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抗菌药物不同时段使用对剖宫产术后患者预防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行剖宫产孕妇150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50例;A组孕妇于术前2 h给予快速静脉滴注头孢唑啉1.0 g,B组孕妇于术前30 min给予快速静脉滴注头孢唑啉1.0 g,C组孕妇于术后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唑啉1.0 g,均为每日2次给药,用药2 d;所有孕妇其他时期均未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比较3组患者平均血浆中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值、白细胞计数值、术后3 d最高体温及术后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孕妇术后血浆中CRP水平值和白细胞计数值均高于术前,B组孕妇资料与A组和C组比较,B组术后血浆CRP水平值和白细胞计数值均下降,术后3 d体温下降;A组产妇术后血浆中CRP水平值、白细胞计数值和术后3 d体温均低于C组(P<0.05);B组产妇术后产褥感染、切口感染、宫腔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盆腹腔感染和术后感染的总发生率分别低于A组和C组,A组产妇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亦低于C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前给药优于术后给药,术前给药更有效地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发生,其中以术前30 min给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抗感染药学》2018,(1):44-46
目的:比较不同抗菌药物对骨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60例临床资料,根据抗菌药物的用药不同将其分为甲组(n=40)、乙组(n=40)和丙组(n=40);甲组患者给予头孢呋辛钠预防感染,乙组患者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预防感染,丙组患者给予左氧氟沙星预防感染;比较3组患者用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差异,以及用药后炎症因子(TNF-α、IL-6、Il-8和CRP)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3组患者用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5.00%、30.00%和65.00%,甲组患者用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乙组和丙组(P<0.05);甲组患者用药后各项炎症因子水平测得值均低于乙组和丙组(P<0.05)。结论:在骨科患者术后预防切口感染中,采用头孢呋辛钠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优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左氧氟沙星,能有效改善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3.
《抗感染药学》2017,(8):1568-1570
目的:评价头孢呋辛钠术中术后给药对剖宫产产妇术后预防切口感染的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12月间收治的实施剖宫产产妇92例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头孢唑林钠术中给药预防术后切口感染,观察组产妇术后给予头孢呋辛钠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比较两组产妇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血清炎性因子(CRP、IL-6、PCT)测得值和抗菌药物用量和治疗费用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的用药后WBC、CRP测得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CRP、IL-6、PCT测得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孢呋辛钠术后给药对剖宫产产妇预防切口感染疗效优于术中给药,有效改善了产妇术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降低了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抗感染药学》2017,(2):306-308
目的:比较不同抗菌药物对剖宫产围术期产妇预防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施行剖宫产手术产妇176例,将其分为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每组44例);断脐后Ⅰ组产妇给予青霉素钠治疗,Ⅱ组产妇给予头孢唑啉治疗,Ⅲ组产妇给予头孢替安与奥硝唑联用治疗,Ⅳ组产妇不给予任何抗菌药物治疗,比较4组产妇用药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结果:用药后4组产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和Ⅲ组产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Ⅳ组(P<0.05);Ⅰ组、Ⅱ组和Ⅲ组产妇术后感染率明显低于Ⅳ组(P<0.05)。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产妇抗菌药物的预防用药应遵循"有效、经济和安全"原则;首选药物为头孢唑啉,其初始剂量应偏大,以提高血药浓度和避免细菌的耐药;对剖宫产围术期产妇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熟练掌握剖宫产指征,这对提高术后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秀英 《抗感染药学》2021,18(5):771-773
目的:探究剖宫产产妇术中新生儿断脐后抗菌药物的使用对降低切口感染和产褥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220例病历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对照组产妇剖宫产术后仅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用药,观察组产妇在剖宫产术中新生儿断脐后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用药,比较2组产妇不同用药时间切口感染、产褥感染发生率,以及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血浆降钙素原(PCT)值与切口愈合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用药后感染发生率(未出现感染病例)低于对照组(0.00% vs 5.45%,P< 0.05);治疗后CRP、PCT测得值均低于对照组(P< 0.05);切口愈合Ⅰ期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Ⅲ期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切口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剖宫产术中新生儿断脐后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用药,有利于更好地控制产妇机体炎症水平、形成组织内防御机制,减少了切口感染和产褥感染的发生,且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6.
