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山  真一郎 《日本医学介绍》1998,19(12):562-562
脑卒中中唯脑梗塞和暂短性脑缺血发作(TIA)适宜用抗血小板疗法。美国国立神经疾病、脑卒中研究所的脑血管障碍分类第三版,将脑梗塞分成粥样血栓性、心脏栓塞性、腔隙性,其它性四种类型。粥样血栓性脑梗塞及其先兆TIA都是由主动脉弓、颈部、脑内主干动脉处的动脉...  相似文献   

2.
血液凝固系统和血小板系统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致病机理中的作用已受到瞩目。作者概述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用法,肾组织学所见及其临床价值。抗凝疗法为抑制肾小球内的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沉着,解除其对肾小球的损害,可注射肝素5000~20000U/日,调节剂量使Lee-White凝血时间延长到正常值的2~3倍。或口服华法令1~8mg/日,用凝血酶活动度测定试验进行监测,调整剂量使其为20~30%。目前多并用抗血小板药。因易引起出血,主要适用于预后不良的肾损害。目前常用于治疗急性进行性肾小球肾炎、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溶血性尿  相似文献   

3.
血栓性脑梗塞和抗血小板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多数的脑梗塞都是由于血栓引起的动脉闭塞。因此可以说抗血栓疗法是脑梗塞的最根本的治疗方法。过去抗血小板疗法是在脑梗塞的慢性期以预防再发为目的而使用的,然而现已明确血小板的活化对脑梗塞急性期的状态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目前它又被作为脑梗塞急性期的治疗方法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抗血小板疗法的理论根据在血液快速流动的动脉和小动脉系统形成血栓的过程中,血小板起着核心作用。其中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和其先兆暂短性脑缺血发作(TIA)也是在颈部大血管和脑内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斑的基础上,以血小板为主体形成的血栓,因此它是…  相似文献   

4.
5.
抗IgE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Ⅰ型变态反应是由于附着于肥大细胞的细胞膜上的IgE抗体与变应原反应 ,引起肥大细胞释放化学介质而产生的生物反应。这种类型的变态反应从接触变应原到出现症状的时间短 ,以分钟为时间单位 ,因此也称之为速发型变态反应。此外 ,狭义的变态反应指的亦是Ⅰ型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中 ,可产生针对变应原的特异性IgE抗体 ,并与肥大细胞上的高亲和性IgE受体 (FcεRI)结合 ;变应原与细胞膜上的IgE抗体反应而激活肥大细胞 ,活化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 (LT)C4 、前列腺素 (PG)D2等多种化学介质 ,这些化学介质具有多种生…  相似文献   

6.
暂短性脑缺血发作(TIA)主要原因是颈部或脑内有大血管形成粥样硬化灶,附壁血小板血栓脱落形成栓塞所致。所以,为预防其再发和发展成脑梗塞而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有抗血小板作用的药物较多,迄今为止,根据前瞻性的随机试验证明,对脑梗塞有预防作用的药物有:阿斯匹林和氯苄噻啶。根据抗血小板试验协作组的研究结果,对血管性疾病应用阿斯匹林及氯苄噻啶,使因脑硬塞、心肌梗塞、血管死(血管性疾病而死亡)的发病率虽能减少20~30%,但尚难说达到了预期效果。血小板聚集是通过不同的激活物经过多途径而实现的。这些药物只要阻碍这些聚集途径的一部分就可成为预防效果范畴中的一环。今后应当尝试比较有效的抗  相似文献   

7.
一、肾小球疾病与凝血系统、血小板系统的关系当肾炎时,免疫复合物(IC)沉积或形成于肾小球袢后,可分别活化因子Ⅻ和内源性凝血系统。此外,来自血管壁损伤部位的组织凝血活酶以及活化的巨噬细胞释出凝血活性因子(PCA)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当肾小球基底膜(GBM)发生严重病变时则断裂,纤维蛋白自肾小球袢渗入肾球囊腔内,并刺激巨噬细胞,有利于 IL—1、TNF 等介质释放。肾疾病时,血液凝血系统异常包括①纤维蛋白、Ⅷ因子沉积于肾小球血管壁;②肾皮质内可见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在肾病变时发生变化;③血清、尿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加;④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因子)在临床或实验性肾病变时可发生变化;⑤实验动物亦证实肾炎时与血液凝血系统有关。IC 能活化血小板,使血小板凝聚,引起血小板释放介质,形成血栓。血小板及其相关物沉积于肾小球内会形成小血栓。体内外实验及肾炎患者血小板活  相似文献   

8.
新型抗血小板剂的展望一、新型抗血小板剂1.E-5510本剂在磷脂酶抑制上具有环氧化酶抑制作用,为抑制凝血酶和胶原凝集的抗血小板剂。凝集抑制效果强,还可根据凝集抑制程度调整剂量。还具有抑制膜的花生四烯酸游离作用和细胞内Ca动员作用等。目前,以暂短性脑缺...  相似文献   

