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我国西藏边陲地区采集的蜱、鸟、鼠标本经BHK13细胞培养,分离到明显致细胞病变的病毒17株。制样后电镜观察,病毒呈球形含双层壳,大小为68-80nm,病毒性包涵 体形成明显,病毒倾向于晶棰样排列,经细胞裂解而释放。病毒感染的培养悬液及蔗糖密度梯度纯化的样品均可见形态一致的病毒颗粒,其形态及形态发生符合呼肠病毒成员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新分离呼肠病毒的空斑试验及病毒纯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新分离呼肠病毒(reovirus)的空斑技术,进行病毒纯化,为呼肠病毒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4株新分离呼肠病毒的早代毒种经L929细胞连续传代,当产生细胞病变后进行空斑试验,加营养琼脂培养6d后加中性红,24h内挑取空斑,扩增一次后做PCR鉴定。取呼肠病毒PCR阳性病毒进行第2次克隆纯化。结果:4株新分离呼肠病毒经L929细胞连续传2~4代,均能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用10^-3和10^-4接种L929单层细胞,第6~7天均能产生空斑,空斑呈圆形,直径为0.2~1.0mm,并分别测定其空斑滴度(PFU/ml)。两次纯化后进行PCR检测,呼肠病毒基因扩增阳性、脊髓灰质炎病毒基因扩增阴性。结论:4株呼肠病毒的空斑出斑规律,通过两次克隆,获得纯化的病毒。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分离呼肠病毒血清型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 2 0 0 3年上半年SARS流行中 ,本实验室从北京地区临床确诊的SARS患者的含漱液和咽拭子标本以及尸检肺标本中 ,先后分离到 4株呼肠病毒[1 ] 。经血清交叉中和试验证明 ,从不同地区、不同患者所分离到的呼肠病毒其抗原性均相同[2 ] 。最近又对其中 1株呼肠病毒进行了血清型的鉴定。抗呼肠病毒 1~ 3型豚鼠免疫血清由解放军第 30 2医院病毒室制备 ,其中 1型血清中和效价为 1∶32 0 (1980年 4月 5日制备 ) ,2型血清中和效价为 1∶32 0 (1980年 4月 12日制备 ) ,3型血清中和效价为 1∶16 0 (1983年 7月 15日制备 ) ,均为 - 80℃保存 ,近期…  相似文献   

4.
从SARS患者标本中分离的呼肠病毒的分纯及鉴定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目的:对SARS患者标本中分离的4株呼肠病毒进行分纯和鉴定。方法:根据呼肠病毒与有膜的冠状病毒对乙醚敏感性的不同对呼肠病毒进行分纯;对分纯后的呼肠病毒进行理化性质鉴定和血凝试验;用抗呼肠病毒猴血清对4株呼肠病毒进行抗原性分析。结果与结论:4株新分离呼肠病毒的理化性质符合呼肠病毒科呼肠病毒属的特性;4株呼肠病毒的抗原性相同;该病毒尚人“O”型红细胞未见有血凝,与已报道的呼肠病毒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呼肠病毒为二十面体对称的双层衣壳结构,无包膜,能抵抗脂溶剂。完整的病毒颗粒直径为60-80nm;其核酸为RNA,分节,由10个片段组成。目前人呼肠病毒分为3个不同的血清型,这3个血清型都能凝集人O型红细胞。该病毒国外研究较多,国内研究少见。  相似文献   

6.
尽管2003年上半年全球爆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经世界卫生组织证实为一种SARS-冠状病毒(SARS-CorV)引起,但临床的一些证据表明还不能排除有其他微生物的作用。2003年3月,我们从北京第一例SARS患者A及其母亲的痰漱液和咽拭子标本中分别分离出BYD1和BLD1两株呼肠病毒(reovirus,Re0V),随后又从患者A的父亲(死于SARS)的尸检脾组织样本中同时分离出SARS-CorV和  相似文献   

