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80年起,采用导管法及术后插管法,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30例进行了术前及术后腹腔内脏多种血管造影。根据造影途径可分为两大类:经动脉的血管造影,包括腹腔动脉、脾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门静脉造影;经静脉的血管造影,包括肝静脉造影、经皮穿肝门静脉造影、左肾静脉造影,经吻合口的下腔静脉造影以及手术后静脉插管检查,包括胃网膜右静脉一及脐静脉等造影。总数共73次。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本文30例研究证明,腹腔内脏血管造影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血液动力学改  相似文献   

2.
<正>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于腹腔脏器疾病的诊断已得到广泛应用,特别对肝脏、胰腺疾病之诊断有很大价值。我院自1984年12月—1985年6月,应用经皮股动脉穿刺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诊断肝疾病31例,现讨论如下: 一般资料分析本组31例,男性24例;女性7例。最大年龄63岁;最小年龄15岁;平均年龄45岁。造影结果:全部病例在1250毫安X光机电视监测下,采用Seldinger法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31例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病人插管造影31次,失败1次,成功30次,成功率96.8%。  相似文献   

3.
目的:熟悉和掌握肝动脉正常解剖和变异供血动脉的类型,提高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的成功率,最大程度地提高TACE的疗效,改善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右侧股动脉穿刺,插入Pig导管连接高压注射器,经导管行腹主动脉造影,对可疑变异供血动脉选用Cobra或RH导管行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造影,采集动脉期和实质期造影图像,明确供血动脉的起始部位,走行及供血部位,实施TACE。结果:本组15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腹主动脉造影和(或)超选择性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膈动脉插管造影显示:正常型肝动脉供血121例,占76.6%,变异型肝动脉供血8种类型,共37例,占23.4%,以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居多(11/37),其次为肠系膜上动脉的替代肝动脉(7/37),其他6种类型较少(19/37)。结论:肝动脉变异具有多种类型,起源范围广,起始部位不恒定,腹主动脉造影及超选择性插管是明确变异肝动脉的重要手段,为提高TACE疗效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自从Seldinger于1953年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行动脉造影之后,Odmen于1958年,Serom于1962年,Rosc于1969年先后开展了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造影。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并且由于血管插管经验的不断丰富,动脉造影已由单纯的诊断技术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门静脉高压症的8种血管造影共43例、101次中,选用经股动脉的选择性导管法,并以手术前、后的腹腔及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造影为主体;这两种造影方法简易,安全可靠,故认为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法,必要时再辅以他种方法。术后插管留置检查近期术后疗  相似文献   

6.
张军华  王华明  马威  肖华锋  李勇武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10):1156-1158,1192
目的研究腹腔干动脉狭窄后肝癌患者经侧枝循环行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1例腹腔干动脉狭窄后肝癌患者应用RH、Cobra配合微导管技术进行治疗。结果 2例经腹腔干插管至肝段水平行化疗栓塞。7例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至肝段水平,并行化疗及栓塞治疗,插管成功率为77.8%(7/9);4~6周复查,CT显示肿瘤缩小,碘油沉积致密。2例插管至肝固有动脉行灌注化疗。结论腹腔干动脉狭窄后肝脏可形成丰富的侧枝循环,其中肠系膜上动脉供血尤为常见,应用RH、Cobra导管配合微导管技术,多能顺利插管至肝段水平对肝癌行TACE治疗。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140例肝总动脉在造影血管相上的形态及其分支的变化.肝总动脉呈水平向右或微向上、下走行者121例(占86.43%);呈卷曲或成角弯曲走行者19例(占13.57%)。肝总动脉大多数起始于腹腔动脉(99.28%),仅1例(0.72%)起始于肠系膜上动脉。肝固有动脉有99.28%系肝总动脉的延续。肝右动脉有90.72%起源于肝固有动脉,但亦有13例(9.28%)异常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与肝总动脉走行相交呈钝角者占78.26%(108/138),呈锐角者占21.74%(30/138)。了解这些血管形态及其变异,对指导超选择肝动脉造影和术中肝动脉插管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在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常规行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DSA造影,发现阳性征象者14例,分别行超选择靶血管插管,DSA确认靶血管后采用栓塞剂或药物灌注治疗.其中,使用自制的经多次高压处理的明胶海绵颗粒栓塞10例,明胶海绵加弹簧钢圈4例,4例DSA造影阴性患者给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肠血管结构不良致下消化道出血的DSA诊断价值。方法:12例小肠血管结构不良(空肠7例,回肠5例)均采用改良Seldinger’s法行选择性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插管造影。结果:显示小肠病理血管14支,其中8例同时显示病理血管与出血征象。结论:血管造影对小肠血管结构不良病变血管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79至1983年共施行155次选择性腹腔内脏动脉造影,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进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85次,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67次,选择性肾动脉造影3次,共155次。由于血管畸形,动脉硬化,操作不当等因素致造影失败9次,占5.5%。通过造影发现的病种有原发性肝癌18例,肝囊肿1例,胰腺癌8例,胰岛细胞癌4例,胰腺囊肿1例,慢性胰腺炎1例,肾脏疾病4,例门脉高压症术前、术后检查61例。  相似文献   