徐秀英 《抗感染药学》2021,18(5):771-773
目的:探究剖宫产产妇术中新生儿断脐后抗菌药物的使用对降低切口感染和产褥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220例病历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对照组产妇剖宫产术后仅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用药,观察组产妇在剖宫产术中新生儿断脐后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用药,比较2组产妇不同用药时间切口感染、产褥感染发生率,以及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血浆降钙素原(PCT)值与切口愈合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用药后感染发生率(未出现感染病例)低于对照组(0.00% vs 5.45%,P< 0.05);治疗后CRP、PCT测得值均低于对照组(P< 0.05);切口愈合Ⅰ期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Ⅲ期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切口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剖宫产术中新生儿断脐后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用药,有利于更好地控制产妇机体炎症水平、形成组织内防御机制,减少了切口感染和产褥感染的发生,且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7.
张红云 《抗感染药学》2019,16(9):1641-1644
目的:评价头孢呋辛钠不同时间给药对预防产妇剖宫产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行剖宫产手术产妇70例资料,按用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产妇术后给予头孢呋辛钠预防术后感染,观察组产妇术前30 min给予头孢呋辛钠预防术后感染,比较两组产妇手术前后的炎症因子、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用药后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产妇手术前的干扰素-(γINF-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白细胞计数(WBC)和体温测得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术后3 d的CRP、WBC测得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产妇用药后的INF-γ、TNF-α、CRP、NEUT、WBC和体温测得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感染发生率为8.57%低于对照组为28.57%(P<0.05)。结论:采用头孢呋辛钠术前30 min给药预防产妇剖宫产术后感染的疗效较为确切,有效改善了其炎症因子和手术相关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8.
吴志刚  徐芳青 《抗感染药学》2019,16(9):1516-1519
目的:比较不同温度甲硝唑溶液冲洗宫腔对剖宫产术产妇产后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9年3月间收治的行剖宫产产婴产妇96例资料,按给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甲组、乙组、丙组和丁组,每组24例,其中甲组产妇为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宫腔,乙组产妇给予37.5~37.8℃甲硝唑溶液冲洗,丙组产妇给予22~25℃甲硝唑溶液冲洗,丁组产妇给予39~40℃甲硝唑溶液温冲洗;比较4组产妇手术前后相关指标(体温、心率、阴道出血量、切口感染)测得值的差异。结果:4组产妇产后常规围手术期指标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乙组产妇用药后的指标测得值及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3组,甲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甲、丙两组产妇术后的体温低于乙、丁组(P<0.05);乙、丁组产妇心率均出现上升趋势(P<0.05),但仍低于甲、丙组产妇。结论:采用37.5~37.8℃甲硝唑溶液冲洗剖宫产产妇宫腔,有效减少了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和阴道的出血量。  相似文献   

9.
《抗感染药学》2017,(6):1224-1225
目的:比较头孢唑林与头孢呋辛对剖宫产产妇术后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6月间收治的行剖宫产婴产妇120例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单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头孢唑林预防切口感染,观察组产妇则给予头孢呋辛预防切口感染,比较两组产妇用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妇用药后术前、术后2 d和术后4 d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血红蛋白(Hb)测得值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后用药后体温升高的发热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结论:采用头孢唑林预防剖宫产产妇术后切口感染的疗效优于头孢呋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孢唑啉与头孢呋辛在预防剖宫产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5月我院产科择期进行剖宫产的16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80例。A组孕妇在剖宫产手术前30min开始静脉滴注2g头孢唑啉、术后5d内间隔12h静脉滴注2g头孢唑啉。B组孕妇在剖宫产手术前30min开始静脉滴注2g头孢呋辛、术后5d内间隔12h静脉滴注2g头孢呋辛。观察两组疗效。结果:A、B两组患者术后3d血常规检测中WBC、N%、Hb三项指标及用药时间、切口感染率、住院时间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预防剖宫产术切口感染中头孢唑啉与头孢呋辛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1.
