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遇梅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2,28(6):374-377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侵犯多系统的疾病,皮质类固醇的应用使其生存率大大提高,但副作用及激素的依赖性和不敏感,使人们寻找其他替代疗法。就近年来报道的非标准及辅助的口服和胃肠外给药的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的生物制剂和生物疗法、激素疗法及对症疗法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5例SLE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5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肾损害总发生率最高达78.5%。少年组蝶形红斑、肾损害、脱发等发生率较高,病情进展快,2例发生狼疮危象。老年组起病不典型,自身抗体阳性率较低。男女患者临床表现及免疫学特征无显著差异,但男性患者内脏受累较重。结论:本院165例SLE住院患者,肾损害发生率高,少年组病情进展快,老年组起病不典型,男性组症状较重。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就我院1987年~1994年10月内科收治住院的131例SLE进行临床分析。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131例SLE均符合1982年ARA的诊断标准。男11例,女120例,男女之比为1∶11。年龄12~70岁,平均35.2岁。发病年龄16~35岁者81例(61.8%),病程3天~26年,病程<3年者78例(59.8%)。首发症依次为发热(31.0%)、关节痛(26.7%)、面部皮疹(15.3%)、肾脏损害(13.7%)、胸腔积液(12.9%)、雷诺征(9.2%)。临床表现1.发热:54例(41.2%),其中43例(76.6%)为不明原因持续高热,可长达5~6个月,体温波动在39℃~40℃… 相似文献
4.
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是SLE的特殊类型、极少见,仅占SLE发病率的0.04%-8%,国内已有报道。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大疱性SLE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329例临床分析李舒帆,梁丽,赵丽娟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普通内科(邮政编码110001)临床资料1987年~1993年我院共收治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29例,男30例,女299例,男女之比为1:9.97,年龄8~67岁,20~... 相似文献
6.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48例儿童期发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多以关节炎、发热、面部红斑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中血液系统、肾脏和神经系统受损及淋巴结肿大尤为突出。男性较女性系统受累严重,且免疫指标阳性率较高。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较严重,系统受累广泛,容易继发感染和误诊。不同性别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陈永锋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11,18(4):283-285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为累及多系统、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针对SLE主要的发病环节,即自身抗原在T淋巴细胞的辅助下诱导B淋巴细胞产生自身抗体而引起各个器官的血管炎性改变,其治疗首先是制止B淋巴细胞分泌自身抗体、清除各个器官的血管炎,降低病情活动度,然后再针对T淋巴细胞和其它炎症细胞/免疫活性细胞产生的其它免疫分子和炎症介质进行后续治疗,进一步缓解病情、防止复发。在临床治疗中,针对SLE系统损害的治疗主要由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与系统应用免疫抑制剂构成,以“下台阶疗法”为治疗原则,即:应用强有力的治疗措施首先控制病情发展,稳定后再逐步减药。现结合个人经验,介绍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在SLE治疗中的应用及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未成年SLE患者的疾病活动性。方法 详细统计 48例诊断明确的未成年SLE患者的临床资料、脏器受损数 ,并用SLEDAI对患者疾病活动性量化。结果 未成年SLE患者临床表现比成年患者更复杂 ,主要脏器累及数和损害程度比成年患者高 ,发病至就诊的时间较短。结论 用SLEDAI能更准确地反映未成年SLE患者的病情轻重。 相似文献
9.
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上较少见,且误诊率高,病情较重,预后较差~[1]。为探讨男性 SLE的临床特点,加强对其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我们将我院1984年~1998年诊治的资料完整的46例男性SLE和同期住院的随机抽取的46例女性SLE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l 临床材料1.1 一般资料92例均为住院患者,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订的SLE诊断标准。男性SLE组46例,年龄11~58岁,平均 28.1岁,其中 18~39岁者30例;病程15天~12年,平均23.7月。女性46例是按照相应的… 相似文献
10.
11.
欧阳烈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2,9(3):177-178
目的:探讨我院近2年142例药疹患者致敏原因和临床类型。方法:收集142例药疹患者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敏药物主要为抗生素类,占71.8%,其次为解热镇痛类,占19.7%;药疹类型以麻疹型或猩红热型最多见,占49.3%,其次为荨麻疹型,占15.4%,光敏性皮炎,占7.8%。结论: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种类的不断增多和使用频率增加,是引起药疹患者增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心血管损害1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血管系统受损情况。方法 对 11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心血管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心血管系统各个部位均可受累 ,以心包炎最常见 ,心脏增大次之。末梢血管病变以雷诺现象多见。结论 心电图与彩色B超检查发现心血管异常者较多见 ,除 7例外其余患者皆有多个器官受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Max)检测尖锐湿疣(CA)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型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HybriMax技术,对142例尖锐湿疣患者皮损组织进行HPV感染分型检测。结果:在受检的CA患者中21种HPV亚型共检出18种,未发现HPV18、35和56型。142份CA组织标本中HPV阳性137例,总检出率是96,48%,单一基因型别阳性率是58.45%(83/142),多重基因型别阳性率是38.03%(54/142);各基因型别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HPV6(64.08%)、11(34.51%)、52(7.75%)、33(7.04%)、58(7.04%)、16(5.63%)、59(4.23%)、31(3.52%)和68(3.52%)。高危型HPV检出率为42.96%(61/142),高危型HPV多以混合感染形式存在,其多重感染率达到86.89%(53/61),其主要基因型中女性高危HPV型感染率55.56%(20/36)明显高于男性的31.13%(33/106)。结论:尖锐湿疣主要基因型感染是低危型HPV6,高危型HPV感染率高并多以混合感染形式存在。HybriMax技术检测尖锐湿疣患者HPV基因型准确性高,并可快速分型,是临床HPV感染分型检测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梅毒1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梅毒多变的临床特点,进一步认识该疾病.方法 对125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梅毒硬下疳可多发,少数可以留疤,除生殖器外还可以发生在乳房.病例中一患者因乳房赘生物并逐渐破溃而就诊,临床拟诊寻常疣、湿疹、帕哲特病待排,病理诊断为亚急性炎症,然患者血清学检查显示RPR1:64( )及TPPA阳性.二期梅毒疹可表现为银屑病样疹、环形红斑、脓疱、扁平湿疣等,其发疹部位可在躯干、掌跖部,也可在头面部.皮疹可与硬下疳重叠出现(13.2%).结论 梅毒临床表现多样化,因此须多加注意. 相似文献
15.
