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视网膜前膜的细胞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学者对视网膜的细胞来源及其作用极感兴趣。本文回顾了有关文献,综述了这方面研究的进展。主要对视网膜前膜中的神经胶质细胞、色素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的细胞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其可能起的作用以及有待证实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黄斑视网膜前膜(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MEM) 的临床特征、病因分类及病程分期。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2000年门诊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诊断为MEM 1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4例222只眼眼底有MEM的典型表现。病因分类,先天性4例占2.12%,继发性22 例占11.34%,特发性168例占86.60%。病程分期,早期119只眼占53.60%,中期72只眼占3 2.43%,晚期31只眼占13.96%。结论MEM可分为先天性、继发性、特发性。病程可分早、中、晚三期,为探讨本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210-213)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前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玻璃体及视网膜脱离手术的进展,对视网膜前膜(Preretinal membrane)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视网膜前膜对视网膜及玻璃体的功能危害甚大,由于视网膜前膜的广泛增生,可以使视网膜及玻璃体受到严重的破坏,如不能对它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最终可导致失明。在临床上,引起视网膜前膜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其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以前对它缺乏全面的认识,往往只强调它的某一特点,所以,曾把它称为:广泛玻璃体牵引(massive vitreous  相似文献   

5.
报告10例视网膜黄斑前膜经玻璃体手术成功切除,未发生医源性裂孔,术后随访4 ̄8个月(平均12.5个月),其中8例视力提高2 ̄7行,对5例切除的黄斑前膜进行电镜观察,证实了神经胶质细胞,色素上皮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巨噬细胞参与膜形成。并对手术适应证及其并发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前膜是视网膜脱离及其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也可见于某些其他眼底病,甚或有见于正常眼者,称为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早期易被忽略或误诊。本病国内少见报导,现将本院遇两例报告如下。例1 宋×女性28岁。1周前无意中发现右眼视力减退,视物变形而就诊。无全  相似文献   

7.
黄斑区视网膜前膜24例(24眼),其中继发性19眼,特发性5眼。特发性均为女性。继发性平均年龄41岁,特发性平均年龄55.9岁。随访时间1~6年,平均2.1年。继发性及特发性两类视力相差较多。眼底镜下常可见白色或灰白色膜状物于黄斑区,该处血管走行弯曲,盘斑束血管常被拉直。眼底荧光血管照影除血管走行异常外,亦可有轻度渗漏。继发性前膜发展约2年膜可稳定,特发性者约1年膜可稳定,但视力变化均不明显。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2,8:31-32)  相似文献   

8.
黄斑部视网膜前膜是视网膜脱离及其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也可以见于某些其他眼底病,甚至眼无异常的人。本病早期易被忽略或误诊,晚期重症者可使视力丧失。作者曾遇3例,报告如下: 历病报告例1,女,51岁,右眼鼻下方黑影及闪光感1个月于1986年12月5日入院。既往史无特殊。体格检查及常规化验无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视力均为1.0,双外眼及眼前段无特殊。左眼底正常。右眼扩瞳后三面镜检查见颗上方视网膜呈袋状脱离,11点半钟  相似文献   

9.
尽管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以巩膜扣摺术(buckling)复位成功,但若视网膜前膜形成,则仍可严重损害视功能。关于此膜的由来,争论甚多。虽近代实验证明色素上皮细胞可能参予此异常组织的形成,但缺乏临床证据。作者的报告,以充分临床证据表明,色素上皮细胞在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形成视网膜前膜中有特殊作用。病例报告:例1,女性46岁。右眼颞上象限之周边部视网膜脱离,有一马蹄形裂孔。黄斑部未受累。视力6/6。在裂孔边及下部玻璃体内有少量出血。于局麻下作不放液之节段巩膜扣摺(置硅胶海绵)及冷凝术。24小时内视网膜平复。术后6周,主诉视物变形、视力由6/7.5下降至6/22。术眼眼底后极部有轻度色素沉着的视网膜前膜形成,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见在此膜下的来自视网  相似文献   

10.
冷守忠 《眼底病》1992,8(1):31-32,T003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25例(31只眼)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年龄18~70岁,平均55.5岁;男性9例,女性16例:19例为单眼患病,6例为双眼患病,视力0.07~1.5。本病早期眼底的表现为黄斑区闪烁样反光增强,微血管和小血管扭曲,以后逐渐发展。我们依据眼底照相和荧光血管造影,从形态上将本病分成三类:1.玻璃纸样黄斑病变;2.假黄斑裂孔;3.黄斑部团块状或条索状膜。并观察到有些病例会较快发展,提出应定期随访。本文对本病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发病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c(ERM)]是一种由于眼底多种疾病所引起的常见并发症。早在100多年前已被人们所发现,但真正引起重视并对它进行广泛的研究则是从本世纪70年代才开始的。一、视网膜前膜的名称视网膜前膜从开始到现在,不同的人基于对它的不同认识曾给它不同的名称(表1)。虽然1978年国际视网膜学会命名委员会  相似文献   

