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州管圆线虫对大白鼠致病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州管圆线虫是嗜酸性脑膜炎及脑膜脑炎的病原体,有关该虫致病作用的研究,在我国台湾省,Cross曾报告过应用本虫感染猴子的致病作用实验研究,但我国大陆尚未见报导。我们对该虫的实验病理研究,是从1980年5月开始动物感染,于1981年获得动物感染成功,在此基础上观察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的大白鼠脑及肺的病理改变,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广州管园线虫是陈心陶于1935年首次在广州的鼠肺中发现,随后,国外相继报告人类经口感染广州管园线虫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据统计,全世界的临床病例至少有2889例,其中我国台湾省报告的259例中有8例死亡。随着广州管园线虫病在人类的流行,其他感染途径在国外也不断被重视,Hori(1969)及Intermill(1972)等对广州管园线虫感染性幼虫通过皮肤及皮下组织等进行了动物实验。鉴于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导,为了进一步探讨广州管园线虫的各种感染途径,更全面的做好本病的预防工作,提供研究本虫更简便的方法,作者于1981年对大白鼠进行了经腹腔,皮肤,皮下组织和口等感染途径的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3.
前言寄生于啮齿动物的管园线虫有多种,其中广州管园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tlsis)及哥斯达黎加管园线虫(A·costaricensis),因引起人类管园线虫病的报告较多,特别是广州管园线虫分布更为广泛,所以,人们对它们的研究较多,认识也较深入。陈氏于1933年首次在广州鼠肺中发现,并于1935年报告为广州管园线虫,继之  相似文献   

4.
自我国陈氏1935年首次子鼠肺内发现广州管园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并对其成虫形态进行描述后,近年来,Otsuru,Nishimura,Hori及Kussui,Yamashita等也先后对其形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描述,Bhaibulaya1968年,Bhaibulaya和Cross1971年也先后发现了与广州管园线虫形态不同的管园线虫,并分别命各为马克拉管园线虫(Angiostrongylus mackerasae)及马来管园线虫(A.malaysiensis)。本文作者于1981年对广州某地区进行终未宿主——主要是褐家鼠及中间宿主——主要是褐云玛瑙螺等自然感染的调查并进行实验室动物感染过程  相似文献   

5.
广州管园线虫是陈氏于1933年在我国广州市捕获的家鼠中发现。第一例广州管园线虫病则是野村氏和林氏于1944年在我国台湾省发现的。从1944至1978年,台湾省共发现管园线虫病及嗜酸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共259例,其中有8例死亡。与此同时,在日本、印尼、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均报告发现病例。因而该虫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我国台湾省及日本、印尼、菲律宾、柬埔寨、越南等亦开展对该虫的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调查。但我国大陆地区至今未见有关这方面报导。我们自1979年  相似文献   

6.
广州管园线虫于1933年陈心陶教授首先在广州鼠肺中发现,至今已有50年了。半个世纪以来在太平洋沿岸的一些地区及太平洋的某些岛屿(大约从南纬23°至北纬23°和东经100°(泰国)至西经150°(大溪地)]相继报告鼠肺中存在广州管园线虫。人类广州管园线虫病(嗜酸性脑膜炎)于1945年在我国台湾第一次报告,在我国大陆广州管园线虫病,直到最近在广东一病人的脑脊髓液中找到不成熟虫体而首次被证实,从而解决了我国大陆可能存在广州管园线虫病  相似文献   

7.
广州管圆线虫病(又称嗜酸性脑膜炎或酸脑)是由于广州管圆线虫所引起的,Mackerres等氏早在1954年、1955年对本虫生活史及其移行经脑进行实验研究、Cross氏1978、1979年在我国台湾省以猴体感染本虫所引起的致病作用进行实验。关于比较有系统地对本虫在大白鼠体内的移行、发育及其所引起的病理损害,据目前作者等所得资料,在国内外尚未见报导,因此我们于1981年开始进行此项试验,本实验研究资料有助于我国开展对本虫所引起的人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告  相似文献   

8.
广州管圆线虫是嗜酸性脑膜炎和脑膜脑炎的病原体之一。有关该虫致病的研究,我国大陆未见报导。我们在1981年对该虫引起大白鼠致病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除了对该虫引起大白鼠致病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外,还对该虫引起小白鼠、金黄地鼠的致病作用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并结合过去报告的部分大白鼠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广州管园线虫于1935年首先在鼠体中发现,人类病例(广州管园线虫病或嗜酸性脑膜炎)1945年在台湾省首次报导以来,在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相继有病例报告,直到1984年我国大陆第一例确诊广州管园线虫病,之后在香港和上海均有病例报导。8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  相似文献   

