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毒损脑络"学说的症状学研究思路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在“毒损脑络”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和临床角度初步探讨“毒损脑络”的症状表现,并探讨其症状学研究的初步思路。方法汇总并初步总结“毒损脑络”发病机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机学特点,表达其与疾病密切相关的临床特点,在疾病过程中的发生时点和位点,并以此为依据,推导“毒损脑络”病机的临床症状特征。结果在中风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症状的突然波动、持续加重和病情的复发,是“毒损脑络”的体现过程,在疾病状态下局灶症状的弥散化,是“毒损脑络”可能的症状特征。结论“毒损脑络”作为发病和病理的机制在中风病中存在,其特征性的症状表现存在于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疾病转归,结合病机特点和中医理论,在临床过程中寻找症状,是“毒损脑络”症状学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络病是以局部气滞血瘀为特点,以脏腑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基于现代中医络病理论治疗多种慢性复杂性疾病的研究成果,将中医传统络病理论与现代基础研究相结合互参,慢性肝病肝硬化可归属于中医络病的范畴,其病理演变为“毒损肝络,气虚络闭”,以益气解毒通络为治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周围神经病变是紫杉醇药用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其症状缠绵难愈且容易复发。结合其临床表现,刘丽坤教授从中医学的“伏毒-络病”角度进行论治,认为药毒损络致络脉失和是核心病机,毒、瘀、虚是其发生、发展的内在病理因素。治疗上根据络病传变规律和不同阶段的伏毒病机特点分期辨治:急性发作期通达气络,调和营卫;慢性难愈期通阳化瘀,益气解毒;渐进肌痿期填益骨络,扶阳托毒,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4.
肺结节归属于中医学“肺积”“积聚”范畴,病机为肺络气郁痰瘀。基于中医学对肺结节的认识,深入探析毒邪与肺络的生理病理关系,认为“结癌转化”是一个不断蓄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由气络病变向血络病变转化的过程。“结癌转化”以肺络气滞为先,痰、湿、瘀蓄积肺络,发为肺积,病久入血络,酿生癌毒,相互胶结,阻络损络。其中,邪气蓄积是毒邪内生的前提,毒邪是始动因素,毒损是关键环节,毒损肺络是“结癌转化”的病理状态,“气郁痰瘀互结,酿生癌毒”是“结癌转化”的核心病机。治疗上未病先防:形神相俱则结无以成;已病防传:解毒通络则结无以传,并佐以消痰解毒、化湿解毒、祛瘀解毒。为中医药防治肺结节以及有效延缓甚至阻断肺“结癌转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慢性并发证"毒损络脉"病机探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毒损络脉是糖尿病慢性并发证的主要病机。毒邪是致病因素,分外来邪毒和内生邪毒;久病入络,毒邪阻滞络脉及损伤络体致络病,其病机具体又分络脉阻滞和络虚不荣。  相似文献   

6.
毒损络脉诠释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毒损络脉是晚近由作者在致力于复杂难治性疾病的研究中,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从创新中医学病因与病机的理论高度首次提出的。是一种具有病因、病机和病证属性等多种内涵的新的理论假说。该假说的先声是切入中风病研究的毒损脑络学说的提出[1],嗣后于国内系列展开的毒损肺络、肝络、肾络等的研究,以及由这些研究所得到的临床效应和生物学基础方面的证据,使毒损络脉学说逐渐成为中医界关注的焦点。1毒损络脉的理论基础据对有代表性的千余部古代医籍的初步检索,古人关于毒的散在论述多达万余处,可见于历代医家的文献记载中。不仅有病名、病…  相似文献   

7.
