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患者男,19岁。发现右上肢肿物4个月,肿物持续增大1个月。查体:右上臂远端可见约5 cm×8 cm肿物,无压痛,质硬,活动度差,皮肤可见暗纹,皮温正常,皮色可。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43.34%(参考范围:0.40%~8.00%),嗜酸性粒细胞6.14×10^9/L(参考范围:0.02~0.52×10^9/L),血清免疫球蛋白IgE 15100.00 IU/ml(参考范围:0~100 IU/ml)。骨髓穿刺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4.
木村病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木村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13例木村病的临床资料.结果:木村病的主要表现为头颈部肿物(11例)、头颈部淋巴结肿大(11例)、腮腺侵犯(4例)、外耳道侵犯(2例)、压迫症状(2例),合并肾病综合征(1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7例),治疗后复发(4例).结论:中青年男性、头颈部慢性无痛性肿块、局部淋巴结肿大、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血清IgE水平升高提示木村病可能,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5.
木村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51岁,因"左侧颈部反复出现肿块10个月"入院.查体:左下颌下隆起,皮肤色素沉着,可触及大小约5 cm×4 cm的肿块;左侧耳下区触及大小约1.5 cm×1.5 cm肿块;质地均软,界限清楚,活动度尚可,无压痛.口内见腮腺及颌下腺导管,无红肿,挤压腺体有清液渗出.实验室检查:嗜酸粒细胞7.81%.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颌面部木村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颌面部木村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 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18—60岁,病程2个月—15年不等,表现为颌面部慢性无痛性肿块及颈部淋巴结长大,1例出现耳周局部皮肤瘙痒伴色素沉着。5例肿块为单发,分别位于颊部及耳周皮下、颌下腺,1例为右侧颌下腺及腮腺内肿块,1例为双侧腮腺内肿块。6例肿块边界不清楚,形态不规则,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升高;1例肿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所有肿块内部均呈不均匀低回声,血流信号为Ⅰ—Ⅲ级。6例肿块周围或颈部伴多发淋巴结长大。结论: 颌面部木村病的超声声像图具有一定特征性,仔细分析其征象并密切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木村病的临床诊断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木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验、基因检测、影像学特征、骨髓穿刺特征和病理学特征。 结果木村病患者白细胞计数11.65×109/L,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3.12×109/L,嗜酸性粒细胞占35.6%;红细胞沉降率32 mm/h;C反应蛋白20 mg/L;颈部淋巴结超声示左颈部可探及数个淋巴结,呈串珠样,皮质增厚,紧邻血管;胸腹部CT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骨髓穿刺示骨髓增生活跃,以粒系和红系增生为主,巨核系无明显异常,嗜酸性细胞偏高。颈部淋巴结切除术中见颈前及外侧区多枚肿大淋巴结呈串珠样分布,部分融合成团,质韧,边界欠清,与周围组织粘连。组织病理学检查示淋巴组织大量增生,以淋巴滤泡增生为主,滤泡间小血管管壁增厚伴玻璃样变性,弥漫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示:滤泡间区、滤泡散在的CD3和CD20(+)、生发中心80%Ki-67(+)、滤泡树突网CD21(+)、生发中心Bcl-2(-)。 结论木村病是一种大量淋巴组织增生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和血清IgE增高的慢性免疫性疾病。诊断需综合体格检查、实验室检验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需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超声诊断上臂皮下木村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斐  李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32(10):1634-1634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对木村病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护理方面的注意要点和护理体会。 方法 收集木村病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11例 ,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的变化,开展严格基础护理、加强卫生宣教,同时加强针对伴随症状和使用药物过程中的特别护理。 结果 所有患者都有淋巴结肿大,并符合肾病综合症诊断标准;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木村病并同时存在器质性肾脏病变;经药物治疗结合严格护理,所有患者病情好转。 结论 木村病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护理方面应加强基础护理和根据不同伴随症状和服药情况的针对性护理。  相似文献   

10.
木村病为临床少见病,常易被误诊、漏诊.该文报告一例木村病肾损害患者,该例患者为中年男性,以全身水肿为首发症状,在25年前已发现肾脏损害,但因未注意其淋巴结情况,一直按“慢性肾炎”治疗,11年前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并行切除术,当时诊断不明,长期自服激素治疗,反复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伴腮腺肿大,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活检)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伴较多嗜酸粒细胞浸润,不排除木村病,结合其肾活检病理及临床表现,考虑木村病肾损害.  相似文献   

