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有根  邓胜林  涂强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2):3470-3471,3473
目的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essure-regulatedvolumecontrol,PRVC)通气在临床对急性呼吸衰竭(acuterespiratoryfailure,ARF)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并与容量控制(volumecontrol,VC)通气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2例严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观察PRVC与VC两种通气模式对呼吸力学指标吸气峰压(PIP)、气道平均压(MeanAP)和循环血气指标的影响。除PVRC与VC模式不同外,其余呼吸机参数设置均相同。结果PRVC组PIP值显著低于VC组[(19.74±3.28)cmH2OVS(24.85±2.32)cmH2Ot=6.78,P<0.05]。而两组间MeanAP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循环功能及血气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RVC应用于严重ARF患者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时较VC模式可明显降低PIP,对防止肺气压伤有积极作用,因而是一种保护性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量通气(PRVC)治疗婴幼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30例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PRVC组和间歇指令通气(IMV)组备65例,观察两组呼吸机通气治疗的时间、疗效、呼吸机参数、动脉血气、心率及血压。结果(1)PRvc组通气时间(36.5±2.5)h明显低于IMV组的(40.5±3.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PRVC组治愈率95.4%,明显高于IMV组的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通气治疗1h后PRVC组的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和FiO2明显低于IMV组(P〈0.05),治疗12h、24h后更加明显;PaCO2和心率在治疗12h、24h后PRVC组明显低于IMV组(P〈0.001);两组治疗中血气指标pH、PaO2及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VC治疗婴幼儿呼吸衰竭比IMV具有优越性,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性较好的通气治疗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压力控制通气(pres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olume controlled ventilationVCV)模式在婴幼儿全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手术患儿40例,年龄6个月~3岁,体重7~15kg,ASAI~Ⅱ级,先采用VCV模式,观察10min后改用PCV模式。连续监测ECG、SBP、DBP、MAP、SPO2、PETCO2及BIS,记录VCV模式下的:预设潮气量(VT),实际潮气量(VTE),呼吸频率(Rate),吸呼比(I:E),气道峰压(Pmax),平均气道压(Pmean);记录PCV模式下的:预设吸气峰压(Pinspired),实际潮气量(VTE),呼吸频率(Rate),吸呼比(I:E),气道峰压(Pmax),平均气道压(Pmean)。结果 VCV模式和PCV模式下的:实际潮气量(VTE),呼吸频率(Rate),吸呼比(I:E),平均气道压(Pmean),PETCO2及BIS无明显差异(P〉0.05);PCV模式下的实测气道峰压(Pmax)比VCV模式下的实测气道峰压(Pmax)明显降低(P〈0.05)。结论 VCV模式和PCV模式均可以维持婴幼儿正常的肺通气和肺换气的生理需要,但PCV模式的实测气道峰压(Pmax)比VCV模式明显降低,所以PCV模式更适合于婴幼儿全麻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对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压的影响。方法:将60例并发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PRVC组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组。PRVC组30例采用PRVC进行治疗,SIMV组30例采用SIMV治疗,分别于治疗6h和12h(取两次观察数据的平均值作为统计资料)观察两组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静态顺应性、呼气末正压、内源性呼气末正压的变化,观察吸氧浓度、血气分析指标(包括pH、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变化以及患者心率和血压的变化。结果:PRVC在改善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静态顺应性方面较SIMV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生命体征等方面无差异(P〉0.05)。结论:PRVC在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气道压力,降低气压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近2年来,我们应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低通气方式治疗8例严重哮喘持续状态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压力控制通气(pres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olume controlled ventilationVCV)模式在婴幼儿全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择期手术患儿40例,年龄6个月~3岁,体重7~15kg,ASA I~Ⅱ级,先采用VCV模式,观察10min后改用PCV模式.连续监测ECG、SBP、DBP、MAP、SPO 2、PETCO2及BIS,记录VCV模式下的:预设潮气量(VT),实际潮气量(VTE),呼吸频率(Rate),吸呼比(I:E),气道峰压(Pmax),平均气道压(Pmean);记录PCV模式下的:预设吸气峰压(Pinspired),实际潮气量(VTE),呼吸频率(Rate),吸呼比(I:E),气道峰压(Pmax),平均气道压(Pmean).结果 VCV模式和PCV模式下的:实际潮气量(VTE),呼吸频率(Rate),吸呼比(I:E),平均气道压(Pmean),PETCO2及BIS无明显差异( P>0.05);PCV模式下的实测气道峰压(Pmax)比VCV模式下的实测气道峰压(Pmax)明显降低(P<0.05).结论 VCV模式和PCV模式均可以维持婴幼儿正常的肺通气和肺换气的生理需要,但PCV模式的实测气道峰压(Pmax)比 VCV模式明显降低,所以PCV模式更适合于婴幼儿全麻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程琳 《农垦医学》2005,27(5):335-337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的治疗组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的差值均较容量控制通气的治疗组明显升高(p〈0.01,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差值明显降低(p〈0.01),通气1小时、12小时后的气道分压、平均气道压和平台压明显低于容量控制通气的治疗组(p〈0.01)。结论: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是一新型通气模式.在临床应用中对降低气道压力、确保肺泡通气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围手术期机械通气引起的肺损伤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问题,加强围手术期肺保护可以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术中机械通气策略与围术期肺损伤密切相关。