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胃食管双原发癌较罕见,现将我科1987年6月收治的一例报道如下。男性、47岁。主诉进行性咽下食物梗噎感8个月。入院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X线钡餐检查见食管中段有8.5cm范围粘膜充盈缺损,上端在气管分叉平面,以食管右侧壁缺损明显,局部粘膜纹理中断。诊断为“食管中下段癌”。手术探查除发现食管中下段癌肿外,同时见胃底贲门部大弯侧有一4cm×4cm大肿块、质硬。术中行食管癌及胃大部切除术、食管胃弓上吻合术。病理检查:食管蕈伞型鳞状细胞癌,侵及外膜层。胃底贲门部溃疡型高分化管状腺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60年至1984年共切除食管、贲门癌304例,其中双原发癌3例,发生率0.98%,本病术前易漏诊。本组3例中有2例在术中探查发现,另1例术前经 X 线食管钡餐检查诊断多发癌,本文重点讨论食管、贲门部双原发癌术前漏诊的主要原因,强调指出术中不能满足于已发现的一个肿瘤而忽略另一个肿瘤存在的可能性,术前作食管镜检查是防止漏诊双原发癌及确保正确切除范围提高手术疗效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3.
1988年9月~1999年9月,我院共完成食管癌根治术298例,其中对62例侵及主动脉弓的胸上中段食管癌采用了右颈、右胸及腹正中三切口术式,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①临床资料 本组62例中男60例,女2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6岁。胸上段食管癌27例,胸中段食管癌35例;施三切口手术切除60例,2例施食管置管术,切除率96.8%。术后发生5种18例并发症,发生率29%,吻合瘘2例,无死亡。术后病理:鳞状细胞癌60例,腺癌1例,食管憩室癌变1例,其中食管多原发癌7例,食管胃双原发癌4例。切端阳性率为零.TNM分期:Ⅰ.期11例,Ⅱb期17例,Ⅲ期34例。术前均行上消化道钡透、食管CT检查判断病变与主动脉弓及气管的关系。②方法全麻,左侧卧位,经右胸第5肋床后外侧切口进胸,切断奇静脉游离食管下段,探查肿瘤可以切除后,在贲门下2 cm切断胃,两根7号线缝合胃底结扎作牵引,胃小弯作标记,游离食管肿瘤及受侵器官,清扫淋巴结。肿瘤上方切断食管,残端包一胶皮套,10号线结扎,双重团块结扎胸导管,牢靠连接食管、胃牵引线。置胸管,鼓肺,关胸,切口粘敷贴。病人改仰卧位,肩下垫高,头部稍后仰并偏向左侧,然后分颈、腹两组手术。颈组取右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经颈内静脉与甲状腺间达食管,用手将游离食管牵至颈部切口,上提胃牵引线按胃大弯侧在左的正常解剖方位将胃亦牵至颈部,同时将胃经用手指扩张过的食管裂孔和食管床向上送,完成食管胃颈部吻合。 2 讨 论 增加食管癌患者的食管切除长度是非常必要的,卫功铨1979~1983年行食管癌切除482例,发生断端癌67例(占13.9%),显然断端癌的发生与食管切除长度不够密切相关。本组62例中发现了食管多原发癌7例,食管胃双原发癌4例,均是在术中游离中、上段食管以及术后解剖标本时发现另一病灶的,如果食管切除长度不够,必然导致癌组织残留或残端癌阳性,上述资料也证明了食管癌的多点起源,因此对食管癌患者必须扩大切除范围才能减少癌的残留和降低断端癌的发生率,本组62例中,术后断端癌的发生率为零。 胸部食管中段以上偏右侧无主动脉弓及其降部遮挡,手术显露满意。右切口在直视下解剖,处理与食管粘连的组织器官方便,可以避免损伤胸主动脉、奇静脉及气管膜部,可行广泛的食管游离及切除,能提高手术切除率。本组晚期病变较多,游离病变或切除奇静脉时,易损伤胸导管,所以本组病例均进行了预防性结扎。 本组病例均采用经食管床,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我们认为本术式有以下优点:①经食管床上提胸胃,其径路最短,不必过多游离胃,可有效地保障其远端血供;②显露好,直视下能够做食管广泛切除,解剖受侵的组织器官方便;③较符合人体的正常生理解剖;④不切开膈肌,呼吸功能损伤小,对术后咳嗽、排痰有利;⑤颈部行食管胃吻合,切口表浅,暴露充分,操作方便,吻合满意,即使发生颈部瘘,绝大多数可在短期内治愈;⑥手术分两组可缩短手术时间;⑦能够彻底清扫纵隔、食管及气管旁淋巴结。 本术式的特有并发症是颈胃综合征及颈部吻合后特殊型的吻合口瘘。有效的预防方法是:①吻合部位不要过低;②吻合后的颈胃应悬吊在周围组织上,以减轻吻合口张力,使其勿掉入纵隔或胸腔;③颈部吻合口瘘依然是本术式的主要并发症,本组发生率3.2%,早期发现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4.
