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黄永健  冯伟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7):1403-1404
目的:探讨矫正共同性外斜视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对60例共同性外斜视的患者进行主眼手术,观察手术量、术后视力和立体视的恢复效果。结果:通过和非主眼手术组的对比,行主眼手术者的手术量明显减小(P<0.01),术后视力、立体视均较非主眼手术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手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时,主眼手术较非主眼手术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主眼与非主眼手术治疗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报告我科1991年2月~1995年2月主眼手术的40例外斜视病人,并就主眼与非主眼手术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主眼手术既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又可以减少手术量,这在儿童外斜视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Yin Y  Ha S  Du J  Xu H  Liu Q  Jian C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36-38
目的:探讨治疗大角度基本型外斜视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分别对斜视度数≥60的基本型外斜视患者41例,使用主眼手术和非主眼手术两种方法治疗,同时记录,比较手术后患者的视力,眼位,双眼单视功能,注视等情况,以及平均手术量和手术次数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双眼正位者均为39例,手术欠矫者均为2例,无过矫者;两组患者术后注视情况均好转;主眼手术组非主眼裸眼视力提高>2行者多于非主眼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Ⅰ,Ⅲ级视功能者主眼手术组多于非主眼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主眼手术组平均手术量和手术次数明显低于非主眼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主眼手术组眼外肌1mm手术量可矫正的平均斜视度数明显大于非主眼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治疗大角度基本型外斜视患者,主眼手术方法疗效好,损伤轻,值得推广使用;尤其以需在全麻下进行手术的儿童患者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共同性外斜视主眼与斜眼眼外肌组织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主视眼与主斜眼眼外肌组织学上有无差异。方法对26例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患者的眼外肌进行了主视眼与主斜眼的组织学观察比较。结果主视眼与主斜眼的内直肌组织学检验无差别,主视眼的外直肌在肌肉萎缩、纤维组织增生方面较斜眼明显,而在排列紊乱、胶原变性、脂肪组织增生诸方面两组间无差别。结论共同性外斜视主视眼与主斜眼眼外肌均发生了肌源性病变。  相似文献   

5.
外斜视的原因和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1979年开始日本三井等对斜视的原因和治疗,从基础到临床,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尤其对外斜视,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认为一般特发性外斜视,包括废用性外斜视,其发生原因是由于主眼(Master eye)即固视眼有一种异常的持续性的神经冲动传至从眼(Slave eye)即外斜眼的外直肌,使该肌收缩,从而引起外斜视。提出,应该对主眼进行手术矫正的治疗方针,这与我们以往对待外斜视的手术矫正,放在视力差的眼、经常外斜的眼、屈光度数大的眼上进行有很大不  相似文献   

6.
主眼直肌延长法治疗特发性外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视为眼科的常见病,其病因学说很多.日本三井幸彦等通过对斜视原因及治疗的研究.对外斜视提出了新的理论.认为一般特发性外斜视,包括废用性外斜视,其发病原因是由于主眼(即固视眼)有一种异常的神经冲动传至从眼(即外斜眼)的外直肌,使该肌特续收缩,从而引起外斜视.强调应对主眼进行手术,以期  相似文献   

7.
手术主眼矫正外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用变通三井幸彦法手术主眼矫正外斜视的意义。方法 :按照三井幸彦法手术主眼矫正外斜视的理论 ,收集了魔术师镊子现象 (Magicianforcepsphenomenon ,MF)阳性的非麻庳性外斜视 45例 ,包括 :间歇性外斜视 6例、恒定性外斜视 2例、废用性外斜视 10例、交替性外斜视 19例、间歇性交替性外斜视 5例、特殊类型外斜视 3例。用角膜映光法测定斜视度。以支配眼球运动的一对拮抗肌加强与减弱各 1mm矫正 5度的算法 ,设定手术量 ;交替性外斜视 /间歇性交替性外斜视的双外直肌各后退 6~ 12mm。缩短肌双臂式缝合 (Doublearmsuture)、后退肌8字缝合 (Figure -eightsuture)。用术前、后眼位对比 ;遮杆阅读有无障碍检查 ,判断手术效果。结果 :经术后随访 3~ 12个月的 45例中 ,术前 2例、术后 2 8例 ,遮杆阅读无障碍。完全治愈 2 8例 (2 8/4 5 ,62 2 % )美容治愈15例 (15 /4 5 ,3 3 3 % )。残留 5°间歇性外斜视 2例 (交替性外斜视 1例、间歇性交替性外斜视 1例 2 /4 5 ,4 4% )。结论 :用变通三井幸彦作法 ,不失为在斜视眼上矫正外斜视传统作法 /三井幸彦手术主眼矫正外斜视法的一种补充 ,并可扩大矫正外斜视手术的适应证范围。  相似文献   