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pressure-controlled volume guaranteed ventilation, PCV-VG)是一种新兴的通气模式,能够提供稳定的潮气量,且不受气道压力变化的影响。它通过确保气道压力保持在预设限制范围内,以实现适当的通气和氧供。现综合评估PCV-VG模式应用于围术期肺损伤后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炎症介质、氧合指数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并比较不同通气模式在特殊患者群体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医生选择通气策略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呼吸支持模式在肺透明膜病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32例伴有肺透明膜病早产儿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呼吸支持,观察患儿上机前后SpO2、PaO2、PaCO2、动脉血pH、BE、HCO3-变化,并观察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上机后1h后SpO2、PaO2上升、PaCO2下降(P〈0.05),12h后动脉血pH上升、BE下降,HCO3-上升,患儿临床治愈率为71.8%,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31.3%。结论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呼吸支持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肺透明膜病早产儿的肺部呼吸功能,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患者,对照组35例采用容量控制通气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35例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联合药物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患儿进行血气分析,并记录患者治疗情况以及吸气峰压(PIP)。结果:观察组可完全治愈35例新生儿,而对照组则可治愈20例患儿,从血气分析可知:观察组低氧血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有效治愈疾病,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廖燕玲  龙苹 《海南医学》2010,21(6):124-126
本文综述了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模式在临床中的应用,阐述了压力调节容量控制模式的工作原理,对机体的影响和不足之处,提出更加符合人体生理的呼吸机通气模式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针对新生儿存在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情况,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PRVC)治疗,观察及分析治疗后的疗效.方法 选取在我院新生儿科治疗的66例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分别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PRVC)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的方式和传统机械通气单纯定压通气模式(PC)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的方式;将前者设为观察组(37),后者设为对照组(29).对于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方面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儿经治疗后大多数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血气分析治疗前后比较P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并发症之间的对比,从肺炎等其他肺部疾病比较,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 <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方式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均可以有效起到治疗作用,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PRVC)的方式与传统的联合机械通气单纯定压通气模式(PC)相比较,并发症发生率降低,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费用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4年2月荆州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的77例老年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RVC组(40例)和SIMV组(37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治疗后呼吸力学指标及并发症。结果PRVC组治疗总有效率(87.5%)显著高于SIMV组(73.0%)(P<0.05);PRVC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高于治疗前及SIMV组治疗后(P<0.05或P<0.01),PRVC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130±12)mm Hg(1 mm Hg=0.133 k Pa)]显著低于治疗前[(117±11)mm Hg,P<0.05]及SIMV组治疗后[(122±12)mm Hg,P<0.01];PRVC组患者治疗4 h、2 d后气道峰压[(27±8)cm H2O,(23±7)cm H2O]均显著低于SIMV组[(36±9)cm H2O,(33±10)cm H2O,P<0.01],PRVC组和SIMV组患者治疗2 d后每分钟通气量[(6.07±1.54)L/min,(6.37±1.74)L/min]和平均动脉压[(9.3±3.3)cm H2O,(9.7±3.6)cm H2O]均明显低于治疗4 h后[(7.95±2.23)L/min,(8.01±2.20)L/min;(12.9±3.3)cm H2O,(13.1±3.2)cm H2O,P<0.01],但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VC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0%)显著低于SIMV组(24.3%)(P<0.05)。结论 PRVC治疗老年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和气道峰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照比较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通气模式与容量控制(VC)通气模式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呼吸及循环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呼吸机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4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致严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观察PRVC与VC两种通气模式对呼吸力学指标吸气峰压(PIP)、气道平均压及指指脉氧饱和度、循环等指标的影响.除PRVC与VC模式不同外,其余呼吸机参数设置均相同.