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关于配穴和穴位针刺的先后次序问题,指出:主客原络穴相配,先针原穴,后针络穴;俞募穴相配,或从阳引阴,或从阴引阳;上下相配,以不病者为主宜先针,病者为应宜后刺;效穴相配,据症因而分先后。  相似文献   

2.
于慧娟  张昕  谭奇纹 《河南中医》2014,34(1):128-129
目的:对文献中假针刺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从中国知网以“假针刺”为关键词检索文献结果,全面检索建国以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资料。结果:文献中的假针刺方法基本上从非穴位正常针刺,非穴位浅刺,穴位浅刺,穴位不透皮针刺,假电针,假针灸针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分析。结论:按照《针灸临床研究指南》中要求对照方法必须满足的两个前提条件,很难找到一种适用于所有针灸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假针刺或者安慰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维普检索1989~2010年对腧穴及部分疾病的病因病位,从解剖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概况。总结单个腧穴,危险穴位、慎刺穴位、高密集区穴位、三角区穴位的解剖学结构、针刺深度和角度,以及对软组织损伤、周围神经病、内脏痛、脑血管病、偏头痛等疾病,从神经解剖学角度进行分析取穴的归纳,更有利于提高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4.
检索10年来有针刺穴位的PET脑成像研究文献,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分析现对穴位PET脑成像研究主要是针刺状态下不同的观察对象其脑葡萄糖代谢的变化,研究结果为从分子、基因水平研究针刺原理提供了可能性,对探讨针刺穴位对机体的影响以及涉及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深入研究穴位作用的中枢作用机制提供可视性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针灸作用的基本原理,笔者从针刺信息的角度,认为穴位是针刺信息传递的"放大器",穴位局部作为针刺刺激的初始应答部位,是针刺起效的源头环节,穴位可使针刺物理信号转化为生物信息,使针刺信号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等不同系统得到响应,从而放大了针刺信息,起到"小刺激、大反应"的作用。在整体认识、系统把握针刺作用途径的基础上,从针刺穴位的初始环节认识穴位的基本功能,为解释复杂的针灸作用原理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赵天平  吴焕淦 《中医药学刊》2006,24(7):1238-1239
检索10年来有针刺穴位的PET脑成像研究文献,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分析现对穴位PET脑成像研究主要是针刺状态下不同的观察对象其脑葡萄糖代谢的变化,研究结果为从分子、基因水平研究针刺原理提供了可能性,对探讨针刺穴位对机体的影响以及涉及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深入研究穴位作用的中枢作用机制提供可视性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查阅、分析近10年国内有关针刺对胆道系统功能调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胆囊胆总管运动、胆汁分泌、胆囊收缩素(CCK)等3个方面就针刺调整胆道系统功能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概述,并指出经穴效应规律是关系针灸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关键问题,在相关研究中应当以穴位脏腑的相关性研究为核心,充分重视人体研究和临床研究,充分重视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经脉的穴位、同一经脉的不同穴位(特定穴与非特定穴)的比较研究,以更好地揭示和把握经穴效应的基本规律,指导针灸临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在明确针刺可调节神经、血管这一共识的基础上,论述二者功能交互的生理学意义;提出了神经血管耦联与针刺研究的适配性,认为神经血管耦联参与了针刺信号外周传入、中枢整合和调节靶器官3个环节.基于神经血管耦联在不同组织内的差异,提出从穴位-神经血管耦联-针刺效应、刺激方式-神经血管耦联-针刺效应研究穴位效应差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肖淑华  魏连海  郭义 《中国针灸》2012,32(3):261-263
对针刺穴位组学的研究进行探讨.首先要明确针刺穴位组学的概念,可以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上去理解.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模式和分析方法,充分发挥我国古典针灸医籍、医案及各大医家临床经验的优势,只有这样我国针刺穴位组学研究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0.
从偏头痛疾病因素、针刺穴位、针刺方向、针刺角度、针刺深度以及针刺的工具,对目前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文献进行分析,以提高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结果表明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三位一体,具有不可分割性,但为了研究的需要,可以选用多因素系统研究法。  相似文献   

11.
