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Ⅰ期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 ,在我院住院治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 112例 ,其中广泛或次广泛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6 6例 ,单纯广泛或次广泛子宫切除术 4 6例。结果 在 6 6例Ⅰ期子宫内膜癌中 ,发现 7例淋巴结转移 ,转移率为 10 6 %。Ⅰa期中无淋巴结转移 ;Ⅰb期转移率为 5 9% (2 34) ;Ⅰc期转移率为 2 5 % (5 2 0 )。Ⅰ期子宫内膜癌随着肌层浸润的加深其淋巴结转移率亦增加 ,P <0 0 5。而且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其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腺癌。但是行淋巴结清扫术与未行淋巴结清扫术的 5年生存率无差异。结论 Ⅰa期可以不做淋巴结清扫术 ,Ⅰc期和合并高危因素的Ⅰb期必须行盆腹腔淋巴结清扫术。且加强术前术中对肌层浸润程度的判断 ,以指导Ⅰ期亚分期的确定。淋巴结清扫术本身能否改善Ⅰ期患者的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不同手术方式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及复发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不同手术方式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生存及复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1996年行手术治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11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3组,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者为A组(54例);行广泛或次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者为B组(14例);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或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或次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者为C组(42例),分析3组的生存和复发情况.结果 A、B、C 3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9.5%、90.5%、95.1%,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诊超过2年的71例中9例复发,复发率为12.7%;9例复发者中7例于3年内复发,其中盆腔局部复发8例,远处转移5例;A、B、C 3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3.9%、9.1%、12.5%,其中盆腔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3.9%、9.1%、8.3%,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8%、9.1%、12.5%,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手术方式不是影响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扩大手术范围或行淋巴结清扫术并不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远处转移在术后复发患者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辅助治疗时应考虑术后复发的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3.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对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5例(22.1%)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12例(17.6%)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7例(10.3%)发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其中4例(5.9%)患者同时出现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3例(4.4%)为单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不符合率为22.1%。术后随访6~57个月,平均26个月,获访率100%,1例复发,1例复发并死亡。结论: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不仅对进行准确的手术病理分期,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有重要意义,而且能提供预后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方式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初治为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且进行系统分期手术的35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情况及手术方式,并进行随访。对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58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2岁(20~78岁),3年总体无瘤生存率分别为Ⅰ期97.12%,Ⅱ期91.67%;Ⅲ期85.19%,复发及死亡14例。开腹手术326例(91.06%),腹腔镜手术32例(8.94%)。与开腹组手术患者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平均估计术中失血量较少且平均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有内科合并症、手术病理分期晚、仅行盆腔淋巴结取样、脉管癌栓阳性、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OR=11.901,95%CI3.291~43.039)。结论:子宫内膜癌以开腹手术为主,腹腔镜手术显示了微创的优势。手术病理分期晚期、伴有内科合并症、仅行盆腔淋巴结取样术、脉管癌栓阳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特别是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术中病灶探查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及盆腹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3例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以手术病理诊断为标准,比较术前MRI检查、术中病灶探查在诊断肿瘤侵犯子宫肌层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结果 MRI检查发现有肌层浸润33例,其中浅肌层浸润8例,深肌层浸润25例;术中剖视子宫标本发现有肌层浸润33例,其中浅肌层浸润6例,深肌层浸润27例。术后病理结果浅肌层浸润6例,深肌层浸润27例。提示MRI诊断浅肌层浸润敏感度100.00%,特异度92.59%。诊断深肌层浸润敏感度92.59%,特异度100.00%;术中病灶剖视诊断深浅肌层浸润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0%。33例患者中经病理组织学确诊,8例患者出现淋巴转移,其中仅有盆腔淋巴结转移4例,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例,仅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例;33例患者术前MRI检查提示2例淋巴结转移,漏诊6例,MRI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25%;病灶探查发现4例盆腔淋巴结肿大(病理证实2例阳性,2例阴性),2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1例阳性,1例阴性)。3例患者因淋巴结转移分期升级,术后需要辅以化疗和(或)放疗。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MRI检查对判断肌层浸润深度准确率较高,手术中子宫标本的剖视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相同,具有重要价值;而MRI检查和术中淋巴结探查对判断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意义不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至肾静脉水平)淋巴清扫可以使手术病理分期更准确,为患者术后提供更合理的治疗指导。  相似文献   

6.