曾富春  刘胜中 《四川医学》2010,31(11):1600-1601
目的探讨贲门及部分胃小弯整块切除在食管中下段癌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的110例食管中下段癌患者行根治术,骨骼化胃左动脉,并整块切除胃贲门及部分胃小弯组织,常规送病检。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死亡。术后病检证实均为食管鳞状细胞癌。28例发生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癌转移,阳性率25.5%。其中胸中段食管癌5例,阳性率15.6%;中下及下段食管癌23例,阳性率29.5%。pTNM分期:0~Ⅱ期46例,发生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癌转移7例(15.2%);Ⅲ~Ⅳ期54例,发生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癌转移21例(38.9%)。有3例患者病变呈食管壁内跳跃性转移,均发生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结论胃贲门及部分胃小弯整块切除在食管中下段癌手术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手术疗效密切相关,应作为食管中下段癌手术的常规步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胃大部或全胃切除术后因残胃部癌、贲门部癌或食管部癌再次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将86例按肿瘤部位浸润范围归纳为 6类 ,施行不同手术方式。①残胃部癌 13例 ,9例施行了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 ;②残胃贲门部癌 4 6例 ,3 8例施行了全胃贲门和食管部分切除、食管空肠吻合 ;③贲门部癌 8例 ,直径小于 3cm ,施行贲门部食管胃局部切除、食管残胃胸内吻合 ;④食管下段部癌 11例 ,施行食管下段及胃贲门部切除、空肠或结肠代食管术 ;⑤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中段部癌 7例 ,5例施行了全食管切除、结肠代食管术 ;⑥全胃切除食管空肠襻式吻合术后食管中段部癌 1例 ,施行食管大部切除 ,倒转近端空肠襻代食管 ,食管空肠弓上吻合、空肠空肠吻合。结果  72例再次手术切除了肿瘤 ,手术切除率 83 .7%。术后 2例分别死于结肠坏死和呼吸衰竭。术后吻合口瘘 3例 ,吻合口狭窄 6例 ,切口感染 7例 ,脓胸 3例 ,膈下感染 3例 ,剖胸止血 1例 ,结肠坏死 1例。随访 1989~ 1999年 5 5例切除病人 ,术后平均寿命超过 2年。结论 胃大部或全胃切除术后残胃部癌、贲门部癌或食管部癌仍应采用积极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选用合适手术方式 ,注重手术质量 ,是提高生存率和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报告12例食管癌同期食管贲门胃双原发癌,对双原发癌的诊断标准提出讨论,分析术前漏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指出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首选,强调提高术前、术中诊断率,合理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7.
陈星 《苏州医学院学报》2001,21(2):190-190,192
报告12例食管癌同期食管贲门胃双原发癌,对双原发癌的诊断标准提出讨论,分析术前漏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指出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首选,强调提高术前、术中诊断率,合理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8.