10.
湖北西部发现结膜吸吮线虫人体感染16例,经调查其保虫宿主家犬的自然感染率达64.7%(55/85),对其致病作用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其致病性与感染虫数目和感染时间长短有关,并对其成虫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证实其体表的形态结构亦与致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兰氏贾第鞭毛虫的致病作用,以往多有争论,De.Muro氏(1939)总结了前人在病理、动物实验及临床方面的观察,因而肯定了本虫的致病力。自此以后国外的病例报告渐多。至于我国的感染情况,辽宁、北京、上海等17个省市曾有调查,其成染率为0.26—8.4%。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动物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肺组织病理改变,以及应用抗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单克隆抗体进行感染鼠肺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方法20只大鼠实验室人工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组织学方法观察肺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应用实验室制备的抗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单克隆抗体IgG和IgM进行肺组织切片的免疫反应性研究。结果受感染的大鼠肺组织肿胀实变,表面及切面质硬粗糙,有灰白色虫卵结节,病变范围广泛。HE染色镜下观察可见肺组织中有多个圆形、椭圆形的虫卵结节,结节周围组织细胞反应及纤维化,肺泡隔增厚,肺泡轮廓消失。结节内虫卵发育形成桑葚期、仔虫期及一期幼虫。用抗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单克隆抗体IgG和IgM分别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桑葚期虫卵表达IgG,而IgM则在桑葚期、仔虫期及一期幼虫等部位均有显著阳性表达。结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所致大鼠肺脏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肺内形成多个虫卵结节,并可致肺呈纤维化改变;抗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单克隆抗体IgG和IgM在肺组织虫卵结节内的阳性表达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3.
太平洋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嗜酸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主要是由广州管园线虫侵入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本虫通常寄生于啮齿动物的肺动脉,而啮齿动物感染本虫是由于进食软体动物中间宿主——含有感染性第三期幼虫的陆地螺蛳和蛞蝓所致。人体感染也是由于吞下已感染有第三期幼虫的软体动物而引起的。幼虫移行进入脑脊髓和眼  相似文献   

14.
前言广州管园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首先由陈心陶教授于1935年在广州家鼠及褐家鼠的肺脏检出。接着又在台湾省发现(Yokogawa,1937,Matsumoto,1937)。本虫侵袭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简称酸脑),系1944年Normura和Lin在我国台湾省南部地区发现第一例患者(脑脊液中发现未成熟的成虫)。随之于1946,1947,1948年后又在太平洋沿岸和太平洋岛屿的不少地方[加罗林群岛(Ballyl948)]又于1951,1952,1953年在新喀里多尼亚岛屿(Franco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广东省阳春市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方法 在阳春当地采集野生的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在实验室用人工胃液消化法检查其中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并记数.用检获的幼虫感染实验小鼠.结果 共检查褐云玛瑙螺350只,福寿螺465只,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的阳性率分别为7.71%和0.86%;感染度分别为1~312和1~4.从上述感染的实验小鼠中检获到广州管圆线虫第4期幼虫,且其血清特异性IgM均为阳性.结论 阳春是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该虫中间宿主以褐云玛瑙螺感染较严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海南省海口市及市郊、保亭县、文昌县、儋县、琼海县等6个地区的广州管园线虫中间宿主,6种软体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褐云玛瑙螺、短犁巴蜗牛、皱疤坚螺和双线嗜粘液蛞蝓是本虫适宜的中间宿主。感染率分别是1.85~95.74%,5.17%,7.44%和8.33%。其中文昌县的褐云玛瑙螺感染率最高(95.74%),而感染最重的是海口市的一只褐云玛瑙螺含幼虫数多迭13726条。对本虫的终末宿主褐家鼠也作了初步调查,结果感染率为5.88%。关键词:海南省;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终末宿主  相似文献   

17.
关于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概述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前言广州管圆线虫由陈心陶于1935年报告首次发现于广州家鼠肺部,当时定名为广州肺线虫(Pulmonema cantonensis),1937年Yokogawa 也在台湾省鼠体内发现本虫,作为新种定名为鼠血圆线虫(Hemostrongy-lus ratti)。1946年 Dougherty 发现上述两种线虫是同物异名,并将其放在管圆线虫属(genus Angiostrongylus),定名为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本虫是人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  相似文献   

18.
张丽华  陈加力  董为人 《广东医学》2008,29(11):1898-1899
[摘要] 目的 了解佛山市五区(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四种螺(褐云玛瑙螺、福寿螺、中华圆田螺、环棱螺)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 方法 取螺体组织,用剪刀剪碎加入8ml的生理盐水,过滤沉淀,取上清液,离心,取渣镜检广州管圆线虫Ⅲ期线虫蚴虫为阳性。 结果 共检查褐云玛瑙螺589 只,福寿螺742 只, 中华圆田螺745只,环棱螺751只。广州管圆线虫Ⅲ期蚴虫的阳性率分别为40.75 %,31.54 %,16.51%,19.71%。与国内各地比较四种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均处于较高水平。 结论 佛山市五区褐云玛瑙螺、福寿螺、中华圆田螺、环棱螺存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其中褐云玛瑙螺在佛山地区广州管圆线虫传播中可能起主要作用,加强佛山市广州管圆虫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9.
啮齿类实验动物限于大鼠、小鼠和地鼠三种。据载〔1〕在我国开放条件下饲养的鼠群中,其蛲虫感染率高达80%,虫种分隶2属(无刺属Aspiculuris及管状属Syphacia)4种(四翼无刺线虫A.tetraptera、隐藏管状线虫S.Obvelata、鼠管状线虫S.muris及地鼠管状线虫S.mesocriceti)。其中除管状线虫具宿主特异性外,四翼无刺线虫三种鼠均可感染,故蛲虫检查时要考虑到虫种混合感染的可能性。另由于两属蛲虫产卵部位不同,施用方法亦异.  相似文献   

20.
SD大鼠感染膀胱线虫2例祁伟(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广州510260)膀胱线虫(Trichosomoidescrasicauda)为清洁级实验动物应排除的体内寄生虫,主要感染大鼠[1,2]。但有关其感染后的病理变化情况,在国内的实验动物监测手册中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