IcG3期子宫内膜癌是一种高危类型。本项随机化的子宫内膜癌术后放射治疗试验(PO RTEC)分析比较其治疗结局。纳入研究的为1990年6月~1997年12月间的子宫内膜癌I期患者。手术方式为经腹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术,未行淋巴结清扫。术后随机分盆腔放疗(RT)组和无辅助治疗组。放射野包括子宫、附件、宫旁、阴道上2/3、沿髂血管的淋巴引流区域,上界至L5~S1。剂量46Gy。凡深肌层浸润的G3I期患者均给予术后R T。Kaplan鄄M eier法、Log鄄rank法、Cox回归法分析局部复发、死亡时间、总生存情况。将715例I期患者随机分组,354例术后盆腔RT(7例因…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52例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总结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方法  1999年 8月至 2 0 0 2年 7月对 37例子宫内膜癌 ,15例子宫颈癌行腹腔镜手术 ,其中广泛全子宫切除加双附件切除术 30例 ,广泛全子宫切除加双附件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2 2例 ;对子宫内膜癌Ⅰb期G2 、G3 的 14例患者同时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术。结果  37例子宫内膜癌全部手术成功 ,无一例出现术中并发症 ,平均手术时间 (2 2 0 4 0± 4 7 89)min ,出血量 (96 6 7±33 39)mL ,术前、后诊断符合率 :Ⅰa期 2 0 0 0 % ,Ⅰb期 6 1 90 % ,术后 3年阴道残端复发 1例 ;15例子宫颈癌患者中 ,中转开腹 1例 ,髂外静脉损伤 2例 ,平均手术时间 (316 11± 6 3 2 4 )min ,出血量 (381 6 7± 74 0 9)mL ,平均切除淋巴结 (18 4 3± 1 6 3)粒 ,术后 1年盆腔侧壁复发 1例。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成功率 98 0 8%。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近期效果良好 ,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测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指标,以期为确定子宫内膜癌手术范围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初治为手术治疗的64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和Fish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经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G3、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对预测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pelvic lymph node,PLN)转移具有统计学意义;盆腔淋巴结转移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PALN)转移显著相关。结论:病理分级G3、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测因素;盆腔淋巴结转移对预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病理分级G3、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应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并根据术中患者的盆腔淋巴结状况决定是否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治疗早期宫颈癌(Ⅰa2~Ⅰb1期)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在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7例早期宫颈癌(Ⅰa2~Ⅰb1期)患者,先行腹腔镜下盆腔淋巴清扫术,术中行冰冻病理检查,如盆腔淋巴结阳性,则按传统手术方式行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或取样+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如盆腔淋巴结阴性,则行腹腔镜下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如经病理证实有脉管间隙受侵、间质浸润深、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组织阳性或手术切缘阳性,则加用放化疗。术后均严密随访。结果参与随访的42例患者中,1例Ⅰb1期低分化、病灶直径2cm的鳞癌患者术中冰冻提示(右侧)闭孔淋巴结有癌组织浸润,行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其余41例患者均行腹腔镜下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1例Ⅰb1期低分化、病灶直径2cm的腺癌患者,术后病理诊断提示有脉管浸润。未发现宫旁浸润及手术切缘阳性的病例。盆腔淋巴结阳性、脉管浸润的2例患者术后进行了放化疗。平均随访60~84(71.33±7.77)个月,1例出现复发及可疑肺转移;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1例患者术后5年复查发现鳞状上皮癌抗原升高,但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灶,其余患者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早期宫颈癌(Ⅰa2~Ⅰb1期)患者在盆腔淋巴结无转移的情况下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清扫术可能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子宫内膜癌患者89例,其中,行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手术50例(腹腔镜组),传统开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手术39例(开腹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预后,统计分析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在切除的淋巴结数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较开腹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出血量少、术后病率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但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时间长于开腹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术中腔静脉损伤、术后尿潴留、淋巴囊肿、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开腹组切口裂开4例,腹腔镜组无切口裂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现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共8例,除术前1例患者发现脐部癌转移诊断为ⅣB期和1例患者磁共振成像提示盆腔淋巴结肿大癌转移诊断ⅢC1期与术后病理诊断相同外,其余6例分期均较术前升高。两组术后随访:开腹组复发2例,其中1例死亡;腹腔镜组复发1例后死亡,均为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结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是子宫内膜癌规范化诊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准确分期、制定精确术后诊治方案,改善预后方面作用是肯定的,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手术安全可行,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不同手术方式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生存及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Ⅰ期子宫内膜癌12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A组;次广泛(或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80例;B组A组术式+盆腔淋巴结清扫术,48例,分析二组生存率及复发情况.