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颈前部皮神经构筑研究——S100蛋白免疫组化法染色(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慧友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8,(3):5-8
用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研究了正常成人颈前部胸锁乳突肌前、后缘皮肤各层内皮神经的数量,分析及构造特点。本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某些皮肤疾病和损伤提出了形态学和三维构筑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用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研究了正常成人颈前部胸锁乳突肌前、后缘皮肤各层内皮神经的数量、分布及构筑特点。结果:①真皮乳头层内皮神经的小分支多分布在表皮突下和乳头内血管丛附近。②真皮网状层内皮神经多位于小血管附近和汗腺,皮脂腺以及毛囊周围,神经分支呈串珠状或波纹形。③皮下组织内神经干和神经网同时存在。本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某些皮肤疾病和损伤提供了形态学和三维构筑学资料。 相似文献
3.
重视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Tayar和Ham1976年首先报道吻合血管的桡神经浅支游离移植以来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人体的皮神经血供进行了解剖学研究 ,为游离神经移植供体的选择提供了形态学基础。然而 ,很少有人注意到皮神经的伴随营养血管与其周围皮肤的供血关系。90年代初Masquelet、Bertelli等学者通过对皮神经营养血管与皮肤血供关系的研究 ,发现围绕皮神经的营养血管对皮肤血供有重要作用 ,并提出了神经皮瓣 (neurocutameousflap或neuro -skin)的概念〔1、2〕,但是 ,神经皮瓣这一名称并未反映出此类皮瓣血管或… 相似文献
4.
5.
报告1例单发性股外侧肌皮神经神经鞘瘤病例.患者因发现左大腿外侧肿物伴大腿外侧疼痛2年活动受限加重1个月入院,查体:左大腿中上1/3处可触及2 cm *2.2 cm的椭圆形实性包块,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左大腿肿物切除术.病例回报为神经鞘瘤.对于发生在大腿处的罕见肿物,有压迫症状且伴有站立行走障碍者,手术切除是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6.
人皮肤神经分布的计量学研究(一)正常婴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S-100蛋白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方法研究了正常婴儿皮肤皮神经的数量、分布与形态学特点。证明婴儿手掌的皮神经分支数量最多(109个/0.5cm2);而颈部、肩部、背部、面颊部及膝部皮神经数量差异不明显(70-78个/0.5cm2)。大多数皮神经终末在真皮乳头层小血管球附近和真皮乳头下及汗腺周围。本研究为探讨各种皮肤疾病及损伤提供新的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观察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远端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1月—2015年12月中同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16例足外伤患者采用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足背远端创面Ⅰ期愈合者15例;因皮瓣边缘部分坏死,Ⅱ期愈合者1例。患者出院后随访2个月~4年,皮瓣质地及弹性良好,与周围肤色接近,足背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其中随访2年以上者,皮瓣浅感觉均恢复正常。结论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远端创面,操作简便,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严重颅脑损伤后血清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6例严重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2、24h、3、7、14d血清S-100B蛋白、NSE、GFAP水平,其中12h~3d的平均值作为初期值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析;7~14d平均值作为后期值结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析,并与峰值及平均值比较。结果 (1)严重颅脑损伤后血清S-100B蛋白、NSE、GFA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重型(GCS6~8分)与特重型颅脑损伤组(GCS 3~5分)相比,3种标记物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预后不良组(GOS 1~3分)标记物峰值、平均值及后期值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GOS 4~5分)(P<0.005),3个值均与预后呈负相关,后期值与预后的相关性最大。3种标记物中GFAP后期值差异尤为显著(P<0.001)。结论严重颅脑损伤后血清S-100B蛋白、NSE、GFAP水平升高,但不能作为评判重型颅脑损伤或特重型颅脑损伤的依据。3种标记物水平对评估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其中GFAP后期值是评估严重颅脑损伤预后的较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骨间前神经分支受压及手术松解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阐明骨间前神经 (AIN)分支起点、行程受压因素及为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观测 4 0例成人上肢标本 ,将骨间前神经分为 2段 ,即旋前圆肌段和指浅屈肌段。观测骨间前神经各分支的分出位置及行程的毗邻关系。结果 骨间前神经从旋前圆肌段发出到 :旋前圆肌 36例、拇长屈肌 19例、指深屈肌 16例、指浅屈肌 7例 ,没发现旋前方肌支 ;骨间前神经从指浅屈肌段发出到 :旋前圆肌 3例、拇长屈肌 2 0例、指深屈肌 18例、指浅屈肌 2 7例、旋前方肌 39例。结论 前臂旋前功能减弱伴屈腕屈指功能下降 ,提示卡压部位在旋前圆肌段 ;前臂旋前功能正常 ,仅出现屈腕屈指功能下降 ,提示卡压部位在指浅屈肌段 相似文献
12.
