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才厚 《河南中医》2011,31(6):585-586
目的:观察遵循《伤寒论》中桂枝汤煎服法治疗体虚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体虚感冒患者严格遵循《伤寒论》中桂枝汤的煎服法服用桂枝汤。结果:40例患者服药1—3剂,平均2剂,治愈3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结论:重视桂枝汤煎服法治疗体虚感冒疗效显著,中医汤剂煎服用的方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汗证是由于阴阳失调 ,腠理不固 ,致汗液外泄的病证。中医学非常重视“汗”,因其为水谷精微所化 ,有“汗为心液”、“血汗同源”之说。因此 ,在汗证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视调护 ,这从《伤寒论》桂枝汤的煎服方法即可看出。桂枝汤是伤寒表虚证的代表方 ,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功。仲景使用该方 ,从炮制、煎法、服法、发汗和出汗的护理、饮食宜忌等方面都作了详细交待 ,既是桂枝汤的煎服方法 ,又可视为表虚汗证的护理常规。本文从桂枝汤的煎服法 ,谈谈表虚汗证的护理。1 煎药方法《伤寒论》桂枝汤原方“口父…  相似文献   

3.
辅汗法是指辅助达到汗出的方法,源自于《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注,临床最常用到的是温服、啜粥、温覆、连服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汗出解表的治疗目的。本文分析归纳了辅汗法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应用,阐述了辅汗法的临床意义及应用指征等,强调辅汗法应根据临床情况灵活选用,达到微微汗出的目的,不可过汗、大汗等。并通过一则医案讲述辅汗法的临床应用,强调在解表发汗时,应重视辅汗法。  相似文献   

4.
桂枝汤作为众方之冠,擅长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和解肌发汗,在治疗气血失和、营卫失调的汗证方面有独特疗效。结合妇人围绝经期素多肝郁、肾精亏损、气血阴阳失衡、营卫失调等基本生理特点,通过从桂枝汤组方特色、止汗降温机制和临床运用方面进行探讨,得出临床上可推广运用桂枝汤结合"补益、调营、疏肝、敛汗"法治疗妇人围绝经期综合征潮热汗出,以期拓宽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5.
陈锦伦 《光明中医》2012,27(7):1456-1457
桂枝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为主治太阳病中风证之方剂,现代多用来治疗感冒、流感、凤湿、头痛等疾病.绝大部分方书,包括现今中医药高等学府通用的《方剂学》教材,都将其归于“汗法”之列,但随着对其药理作用的研究,实质的探讨以及临床的实践检验,发现此方对于“和法”的体现其实并不亚于“汗法”.桂枝汤被誉为“群方之魁”,“和”法是八法之一,又是统领诸法、指导治疗的根本大法,两者相互呼应.下面试就桂枝汤属和法之依据这个问题作一粗浅探析.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伤寒论》桂枝汤原文分析及同其他方剂的对比,从服用方法和药物组成方面提出对于桂枝汤归属于"汗法"的异议,并从组方及运用方面论述桂枝汤中归属和法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总结李士懋教授临床应用桂枝汤的经验。从理、法、方、药多个角度,阐释桂枝汤的内涵、桂枝汤方证与其衍生方变化发展的关系。认为桂枝汤注重方根搭配,桂枝汤不仅是汗剂,亦是补剂,为轻补阴阳之剂,且其衍生多方,在临床过程中无论内伤外感皆可使用。并在桂枝汤"将息法"基础上总结出"辅汗三法"(连续服药、啜粥、温覆)以协助发汗、顾护正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调和营卫法对多系统萎缩发热无汗的治疗作用。方法:对多系统萎缩发热无汗患者,在常规应用抗菌素的基础上,应用桂枝汤,黄连解毒汤,当归六黄汤观察其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桂枝汤可有效治疗多系统萎缩发热无汗。其机理为:桂枝汤可调节多系统萎缩患者的营卫。结论:对多系统萎缩发热无汗患者可用调和营卫法治疗。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集汗法应用之大成,以麻黄汤法和桂枝汤法为主体。汗法是外感病初期的必用之法,论及其应用禁忌多,故言不能用者,是汗不得法,若用之得当,效如桴鼓。发汗的时间与程度应合适,并注意辅汗、再汗、慎发汗的情况。对汗法应用法度进行探讨,并附三则验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王键旋 《光明中医》2011,26(1):18-19
太阳表证以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为代表。二者同为汗法,但其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桂枝汤服后,需要啜热粥,以助药力,而麻黄汤则不需要啜粥,这与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两个病证的病因病机、病位体质、治法方药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11.
雍晨  汪悦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8,52(5):30-32, 35
以张仲景《伤寒论》"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为引,试从微汗法之法理关键、制法目的、药量权衡、煎服将息之法的运用、微汗的禁忌等方面浅谈《伤寒论》对于微汗法的运用,并阐释了微汗法对后世的影响及现代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潘晓丽 《光明中医》2009,24(5):955-956
关于药物的服法问题,当代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已经很少有人重视这个问题了,并且由于忽视服法而产生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曾听不少医生讲桂枝汤临证运用疗效欠佳,但分析原因,大多只着眼于辨证药物等方面,很少想到是否问题出在服法上.笔者认为药物的煎服法正确与否,事关临床疗效.现将桂枝汤的服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汗出"是桂枝汤证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临床辨证时几可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汗出"却不具有特异性,也不是桂枝汤证的唯一标志,同时也极具迷惑性,容易误导医者。综合文献与临床经验,认为"汗出"应是桂枝汤证的最关键表现之一;桂枝汤证之"汗"与温度关系颇大,应是凉汗、冷汗,与出汗部位、出汗量并无明显相关;"非常恶风"常与桂枝汤证"汗出"并见;桂枝汤证亦可不见汗出。  相似文献   