消化道双原发癌临床较少见 ,我院自 1988年 2月~ 1998年 2月手术治疗消化道肿瘤共 999例 ,其中双原发癌 12例 ,占 1.2 %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2例中男 8例 ,女 4例 ,年龄 39~ 6 7岁 ,平均58岁。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主症。 8例为食道贲门双原发癌 ,2例为食道双原发癌 ,2例为贲门胃体双原发癌。细胞学分类 ,8例为鳞腺癌并存 ,1例为双腺癌 ,3例为双鳞癌。 6例术前经纤维内镜检查已明确为双重癌。术中发现 3例 ,术后切除标本病检发现 3例。12例均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手术治疗 ,8例肉眼可见的均为 2个癌灶 ;癌糜烂面 0 .5~ 7cm ,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食管、胃双原发癌的发病率、病因、病理类型和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揭阳市人民医院1994年10月-2005年9月期间收治的12例食管、胃双原发癌。结果:(1)食管、胃双原发癌的发病率为0.97%;(2)发病因素与个体、理化因素及医源性有关;(3)病理类型主要以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胃腺癌为主;(4)55岁以上食管、胃双原发癌患者占总食管、胃双原发癌的66.67%,是小于55岁的2倍。结论:潮汕地区是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区,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同时治疗食管和胃双原发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食管和胃行ESD治疗的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共随访3~24个月。结果 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64~71岁;平均年龄67岁。1例有高血压病史,1例有糖尿病病史,均无冠心病病史。4例患者有长期吸烟史,3例患者有长期饮酒史。1例患者有食管癌家族史。病变位置:食管病变均为胸中段,胃窦2例,贲门2例,胃体1例。一例患者为环周病变。5例患者水平及垂直切缘均为阴性,且均为治愈性切除。术后病理:食管病变3例为鳞状细胞癌,2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部病变1例为黏膜内腺癌,2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在随访期间无患者复发,1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不详,另外4例患者术后无特殊不适。结论 食管和胃双原发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同时行ESD安全可行且短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居民食管和贲门上皮癌变过程中C-erbB2和c-myc的表达变化特征及其与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纤维内镜活检、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4例无症状人群食管和贲门粘膜活检组织以及30例食管鳞癌患者和30例贲门腺癌患者的癌组织进行C-erbB2和c-myc的表达变化以及病理学的研究。结果:58例食管粘膜活检组织中,共检出16例正常食管上皮,34例基底细胞过度增生(BCH)和8例间变(DYS);26例贲门活检组织中,共检出7例正常,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1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和3例DYS。食管正常组织,BCH和DYS组织均未发现C-erbB2阳性反应,但鳞状细胞癌(SCC)组织C-erbB2阳性率为50%;食管上皮各级病变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c-myc免疫阳性率均出现明显的升高,其中间变组织阳性率最高,而卉门癌组织中其阳性率略低于间变组织。结论:c-myc过度表达是食管和贲门癌变过程中频发的分子事件,并与病变进展密切相关。C-erbB2过度表达与贲门上皮癌变密切相关,并可能是食管癌变晚期的重要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胃转移14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癌胃转移临床上较少见 ,本院 1 976年至 2 0 0 1年 5月共手术治疗食管癌 6 86 8例 ,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发生胃转移 1 4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9例 ,女 5例 ,年龄 32~ 6 8岁 ,平均5 5 .6岁 ;食管胸中段癌 1 1例 ,下段癌 3例。胃转移灶居贲门1 1例 ,胃小弯 3例 ;术前均未确诊 ,术前X线检查诊断为食管癌 9例 ,食管贲门重复癌 5例 ;内镜检查 1 1例 ,诊断为食管贲门重复癌 4例、食管中、下段双源癌 1例 ,2例因镜身不能通过食管病变而漏检胃 ,4例诊断为食管癌 ,但胃粘膜正常。1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本组手术探…  相似文献   

13.
1977-01/1997-12我院收治的1665例食管贲门癌的患中,有16例为多发性原发食管癌及食管贲门双原发癌,全部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结合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内镜下十二指肠溃疡并食管癌的诊断,提醒医务工作者高度警惕易漏诊的早期食管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十二指肠溃疡合并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十二指肠溃疡合并食管癌的病因。结果在51240例胃镜检查中发现十二指肠溃疡1405例(2.74%),其中合并食管癌6例,占同期十二指肠溃疡的0.43%,6例食管癌中有4例为食管鳞状细胞癌,2例为食管腺癌。结论通过对胃底、贲门及食管下段进行详细观察,重视对可疑病灶尤其是Barrett食管的活检,发现易漏诊的早期食管癌,早期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5.