S-100B蛋白在颅脑损伤中的表达及其修复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S-100B蛋白的生化性质及其在脑组织中特异性和高敏感性的表达。由于这些特点,S-100B蛋白作为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判断指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S-100B具有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适量浓度的S-100B可在损伤部位产生神经再生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胫前皮肤切口与胫前皮肤感觉障碍的关系。方法:2007年10月~2008年6月,采用不同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共223例病例,其中50例得到随访,根据不同的切口类型分为小切口组、斜切口组、直切口组与后内切口组4组,测量各组胫前皮肤感觉障碍区域的面积,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皮肤感觉障碍面积的差异。结果:小切口组切口长度与斜切口组、直切口组、后内切口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感觉减退区域的面积,小切口组、斜切口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0),直切口组、后内切口组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316),而小切口组、斜切口组与直切口组、后内切口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切口和斜切口可以减少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胫前皮肤感觉障碍的面积。 相似文献
14.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取腱切口方向与隐神经髌下支损伤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取腱切口方向与隐神经髌下支损伤的关系。方法:以2005年1月至2005年3月间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取内固定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ACL重建术中取腱切口方向为纵行者35例,斜行者25例。术后取钉时间9~31个月,平均14.5±4.72个月。测量手术切口疤痕长度。令29例存在小腿皮肤感觉障碍的患者将障碍区域标出,测量其面积,并做相应的象限分析。解剖15具尸体的膝关节,测量其隐神经髌下支与鹅足腱上缘的距离。结果:纵行切口组与斜行切口组手术切口疤痕长度无显著性差异。纵行切口组皮肤感觉有障碍者23例(65.7%),斜行切口组6例(24.0%),纵行切口患者术后更易出现小腿皮肤感觉障碍(P<0.001)。尸体膝关节解剖结果显示隐神经髌下支走行与鹅足腱上缘近似平行(由内上至外下),二者之间距离平均为0.6cm。结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纵行切口取腱较斜行切口更易损伤隐神经髌下支,术后患者易出现患肢小腿皮肤感觉障碍。术前有必要告知患者隐神经髌下支损伤是ACL重建术常见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七里散加六味地黄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七里散加六味地黄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价值。方法对1996—2005年12月我队收治的104例颈椎病先用七里散1 g 1次/d,连服5 d;接着用六味地黄丸8丸3次/d,连服20 d。结果1疗程后治愈率为94.23%(98/104),总有效率100%,随访3个月~1年,无复发。结论七里散加六味地黄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高,安全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的解剖及MR PROSET成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探讨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的解剖和磁共振PROSET序列显示腰骶部神经根的价值。方法采用PROSET技术做冠状面正常腰骶部神经根成像20例,所有原始图像均经3D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后处理。结果20例PROSET成像均清楚显示硬膜囊、硬脊膜鞘外形及脊神经根、神经节和部分节后段的走形,MIP重建图像能多方位观察神经根走形。结论PRO-SET序列对显示腰骶神经根解剖具有独特优势,结合常规磁共振图像,为临床诊治腰骶神经根病变提供满意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上颈椎常见的疾患如:畸形、肿瘤、结核、外伤等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目前后正中入路应用较为广泛,但某些源于前侧方的致压物,后正中入路路难以显露,因此前方入路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追述上颈椎前方各种手术入路的提出、发展及各种改良技术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与解剖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curved p lanar reform ation,CPR)的方法并研究其解剖学的可靠性。方法20具(40侧颞骨)成人尸头标本行高分辨CT扫描及面神经管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曲面重建并测量各段长度、直径和2个弯曲的角度,观察重建图像上面神经管各段的形态及走行;对40侧颞骨标本的面神经管进行解剖,测量相应各段长度、直径和2个弯曲角度,并观察面神经管形态及走行。结果①3个方向CPR图均能将面神经管全程直观地显示在1幅图像上,可清楚的显示面神经管在颞骨内的走行、形态和管壁等情况;②重建图像均可准确测得各段长度、直径及锥曲角度,冠状位和矢状位能准确测量膝状神经节角度,与解剖测量结果一致(P>0.05);③迷路段和膝状神经节的形态与走行方向在冠状位CPR显示好,水平段、锥曲及垂直段形态和走行在轴位CPR显示好,与解剖具有很好的对应性。结论面神经管高分辨率CT图像的CPR为研究面神经管影像解剖良好的、可靠的方法,可代替解剖测量与观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