结果 A、B两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4%,94.8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中,12例复发,复发率11.76%,10例在3年内复发,其中盆腔复发3例,肺转移6例,A、B两组复发率分别为7.94%,17.95%,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膜后淋巴结切除可明确分期,但不是Ⅰ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手段,扩大手术范围并不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远处转移在术后复发中占相当比例,有高危因素时,应考虑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198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行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 90例 ,淋巴结取样活检术患者 12例 ,分析这 10 2例患者淋巴转移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随机选取同期未行淋巴清扫术的 90例患者作为对照与行淋巴清扫术的 90例患者进行比较 ,寿命表法计算两者的生存率。结果  10 2例患者中 ,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附件浸润、远处转移者 ,盆腔淋巴转移的发生率升高 ,分别为 46%、42 %、44%、52 %、75%、10 0 %。盆腔淋巴转移患者的 5年累计生存率 (3 7% )低于无淋巴转移者 (89% ,P <0 0 1)。 90例行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与对照者的 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78%和 72 % ,两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COX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盆腔淋巴清扫术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附件浸润、远处转移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 ,有盆腔淋巴转移的患者预后差 ,但盆腔淋巴清扫术并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浆液性上皮内癌(SE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术后病理诊断为SEIC的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6例SEIC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1.5岁(范围:55~73岁), 均因绝经后阴道流血初次就诊。6例患者术前均行子宫内膜活检病理检查, 其中4例行宫腔镜手术、2例行分段诊刮术, 均提示SEIC, 其中3例合并子宫内膜息肉。6例患者均行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 手术范围包括筋膜外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大网膜切除+肉眼可见病灶剔除术, 其中1例术中见右侧卵巢表面、右侧髂窝表面腹膜、子宫直肠陷凹表面腹膜及直肠表面均有转移灶。术后病理检查:6例患者中, 4例仅见SEIC, 其中3例病灶存在于息肉内(包括1例出现子宫外转移);2例为子宫内膜浆液性癌合并SEIC, 且均存在子宫内膜息肉背景, 其中1例出现子宫外转移。免疫组化法检测:6例患者p53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 其中3例呈强阳性表达。术后3例患者辅助铂类药物+紫杉醇方案化疗4~6个疗程。6例患者均随访,...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评估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Peng P  Shen K  Lang J  Huang H  Wu M  Cui Q  Jiang Y  Tan 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11):679-682
目的 探讨术前B超、术中肉眼观察、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和血清CA12 5测定 ,对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价值。方法 采用术前B超、术中肉眼观察和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对 13 3例手术病理分期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肌层浸润深度的判断进行评估 ,并分析 91例 (79例为Ⅰ期 ,12例为同期的Ⅱ~Ⅳ期患者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A12 5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结果 术前B超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深肌层浸润的敏感性分别为 62 6%和 47 8% ,特异性分别为 67 7%和90 0 % ;术中肉眼观察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深肌层浸润的敏感性分别为 5 9 6%和 73 9% ,特异性分别为 76 5 %和 94 6% ;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深肌层浸润的敏感性分别为 70 0 %和 94 4% ,特异性分别 92 0 %和 97 7%。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Ⅰ期患者血清CA12 5水平异常 (≥ 3 5kU/L)的发生率为 8% (6/79) ,Ⅱ~Ⅳ期患者的发生率为 5 8% (7/12 ) ,血清CA12 5水平异常的发生率与手术病理分期的期别有极显著相关性 (P <0 0 0 1) ,而与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术前B超、术中肉眼观察和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对判断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有一定帮助 ,其中术后大体标本测量的准确性相对较好。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恶性肿瘤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可行性与实用价值.方法对2000年8月至2005年1月间沈阳市妇婴医院26例子宫颈癌和6例子宫内膜癌行腹腔镜下广泛或次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33例子宫内膜癌行筋膜外子宫全切、双附件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7例Ⅰb1期前子宫颈癌患者行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及宫颈根治术.分析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目、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腹腔镜下广泛(或)次广泛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平均手术时间(261±62)min,平均出血量(357±46)mL,平均清除淋巴结(21.7±4.5)个.术后尿潴留9例.结论子宫恶性肿瘤的腹腔镜手术因其独具优势而有发展前景,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适应证的正确选择及操作技术的熟练.  相似文献   

16.