结果PRVC组PIP值显著低于VC组[(22.4±1.1)cm H2O比(26.0±1.0)cm H2O,t=17.245,P<0.05],而两组间气道平均压值、指脉氧饱和度、循环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VC应用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较VC模式可明显降低PIP,有效防止肺气压伤,是一种保护性的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pressure regulated volume control ventilation,PRVC)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新生儿时改良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学中心住院的RDS新生儿作为研究组(n=80,采用PRVC模式通气和实施改良的护理措施);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RDS新生儿作为对照组(n=93,采用PRVC模式通气和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在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间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儿均痊愈出院,机械通气时间为(76.45±36.35)h,住院时间为(15.87±8.44)d,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为15.0%,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RVC治疗RDS新生儿时,改良的护理措施能缩短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VAP发生率,提高RDS新生儿的救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机械通气治疗婴幼儿呼吸衰竭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婴幼儿呼吸衰竭的年龄分布、原发病、治疗方法及预后.提高呼吸衰竭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40例因呼吸衰竭而予机械通气的婴幼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机械通气治疗后30例患儿的通气情况显著改善,上机前后血气分析示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显著改善,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上机后≥90%.治愈26例,占65%.结论 合理使用呼吸机是提高婴幼儿呼吸衰竭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就机械通气治疗婴幼儿呼吸衰竭56例不同结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2012年10月之间所收治的56例呼吸衰竭的婴幼儿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机械通气仪器选用Servo Ventilator 300A型呼吸机,机械通气模式主要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呼吸末正压+间歇指令通气、辅助/控制(A/C)等。机械通气开始时间为患者入院后的1~2小时左右。结果:本组资料患儿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死亡5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的有4例,存活46例,治愈率达到了82.14%,存活患儿中合并颅内出血4例,肺炎7例。结论:机械通气治疗婴幼儿呼吸衰竭疗效确切的同时,要正确调整机械通气各项参数,加强机械通气相关护理。  相似文献   

18.
宫红梅  杨伟  刘晓娟  丁鹏 《安徽医学》2020,41(12):1461-1464
目的 比较容量目标压力控制通气(VTPC)联合压力控制通气(PC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郑州大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99例NRDS患儿,按机械通气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联合组(n=50)与PCV组(n=49),联合组采用目标容量通气(VTPC)+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PCV模式进行通气治疗,PCV组则仅采用传统PCV+SIMV模式,治疗前、治疗6小时、治疗1天、治疗2天均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患儿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体积分数(FiO2)的变化,上述相同时间点监测心率(HR)、呼吸频率(RR)、酸碱值(pH)的变化,统计有创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上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a/APO2、PaO2/Fi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小时、1天、2天两组患者a/APO2、PaO2/FiO2均较治疗前上升,不同时间点组间、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6小时、1天、2天a/APO2、PaO2/FiO2均高于P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R、RR、p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组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2天HR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1、2天RR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两组pH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联合组治疗2天HR,治疗6小时、1天、2天pH均高于P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及上机时间均短于PCV组(P<0.05),其低碳酸血症、呼吸机相关肺炎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发生率均低于PC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TPC+SIMV+PCV通气模式较PCV+SIMV模式可较好改善NRDS患儿氧合状态,缩短通气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通气 (PCV )和容量控制通气 (VCV )对呼吸力学和氧合作用的影响。 方法:对 2 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患者进行机械通气 (MV )治疗。A组先用 PCV,分别保持潮气量 (VT)和平均气道压(MPaw)不变 ,后改为 VCV;B组先用 VCV ,后改为 PCV,保持血氧饱和度平稳 0 .5 h后监测指标。受试者在 5 h内依次完成上述实验。 结果 :PCV时峰压 (PIP)、平台压 (Pplat)明显低于 VCV时的 PIP、Pplat(P均 <0 .0 1) ,而 MPaw明显高于 VCV时的 MPaw(P <0 .0 1) ;在保持 MPaw相同时 ,氧合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患者均无气压伤。 结论 :PCV可以有效地控制 PIP、Pplat,并保证氧合 ,实现肺保护性通气。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通气模式对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后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CABG术患者,术中置入Swan-Ganz导管,术后予机械通气,4 h后开始进入实验步骤,依次设置呼吸模式为容量控制(VC)-压力控制(PC)-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容量控制(VC),各模式通气30 min后记录气道平均压(MAP)、气道峰压(PIP)、肺动态顺应性(Cdyn),并计算出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和呼吸指数(RI),通过连续心输出量监测仪分别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连续心排量。结果与VC、PC模式比较,PRVC模式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与VC模式相比,PRVC及PC模式下的PIP显著降低,Cdyn显著升高(P〈0.01),A-aDO2和RI明显降低(P〈0.05),PRVC模式下OI明显升高(P〈0.05)。结论PRVC通气模式能明显降低PIP,提高Cdyn,改善氧合功能,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可安全用于CABG术后患者的呼吸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