从毒损脑络理论假说出发认识出血性中风(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成为学界的一种新思路。微血管破坏受损是ICH的核心病变和基本动因,也是探求ICH后"病络"的生物学基础的一个切入点。络脉是以解剖为基础的结构功能统一体,与微循环、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存在密切联系。在ICH中,毒损脑络、络脉瘀阻、饮停络阻是ICH发病的关键病机,在现代生物学中它们与微循环调控、血管调节功能、血脑屏障等病理生理过程紧密相关。这种探讨将我们对ICH"病络"的认识带入了微观的层次,与现代科学的结合有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毒损脑络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脑梗死毒损脑络机制是对中风病传统病因病机认识的提升。毒有外内之别,毒损脑络之毒多为内毒,且内毒为病,易损络脉,并可进一步败坏脏腑,使病情加重恶化,难治难愈。络脉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着眼于气络与血络,则可从功能与结构上对络脉进行整体概括并开展相关生物学基础研究。立足于络脉功能障碍与结构损伤,围绕邪蕴成毒,毒成络损来论述病气络、病血络的动态病理过程,并结合急性脑梗死缺血级联反应,试从急性脑梗死病理损害过程阐述毒损脑络机制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略论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机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毒伏血分损肝,正虚与疫毒并存、病初滞肝伤脾气。迁延滞络耗肝阴、疫毒病性多湿热,久恋损阳显寒湿、毒瘀证结为标,气阴亏损为本四个方面来阐述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机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0.
从痰毒瘀损肝体探讨肝炎后肝纤维化发病机制渊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阐述中医关于痰毒瘀损肝体理论的基本内涵,探讨了痰毒瘀损肝体与肝纤维化的密切关系,提出痰毒瘀损肝体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并解决了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病位等诸多难题,从而使肝纤维化的中医论治有了自身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支持和准确的切入点,并有望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1.
刘铁军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应该以毒损胃络立论,脾胃虚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基础,而寒邪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理因素,肝郁贯彻在胃炎的整个过程,三者共同作用,滋生毒邪,毒损胃络,导致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在继承前人经验、学识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主张以温阳通络,肝胃同治为基本治则,临证以方证为主导,予经典方剂合方加味应用,在运用温中补虚、散寒通络的方剂时,配合疏肝解郁之法,提倡中医下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运用,常以小剂量大黄起逐毒邪外出之效,逆转或阻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体现"已病防变"的中医"治未病"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朴春丽教授指出:“毒损肾络”是在传统的中医消渴病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中西医学最新理论,针对,临床治疗中的难点和重点而提出的。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为肾元亏虚,毒损肾络,病性本虚标实、气阴亏虚为本;痰湿、浊毒、瘀血等为标实之证。早期表现为气阴两虚,逐渐肾体虚损劳伤,肾用失司,气血俱伤,脉络瘀阻,湿浊瘀血内蕴化毒;毒邪是主要矛盾,贯穿消渴肾病始终。临床常以解毒通络保肾及解毒通络调肝法为主,辨证施治并佐以辛味药治疗。  相似文献   

13.
吕文良教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因疫毒内伏,其基本病机为肝脾肾失调、湿热内蕴、毒损肝络,治疗过程中强调清热利湿、祛邪解毒应贯穿疾病的始终,扶助正气是疾病治疗的关键;同时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截断病势,重视整体调养,尤重调神。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并附典型医案一则。  相似文献   

14.