9.
高剪切应力引起血小板聚集及抗血小板药物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从不稳定心绞痛到心肌梗塞等一系列以冠状动脉病变为主的疾病,是急性动脉血栓症的代表性疾病。血液(血浆蛋白及血细胞成分)、血管、血流三要素是血栓形成的基本机制。在冠状动脉血流速极快的条件下,仅由凝血因子活化形成的纤维蛋白血栓很...  相似文献   

10.
在脑神经限局症状呈暂短性消失的患者眼底,可见白色闪光的血小板聚集块,而且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能够抑制此种暂短发作。作为抑制暂短性脑缺血发作(TIA)和预防继发脑梗塞的抗血小板药物疗法已经历了很久。虽曾试用过阿斯匹林、苯磺唑酮(Suifinpyrazon)、潘生丁等药物,但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只剩下阿斯匹林。最近,认识到氯苄噻啶也有效。一、发病机理1.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多数TIA都以脑动脉硬化病变为主要原因,一部分则是来源于心脏的栓塞及血液疾病等其他原因引起。动脉闭塞或高度狭窄导致的慢性低灌流状态或侧枝循环形成,如果发生一时性灌流压下降,则全  相似文献   

11.
抗脑水肿疗法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脑水肿就是指脑组织内有异常的水分贮留,使脑体积增加。脑水肿可见于各种病态,把因脑缺血引起的脑水肿称为缺血性脑水肿。尤其是在心源性脑栓塞或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在比较广范围梗塞时,可由于脑水肿而出现颅内压力增高,引起脑血流量减少,进而可促进脑水肿,严重时可引起脑疝危及生命。一、脑水肿的病态Klatzo把脑水肿分为血管源性水肿(vasogenicedema)和细胞毒性水肿(cytotoxicedema)(表1)。所谓血管源性水肿就是由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导致血浆蛋白、水分及电解质等向血管外漏出,造成细胞外腔的扩大。细胞毒性水肿则主要是由于胶…  相似文献   

12.
抗血小板药物做为脑梗塞慢性期的再发预防方法 ,是一种通过抑制血小板机能、阻止血栓形成的治疗法。本文将就抗血小板药物的特征、临床意义、实际投药方面的注意事项加以叙述。一、关于抗血小板药物据以前的以安慰剂为对照的共同研究结果报告 ,由于抗血小板药物的服用 ,脑卒中、心肌梗塞、血管性死亡等血管意外减少了 2 0 % 40 %。虽然抗血小板药已在销售中 ,但通过大规模的随机比较对照试验等 ,被认为能有效减少脑梗塞发病的是 ,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啶。阿司匹林在于阻碍血小板的环氧化酶 ,通过抑制具有血小板抑制作用的血栓烷A2 (TXA2…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等缺血性心脏疾病时出现的室速和室颤等重度心律失常是导致猝死的原因。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左右患者的预后。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是随时相变化的 ,所以要根据不同时相选择抗心律失常药。本文在于综述 ATP敏感性 K 通道 (KATP)与 Na /H 交换系 (NHE)与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关系 ,探讨 KATP通道阻断剂与 NHE交换系阻断剂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可能性。一、心肌缺血时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心肌梗塞时的心律失常分为缺血后 1 0分钟以内的 a期 ,1 5~ 30分钟出现的 b期以及 4~ 2 4小时发生的 期。 a期发生的心律失…  相似文献   

14.
纤溶药、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内山真一郎大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因血栓闭塞了脑血管引起的,因此可以说最根本的治疗方法是应用溶栓药、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的抗血栓疗法。在选择适应证时应考虑病例的病理生理,如错误选择适应证不仅无效,反而有增加出血合并症的危险,加重...  相似文献   

15.
16.
从1990年代后半期开发出包括PI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以来,已经取得广泛共识:该治疗可使血中HIV量控制于检测值限度以下,并使以CD4^+T淋巴细胞为主导的免疫功能有望获得改善。甚至有报告称,此种效果持续3年左右有可能使体内HIV消除。因此,有的临床医生当时提倡“早期强力打击HIV”的早期加强疗法。按1990年代后半期的指南意见,要求治疗始点时间应在出现临床症状(包括AIDS发病)时,  相似文献   

17.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各种病原体及其相关物质(内毒素、免疫复合物等)等刺激引起的以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为主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已知有α、β两种,因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伤害作用而得名。其他的生物学作用有:刺激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的作用;由刺激破骨细胞引起的骨质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抗HIV药物的种类 对于HIV感染的治疗,可区分为①针对HIV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和②针对机会性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两大类.  相似文献   

19.
抗血小板药预防无症状性脑梗塞再发的功与过问题高桥弘明等一、预防无症状性脑梗塞再发的意义已知脑血管疾病的分类匹,是将无症状性脑梗塞列为脑梗塞的一个类型,同时也将其作为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之一。但是,还没有关于它的长期预后的研究报道,其真正的意义尚有待于今后...  相似文献   

20.
胡宜 《日本医学介绍》2006,27(4):191-191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是1994年克隆得到的具有很强促血小板生成作用的造血因子。随后的研究表明TPO具有非常多样化的功能。针对基因重组型TPO的临床研究也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