7.
呼肠病毒对人类的致病性必须引起重视。本文从呼肠病毒与细胞凋亡、T淋巴细胞、干扰素以及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关系等方面,综述了该病毒的致病机制及诱导免疫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新分离呼肠病毒基因组片段S1全长cDNA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克隆测序新分离呼肠病毒的S1全长基因组片段,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从接种呼肠病毒的L929细胞中提取病毒基因组,用改进的单引物扩增技术获得S1片段的全长cDNA克隆井测定其全序列。结果:新分离呼肠病毒的S1片段长1437bp,其核苷酸序列与已知的1—3型呼肠病毒标准株的同源性分另1为59%,61%和48%;推测的cr1序列与标准株的同源性分别为52%,60%和26%。结论:新分离呼肠病毒的S1片段与目前已知的分离株相比有很大差异,有可能是2型呼肠病毒的一个独立分支。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新分离呼肠病毒感染食蟹猴动物模型。方法:通过滴鼻和静脉感染两种途径,用从SARS患者分离的呼肠病毒BYDl株感染4只食蟹猴,每天观察体温变化;每组分别在感染后7d和33d各处死1只,进行肺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肺脏等脏器的病毒分离。定期采集血清和粪便,分别进行特异性中和抗体的测定和病毒分离。结果:感染猴于接种病毒后的3-4d均开始出现发热症状,持续4d,体温最高可达40.4℃,退热4d后又陆续出现第二次发热。感染动物均产生抗呼肠病毒的中和抗体,静脉组抗体滴度高于滴鼻组。从感染动物的肺、心、肝、脾、肾、脑和淋巴组织以及粪便中均分离出呼肠病毒。肺脏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间质性肺炎。结论:食蟹猴实验感染呼肠病毒BYDl株后,出现发热、免疫应答、病毒血症和间质性肺炎等一系列临床病理学体征,说明食蟹猴可以用作呼肠病毒感染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观察新分离呼肠病毒感染食蟹猴的病理学变化,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用从SARS患者分离的呼肠病毒BYD1株通过滴鼻和静脉注射两种途径,感染4只食蟹猴(每组2只)。每组分别在感染后7d和33d各处死1只,进行肺脏、心肌、肝脏、脾脏、肾脏、肠、脑和淋巴等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肉眼观察感染猴肺组织可见水肿和红白相间的实变。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集中在肺脏、脾脏、淋巴结和全身小静脉。肺脏表现局部肺泡腔出血,并有蛋白液渗出。肺泡间隔充血、淤血、水肿,导致肺泡壁增厚。支气管上皮细胞和黏膜纤毛脱落,支气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脾脏、淋巴结白髓减少,红髓淤血,发生中心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全身组织器官小静脉明显淤血。结论:食蟹猴实验感染呼肠病毒BYD1株后,出现间质性肺炎,脾脏、淋巴结萎缩和全身小静脉淤血等一系列组织病理学特征。病毒感染后,受侵害肺脏出现血氧交换障碍和免疫器官功能下降是导致食蟹猴发病的内在机制。新分离的呼肠病毒感染食蟹猴出现的病理学变化提示可以作为严重呼吸综合征的病理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了[~3H]-T-2毒素给小鼠一次口服染毒后在体内的分布、蓄积和动力学过程。小鼠灌胃[~3H]-T-2毒素0.4mg/kg 后,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都较快,血中及大部分组织中的放射活性在15min 到达高峰,然后呈双相下降。放射活性可以在胆囊和肝脏中浓集,大部分组织器官中的放射活性在染毒5d 后降至基线。毒素及其产物在脂肪中有一定的蓄积作用,脂肪球中的放射活性在染毒60d 后方完全消失。慢性染毒18个月的老年小鼠和正常对照老年小鼠,一次口服染毒[~3H]-T-2 毒素后,在毒素的体内处置上无显著性差异。[~3H]-T-2毒素的分布和毒物动力学过程也不存在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了以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鞭毛素基因(flic)序列的一对各21mer为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西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3600m以上)采集的626例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结果检出沙门氏菌阳性11株。经生化和血清学分型鉴定,确定其中3株为B群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8株为C群中沙门氏菌(S.boris—morbificans)。11株沙门氏菌与29种常用药物药敏实验结果显示;16种药物敏感;13种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耐药率高达63.6—100%,11株沙门氏菌呈现4—10种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探讨高压氧(HBO)对小鼠耳廓微循环作用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成三组:一组为常压对照组(NP组),另一组为高压空气对照组(HBA组),第三组为高压氧实验组(HBO组)。HBA组和HBO组动物分别给予压缩空气和100%纯氧。从常压至0.25MPa(2.5ATA)的升压过程为10min,在0.25MPa维持恒压60min,经20min降至常压。动物出舱后用微循环图象分析仪对小鼠耳廓微循环进行观察和定量测量。结果HBA组小鼠耳廓徽循环的形态与结构无明显改变。HBO组小鼠耳廓毛细血管分布密度明显增高(P<0.01),微循环单位面积中毛细血管开放数明显增加,细动脉和细静脉的血流速度加快。结论HBO处理能改善微循环的功能,并增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周围组织的营养和有氧代谢。  相似文献   