食管贲门部狭窄是食管癌、贲门胃底癌切除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1995年 2月~ 2 0 0 1年 10月 ,我科内镜室在纤维胃镜下采用了Savary Giliard锥形探条对 2 3例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患者进行了 5 4例次扩张治疗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2 3例病人扩张前均为我院住院或留院观察的病人。男 18例 ,女 5例 ,年龄 2 7~ 70岁 ,平均 5 1.5岁。食管癌术后 15例 ,贲门胃底癌术后8例。出现吞咽困难距离手术时间为 1月~ 16月 ,平均为 6 .4月 ,均为瘢痕性管状狭窄 ,狭窄长度约 …  相似文献   

16.
赵长城 《重庆医学》2015,(15):2113-2114
目的:通过病例报道提醒内镜工作者在检查中高度警惕易漏诊的早期食管癌。方法通过对该院3例十二指肠溃疡合并食管癌病例的报道,分析十二指肠溃疡合并食管癌的病因、病机。结果10254例胃镜检查中发现十二指肠溃疡1127例(10.99%),其中合并食管癌3例,占同期十二指肠溃疡的0.27%。3例食管癌中有2例为食管鳞状细胞癌,1例为食管腺癌。结论通过对胃底、贲门及食管下段进行详细观察,重视对可疑病灶尤其是Barrett食管的活检,发现易漏诊的早期食管癌,早期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上消化道多原发癌是指在上消化道不同部位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癌瘤。我院从1970~1988年共诊治食管癌、贲门癌680例,发现上消化道多原发癌15例。占2.2%均为同时性癌,经手术或内窥镜证实并有病理诊断。我们对15例做了回顾性分析,着重对其诊断,漏误诊原因及治疗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1.1 癌发生部位及病理类型本组食管-食管双原位癌2例,食管-贲门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多原发癌的部分特点及提高内镜对上消化道多原发癌的诊断率。方法 对上消化道多灶病例 ,分别对病灶和病灶之间的粘膜进行活检 ,必要时卢戈氏液染色后活检。结果 内镜检出同时性多原发癌 5 5例 ,异时性多原发癌 2例。检出癌灶 116个中早期癌灶 13个。食管—食管和食管—贲门多原发癌分别占 40 .4%和 2 8.1% ,食管一胃 2 6 .3 % ,其它 5 .2 %。结论 内镜是诊断上消化道多原癌的重要手段 ,内镜下染色可提高早期癌灶的诊断率。上消化道多原发癌以食管—食管和食管—贲门多见 ,其次为食管—胃多原发癌。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laudin-7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标本中Claudin-7和E-cadherin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laudin-7的异常表达率为72%(52/72),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E-cadherin的异常表达率为66.7%(48/72),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静脉侵犯有关(P均<0.05).Claudin-7和E-cadherin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35,P=0.001).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laudin-7和E-cadherin的表达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两指标的联合检测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治疗和预后的判断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肺、食管双重原发癌13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诗奉  江跃全 《重庆医学》2003,32(5):576-577
目的 提高对肺、食管双重原发性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1984年4月一2001年11月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ABC法)证实的多原发性肺癌、肺和食管、食管和贲门双重原发性癌13例(其中电视胸腔镜手术3例)。结果 多原发性肺癌6例,肺和食管双原发癌4例,食管或食管贲门双重原发性癌3例。全组无手术死亡。肺双原发癌平均存活时间(3.08年)较肺、食管双重癌存活时间(2.48年)、食管和贲门双重原发性癌(1.63年)长。食管癌组织中P^53表达标本阳性率为87.5%,肺癌为62.5%。结论 手术和免疫组化是诊断肺、食管双重原发性癌的可靠方法,P^53在不同部位及不同癌组织中均有过度表达,电视胸腔镜辅助手术同期行肺、食管双重原发癌切除,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