13.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视网膜前膜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永  戴虹  卢颖毅  龙力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2):104-106,W001
目的 :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描述视网膜前膜的不同特征。方法 :15 1个病人 ,170只眼 (男 77例 ,女 74例 ,平均年龄为 67 79± 10 72岁 ,范围 7至 91岁。平均视力为 0 482± 0 2 9,范围 0 0 1~ 1 2 )临床上被诊断为视网膜前膜者行OCT检查。两例年轻患者为外伤后视网膜前膜者 ,已行人工晶体手术者为 3 2例 ,糖尿病患者为 48例。每位患者双眼均在散瞳下用 4mm长扫描线行四个方向放射状线性扫描。结果 :OCT证实所有患眼黄斑中心凹曲线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中心凹处视网膜内界膜至色素上皮的厚度增至 2 93 92±12 5 47um ,范围为 12 4~ 72 1um。OCT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变平或隆起 ,内表面一强反光带为前膜 ,平均厚度为 47 18± 10 3 7μm ,范围为 3 4~ 75 μm。所有患眼均有程度不同的视网膜水肿 ,OCT表现为视网膜增厚伴有低反射腔隙。 14只眼为假性裂孔。 19例双眼受累。平均视力为 0 45 8± 0 3 2 ,范围为 0 0 1~ 1 2。结论 :OCT可帮助发现视网膜前膜对视网膜的牵拉及水肿程度 ,有助于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视网膜前膜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网膜前膜是多种眼内疾病引起的视网膜前及玻璃体内细胞和结缔组织增殖而形成的膜状物,临床上危害性极大。以往对此病的研究主要是形态学的观察,以光镜和电镜为手段,推断增殖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的起源及其致病机理。近十年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能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来鉴定膜内细胞及间质成分,已达到了研究膜内各种成分功能的水平,对视网膜前膜的致病机理有了许多新认识。这对于指导药物治疗增殖性玻璃体现网膜病变(PVR)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前膜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网膜前膜是多种眼内疾病引起的视网膜前及玻璃体内细胞和结缔组织增殖而形成的膜状物,临床上危害性极大。以往对此病的研究主要是形态学的观察,以光镜和电镜为手段,推断增殖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的起源及其致病机理。近十年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能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来鉴定膜内细胞及间质成分,已达到了研究膜内各种成分功能的水平,对视网膜前膜的致病机理有了许多新认识。这对于指导药物治疗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黄斑部视网膜前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惠延年  王琳 《眼底病》1990,6(3):181-183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惠蓉  王薇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7,15(10):608-610,I000
为观察60例67眼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临床特点和视力预后,并探讨其程度分期。用荧光造影,90D前置镜或三面镜裂隙灯作检查。结果①视网膜前膜多发生在老年人,本组占96.7%,单眼发病占88.3%,双眼发病占11.7%,左右眼发病无差异。②玻璃体后脱离占61.2%。③按程度分期:一期38只眼占56.7%,二期21只眼占31.3%,三期5只眼占7.5%。4.36例(64.3%)视力在0.5以上。结论:视网膜前膜为一老年性病变,病情发展缓慢,视力预后好。有明显膜形成者作玻璃体切割和膜剥离术可改善视力。  相似文献   

18.
沿视网膜内界膜表面形成的膜,在临床上的表现形态可由不明显的半透明皱摺至视网膜之内外表面均有广泛的细胞增生,由于它的收缩牵引导致视网膜全剥离(视网膜固定皱摺)而失明。临床上称它为黄斑前纤维增生、视网膜前玻璃膜及表面皱摺性视网膜病变。类似情况可在眼外伤、眼内手术、眼内炎症及视网膜血管疾患后发生。由于糖尿病、高血压、视网膜血管阻塞、Eales氏病、镰状细胞贫血及长期视网膜剥离,可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视网膜前新生血管增生膜(视网膜前增生膜)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4例(34只眼)手术获取的5期ROP视网膜前增生膜进行光镜观察,其中15例(15只眼)再行透射电镜观察,取2例(2只眼)行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应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ROP视网膜前增生膜的新生血管数与相关临床因素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应用STATA 7.0统计学软件,对视网膜前增生膜的成纤维细胞数与相关临床因素进行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 光镜下观察,可见视网膜前增生膜以胶原纤维为主,新生血管和细胞分布不均,新生血管数与早产儿出生后周龄、校正周龄呈负相关(r=-0.469,-0.482;均P<0.05),与孕周和出生体重无关(r=-0.179,-0.272;均P>0.05),成纤维细胞数与患儿的孕周、出生后周龄、校正周龄呈负相关(Z=-1.99,-3.45,-3.64;均P<0.05),与出生体重无关(Z=0.21,P>0.05).透射电镜下观察,可见视网膜前增生膜中有多种细胞成分,包括成纤维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炎性细胞等.GFAP染色证实ROP的视网膜前增生膜中存在神经胶质细胞,且多分布在视网膜表面.结论 ROP视网膜前增生膜的主要细胞成分是成纤维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视网膜前增生膜的退化与患儿出生后周龄和校正周龄相关,但与出生体重无关.神经胶质细胞在ROP视网膜前增生膜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0.
段安丽  李根林  王宁利 《眼科》2007,16(1):60-62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简称脉脱型视网膜脱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对其临床病例报道文献中并不少见,而对其视网膜前膜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观察,目前尚未见报道。我们对4例典型的脉脱型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前膜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