古代医家对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多从肾论治、从痰瘀论治,现代兴起的"毒损脑络"理论是在古人认识其病因病机基础上,认为肾虚、痰浊、瘀血互相转化,交互为患,一起构成浊毒犯脑的病理基础,形成虚痰瘀毒恶性循环的有害网络。因"毒损脑络"与络病病理改变不谋而合,因此提出"化浊解毒通络法"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大法,以期为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变的始动因子及持续因素是湿热疫毒,发病之本是正气不足;病机在于"毒损肝络",疾病渐进深入;瘀、毒、湿、热是主要致病因素。治以化瘀通络、扶正解毒之法。(1)肝络失和:湿热疫毒初袭肝络,络脉气机不畅,多以气滞表现为主,常见胸胁或脘腹胀满、嗳气,或腹中包块,聚散不定,按之不痛,大便不畅,舌暗红,脉弦或弦细。对于气分表现明显者,常予疏通气血、疏肝通络之法,临证多以旋覆花、桂枝、当归、木香、香附、姜黄、郁金等辛香通络之品。(2)肝络瘀滞:肝络气机不畅,气滞常与血瘀兼见,患者多见局部胀满疼痛,甚者刺痛,口干不欲饮,舌暗紫,脉弦涩或细涩,治疗常以化瘀通络之法,临证常用黄芪、白术、莪术、丹参、桃仁等。(3)络损成积:肝络气血不畅日久,瘀、毒、湿、热蕴结肝络,形成结节、积块、癥瘕,患者多见局部肿块或癥积,面色晦暗或黯黑,肌肤甲错,如鱼鳞状,痛如针刺,按之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曲张或有结节状,脉细涩,病证较深重,常治以化瘀消癥散结之法,常用丹参、莪术、浙贝母、牡蛎、虫、山慈菇、鸡内金等,同时随证佐以虫类药以搜剔在络之邪,如全蝎、地龙、蜈蚣、蝉蜕等药。(4)络脉失养:机体感受疫毒邪气,其本在于素体不足,正气亏虚,络虚留邪,精微化生不足,肝络愈虚而毒邪深伏;或邪毒侵袭,伤及正气,正邪交争,则肝络益损,临证可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爪甲不荣,皮肤起屑或干燥,唇舌色淡,脉虚或弱等络虚不荣的表现,治以养血和络之法,常以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白芍、丹参等药。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DN)由于消渴病日久,耗气伤阴,病情迁延,阴损及阳,渐致痰、郁、湿、热等病理产物瘀阻血脉,津血交换受阻,废物积聚日久成毒,毒(糖毒、脂毒)随邪生入络,伏藏不去。病变涉及全身脏腑和经络,故毒邪贯穿糖尿病肾病的始终,尤以”毒损肾络”为病机核心。现代医学认为,DN发病的过程中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炎症因子,继而加重肾脏病变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也出现临床水肿、蛋白尿、血栓等表现。这与中医消渴病的“毒损肾络”病理变化相似。瘀阻血脉实质上就是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基本表现,也就是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肝纤维化中医理论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中医理论源流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证治、方药、流派等方面。先秦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对腹部疾病描述蕴含了古人有关肝纤维化的早期理解。秦汉时期中医典籍已有肝纤维化理、法、证、治、方、药、术记载,包括病名归属范围广、邪毒蕴结肝络病机、阴阳和合诊治境界及辨证论治———方证对应体系;魏晋隋唐医药学全面继承发展,"肝王以胃气为本"说、"推陈致新"药证论、热毒内蕴肝络证治观点相继提出;宋金元时期学派纷呈,见解独到,如气机郁结肝络证治观点、推崇脾胃学说;至明清,肝纤维化中医认识已比较完善成熟,经方时方通变论、痰瘀内阻肝络论、经络病证论等注重临证通变;近代至今,中西医汇通。中医为体,西医为用,发挥中医药疗效优势,主导着当前论治肝纤维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论湿热瘀毒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肝病临床“湿热瘀毒证”的客观存在,提出湿热瘀毒是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形成和加重的始动因素假说;较为深入的论证了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疫毒”、“湿热”、“瘀毒”之间的相互联系、转化特点,特别提出湿热酿致瘀毒和瘀毒具有化热生湿的特性;认为内毒素血症是慢肝肝纤维化湿热瘀毒证的病理生理基础;在肝纤维化的治疗上应强调祛邪顾正,以清化瘀毒法和扶正清化法为常用治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130-133
慢性肾脏病是指肾脏结构、功能障碍超过3 个月,可有蛋白尿、血尿、水肿、肾功能减退等诸多表现,属于临床难治性疾病范畴,最终往往进展至终末期肾病。而从中医肾络理论出发,肾络网络分布于肾脏,是肾之气血津液运行输布的重要通道,由于六淫外邪、瘀血、痰饮、浊毒等致病因素侵袭肾络,久病入络,致使络道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尿浊、尿血、水肿、癃闭等诸多病变。“肾络瘀阻”是肾络病发生的核心病机,久之肾络渐损,即可进一步进展为“溺毒”“关格”等肾功能衰竭的病理阶段。基于肾络理论,运用中医药疗法对慢性肾脏病辨证施治,可有效减轻肾络病症,改善肾功能,从而控制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20.
南征教授从毒损肾络说论治消渴肾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征教授自1997年开始研究消渴(糖尿病)并证毒论,先后创立了消渴肾病毒损肾络说、毒损肝络说、毒损脾络说、毒损脑络说、毒损心络说、毒损脉络说等项课题研究,自成体系,为临床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消渴肾病毒损肾络说为南征教授之首创,他提出的益肾解毒、通络保肾法及潜心研制的中药复方益肾解毒通络保肾方一直为临床所验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