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CT肝灌注成像技术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50例慢性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患者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行穿刺活检确诊;并选取同时段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体检者结合临床病史、体格、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证实没有肝肾疾病。两组均行螺旋CT灌注扫描,并比较两组在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脏灌注指数(HPI)、血流量(BF)、血容量(BV)以及渗透性(P)。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ALP与P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PVP、HPI、BF、BV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观察组内,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患者,在HPI、PVP、BF以及BV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ALP和P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PVP、BF、BV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HPI则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CT肝灌注成像技术能够反映肝脏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而肝纤维化患者的肝脏血流灌注指标与健康人群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并且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对68例经病理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和20例正常志愿者行64层螺旋CT肝脏灌注扫描,应用肝脏灌注分析软件获得不同病理阶段的肝脏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ALP)、门脉灌注量(PVP)、肝脏灌注指数(HPI)、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渗透性(P),与病理作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计算所得时间-密度灌注曲线符合数据分析要求.正常对照组的ALP为(26.96±3.11) ml·100 ml-1·min-1,PVP为(102.84±5.56) ml·100 ml-1·min-1,HPI为(20.31±2.03)%,BF为(47.70±3.13) ml·100 ml-1·min-1,BV为(135.55±4.53) ml/L和 P为(68.08±1.05) 0.5 ml·100 ml-1·min-1.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组的ALP、PVP、HPI、BF、BV和P分别为(28.73±4.09) ml·100 ml-1·min-1、(94.14±5.56) ml·100 ml-1·min-1、(22.42±2.07)%、(40.95±3.94) ml·100 ml-1·min-1、(123.80±7.21) ml/L和(68.59±1.39)0.5 ml·100 ml-1·min-1.统计结果显示肝纤维化组的PVP、BF、BV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呈逐渐降低趋势,S3、S4期分别与对照组、S1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S2期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HPI较对照组升高(P<0.05),且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逐渐增高,S3、S4期分别与对照组、S1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ALP和P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能够反映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血流灌注改变,灌注参数的变化与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相关,对临床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脏良恶性肿瘤的CT灌注成像参数,研究其肝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规律,找出诊断依据。方法本组30例行肝脏CT灌注扫描,其中肝血管瘤10例,肝囊肿3例;肝癌12例,正常5例及正常组织25例。应用去卷积算法模式计算相应病变区域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肝动脉灌注量(HAP)和门静脉灌注量(PVP)。根据各灌注图像及相关参数评价正常组织与良恶性肿瘤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全部受试者均按要求完成检查。12例肝脏恶性肿瘤(肝癌)患者BF、HPI及HAP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MTT明显降低(P<0.01),均与良性肿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PS在肝脏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及正常组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肝良性肿瘤组中血管瘤的BV却高于正常组和肝癌组(P<0.05),而正常组与肝癌组的BV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SCT灌注参数BF、BV、HPI、MTT和HAP能有效的评价肝脏肿瘤的血流状态,在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胃肠血流的多层螺旋CT灌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来研究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胃肠血流灌注参数的改变。方法对22例正常对照者和51例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进行十二指肠同层序列动态增强检查。利用CT后处理灌注软件计算出胃肠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渗透表面积乘积(PS)等灌注参数,根据各灌注参数评价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的胃肠血流状态。结果正常对照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组及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组各组间的BF、MTT在总体上差异具有显著性;失代偿期肝硬化组BF值明显降低、MTT值明显延长,与其他两组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的BV和PS在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胃肠BF减低、MTT延长;胃肠血流灌注参数BF和MTT可以定量评价门脉高压时胃肠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变化;十二指肠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可用于评价肝硬化胃肠血流灌注改变。  相似文献   

5.
