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 “一种学说的价值就在于其是否能最合理地解释现有的事实材料”。有关“经络系统”的文献专著最早由《内经》描述以来至今2000多年,从那时起,前人对。经络”从实践到理论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探索,尤其近代以来,中外学者利用现代科学对其本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多数的共同成果之一,他们“不论从直接还是间接的指标都证明经络的客观存在”。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经络学说”。他们从不同侧面揭示出经络的本质。但总体上看,至今还没有一种学说能最合理地解释现有所发现的经络现象和存在的客观事实材料。笔者根据自己二十多年在临床搞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三、系统方法论系统方法是辨证学的又一方法论特点。所谓系统方法,就是分类与联系的方法。辨证学系统观首先认为,万物都有其“纲纪”,都可以“从其类序”地分类认识。系统方法在辨证学上的作用,可结合藏象系统和治疗系统来说明。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是在不分割人体的条件下对活的机体进行动态观察来阐明其整体关联的,所以藏象生理系统学说具有明显的动态联系(即功能)的特点。脏腑概念虽然最初离不开“剖而视之”的实证,但本质上是一种功能集约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历代以来,不同医家对中医人体阴阳学说各有论述,其中以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和明代张介宾的“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最具代表性和争议性。仔细分析这两种观点,笔者发现其可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对临床诊疗和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经典的理论总结。1.观察天象,阳多阴少。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日属阳而常满,月属阴而常亏,联系到人体的生理变化,即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  相似文献   

4.
命门探源     
关于命门学说的发生学原理,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难经》《内经》命门说深受哲学界水火之争的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难经》命门学说起源于“水生万物说”。两种观点均有不尽完善之处。考明代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对命门学说的阐述,知医家的命门学说脱胎于道家的“玄牝学说”,而道家的“玄牝学说”则肇始于春秋《老子》。命门学说是道家养生理论与医学实践逐步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试论祖国医学与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关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经验的自然科学,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近代相继被实验科学淘汰了。唯有我们的祖国医学,不但把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保留到今天,而且越来越为世界许多国家所瞩目。这是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是值得从方法论上加以研究的。“方法”一词,在西方,起源于希腊词μετa和οδοs。μετa是“顺着”和“直”的意思,οδοs是“道路”的意思,因此,方法这个词,在字面上就意味着沿着正确的道路运动。“方法论”与“方法”和希腊词λο/οs有关,λογοs是“学说”的意思。因此,“方法论”这个术语,可以理解为关于方法的学说和理论。  相似文献   

6.
《新中医》1972,(4)
外感发热病,是指外感六淫之邪而引起发热等证候及其变化的疾病(包括大部分急性传染病在内的发热性流行性疾病)的总称。对于外感发热病的诊治,过去有两种学说——伤寒学说、温病学说。这两种学说所讨论的治疗对象,同是外感发热病,只不过伤寒学说强调外感寒邪,详于治“寒化”之证;温病学说认为外感以温热发病为多,故详于治“热化”之证。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续和发展。今天应以一分为  相似文献   

7.
齐红  杨涛  付文心 《陕西中医》2006,27(6):764-766
1中医学危机的表现1.1学术上的表现继承危机:在历史上,中国古代科学两次大灾难的结果,使得愈是高级的学术愈是濒于失传。如果以为西方近代科学观点,近代西医学就能使中医完全科学化。就可能形成以近代科学的“管”窥古代中医学的“天”的状态,古代中医学中大量的“超”近代科学  相似文献   

8.
道家思想是以老庄为代表,以“道”为其学说宗旨的学派,道家思想与中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国以来学者主要研究了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学科、思维方式及医家的影响。中医学继承并发展了道家精气学说和养生理论。从道家无神论思想、精气化生万物的巨大能量性以及“和”的观点研究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还很缺乏,有待于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模型看藏象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象学说的形成基于“黑箱”方法,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体功能结构的医学理论模型。作为理论模型,它具有抽象性,整体性、恒动性,系统性的特点,而迥然有别于西医解剖学中脏器的概念,从理论模型的角度考察藏象学说,便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藏象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困扰中医发展长达40年的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0年来,中医药学(以下简称中医)一直处于一种悖论的困扰之中。悖论的核心是既承认中医是科学的,又将其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寄托在西医学术上。产生它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是“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潮流中,社会上一些不知究竟和藐视传统文化的人误以为中医不科学,主张用西医...  相似文献   

11.
命门学说在明代开始向哲学本体层面发展。元代儒医朱丹溪是命门学说本体化的推动者,他虽然未明确提及命门相关理论,但明代命门学说的转型实则肇始于他对“相火论”的创新。朱丹溪之前,火与命门已然联系密切,他在肯定二者联系的基础上,从太极动静中为火的恒动性寻求依据,将火视为宇宙万物生发的动因。朱丹溪“援太极入火”,同时基于火与命门之间的联系,成功为命门学说寻求到一个哲学本体上的依据。自朱丹溪之后,明代医家常用太极来探讨命门的位置及功用,命门因而具有本体之意。从朱丹溪的“相火论”着眼,可以明晰“太极入医”的生发过程,从而更好地洞悉命门学说在明代转型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完整的经脉学说由循行、病候、诊法、治则、治疗五部分构成,其核心为经脉病候.基于多重证据证明:经脉病候“是动”病以及渗透于病候之中或附于之下的“脉死候”皆出于扁鹊色脉诊;对于脉候,汉以前曾出现过种种不同的、基于四时阴阳学说的解释,扁鹊脉法“标本诊法”的诞生及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解释的诞生——用脉的联系直接解释脉候;又伴随着扁鹊医学血脉理论的新发展,经脉学说也发生了革命——其理论范式从“树型”变为“环型”.换言之,扁鹊医学不仅孕育了经脉学说,而且决定了她的归宿.  相似文献   