《抗感染药学》2018,(8):1324-1326
目的:比较不同温度甲硝唑溶液宫腔冲洗对高危剖宫产产妇预防产后感染与阴道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实施剖宫产的高危产妇90例资料,依据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甲组、乙组和丙组(每组30例);3组产妇均给予施行剖宫产手术,甲组产妇给予甲硝唑溶液(22~24℃)冲洗宫腔,乙组产妇给予甲硝唑溶液(39~40℃)冲洗宫腔,丙组产妇给予甲硝唑溶液(37.5~37.8℃)冲洗宫腔预防产后感染,比较3组产妇术前、术后15 min的体温、心率,以及产后2 h阴道出血量和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3组产妇术前的体温、心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产妇术中用药术后15 min的心率明显高于乙组和丙组(P<0.05),体温明显低于乙组、丙组(P<0.05);乙组和丙组产妇术后15 min的心率、体温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产妇用药产后2 h的阴道出血量和术后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乙组和甲组(P<0.05)。结论:采用37.5~37.8℃甲硝唑溶液用于高危剖宫产产妇术中冲洗宫腔,可有效降低了产后出血和术后感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抗感染药学》2017,(9):1813-1815
目的:比较头孢呋辛不同时段给药对剖宫产产妇预防术后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80例资料,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60例);A组产妇术前给予头孢呋辛预防术后感染,B组产妇术前后均给予头孢呋辛预防术后感染,C组产妇术后给予头孢呋辛预防术后感染,比较3组患者用药后的手术指标(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生理指标(最高体温、WBC计数、CRP)和切口愈合及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用药后的最高体温、WBC计数和CRP测得值均低于C组(P<0.05),但切口愈合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采用头孢呋辛术前30min和术前与术中给药优于术后给药,能有效预防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胡彩云 《抗感染药学》2019,16(2):330-332
目的:比较头孢唑林与头孢呋辛对剖宫产产妇术后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8月间收治的行剖宫产产妇80例产妇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产妇术后给予头孢唑林预防切口感染,观察组产妇术后给予头孢呋辛预防切口感染,比较两组产妇用药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以及血常规指标水平测得值的差异。结果:两组产妇用药后术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水平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用药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但经组间比较其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妇剖宫产术后采用头孢唑林或头孢呋辛均可有效预防切口感染,但二者的预防效果并无显著差异,均可用于剖宫产产妇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剖宫产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最佳时机,为降低剖宫产后感染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研究证据。方法: 纳入138例择期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A)和对照组(B)。试验组切皮前0.5~2 h静脉滴注头孢硫脒2.0 g,术后6 h内再静脉滴注头孢硫脒2.0 g。对照组断脐后立即给予头孢硫脒,术后6 h内再静脉滴注头孢硫脒2.0 g,比较2组产妇术后并发症、对新生儿的影响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6、12、24、48 h体温,术后48 h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夹闭脐带后静脉滴注头孢硫脒,抗菌药物预防时间短于试验组,P<0.05,2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没有显示出对产妇/新生儿的影响。2组出院时均无一例发生子宫内膜炎、伤口感染、症状性尿路感染,出院后随访2周和6周也未发现患者再次感染。试验期间,5例产妇发生产褥病率,2例在试验组,3例在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ICU立即入院率、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新生儿败血症标本送检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大便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Ⅰ、Ⅲ度,但经统计学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仅依据本中心的数据,足月孕择期剖宫产,不合并胎盘早剥、胎膜早破、前置胎盘等感染风险因素,未显示出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机对产妇/新生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郭玲利 《抗感染药学》2019,16(4):686-687
