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用华法林对风湿性房颤和非风湿性房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90例心房颤动患者,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将其随机分配为风湿性组和非风湿性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采用华法林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INR调正结果及所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风湿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华法林对风湿性房颤和非风湿性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能够有效防止血栓栓塞的发生,但在使用时应注意控制药量防止引起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并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对于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罹患阵发性房颤的老年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组,每组各90例;其中阿司匹林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口服疗法,华法林组患者采用华法林口服疗法,两组患者均在治疗过程中依据INR检测值行剂量调整;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出血,消化道反应及过敏发生率等。结果华法林组组患者血栓栓塞,消化道及过敏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阿司匹林组与华法林组患者出血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严密监测患者INR指标条件下,相较于阿司匹林,华法林用于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将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作为观察组,并与华法林低抗凝强度组比较,患者治疗期间INR变化情况和治疗效果以及血栓栓塞情况和发生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稳定INR所需时间以及INR增高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栓栓塞发生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在预防低危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效果与华法林相似,对于担心华法林对患者INR影响剧烈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状况,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抗凝治疗,减少抗凝治疗中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方法收集2017年6-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用药情况,监测患者住院期间INR值。采用CHA2DS2-VASc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随访2年,观察患者因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再入院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662例,其中144例使用华法林。在CHA2DS2-VASc评分分层中,中、高危卒中风险患者服用华法林组的INR处于1.5~2.5区间的比例高于无服用组(P<0.05)。在140例服用华法林且INR数据完整患者中,63例(45.0%)INR处于1.0~1.5区间,仅29例(20.7%)INR处于2.0~3.0区间;高危卒中风险患者INR在1.5~2.0组发生血栓栓塞、出血事件再次住院的比例低于INR非1.5~2.0组(P<0.05)。结论临床上华法林使用率低,抗凝强度低。对于中、高危卒中风险患者来说,正确服用华法林有助于将INR控制在1.5~2.5区间。当高危卒中患者的INR处于1.5~2.0区间时可减少血栓栓塞、出血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同强度抗凝的治疗效果。方法把我院2005年1月到2011年10月有效随访的236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分成四组,第一组61例,采用阿司匹林(100mg/d)抗凝治疗;第二组54例,采用华法林(INR1.5-2.0)抗凝治疗;第三组63例,采用华法林(INR2.01-2.5)抗凝治疗;第四组58例,采用华法林(INR2.51-3.0)抗凝治疗。最后对四组患者在随访期内的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进行比较。结果第一组患者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3.1%,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四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7%,低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四组严重血事件发生率10.3%,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第一组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低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在总出血发生率上四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华法林预防栓塞疗效优于阿司匹林,随INR强度上升栓塞事件发生降低,但严重出血风险升高,INR1.5-2.5时有效且安全,推荐国人采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华法林不同抗凝强度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安全性,以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3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强度分为中强度组:华法林中等强度抗凝治疗,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控制在2.0<INR≤3.0;低强度组:华法林低等强度抗凝,INR控制在1.6≤INR≤2.0,记录2组患者治疗和随访期间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栓塞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ROC曲线法分析INR诊断抗凝出血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中强度组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分别为6.70%,3.45%和1.72%,与低强度组的8.33%,4.17%和4.1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强度组华法林用量(3.13±0.45)mg·d-1,INR值2.61±0.32,出血发生率为24.14%;低强度组华法林用量(2.63±0.32)mg·d-1,INR值 1.84±0.30,出血发生率为9.72%。采用INR诊断患者出血风险,ROC曲线下面积为0.858(95%CI:0.791~0.924),INR的cut-off值2.85,该值下判断出血敏感性为81.1%,特异性为6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病史、INR、治疗窗内时间、卒中危险评分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中、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均有较好的抗凝效果,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伴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应尽早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严密监测INR,INR值控制在1.6≤INR≤2.0,降低和避免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低强度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于笔者所在医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37例,随机分为低强度组及对照组。低强度组66例,对照组71例,所有患者均服用抗凝药华法林,低强度组使其INR值控制在1.5~2.0之间,对照组使其INR值控制在2.0~3.0之间。随访1年,观察用药期间脑栓塞及全身出血情况。结果低强度组治疗期间脑栓塞发生率为7.6%,对照组发生率为4.2%,略低于低强度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两组相近,分别为4.5%和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强度华法林和标准强度华法林对于非瓣膜性房颤的治疗差异不显著,对于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治疗要注重其个体差异性,理想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值是要为每一例患者制定个性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丁振宇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496-497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非瓣膜疾病性慢性房颤的最佳药物,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非瓣膜疾病性慢性房颤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0例。观察组采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每日予华法林1次,起始剂量3.0mg,连服3d,根据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华法林的剂量,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100~300mg/d。观察和比较两组出现血栓栓塞和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1例血管栓塞,对照组出现8例血栓栓塞,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3例,对照组不良反应10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疾病性慢性房颤效果优于阿司匹林,能够明显减低非瓣膜疾病性慢性房颤患者的血栓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治疗中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持续性经超声心电图检查证实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治疗组)60例与阿司匹林组(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华法林初始剂量2.5 mg/d晚饭后口服,依INR目标值(INR 2.03.0)调整剂量。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300 mg/d口服。随访记录2年,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脑卒中及并发症比较:治疗组腔隙性脑梗死出现1例(1.67%),症状较轻,无致残。对照组脑梗死5例(8.33%),其中2例致残,脑卒中发病率较治疗组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皮下少量出血3例,停药13.0)调整剂量。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300 mg/d口服。