11.
在40具成年尸体上,就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起始、行径及方位、血管干长和直径,及其与椎骨的位置关系等进行解剖观测。参照Seldinger氏方法,首次应用7F聚乙烯导管在尸体上经股动脉作模拟插管,并对至各靶动脉的插管长度与身高进行统计学分析。阐述和讨论了腹部选择性血管造影有关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作者报告51例选择性腹腔内脏动脉造影,描述了腹腔动脉及其分支、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的正常动脉造影象以及原发性肝癌、肝海绵状血管瘤、肝硬化、肝包虫囊肿等影象特征和诊断意义。测量和观察了41例肠系膜上血管和下腔静脉之间的距离,以及肠系膜上静脉外科干口径、和它的右侧分支的情况。着重讨论并评价了本造影对肠一腔侧侧分流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37例(22例手术证实)经皮穿肝胆道造影,选择性并用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就提高阻塞性黄疽的定位及定性诊断进行探讨。几种方法并用,主要为经皮穿肝胆道造影与低张胃肠造影并用(14例),经皮穿肝胆道造影与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用(4例)。对各种病因的阻塞性黄疸病例,将造影结果的X线表现与手术所见作了对照,讨论了造影方法及各种方法单独应用与并用对作出诊断的价值。探讨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介入性诊治方法和诊疗价值。方法 选择性腹腔动脉、肠系膜上放肠系膜下动脉造影,发现出血动脉后,再行超选择插管,然后经导管灌注血管加压素或用明胶海绵等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27例中25例发现出血灶,2例阴性,诊断率92.6%。23例进行了介入治疗,止血总有效率91%(21/23)。结论 对消化道动脉性出血,选择性血管造影是最确切的诊断手段,介入疗法具有独特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 选择性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有相当一部分胰动脉及门脉影像显示不佳。为补充这一不足,作者在选择性血管造影过程中应用了血管收缩剂与扩张剂。这种药物性血管造影方法简单,胰动脉90%、门脉95%影像显示良好。  相似文献   

16.
对28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DSAG下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腹腔动脉造影,结果发现:空肠血管瘤3例,空肠平滑肌瘤3例,空肠粘膜下平滑肌肉瘤2例,回肠末端血管畸形、Meckel憩室1例,回肠平滑肌肉瘤1例,回盲部腺瘤1例,回盲部血管瘤1例,升结肠血管畸形1例,乙状结肠溃疡型腺瘤1例,肝曲部血管瘤1例,降结肠平滑肌瘤1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未见异常10例,其中1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选择性血管造影阳性率71.43%(20/28)。故提示DSA下行选择性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下消化道出血具有较为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脉造影诊断方法及栓塞治疗胰十二指肠术后大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2例胰十二指肠术后大出血患者进行了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后急诊行Seldinger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DSA检查,对其中16例造影阳性者行责任血管插管,用PVA颗粒、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22例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造影剂外渗11,假性动脉瘤3例,造影剂外渗合并假性动脉瘤2例,造影阴性6例。16例栓塞中11例术后经输血、补液等对症处理后生命体征平稳,腹腔引流管及胃管血性液体消失;3例合并胰瘘、胆瘘、腹腔感染者术后3"5d再次大出血,失血性休克死亡;2例止血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介入治疗止血成功率72.7%(16/22),再出血率18.6%(3/16)。11例随访2周-24个月过程中未出现大出血。6例肝动脉动脉栓塞者转氨酶出现一过性升高,其他患者未出现胰腺坏死、脾脓肿表现。结论:动脉造影诊断及经导管栓塞是诊断及治疗胰十二指肠术后大出血迅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提供与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插管有关的解剖学资料,在56例尸体标本上,观测了肠系膜上、下动脉起始部位、外径、干长以及始端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测量了从腹股沟韧带下20.0mm 处到经股动脉插管至肠系膜上、下动脉根部的长度和前正中线长度,分别为283.0±17.9mm,212.7±25.9mm 和501.6±37.5mm.插管长度与前正中线相关回归方程式为:肠系膜上动脉(?)=0.28X+144.3,肠系膜下动脉(?)=0.34X+46.4.  相似文献   

19.
超声造影在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利用超声造影检查了解胰腺癌侵犯周围血管的情况,探讨术前超声造影对胰腺肿瘤可切除性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45例术前超声造影检查资料完整且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并记录术前超声造影检查显示的胰周大血管受侵犯情况、根据分型标准对肿块可切除性(根治性或姑息性手术)的评价结果以及最终手术方式选择情况,分析术前超声造影评估胰腺癌肿块可切除性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以及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术前超声造影检查显示,45例患者共67条胰周大血管受侵,其中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肝总动脉的受侵率分别为31.1%、22.7%、22.2%和22.2%.术前超声造影评估可切除肿块20例,实际切除(根治性手术)17例,阳性预测值85.0%;评估不可切除肿块25例,实际未切除(姑息性手术)20例,阴性预测值80.0%(20/25);判断肿瘤可切除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3%和86.9%.结论 超声造影可较为准确地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规律,旨在指导介入治疗.方法 对本组2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及肝癌肝外供血动脉探查,分别超选择插管及化疗栓塞(TACE).结果 25例患者共见27条肝外供血动脉,其中膈动脉供血7例,肠系膜上动脉供血10例,两者占多数.22条肝外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插管和化疗栓塞术,其余5条因未能超选择插管而只行化疗药物灌注治疗.结论 原发性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较为常见和多变,对肝外动脉供血支选择性栓塞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