14.
该文列举桂枝汤治疗汗后身痛证、自汗重症和汗出有时之证。表明作为解表发汗的桂枝汤可以广泛运用于汗证。临床运用桂枝汤应把握因病机而用、因病人而用和因病时而用的原则。从经典理论结合临床的角度探讨桂枝汤的辨证运用。  相似文献   

15.
对以汗法治疗外吹乳痈初期的学术理论从治则治法的理论基础、临床应用的辨证要点、选用药物及煎服方法几方面加以简要论述,并附典型案例1则。  相似文献   

16.
汗法是仲景《伤寒论》中所用的治法之一 ,应用范围广泛。历代医家都很重视对汗法的探讨 ,但一般都将微似汗与微汗等同视之 ,将微似汗当作微汗解释为微微发汗 ,发小汗 ,究其曲解的原因 ,几乎都是从病因病机与治则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 ,避“似”字于不释。《尔雅·释黄》中谓 :“似 ,嗣也”。《玉篇》谓 :“嗣 ,续也 ,继也”。根据以上释义 ,“似”字有持续之意 ,含有时间的概念。因此笔者认为“微汗”是微微发汗 ,发小汗 ,而“微似汗”则除了微微发汗 ,发小汗之意外 ,尚要求持续一定的时间。至于应持续多长时间 ,仲景在桂枝汤煎服法中明确指出…  相似文献   

17.
汗法是中医治疗学的八法之一,《伤寒论》应用汗法主要是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用于太阳病,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然而不同的病情,又当施以不同祛邪之法,如太阳病中的伤寒证,宜发汗解表,代表方麻黄汤;中风证,宜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代表方桂枝汤;太阳腑证蓄水证,则化气行水,方用五苓散;对太阳病兼证,太阳病变证,不是一律单纯汗法,而是采用权变法则。同时对汗法禁忌  相似文献   

18.
虽然汗法的运用过程中,以适度的汗出为成功的标志,但却不能以作汗为目的,而应针对病机施治,今其自然发汗。在应用汗法时,除准确用药外,一定要重视饮食的补充。表伤风邪方用桂枝汤最为精当,表伤寒邪方以麻黄汤最为恰切。汗法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征,《伤寒论》中的“太阳”其实就是“表”的代名词。运用汗法,要发汗有度、法因证施、注意将息。汗法有禁慎,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服用桂枝汤后采用不同将息法对发汗效果及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伤寒论》中记录服用桂枝汤后不同将息法、汗出及转归的条文进行总结,并参考《医宗金鉴》《伤寒论讲义》《注解伤寒论》等相关专著及相关期刊文献,分析将息法与汗出及疾病转归的关系。结果:服用桂枝汤后将息如法则遍身执水执水似有汗而病除;将息不及则汗出不彻,将息太过则大汗出,两者均可致病不愈或变生他证。结论:服用桂枝汤后的正确将息法为每次服用一升,服药后啜热稀粥,温覆,令遍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若服用后汗出病瘥则停后服,若不汗可依次更服,并可增至二三剂。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中药汤剂和现代药物雾化吸入的基础上,总结出解表药新的煎服法,即外用和内服相结合,且将其试用于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煎药服药方法解表药的常规煎药服药法是,先将解表药加适量冷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煮开后,文水煎10分钟,滤出药液,加水再煎后滤液,2次药液混合分2次温服。服用解表药后,宜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助汗出,但解表取汗,以遍身见微汗为最佳,汗出不能遍身或大汗淋漓都不适宜。解表药新的煎服法:患者仍按常规煎药2次,每次药煎开后,让患者坐在煎药壶的旁边,用硬纸卷成漏斗型纸筒,用嘴或鼻吸入10次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