11.
木村病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慢性浸润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紊乱、过敏反应、非特异性感染等有关[1],临床表现以长期存在并易反复的无痛性头颈部皮下软组织肿物为主,多见于唾液腺,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发病率远高于女性。木村病呈良性病程,根据既往研究,复发率较高。实验室检查提示,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增高,血清IgE水平增高[2]。本例特异性超声表现为:双侧颌下腺内低回声病灶,其内见多发小片状低回声区间夹杂“网格状”高回声,内部见丰富血流信号,腺体内及周围淋巴结皮髓质分界不清,可见“门型”血流信号。主要和软组织内血管瘤鉴别,血管瘤超声表现为软组织内梭形、圆形或卵圆形肿物,边界清晰或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多为低回声,可见典型的蜂窝状结构,内可探及丰富血流信号,探头加压松开后血流信号增多,周围未见淋巴结增大。而木村病探头加压后肿块形变不明显,血流信号变化不大,可与血管瘤鉴别。木村病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超声是诊断木村和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头颈部Kimura病的CT和MR表现。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Kimura病患者20例,分析其累及部位、边界、大小、数量、CT密度、MR信号特征。结果 20例患者中,19例为多发病变,累及腮腺11例,累及颌下区6例,颊部2例、硬腭1例,上臂2例,腋窝1例,1例单独累及下颈部淋巴结,8例伴有耳前耳后皮下结节,16例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8例腮腺区淋巴结肿大。肿物最大径平均(3.09±1.08)cm,19例边界不清,1例边界清楚。CT平扫等密度16例,略低密度4例,均未发现钙化。CT增强扫描均匀强化16例,其中轻度强化4例,中等强化10例,明显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1例。MR扫描2例均表现为均匀信号,明显强化。结论 Kimura病CT和MR多表现为累及腮腺及皮下的多发病灶,伴多发颈部淋巴结增大且密度均匀,有助于诊断Kimura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描述2008-2012年吉林省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吉林省手足口病发病变化趋势。方法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2年吉林省手足口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吉林省共报告手足口病95 907例。2010年发病率最高(105.27/10万),之后呈下降趋势。发病高峰在6-8月,呈单峰分布。年均发病率最高的是通化市(108.11/10万)。男女性别比1.48∶1。5岁以下儿童占79.72%。散居儿童占所有病例的60.94%。2008年和2011年阳性标本中EV71病毒所占比例在60%以上。结论吉林省手足口病呈明显季节分布,男性所占比例较高,5岁以下儿童是发病主要人群。散居儿童所占比例较高。不同年份优势毒株不同。  相似文献   

14.
成人斯蒂尔病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成人斯蒂尔病(AOS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风湿病,临床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白细胞增高为主要特征,实验室检查主要显示非特异性的炎症反应。非甾体抗炎药联合激素治疗AOSD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就AOSD的诊断和治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Mondor病病因及诊治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ondor病的发病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结合有关文献,对近13年来作者收治的21例Mondor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病因和临床表现分析,总结有效的诊治方法.结果17例与乳腺手术有关,占总数的80.1%(17/21),与乳腺炎和乳腺增生有关各1例,2例无明确原因.主要表现为患侧胸腹部皮下有索条状或串珠样结节;皮肤凹陷可形成浅沟;多有局部疼痛.20例经口服消炎痛和强的松治愈,1例服约无效者行手术切除治愈.结论Mondor病可能与乳腺创伤、炎症或脓肿和肿瘤等多种因素有关;现代社会,以乳腺手术后多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诊断多无困难,但须排除索条和乳腺恶变.治疗方法较多,口服药物治疗具有简便、疗效可靠和无创等优点,手术切除有时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肌肉减少症是以骨骼肌质量减少及其功能减退为主要特点的一个复杂的综合征,已有研究证实,肌肉减少症除了发生在老年人外,还与营养不良及很多临床疾病相关。目前对肌肉减少症的研究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其发病原因及诊疗仍不十分清楚,本文将就目前肌肉减少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自身免疫性肝病系机体自身免疫反应过度造成肝组织损伤的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和变异综合征等,其病因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和分子模拟机制有关。本文重点介绍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血清自身抗体ANA,SMA,AMA,LKM,pANCA,抗-SLA,AMA—M2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AIH可采用免疫抑制剂和皮质激素治疗,PBC和PSC可选用熊去氧胆酸和皮质激素,终末期可考虑采用肝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