8.
儿童斜视手术一般在全麻下进行,由于麻醉后眼位呈现生理性休息状态,故眼位与术前相比多发生变化。致使术中无法判断手术效果,给儿童斜视手术带来一定困难,常常不能获得一次矫正。为了探索全麻下眼位变化的规律,作者于1987年开始对儿童斜视手术全麻下眼位进行了观察,现报导于下: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斜视尤其特殊类型斜视的病情复杂, 常规斜视矫正手术多无法达到矫正大度数斜视或改善眼球运动功能的目的, 需要应用眼外肌转位手术, 包括邻近眼外肌和跨眼外肌转位手术。随着个性化手术发展, 眼外肌转位手术的术式不断改良, 各具适应证和优缺点。本文汇总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进展, 就不同类型眼外肌转位手术在斜视治疗中的应用特点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以期为临床医师进一步了解和合理开展眼外肌转位手术治疗斜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广玲  曾丽 《国际眼科杂志》2008,8(12):2539-2540
目的:探讨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法:对42例(56眼)限制性斜视患者,根据不同病因分为3组,应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或三棱镜映光法(Krims法)测定斜视角,进行眼球运动及复视像检查,并观察该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限制性斜视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斜视的方向均与主要牵制肌肉相一致,而与复视像分离最大方位和眼球运动受限最大方位则相反;限制性斜视手术后可以消除或改善复视,尤其是有效解决了第一眼位和阅读位的斜视。结论: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指导对限制的肌肉做出准确判断和定位并进行斜视手术;斜视手术可改善复视症状、矫正眼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位的变化情况、手术疗效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42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观察,并对其手术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42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1周发现正位122人,正位率85.92%,术后1年随访正位110人,正位率77.46%。结论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效果与手术设计、患者年龄、屈光状态、斜视的类型、斜视病程、双眼视功能等诸多因素有关。应尽早手术矫正眼位,才能有利于患者建立和恢复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技术应用于斜视矫正术的优点。方法对37例斜视患者在显微镜下进行斜视矫正术,其中5例复杂性斜视行睫状前血管分离。平均随访6个月,对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在第一眼位获得理想眼位,术中、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5例复杂性斜视成功分离并保留睫状前血管,减少手术次数。结论在手术显微镜下行斜视矫正术更安全,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利用直肌止端移位矫治眼性斜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8例儿童不同类型眼性斜颈,在矫正其水平垂直斜视手术基础上,利用直肌移位术改变引起斜颈的旋转眼位方向,以达到消除斜颈的目的,全部病例皆收到良好的效果。列表以说明不同病例其直肌移位术的特点。并对改变直肌止端位置的手术方法做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手术显微镜下眼外肌调整缝线式手术治疗复杂性斜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的191例复杂性斜视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手术显微镜下眼外肌调整缝线手术矫正斜视,其中83例为超长量手术。全麻苏醒后或次日观察眼位及有无复视或复视是否消失,如需调整缝线则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调整。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术后全部眼位矫正良好、复视消失,未出现肌肉滑脱等并发症。结论:对复杂性斜视行手术显微镜下眼外肌调整缝线斜视矫正术,手术成功率较高,手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法:对24例28眼视网膜手术后和7例9眼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简称TRIO)所致的限制性斜视病人,应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或三棱镜映光法(Krimsky法)测定斜视角,进行眼球运动及复视像检查,并观察该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1.限制性斜视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斜视的方向均与主要牵制肌肉相一致,而与复视像分离最大方位和眼球运动受限最大方位则相反。2.限制性斜视手术后可以消除或改善复视,尤其是有效解决了第一眼位和阅读位的斜视。结论:1.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指导对限制的肌肉做出准确判断和定位并进行斜视手术。2.斜视手术可改善复视症状、矫正眼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合并斜视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手术设计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合并斜视的先天性眼球震颤19例.分别应用Anderson法,Parks法,并添加斜视手术量.手术设计既要考虑到其静止眼位的位置、方向和度数,又考虑到斜视的性质、和斜视度,在主导眼上矫正代偿头位,在非主导眼上矫正斜视.结果 代偿头位治愈17例,好转2例.斜视矫正:正位18例,外斜欠矫1例.视力提高19例.前方眼球震颤消失9例,好转10例.部分双眼视功能有所好转.结论 合并斜视的先天性眼球震颤在主导眼上矫正代偿头位,在非主导眼上矫正斜视.采用合理的手术设计,可获得较好地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共同性水平斜视手术矫正不足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视手术之目的在于矫正眼位,使斜视眼成为正视眼,以便恢复双眼单视功能或达到美容效果。但由于各种原因使部分患者术后仍残留不同程度的斜视,不能达到手术之目的。为了总结经验,分析其矫正不足的原因,现将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合并共转性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合并共转性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1995~2001年收治的118例水平性共转性斜视,其中10例合并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患者的手术方式和疗效作回顾分析。设计手术时,先将眼球震颤和斜视的手术矫正量分开计算,然后将手术量相加。结果 10例中9例术后正位,1位患者残留外斜视。9例患者术后第一眼位眼震明显减轻,代偿头位消失或明显改善,第一眼位最佳矫正视力均提高,视力增进1~5行。结论 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共转性斜视,既考虑眼震情况、静止眼位、代偿头位方向及度数,又考虑斜视性质、度数,注视眼眼别,两者可一并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角膜屈光手术治疗屈光性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77眼近视及近视散光并伴有不同程度斜视的病例进行PRK治疗,术后辅以遮盖疗法等非手术治疗训练,观察术前后斜视的变化.结果43例屈光性斜视中,38例正位,5例残存斜视.术前优势眼平均欠矫度数为1.78D±1.63D,劣势眼平均欠矫度数为4.08D±2.23D,术后,优势眼及非优势眼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和达到5.0的眼数相近.结论角膜屈光手术治疗屈光性斜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斜肌转位术联合水平斜视手术矫正知觉性外上斜视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2例知觉性外上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式均为下斜肌转位术联合水平斜视矫正术,术后随访观察半年。结果 22例患者眼位均明显改善,第一眼位角膜映光基本正位,患者均无上转受限,9例在鼻上方注视时出现轻度功能不足,无睑裂缩小,患者均无复视,手术效果满意。结论下斜肌转位术联合水平斜视手术可有效矫正知觉性外上斜视,手术肌肉条数少,无需健眼手术及分次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