天疱疮1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129例天疱疮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以期改善其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对全部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129例中男76例,女53例,男女之比为1.4∶1。年龄5~83岁,平均47.5岁,以41~50岁为最多,占35.7%。寻常型占101例(78.3%)。口腔或外阴黏膜损害的有79例(61.2%),尼氏征阳性者101例(78.3%)。死亡率为3.1%。组织病理检查和免疫学检查对该病的确诊很重要。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仍为目前最主要的治疗药物。结论强的松的首次剂量重症患者用80~100 mg/d,中度患者用50~60 mg/d,轻症患者用30~40 mg/d。必要时,应加用免疫抑制剂等其他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白癜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诱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本科门诊的287例白癜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病史、发病部位、家族史、伴发疾病及诱因,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143例,女144例,平均发病年龄(18.9±14.4)岁,4~8岁为高峰发病期(14.29%)。寻常型白癜风有272例(94.77%)。患者全身各部位均可发病,但曝光部位(头、面、颈及手足)发病率较高,占67.25%。33例有阳性家族史,68例有诱发因素,其中有外伤史者27例,精神心理因素者28例。结论本地区白癜风男女发病比例相近,以青少年居多,寻常型最常见,好发于面颈部,外伤及精神心理因素为常见诱因,且有家族史患者病情较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黄褐斑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诱因。方法用关于黄褐斑皮肤特点、光反应类型及发病诱因的问卷调查2011年9月-2012年6月天津市长征医院皮肤色素科门诊诊治的黄褐斑患者。结果共入选338例,男23例,女315例,男女比约为1∶14。平均发病年龄(34.84±5.54)岁。发病高峰年龄为30~40岁。270例(79.88%)暴露部位皮肤颜色为中等或偏深色,113例(33.43%)对光反应类型为Ⅳ型不易晒红中度晒黑,217例(64.20%)为干性或者混合性皮肤,138例(40.83%)为敏感性皮肤。明确由暴晒引起的有31例、日晒后加重者148例(43.79%),月经不调184例(占女性患者的58.41%),精神压力大且与病情相关的有73例(21.60%)。结论黄褐斑患者中半数以上为干性或混合性皮肤,对光反应类型为Ⅳ型的患者比例较一般人群大,日晒等物理因素、内分泌因素及精神压力是发病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8.
麻风新发病例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麻风病临床和病理特点,以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对55例有皮肤损害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做组织病理活检,HE染色及抗酸染色。结果病理检查结果表明,51例标本出现了麻风病改变,如上皮样和泡沫样细胞肉芽肿及神经损害等病变,其中46例查到抗酸杆菌;4例病理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但同样表现为抗酸性。结论对皮肤有红斑等慢性损害的病例,应结合临床、病理和抗酸染色三种检测方法,才能明确诊断麻风病。 相似文献
19.
神经梅毒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厦门地区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与发病趋势。方法回顾分析厦门地区2000年~2004年9月收治的17例神经梅毒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分析。结果17例神经梅毒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多集中在40~59岁。其中脑实质梅毒15例,脑膜血管梅毒1例,脑脊膜梅毒1例。结论厦门地区神经梅毒的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应引起重视。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头痛、记忆力减退、痴呆、精神行为异常、抽搐等应高度警惕。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同时注意预防吉海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天疱疮发病的临床规律和特点,探寻最佳治疗方案,为科学治疗天疱疮和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4月-2011年1月昆明医学院附属二院皮肤科收治的149例天疱疮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71例,女78例;平均年龄(46.24±13.10)岁。轻症26例,中症58例,重症65例。轻、中和重症天疱疮患者激素治疗初始用量分别为(42.15±11.60)mg,(76.94±25.80mg)和(104.02±14.31)mg(P<0.05);重症患者中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组病情缓解率(82.05%,32/39)高于激素组(57.69%,15/26,P<0.05)。结论 天疱疮好发于中年人,无性别差异。口腔/头皮受累常提示病情严重;激素用量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而定,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优于单用激素;感染是其主要并发症;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及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