64层螺旋CT对胰腺癌的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成像技术测量和评价正常胰腺和胰腺癌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并探讨其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正常胰腺40例,胰腺癌患者15例,行64层螺旋CT胰腺灌注检查,采用Siemens Body perfu-sion软件测量所有病例的正常胰腺实质和胰腺癌部位的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流容积(BV)、灌注起始时间(TTS)、达峰时间(TTP)、渗透性(permeability)、patlak血流容积(pBV)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胰腺组的BF、BV、TTS、TTP、permeability和pBV分别为:(90.7±29.26)ml.100 ml-1.min-1、(192.31±43.81)ml/L、(20.63±16.02)0.1 s、(142.38±33.4)0.1 s、(99.33±49.95)0.5 ml.100 ml-1.min-1和(157.72±52.48)ml/L;胰腺癌组的BF、BV、TTS、TTP、permeability和pBV分别为:(22.91±10.64)ml.100 ml-1.min-1、(52.28±18.06)ml/L、(19.43±7.58)0.1 s、(154.92±30.83)0.1 s、(115.23±33.55)0.5 ml.100 ml-1.min-1和(83.06±41.68)ml/L。胰腺癌组的BF、BV、pBV明显低于正常组,表明胰腺癌时的血流灌注量明显少于正常胰腺的血流灌注量;胰腺癌组的渗透性高于正常胰腺组;两组间的BF、BV、pBV及Permeability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的灌注起始时间和达峰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胰腺组和胰腺癌组的CT灌注参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分析肾脏灌注图像及灌注参数变化规律,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 CT 16 splice或64splice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对正常志愿者6例及肾脏肿瘤(良恶性)患者25例的CT灌注参数值和参数图进行分析。结果①肾细胞癌(15例)肾皮质BF、BV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P<0.05)。肾错构瘤(10例)肾髓质BF及肾细胞癌肾髓质BF低于正常肾组织。②肾细胞癌及肾错构瘤MTT明显缩短,其中肾细胞癌MTT短于肾错构瘤(P<0.05)。③肾细胞癌BF、BV高于肾错构瘤(P<0.05)。④BF,BV,MTT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能够较好地反映正常肾组织及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肝硬化不同肝叶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特点。材料与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对30例肝硬化组及54例正常对照组于肝门层面行多层动态CT灌注扫描,通过软件后处理得到不同肝叶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肝血容量(BV)、肝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灌注指数(HAF),计算得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门脉灌注指数(PPI)。采用SPSS 13.0软件对组间参数进行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正常对照组肝左内叶HAF大于肝右叶,PPI小于肝右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BV、BF、MTT、HAP及PVP在各肝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组BV、BF、MTT、HAP、PVP、HAF、PPI在各肝叶间均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常人不同肝叶血流动力学状况不尽相同,肝硬化时不同肝叶间血供差异的现象消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述多层螺旋CT在临床工作中对肝转移瘤和原发性肝癌的鉴别应用实用性。方法:对2018年1月~2019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50名原发性肝癌患者(设为实验组)及46名肝转移瘤患者(设为对照组)行MSCT、全肝CT灌注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CT增强时间及肝脏不同区域CT灌注参数。结果:实验组患者CT增强扫描时的增强时间中:相比于对照组,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始消时间均较短,而持续时间较长,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肿瘤组织HAP、HPI水平均明显高于瘤周及正常肝脏组织,而瘤周组织上述两项指标水平又高于正常肝脏组织,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9.
CT灌注成像评价甲状腺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I)在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分为良性组33例和恶性组10例,良性组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亚组(17例)和甲状腺腺瘤亚组(16例),恶性组为甲状腺癌10例.采用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常规CT平扫后动态增强扫描;绘制颈总动脉、甲状腺良性病变和甲状腺癌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各组BF、BV、MTT、PS值.对灌注参数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颈总动脉TDC为单峰型,良性组的TDC表现为速升-缓降的小峰,恶性组TDC可分为基线段、上升段、下降段和水平段.良性组与恶性组间比较,BV、BF、MTT、PS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3、<0.001);BV值和MTT值良性组各亚组与甲状腺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F值良性组各亚组与甲状腺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S值恶性组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结节甲状腺肿组与甲状腺腺瘤组在BF、BV、MTT、P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TPI可准确反映甲状腺病变的血流特点;分析灌注参数BF、BV、MTT及PS值有利于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10.