Ⅰ、Ⅱ期子宫内膜癌复发病例的特征与预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Ⅰ、Ⅱ期子宫内膜癌复发病例的特征与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91年1月 1日~ 2 0 0 0年 1 2月 30日早期子宫内膜癌 1 1 2例 ,比较复发病例与非复发病例的临床特征、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 复发组 1 1例 (占 9 82 % ) ,中位年龄 6 2岁 ,高于未复发组 (P =0 0 2 5 )。复发组除侵肌深度与未复发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外 ,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组织分级与未复发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复发组手术范围与未复发组相似 (P >0 0 5 ) ;术后放疗 9例 ;在发现复发前均未行化疗 ;2例术后应用大剂量孕激素。初治与复发间隔 1 2个月 ,盆腔复发 7例 ,阴道转移、肝转移、肺肝脑多器官转移和仅CA1 2 5升高各 1例。发现复发后 ,分别行CAP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 ,4例死于复发肿瘤 ,5年生存率为 6 7%。结论 约 1 0 %的早期子宫内膜癌出现复发转移 ;以局部盆腔复发多见 ,也可有远隔部位的转移 ;肌层受侵可能是进行辅助化疗预防复发的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不同手术方式对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及复发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了解不同手术方式对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生存及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1996年行手术治疗的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11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3组,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者为A组(54例);行广泛或次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者为B组(14例);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或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或次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者为C组(42例),分析3组的生存和复发情况。结果:A、B、C3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9.5%、90.5%、95.1%,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诊超过2年的71例中9例复发,复发率为12.7%;9例复发者中7例于3年内复发,其中盆腔局部复发8例,远处转移5例;A、B、C3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3.9%、9.1%、12.5%,其中盆腔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3.9%、9.1%、8.3%,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8%、9.1%、12.5%,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手术方式不是影响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扩大手术范围或行淋巴结清扫术并不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远处转移在术后复发患者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辅助治疗时应考虑术后复发的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癌Ⅲa期和Ⅲc期临床特征及预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附件受侵和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年1月至1998年12月间收治的13例Ⅲ.期和12例Ⅲc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Ⅲ.患者13例,平均年龄59.6岁(39~73岁),腺癌10例,腺鳞癌1例,浆乳癌2例,复发3例,死亡2例,5年生存率65.6%;Ⅲc期患者12例,平均年龄56.6岁(32~72岁),腺癌7例,腺鳞癌3例,浆乳癌1例,透明细胞癌1例,盆腔淋巴结转移6例,同时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4例,单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例,复发转移9例,其中8例死亡,5年生存率14.5%.结论子宫内膜癌Ⅲc期预后明显差于Ⅲ,期,宫旁淋巴管或血管有癌栓及淋巴结癌转移仍是影响Ⅲ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术中行淋巴结切除术对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和判定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全量放疗后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治疗临床Ⅲ期子宫内膜癌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4~1998年收治的2 6例全量放疗后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治疗的临床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通过计算5年生存率、分析手术中及手术后并发症,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患者采用体外放疗合并腔内放疗,体外照射总量4 0~6 0Gy ,腔内照射总量36~4 2Gy。停放疗后8~16周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结果:2 6例总的5年生存率5 7.9% ,平均手术时间135分钟,平均出血量2 4 2ml,无手术副损伤。局部复发2例(7.6 9% ) ,远处转移4例(15 .38% )。结论:临床Ⅲ期子宫内膜癌全量放疗后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行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97例,术后发生淋巴囊肿者76例。结果子宫内膜癌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后淋巴囊肿的发生率为19.14%,单因素分析发现淋巴结切除范围、FIGO分期、术后化疗、术后放疗及术后放疗联合化疗与淋巴囊肿发生相关(P=0.002,P=0.010,P=0.046,P=0.040,P=0.0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是淋巴囊肿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4)。结论淋巴囊肿是子宫内膜癌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后的常见并发症,采取个体化治疗,避免不必要的大范围的淋巴结清扫,将会减少淋巴囊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