目的:比较头孢呋辛钠与克林霉素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8月间妇产科收治的行剖宫产手术患者100例资料,按用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克林霉素预防感染,观察组患者术后则给予头孢呋辛钠预防感染;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的差异,以及两组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和血清炎性因子(CRP、PCT)水平测得值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少量对照组(P<0.05),以及血清CRP、PCT水平测得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头孢呋辛钠预防剖宫产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效果优于克林霉素,有效降低了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减少了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并且有效改善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促进了产妇术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头孢唑啉与头孢呋辛预防剖宫产术切口感染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林高  项小婵  李佳  林洁 《中国药房》2010,(16):1496-1498
目的:比较头孢唑啉与头孢呋辛预防剖宫产围手术期切口感染的疗效。方法:291例择期行剖宫产手术患者,根据用药情况随机分为A组(n=140)、B组(n=151),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术前30min静脉滴注头孢唑啉2.0g;术后2~5d,每12h静脉滴注头孢唑啉2.0g。B组术前30min静脉滴注头孢呋辛2.0g;术后2~5d,每12h静脉滴注头孢呋辛2.0g。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术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并发症、体温、伤口愈合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未见药品不良反应。结论:头孢唑啉与头孢呋辛预防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7.
《抗感染药学》2017,(4):896-898
目的:评价头孢唑啉与甲硝唑不同程疗对盆腔炎产妇剖宫术感染的预防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间收治的盆腔炎产妇剖宫术感染患者90例,采用随机综合平衡法将产妇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头孢唑啉与甲硝唑联用长程(qd,连用5d)治疗,观察组产妇给予头孢唑啉与甲硝唑短程(q8h,用药3次,仅用药1 d)治疗,评价两组产妇用药后感染的发生率、产后新生儿Apger评分值和抗菌药物治疗费用。结果:两组产妇用药后子宫内膜炎症的发生率、产褥病的发生率、术后血象升高的发生率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新生儿的Apgar评分值和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抗菌药物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腔炎产妇剖宫术感染采用头孢唑啉与甲硝唑短程(1 d)治疗与长程(5 d)治疗均具有相同的预防效果,短程治疗安全性高,降低了抗菌药物费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剖宫产患者11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头孢唑林2.0 g进行预防治疗,其中观察组在断脐后开始使用;对照组在手术前30 min开始使用,术后停止用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出现发热症状、术后感染、产褥病及宫腔感染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采用断脐后立即使用头孢唑林2.0 g进行预防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术后感染的概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感染标识物的变化,观察有无感染发生,指导术前抗菌药物的应用。将238例行冠心病介入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19例,观察组在介入检查及治疗时不使用任何抗菌药物,对照组在术前0.5~2 h使用头孢唑啉1.0 g静脉滴注,对头孢过敏者改用克林霉素0.6 g静脉滴注。检测2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48 h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浓度和白细胞计数(WBC),观察术后发热、感染发生情况及PCT、WBC升高例数。2组术前与术后PCT和CRP浓度及WBC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术后48 h内发热、感染发生率、PCT和WBC升高例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介入治疗操作不导致感染标识物的升高,术前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并不增加感染发生,严格的无菌操作才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抗感染药学》2017,(5):1012-1014
目的:比较头孢唑啉不同给药时间对预防剖宫产产妇围术期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12月期间收治的行剖宫术产患者398例临床资料,按给药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203例)与观察组(195例);对照组患者于术前0.5 h首次给予注射用头孢唑啉钠治疗,之后q12h,静脉给药1次,用药至术后48 h;观察组患者于断脐后5 min给予注射用头孢唑啉钠治疗,q12h,静脉给药1次,用药2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和新生儿结局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以及产褥病、尿路感染和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切口感染率优于对照组(P<0.05),感染率的总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断脐后5 min给予头孢唑啉预防围术期感染的总发生率优于术前给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