活体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CT灌注成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活体肝移植术后1个月患者与无肝脏病变者的CT灌注参数,评价移植物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所引流区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对肝移植术后1个月、临床无术后并发症的20例患者及对照组25名正常志愿者行动态16排螺旋CT灌注扫描.CT灌注扫描后,选取适当靶层面,将每一层面的移植物按照肝右、肝中静脉引流区分为淤血区、淤血风险区和参考区,对照组亦作类似分区,并分别绘制出时间-密度曲线(TDC)和灌注图像,计算相关灌注参数值和相对灌注差异(RPD).结果 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患者前段易淤血区、淤血风险区相对灌注差异RPD分别为:BF (44.56±43.19)ml/(min·100 g)和(25.41±27.49)ml/(min·100 g),BV (3.91±2.45)ml/100 g和(2.15±1.86)ml/100 g,PVP (41.50±39.15)ml/(min·100 g)和(22.66±23.82)ml/(min·100 g);前段BF、BV、PVP的相对灌注差异RPD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淤血风险区BF、BV、PVP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所引流肝段血流动力学存在差异;与肝右静脉引流区相比,肝中静脉单独引流的前段灌注最低,肝右、肝中静脉共同引流区次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应用新型光子探测器与常规探测器行低剂量CT胰腺灌注扫描的图像质量及灌注参数差异。方法 对36例患者行胰腺灌注扫描,其中对18例采用装配新型光子探测器的第二代双源双能CT扫描(A组),另18例采用装配常规探测器(探测器B)的第二代双源双能CT扫描(B组),比较两组低剂量(80 kVp,150 mA)胰腺灌注扫描的总辐射剂量、正常胰腺实质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以及腹部各主要脏器的CT值、噪声、SNR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腹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总扫描剂量无明显差异(P>0.05),腹部各主要脏器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图像噪声低于B组(P<0.01),部分脏器SNR优于B组(P<0.01),两组正常胰腺实质BF、BV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 BF和BV标准差均低于B组(P均<0.01)。结论 Stellar探测器在低剂量胰腺灌注CT扫描中能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并使灌注参数测定结果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四维CT灌注(4D-CTP)技术研究不同比例肝切除(PH)术后大鼠残肝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将144只SD大鼠随机分入假手术(sham)组及50%、60%、70%、80% PH组,每组24只,余24只做补充实验。术后1 h、1、3和7天,sham组和手术组各取6只大鼠行4D-CTP检查,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之后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共21只大鼠符合小肝综合征(SFSS)表现,70% PH组1只,80% PH组20只。各PH组PVP、TLP均于术后1 h达峰值,术后1天下降,术后3、7天趋于稳定;50%、60% PH组HAP、HPI术后1 h、1天降低,3天和7天略增高;70%、80% PH组HAP术后1 h最高,术后1、3、7天逐渐下降,HPI于术后1 h显著降低,术后1天进一步轻度降低,术后3、7天稍增高。术后1 h,80% PH组PVP、TLP高于50%、60% PH组和sham组(P均<0.05),HPI低于sham组(P<0.05);术后1天,80% PH组PVP、TLP高于sham组(P均<0.05),HPI低于sham组(P<0.05);术后3、7天各组PVP、TLP、HPI、HAP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应用4D-CTP技术可定量分析大鼠PH术后残肝血流动力学变化,有效区分肝动脉、门静脉血流灌注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参数在肺内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64例肺内良、恶性肿块患者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应用CT体部灌注软件,分析肺内肿块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灌注图像和各灌注参数值(PH、PHa /PHpm、BF、BV、PS、MTT).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标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评价肺内良、恶性肿块各灌注参数与MVD 及VEGF的相关性.结果 周围型肺癌和炎性肿块的TDC相似,二者与良性肿块的TDC明显不同.周围型肺癌与炎性肿块的PH、PHpm/PHa、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高于良性肿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肺癌的PS值大于炎性肿块和良性肿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阳性表达的周围型肺癌的PH、PHpm/PHa、BF、BV、PS值和MVD明显高于VEGF阴性表达者(P值均<0.05),也高于VEGF阳性表达的良性肿块者(P值均<0.05).VEGF阳性表达的周围型肺癌PH、PHpm/PHa、BF、BV、PS与MVD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够反映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及VEGF表达,提供了一种定量评价肺内肿块血流模式的非创伤性方法 ,有利于肺内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CT灌注成像对门脉高压分流术后肝血流灌注改变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观察肝硬变门脉高压患者门腔静脉分流后肝脏血流灌注的改变。方法肝硬变门静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5例。肝功能Child分级A级13例、B级2例。在分流术的前后两周之内各进行一次CT血流灌注扫描。测量每一例患者的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所测参数与术中测量的分流前后门静脉压力作对照观察。结果门腔静脉分流前/后的各灌注参数为:HBF120.0/110.1ml/(min·100ml)(P>0.05)、HBV17.9/20.9ml/100ml(P>0.05)、MTT13.6/14.2s(P>0.05)、PS35.8/37.5ml/(min·100ml)(P>0.05)、HPI0.21/0.42(P<0.01)。门腔静脉分流前/后的门静脉压力为41.7/28.1cm水柱(P<0.001)。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显示肝硬变门脉高压患者的肝血流量下降,肝动脉指数在分流术后明显增高,提示门静脉灌注量降低。CT血流灌注扫描助于了解肝硬变门脉高压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Revolution CT全肾灌注成像去除动脉期数据对肾透明细胞癌灌注参数值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Revolution CT肾脏增强及灌注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的患者10例。采用Revolution CT机轴扫模式进行灌注扫描,采用CT Perfusion 4D肾脏灌注软件包进灌注成像分析,对所有图像均进行2次后处理,第1次选择所有的灌注数据为A组;第2次去除第9~15期数据,共测量16期,为B组。选择右侧肾门水平腹主动脉为输入动脉,获得血流量(BF)图、血容量(BV)图、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及表面通透性(PS)图。分别对比2组肿瘤与正常肾皮质间各灌注参数的差异,并比较A组和B组间肿瘤、正常肾皮质间各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 A组和B组中肿瘤较正常肾皮质的BF值及PS值均减低(P均<0.05),BV及MT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病变侧各灌注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正常肾皮质的B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余灌注参数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灌注扫描时间为600 s时,去除动脉期数据后测量的肾透明细胞癌各灌注参数值与包含动脉期数据测量的结果无差异,去除动脉期的数据可用于诊断肾透明细胞癌。  相似文献   

16.