随访记录2年,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脑卒中及并发症比较:治疗组腔隙性脑梗死出现1例(1.67%),症状较轻,无致残。对照组脑梗死5例(8.33%),其中2例致残,脑卒中发病率较治疗组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皮下少量出血3例,停药12 d后好转。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1例。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在非瓣膜病房颤抗凝疗效显著,安全性与阿司匹林无差异。只要房颤患者合理应用华法林,就能有效地预防脑栓塞栓塞性疾病,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楼颂羔  过向群 《海峡药学》2022,(11):116-118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随访干预模式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00例进行随机分组,一组为随机的对照组,一组为临床药师干预组,进行出院宣教并定期电话随访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国际标准化值(INR)达标情况、服用依从性、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每月INR达标率、稳定达标率及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比例则相反。(P=0.016)。结论 临床药师随访干预可提高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INR达标率和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在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比较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接受的8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临床用药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43例: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与B组(43例: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9.3%VS 32.6%),P<0.0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华法林在预防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栓塞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理正定县人民医院108倒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分别给予华法林及常规治疗护理,对患者的房颤并发栓塞的情况进行统计研究。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栓塞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预防的过程中效果较为明显,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房颤栓塞时,给予患者华法林进行常规护理治疗使INR波动于1.5~2.5,可减少患者的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健康度和治疗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房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心房颤动患者76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各38例,分别采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比较2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血栓、栓塞事件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胥良 《北方药学》2018,(4):94-95
目的:对比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80例在我院行导管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华法林治疗,共90例,观察组行加达比群酯治疗,共90例,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2%、3.3%,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8.8%,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对于房颤导管消融围手术期实施达比加群酯治疗可取得与华法林相似的抗凝效果,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华法林用于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效果.方法:将心房颤动患者248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128例和阿司匹林组120例,比较2组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3.91%低于阿司匹林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安全可靠,注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检测,随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可有效避免血栓栓塞发生、防止出血不良反应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评价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脏病中抗凝的作用。入选从2011年2012年在我院诊断为永久性房颤且无瓣膜性病变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共5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一组为对照组,常规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天,早餐后服用治疗;另一组为治疗组,给予华法林口服治疗,根据INR值及变化趋势调整华法林用量。观察所有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死亡事件的发生情况从而评价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脏病中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平均随访12个月。华法林能使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华法林用于治疗老年房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老年房颤患者124例,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华法林与阿司匹林药物治疗,对比分析治疗结果.结果 观察组62例患者终点事件中,缺血性脑卒中1例(1.61%)、暂时性脑缺血1例(1.61%)、无外周动脉栓塞与死亡病例,与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中与暂时性脑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情况发生,观察组上消化道出血1例,年龄为74岁,INR为3.12,停药后进行止血与胃黏膜保护治疗后出血情况消失,未进行输血治疗.两组患者中齿龈与皮肤出血为2例和3例,停药后症状消失.结论 华法林在房颤治疗中有效降低了缺血性脑卒中、暂时性脑缺血的发生率,起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是不可忽视的出血等不良反应需要在治疗中密切观察,避免危险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华法林用于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效果。方法将心房颤动患者248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128例和阿司匹林组120例,比较2组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3.91%低于阿司匹林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安全可靠,注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检测,随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可有效避免血栓栓塞发生、防止出血不良反应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临床医药实践》2016,(9):659-662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房颤与传统治疗的差异。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58例,随机分成临床药学用药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组28例(指导组)和非临床药学用药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组30例(传统组)。指导组由临床药师采用药学服务模式指导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目标国际标准化值(INR)自主监测与剂量调整;传统组由医师主导用药的传统模式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两组INR均为2.0~3.0(年龄≥75岁者为1.5~2.5),治疗开始后每间隔5天在院监测一次INR值。两组患者开始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第12个月做一次随访调查。结果:两组患者华法林用药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导组INR值为(2.54±0.05),传统组INR为(2.23±0.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我监测与剂量调整能力、用药依从性和安全性方面的随访调查,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采用药学服务模式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疗效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基因分型指导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基因检测技术在华法林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CHA2DS2-VASc≥2分(即卒中高危者)、无用药禁忌且初次使用华法林抗凝的NVA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个体化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华法林3 mg·d-1起始治疗;个体化治疗组检测CYP2C9*2、CYP2C9*3和VKORC1(G-1639A)基因多态性,依据国际华法林遗传药理学联盟的权威公式计算的初始剂量进行治疗;两组常规监测INR,使INR维持在2.0~3.0之间;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INR达标所需时间、主要出血/血栓栓塞事件的差异。结果:两组基线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治疗组INR达标所需时间短(P<0.05);常规治疗组有1例发生脑卒中,6例发生轻微出血(牙龈/鼻腔出血、皮肤淤斑和血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基因多态性的华法林初始剂量预测模型对实现华法林个体化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INR达标时间更早且临床疗效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