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考释了中医古籍中使用而《汉语大字典》未收载的中医古籍用字之特殊字音或字义,计20余字例。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释了中医古籍中使用而《汉语大字典》未收载的中医古籍用字之特殊字音或字义,计20余字例。  相似文献   

3.
中医古籍里常见瘘病。经文献考证,“瘘”字最初指颈部疾病,早期医籍中常与“鼠”并用,称为“鼠瘘”。至隋唐时期,“瘘”字出现义变,与“漏(瘺)”混用,多强调漏下脓血。但在实际运用中,“瘘”与“漏”仍承担着不同的分工。“瘘”作伛偻之义常在非医文献中使用,而中医古籍里鲜见,体现了中医古籍用字的精准确切。  相似文献   

4.
中医古籍伪书之研究,既有学术意义,亦有现实意义。从文献研究的求真精神来说,可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从古籍整理的现实需求来说,当是求实求正,去伪存真。对中医古籍伪书和辨伪学者的研究都有待系统化。目前关于伪书的研究比较丰富,然而对于伪书之中的中医古籍的"辨伪"却似乎出现了热点之中的冷门,关注度还有待提升。通过对当前辨伪研究中的医书辨伪研究进行总结分析,认为有必要对中医古籍疑伪书目进行全面梳理,把握古今学者对中医医籍辨伪工作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5.
电子版中医古籍的文献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中医古籍,资料不足、查检繁难是一大难事.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来,中医方面也出现了不少电子读物.特别是去年,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规划项目,由湖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研究院等单位研发,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了大型电子版中医古籍丛书<中华医典>(以下简称<医典>),该读物集600余部于一体,"卷帙近万,约2亿字"(<医典>前言),其规模之巨是古籍电子读物中罕见的.其前言中自我评价该读物有四大优点:一、选目的权威性;二、资料的齐备性;三、分类的科学性;四、使用的便利性.笔者经朋友推荐使用了该电子读物后,确实给自己的中医古籍研究工作带来了不少方便.但在使用中也感受到诸多不满足之处.本文就该出版物的一些问题提出讨论,希望能对今后电子版中医古籍的出版提供建设性的思路.主要从文本和功能两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医古籍数字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中医古籍数字化,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中医古籍进行扫描、文字识别与转换或录入,并经专门软件使之结构化,制作出新的电子版中医古籍.数字化的中医古籍可用计算机进行方便的检索与阅读,也可在网络上传输、共享.  相似文献   

7.
在中医古籍中,"盻""盼""眄"三个字的字形较为相近,因此时常出现误读的情况,并常常被相互混淆使用。这三个字虽然都有"看"的意思,但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别,应当加以区分。本文以中医古籍《伤寒论》《黄帝内经》和《食物本草》为例,分别列举这三部书中对"盻""盼""眄"这三个字的误读现象,提示在阅读中医古籍时应当注意区别这三个字形相近的字,避免因文字混淆而产生的误解。  相似文献   

8.
<正>国医大师李今庸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也是中医古籍研究专家。李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五十二病方》等中医古籍进行研究整理,在其漫长研究整理过程中首创以治经学方法研究中医古籍,其研究成果被多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和中医古籍校释本采纳,被誉为"中医训诂一代宗师"[1,2]。现将李老研究整理中医古籍常用方法概括如下。1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以辨内容真伪,中医古籍源远流长,在其流传的过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0):49-53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临床常表现为:上睑下垂、视力模糊、复视、斜视,或眼球转动不灵等眼部症状,中医古籍中均有与之相应的记载与论述。上睑下垂,在古籍中称为"睢目""侵风""眼睑垂缓""目睑垂重""睑废"等;视力模糊,古籍中称为"目暗不明""目茫茫""瞻视茫茫""目昏""视瞻昏渺""云雾移睛""蝇翅黑花""目暗生花"等;复视,在古籍中称为"视歧";斜视,古籍中称为"偏视"或"斜视";眼球转动不灵活,古籍中称为"目直"。上述病证病机近似,多为肝肾亏虚或脾肾两虚,而且多伴有风邪侵袭,或外风、或内风,以外风居多,往往夹杂湿热之邪。古籍中所涉及的方药,至今仍用于重症肌无力临床治疗。上睑下垂是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特有症状,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中医病名对应"睑废"。对照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从中医古籍中挖掘与之相近的文献记载,提炼具有中医学特色的症状术语及古籍论述,可为中医临床诊治重症肌无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目前中医对该病的认识缺乏统一性,关于中医古籍对该病的认识尚不完善,文章就中医古籍相关记载进行研究,初步得出一定结果,认为中医古籍对该病的记载可见于"尿血""溲血""溺血""小便血"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禀赋不足、饮食内伤、外邪侵袭、脏腑内热等因素有关,在治疗上除清脏腑热、凉血止血等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养阴补血、益气摄血、清热利湿等方法治疗该病,研究目的为通过中医古籍的记载,探寻治疗方法,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