门静脉阻断兔肝VX2移植瘤的CT灌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评价门静脉阻断兔肝VX2移植瘤后血流变化的价值。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门静脉阻断后即刻移植瘤体组(A组)、移植瘤体生长3周后门静脉阻断组(B组)、阴性对照组(C组)、移植瘤体未行门静脉阻断的阳性对照组(D组)各10只。经CT灌注扫描后应用去卷积模式自动计算出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分数(HAF)等CT灌注参数。结果实验A组BF、BV、MTT和PS值均较对照C组低,BF值:(1.40±0.70)ml/(100 g.min)比(133.21±14.42)ml/(100 g.min)(P<0.01);BV值:(0.33±0.17)ml/100 g比(28.77±3.32)ml/100 g(P<0.01);MTT值:(4.33±1.41)s比(11.67±0.58)s(P<0.01);PS值:(0.15±0.18)ml/(100 g.min)比(22.10±4.39)ml/(100 g.min)(P<0.01)。但实验A组的HAF值较对照C组明显增高:(0.99±0.03)比(0.25±0.06)(P<0.01)。实验B组的BF、BV、MTT和PS值较对照D组降低,而HAF值则明显增高(P<0.01)。结论CT灌注成像可无创直观形象地评价门静脉阻断后兔肝VX2移植瘤的灌注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纳米刀消融实验用小型猪肾脏后肾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 实验用巴马小型猪6头,随机选取每头猪一侧肾脏作为实验组,另一侧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采用CT导向经皮穿刺技术将纳米刀消融探针置入肾实质内预定治疗区域,正常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采用CT灌注成像技术,对实验组行不可逆电穿孔消融后,分别于消融术后即刻、2、4、8、16周行双侧肾脏CT灌注成像,分析计算各个时间点肾血流灌注参数,包括肾实质血流量(BF)、血容量(BV)、最大增强值(PE)、达峰时间(TTP)。对不同时间点两侧肾脏实质灌注参数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6头实验猪均穿刺并消融成功,且在各时间点均成功完成CT灌注成像。消融后即刻实验组BV、BF、PE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TTP值则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消融后2、4、8、16周两组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经皮纳米刀肾脏消融术后,急性期可降低消融区肾脏血流灌注,消融后2周消融区血流灌注即可恢复。纳米刀消融肾脏对肾血流灌注的影响暂时且可逆。  相似文献   

18.
CT灌注扫描评价兔VX2腹腔移植瘤放疗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在评价兔VX2腹腔移植瘤放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建立兔VX2腹腔移植瘤模型,将实验兔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肿瘤放射治疗,对照组单纯饲养1周.对治疗组放疗前和放疗1周后及对照组均行CT灌注扫描.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前后两次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血管表面通透性(PS)],对两组肿瘤大小变化、灌注参数与MVD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0只实验兔,放疗1周后治疗组实验兔瘤区BF、BV和PS均较放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且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对照组瘤区前后两次BF、BV和P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MVD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7,P<0.01).肿瘤实质区BF、BV与MVD计数呈正相关(r=0.72及0.63,P均<0.05);而PS与MVD计数无明显相关(r=0.40,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技术能够用于评价兔VX2腹腔移植瘤的放疗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CT能谱及灌注一站式成像(GSI PERFUSION)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只被种植VX2肝癌14天的新西兰大白兔行GSI PERFUSION扫描和常规能谱CT扫描,获得CT灌注图像、GSI PERFUSION能谱图像(A组)和常规能谱图像(B组)。测量两组能谱图像的肿瘤、正常肝、竖脊肌、腹主动脉、门静脉的CT值和碘含量(IC)、图像噪声、肿瘤的对比噪声比(CNR)和灌注参数。对肿瘤周边CT强化较明显区域行CD34的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MVD),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组肿瘤组织动脉期CT值和IC均高于B组(P均<0.01),而两组的CNR、噪声、竖脊肌和主动脉/门静脉CT值、正常肝和静脉期瘤灶CT值及I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瘤组织动脉期IC均与血容量(BV)、血流量(BF)、肝动脉分数(HAF)、表面通透性(PS)及MVD呈正相关(P均<0.05),A组中其与平均通过时间(MTT)呈负相关(P<0.05)。两组瘤组织静脉期IC均与BV、BF、PS及MVD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GSI PERFUSION的能谱图像与常规能谱图像具有相似的图像质量,可用以反映VX2兔肝癌模型肿瘤新生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