14.
15.
游泳训练对小鼠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游泳训练3个月的C_(57)B L/6小鼠巨噬细胞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每日运动30分钟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抑瘤活性增强,运动60分钟组巨噬细胞IL-1分泌水平和吞噬功能增高,运动120分钟组的巨噬细胞IL-1分泌水平和吞噬功能则明显降低。提示不同运动量的运动训练引起巨噬细胞功能变化有差异,适量运动可以增强巨噬细胞功能,过大的运动则对巨噬细胞功能有损害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一新的座子插入元件IS605在中国人群感染幽门杆蓖(Hp)现的相关性,作者采用PCR方法,在107例临床分离培养的Hp菌株中,扩增IS6 05中的1167bp片段。发现:IS605在中国人群感染Hp中的阳性检出率为43.9%,在十二指肠溃疡中的检出率13.6%,明显低于慢性胃炎(52.2%)等其它Hp相关疾病组中的检出率(P<0.05)。说明:作为转卒子插入元件的IS605,在中国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不同疾病来源的Hp中均有分布,其中十二指肠溃疡中的检出率明显低于慢性胃炎等其它Hp相关疾病中的检出率。提示IS605的出现,与Hp致十二指肠溃疡的毒力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用体外培养不同时间的C57BL/6雄性小鼠骨髓细胞移植到受致死剂量γ线照射的DBF_1雌性小鼠,记录受照射小鼠30天和60天的活存率,并分析造血和免疫功能的主要指标.对部分长期活存小鼠(60~110天)的骨髓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染色体核型作细致观察,了解移植进去的造血细胞是否已被植入,结果表明移植培养骨髓细胞的受照射小鼠活存率远较照射对照组为高,造血与免疫功能明显地重建,这无疑是由于移植骨髓在照射动物中形成稳定的辐射嵌合体所致.  相似文献   

18.
治疗型HBV DNA疫苗在小鼠组织中的分布和长期毒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研究治疗型HBV DNA疫苗使用的安全性,观察质粒在小鼠组织中的分布和其长期毒性,采取给小鼠肌注—电转染治疗型HBV DNA疫苗10μg和50μg后,用PCR法检测外源基因在小鼠组织的分布和存留时间;另用小鼠肌注—电转染治疗型HBV DNA疫苗30、60和120μg,每周2次,连续4周,共8次,于末次给药后48h,各组活杀1/2,留下1/2继续观察4周,进行血液学、血生化、病理组织学及抗核抗体检查。结果单次肌注—电转染疫苗后,质粒DNA主要分布于注射部位肌肉组织,可存留8周,其他组织也有散在低水平分布,但持续时间较短;未发现动物有异常表现,血液学、血生化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异常;未观察到抗核抗体的产生和自身免疫病理损害。上述结果表明,治疗型HBV DNA疫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实验结果显示,小鼠在90分钟游泳后,肝组织内过氧化脂质LPO明显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增高,而且游泳后在肝组织中出现安静时没有的明显的自由基群(g_(11):2.0424)。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17名马拉松运动员比赛前后的脑电图,并应用计算机信号处理技术对图形进行功率谱和视觉诱发电位分析。指出运动后脑电的改变表明疲劳已影响至中枢神经系统。运用计算机方法具有处理信息量大、分析客观并可定量表示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