13.
<正> 提起“三因学说”医人皆知,然不明其旨者,屡见不鲜。究其因,是混淆了“病因”与“发病”的概念。《中医学基础》(1978年第一版)一书,在“病因病机”章下虽有“发病”节,也在“病因”节下提到了病因归类,但对“三因”却作出了:“没有科学地揭示内因外因的辨证关系”的指责。客观上没有起到正确理解“三因”的作用。为此,有正本清源的必要。“三因”学说,出于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书中是这样写的:“外则气血循环,流注经络,喜伤六淫;内则精神魂魄  相似文献   

14.
现行中医基础理论把五行看作5种基本元素,这是从西方近代科学构成论的角度来看中医五行的本质。文中以如何看待中医五行学说的本质,追本溯源,从其源流和《黄帝内经》对五行学说的运用去分析。中医五行学说源流是哲学的五行学说,《黄帝内经》将哲学五行学说的思想与机体生命科学相结合,建立了中医五行学说,从中医五行学说源流及运用中发现五行具有时空、功能、关系、精神等根本属性。因此,中医五行不是一个构成论概念,其本质是5种事物的“象”,是对5种事物性质、功能、时空状态、彼此之间关系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5.
中医基础理论特别重视和强调基本概念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然而,对于五行相生相克的基本概念,至今在不少中医书籍里,尤其是在某些中医专业工具书和高等中医医药院校教材中,对其解释,笔者认为是不确切的,是值得商榷的。兹不揣冒昧,略陈管见。生克之“相”并非“相互”五行相生相克中“生克”二字之含义,目前多无异议,问题之关键,就在于对“相”字的理解上,五行相生相克之“相”,决不可望文生义,单纯地求其字义,更重要地是要联系五行学说的实际内容  相似文献   

16.
贵州人杰地灵,苗族人民经过几千年的生活实践总结出了自己独特且有效的苗医药理论,如“毒学说”“五基成物学说”“三界学说”“九架组学说”等,指导和规范着苗族人民的临床治疗,“三界学说”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所谓“三界”即指人体的三大功能区域的划分,苗族前人将此三大部分的主要作用和相互关系比喻成自然界中“树”“土”“水”三者的相互关系,并称此为“树界”“土界”“水界”,该学说体现了苗族人民的聪慧,将人体与自然密切相连,更体现了苗医“人天合一”的自然观,与传统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上、中、下三焦有相互对应的功能基础。其中“水界”主要由“九架组学说”当中的“肾架”和“性架”组成。“黔地无闲草,俯拾皆灵药”,苗药的使用作为苗族人民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苗药六月雪在贵州等地区运用颇多,具有清热利湿、疏风解表、解毒、舒筋活络等功效,在临床上六月雪可运用于月经病血证以及肾系疾病等。笔者认为苗药六月雪与苗医“三界学说”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故文章现以六月雪为例探讨其在苗医“三界学说”指导下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经络学说的理论结构与科学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龙祥 《中医杂志》2002,43(10):746-748
依据对古代经络学说史学研究的成果及科学哲学的分析方法,将构成“经络学说”中不同性质、不同价值的两种成分剥离开来,呈现其本来面目。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个准确、完整表达古代“经络学说”科学内涵的,一个既可以被证实,又可被证伪的科学命题,从而使“经络问题”成为一个能够被科学界普遍理解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试图用阴阳学说描述简单的物理运动,在复杂的生理运动中建立简单的运动模型,从而为用阴阳学说的观点研究生理运动提供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讨论阴阳学说和现代哲学的联系,为用古代哲学观点研究现代科学寻找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最早起源于《易经》,后在中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中得到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把阴阳看作一对矛盾就是《黄帝内经》中阴阳学说的内容之一。现代唯物辩证法中也有“矛盾”这一核心内容。这两个”矛盾“有着一些明显的相同之处却又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理论。文章结合前人观点,从“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结局与归宿”三个方面出发,认为这两个”矛盾“在“同一性”的认识上高度一致,而阴阳的矛盾对斗争性的认识则缺乏内涵,其在普遍性上亦多被指存在缺陷;而在两者的归宿上,由于双方对“斗争性”认识的不同而走向两个方向,其中阴阳的矛盾最终走向“静止”与消亡,而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则始终保持着“发展”。  相似文献   

20.
“左肝右肺”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内经》“左肝右肺”说从理论及临床上进行探讨,认为“左”“右”二字体现了“天人相应”的观点,含有丰富的全息思想;肝肺是气化的始点和终点,是气机升降之要冲;后世的左右气血偏胜学说盖源于此。同时探索了其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与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