其进行比较和定性分析。结果:通过气味分析可明显区分苍术不同炮制品,明确定性的挥发性有机物有60个单体及部分化合物的二聚体、聚合物。壬醛、(E)-2-己烯醛、2-戊烯醛、3-甲基-2-丁烯醛和庚醛是苍术药材的特征性挥发性有机物;甲酸、乙酸甲酯是苍术饮片的特征性挥发性有机物;β-榄香烯、β-罗勒烯、柠檬烯、α-异松油烯和β-月桂烯是水制苍术的特征性挥发性有机物;3-甲基丁醛和2-甲基丁醛是米泔水制苍术的特征性挥发性有机物;乙偶姻、芳樟醇、异丁酸芳樟酯、α-松油醇是家种米泔水制苍术的特征性挥发性有机物;2-糠醛是苍术经热处理后的特征性挥发性有机物。结论:苍术不同炮制品挥发性有机物确有差异,米泔水的加入起到了减少萜类成分的作用,为更好地阐明经典名方中传统炮制方法原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广西莪术3种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油的含量及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 3 种不同炮制品分别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结果 广西莪术挥发油得油率在0.96%~1.04%之间,经GC-MS分析从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3种化合物,初步鉴定了其中14种成分.其主要成分为桉油精、D-樟脑、β-榄香烯、大牛儿烯 D、β-瑟林烯、τ-榄香烯等.结论 广西莪术不同炮制品挥发油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化学成分也有较大差别,醋煮后其组分无变化,仅成分含量下降,醋炙后其部分组分消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山胡椒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为山胡椒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山胡椒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归一化法计算各个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分离出69个峰,鉴定了其中36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5.11%。结论山胡椒主要成分为罗勒烯(10.21%)、β-水芹烯(8.26%)、柠檬醛(5.59%)和沉香醇(5.39%)。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比较厚朴及其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油的刺激性大小及其成分组成,探究对刺激性产生影响的关键化合物并明确炮制过程中加热及辅料姜汁的加入对刺激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厚朴、水炙厚朴、姜厚朴(烘法)、姜炙厚朴(10%、50%)等样品的挥发油并进行家兔眼刺激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各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运用SIMCA 14.1对各样品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将不同炮制品与生厚朴或姜炙厚朴(10%、50%)的相对质量分数两两比较,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P<0.05的原则筛选出差异性标志物,并分析刺激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给药组对家兔眼睛均有刺激性,刺激性强弱顺序为厚朴>水炙厚朴>姜厚朴(烘法)>姜炙厚朴(10%)>姜炙厚朴(50%)。PCA及OPLS-DA结果表明厚朴及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油存在差异,根据VIP>1、P<0.05,结合眼刺激实验结果,筛选出10种与刺激性变化相关的挥发性成分。其中反式肉桂醛仅在厚朴中检出;β-石竹烯、Δ-杜松烯、α-律草烯、γ-衣兰油烯、(-)-异喇叭烯、柠檬醛相对质量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4-异丙基甲苯、1(10)-4-杜松萜二烯-15-醇、β-桉叶醇相对质量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结论 厚朴经加热与辅料姜汁炮制后刺激性均降低,且二者的协同作用对于刺激性的减少更有效。与刺激性变化相关的差异性标志物中,其中柠檬醛相对质量分数的增加与姜汁有关,反式肉桂醛、4-异丙基甲苯、1(10)-4-杜松萜二烯-15-醇相对质量分数的减少与加热有关,其他成分的变化可能与加热和姜汁的协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姜不同炮制品的主要成分含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姜的主要炮制品生姜、干姜、炮姜、姜炭进行薄层扫描比较,并以姜酚(gingerol)和6-姜醇(6-shogaol)为标准品对照。结果表明,不同炮制品中所含成分的质和量均产生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20.
鲜姜黄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广西产鲜姜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其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鲜姜黄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检出48个色谱峰,鉴定出48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100%。结论:广西产鲜姜黄油的的主要成分是姜烯(16.25%),1,8-桉叶油素(13.52%),芳-姜黄酮(13.55%),姜黄酮(11.19%),β-倍半水芹烯(10.08%),表-α-绿叶烯(6.26%),芳-姜黄烯(5.43%),大根香叶酮(5.02%),γ-松油烯(2.38%),红没药醇(3.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