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分析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探讨减少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锁骨远端骨折25例行锁骨钩板内固定术后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良好,术后早期和内置物取出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均较满意。结论锁骨钩钢板治疗移位锁骨远端骨折虽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但钩钢板取出后表现为疼痛不适等现象均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3.
4.
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8年,笔者采用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12例,疗效满意。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2例,男3例,女9例,年龄38~62岁。关节外不稳定4例,关节内不稳定8例。其中开放性骨折2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对34例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患者实施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6.60±10.32)min,术中出血量为(65.60±15.20)mL。出院后均获10~12个月随访,骨折愈合良好。其间出现并发症3例(8.82%),其中钢板螺钉拔出2例,肩关节外展受限伴疼痛1例。未出现内固定物周围骨折、肩峰融合等并发症。出院后3个月及6个月随访时肩关节模拟视觉(VAS)评分分别为(1.7±0.4)分和(1.5±0.3)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分别为(87.2±7.1)分和(91.4±8.03)分。结论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微创性好,术后并发症少,缩短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掌侧或背侧内固定的选择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目的 探讨T型钢板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中的应用及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根据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特点,就不同类型骨折分别采用T型钢板掌侧或背侧固定,对于骨皮质破坏较严重,支撑不满意的病例,通过植入人工骨或自体骨来恢复局部的稳定性。结果 本组64例病例,经手术复位,纠正畸形满意,术后2~3d开始指导下的功能训练。平均随访时间29.63个月,总体优良率达90.77%。其中,55侧行掌侧固定(其中30侧为桡骨远端骨折向背侧移位),优良率达92.72%;伤后6周以上陈旧骨折或损伤情况估计从掌侧入路有困难的患者,采用背侧入路钢板固定,优良率为77.77%。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向掌侧移位的病例,掌侧入路是理想的方式,对于向背侧移位的病例(Colles骨折),同样也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桡骨远端掌侧切口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具有:骨床平坦,易操作,符合张力带原则,软组织破坏相对较少,维持背侧软组织合页的完整性,植骨不易外漏等优点。掌侧入路钢板固定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效果是满意的,特别是对新鲜骨折;陈旧骨折在6周以内有条件仍可从掌侧入路,并疗效满意。背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效果稍差,背侧截骨后植骨的患者,对功能恢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锁骨远端骨折三种内固定术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锁骨骨折是骨科常见创伤性疾病,占全身骨折的2.6%.自2001年12~2005年6月,应用克氏针钢丝、重建钢板、肩锁钩钢板治疗RockwoodⅡ型锁骨远端骨折72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对4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手术效果及预后。结果本组40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获得随访6~18个月,骨折均愈合。优良率92.50%。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1例患者出现正中神经和桡神经返支支配区感觉麻木,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3例遗留腕关节疼痛及功能轻度障碍,日常活动轻度受限。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固定牢固、并发症低,术后功能恢复理想。 相似文献
9.
万华俊;刘昌海;王占朝;王立新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24,(4):299-305
目的 探讨锁骨远端锁定钢板结合高强度缝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行开放复位、锁骨远端锁定钢板结合高强度缝线固定治疗的20例不稳定性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闭合骨折,骨折按Neer分型:Ⅱ型17例,Ⅴ型3例;X线均示骨折块移位明显。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3个月和6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和UCLA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57.4±8.4)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0.3±10.6) 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4.0±1.8) d。本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4.9±2.1)个月。术后6月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由术前(28.5±4.4)分升至(89.8±4.4)分,UCLA肩关节评分由术前(11.5±5.6)分升至(31.0±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肩关节功能均基本恢复正常,优良率为100%。1例Ⅴ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无症状肩锁关节半脱位,随访12个月未见进一步脱位;1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肩关节僵硬,经加强肩关节功能锻炼后至术后12个月完全恢复。结论 采用锁骨远端锁定钢板结合高强度缝线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锁骨远端骨折可实现解剖复位和稳定固定,促进骨折愈合,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经背侧入路桡骨远端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12诊治的22例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采用背侧入路置入桡骨远端背侧钢板,骨质缺损明显者行异体骨移植。结果 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10~26)个月。22例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0(8~12)周。术后X线片显示桡骨短缩平均1.7(0~3)mm,掌倾角平均10°(7°~13°),尺偏角平均20°(14°~25°)。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背伸41°~58°,平均54°;掌屈43°~56°,平均50°;桡偏16°~31°,平均25°;尺偏21°~35°,平均29°;前臂旋前62°~80°,平均74°;前臂旋后54°~85°,平均71°。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优16例,良4例,可2例。结论背侧入路桡骨远端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桡骨远端背侧骨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术前需准确判断骨折类型,术中需精细分离软组织并尽可能使复杂骨折简单化,同时术后循序渐进完成功能锻炼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13.
桡骨远端骨折是上肢最常见骨折之一,其骨折形态与断端移位错综复杂,且易累及邻近关节,以往保守治疗疗效欠佳。1986年Knik和Jupiter报道创伤性关节炎占65%,指出不能恢复或维持关节面的平整是产生创伤性关节炎的最重要原因。为了提高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来恢复骨折碎片的解削复位。笔者对近年来21位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移位,手法不能复位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就其疗效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8-06采用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8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结果3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8个月,平均3.5个月。术后1例肩关节疼痛,未出现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疗效按UCLA评分标准评定:优16例,良20例,差2例,优良率94.74%。结论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内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术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目的总结带外侧延伸部的锁骨远端加压锁定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1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行切开复位,带外侧延伸部的锁骨远端加压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本组获随访10~18个月,21例骨折均愈合,术后6个月肩关节Constant评分平均95.2分。结论带外侧延伸部的锁骨远端加压锁定钢板因其具有固定可靠、分散减少钢板螺钉应力、不干扰肩锁关节组织结构、方便早期功能锻炼的特点,成为锁骨远端骨折理想的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9.
缝合锚钉固定治疗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采用缝合锚钉固定治疗锁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05年2月应用缝合锚钉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16例,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16例经12~14个月随访,平均1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疗效按Neer评分标准[1]:平均91分,矢状位屈曲平均168°,冠状位外展平均156°。结论利用缝合锚钉固定治疗锁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确实,符合生物力学环境,无需二次手术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