探究近10年来针灸治疗痔疮的临床动态,以提高针灸治疗痔疮临床水平.从传统针刺、挑刺治疗、电针、火针、其他疗法如梅花针扣刺、推拿、艾灸等方面进行综述报告,总结2001年至2010年来针灸治疗痔疮的临床进展.临床多以传统针刺治疗为主,特色治疗“挑刺痔点”次之,其它如电针、火针等治法也有涉及,而临床疗效较好的“灸法”运用较少,治疗上“重针轻灸”.临床上除了局部用穴、经验用穴,更应重视经络辨证,以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除了观察疗效外,从针灸角度去探讨痔疮发病的中医机理,是今后临床值得重视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针刺手法是决定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针刺手法仿真采集系统获取的专家针刺手法数据为基础,根据针刺手法的特点,研究以针刺手法参数分析为核心的聚类算法,设计和实现针刺手法参数的聚类分析软件,从而对针刺手法参数进行聚类分析的探索研究,并探讨针刺手法的内部规律,希望藉此为针刺手法的定量化、规范化及标准化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工智能正引领着全新的变革,医疗技术的人工智能化已成大趋势。随着医用机器人行业的迅速发展,针灸学这一传统医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针刺技术的智能化将对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近年来提出的"智能针灸机器人"将是针刺技术智能化的先锋产物。然而,作为全新领域,智能针灸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亟需构建相关技术模块。文章拟对智能针灸机器人相关技术模块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和预测,以期增强对智能针灸机器人的研发现状认识。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总体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予以根除治疗是重要治疗方法,但仍有部分患者病变呈进行性发展,且目前现代医学缺乏有效直接治疗手段。针刺等中医特色治疗在改善CAG症状、逆转萎缩胃黏膜组织上具有一定作用,其安全、便捷、有效属性使得患者更易接受,对于本病治疗有着独特优势。文章总结归纳近年来针刺治疗CAG相关机制的基础研究,以及针刺刺法、针药联合、针灸联合的临床疗效观察,以期对针刺治疗CAG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刺法量学要素的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光 《中国针灸》2004,24(5):359-360
为了避免针灸学的量学研究背离中医学的原则和精神,指出新版中医专业针灸学教材中提出的关于针灸操作的量学要素的一些不妥之处.认为针灸的刺激强度不是一个机械的规定,而是应该根据不同个体对针灸的反应性来定,要"因人制宜";针刺的间隔时间,不应根据西医学的个别指标来定,要重视历史的经验,考虑到临床的可行性.指出针灸学的量学问题是一个复杂而牵涉面广的课题,要花大力气研究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郁洁  杨茜芸  罗坚  李南  刘迈兰 《光明中医》2014,29(12):2678-2679
针灸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中医药院校针推专业毕业生主要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的技能操作训练和考核,理所当然成为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对象.本研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核心内容,率先采用“3+2模式”在三年制针推专业《刺法灸法学》课程考核中进行改革试点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查阅了近5年来国内外所报道的有关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相关研究文献,分别从针灸在治疗抑郁症及其相关伴随症状、针药结合的作用优势、针灸治疗的选穴方法等层面,概述分析了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作用特点及研究进展,并总结认为针灸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方面卓有成效,且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本文旨在为临床应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加强针灸学的基础研究是针灸走向世界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就针灸基础研究的目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中实验方法和检测指标的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想法与针灸界的同仁商榷,以冀加快针灸学基础研究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漫射光成像技术研究针刺治疗中风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体针与头体针联合治疗在中风病患者脑内的成像差异,为两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将2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体针组、头体针组,每组10例.体针组采取单纯体针治疗,根据患者症状选取不同穴位,半身不遂取手三里、肩髎、环跳、夹脊等,面瘫取风池、下关、颧髎等,失语取风府、廉泉等;头体针组采用头针和体针联合治疗,体针取穴同上,头针取相应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等.采用近红外漫射光成像(NIRS)系统,检测并评估针刺治疗前后大脑局部脑血流量即时变化,并评价两组疗效.结果:体针组总有效率为90.0%(9/10)、基本痊愈率为30.0%(3/10),头体针组分别为100.0%(10/10)、50.0%(5/10),头体针组临床疗效优于头针组(P<0.05).两组成像结果显示,体针组与头体针组的前额大脑皮层血流量在针刺后均有不同程度增加(P<0.05,P<0.01);针刺20、30 min后,头体针组较体针组脑部血流量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针刺均可显著促进脑皮层血流量及血氧饱和度增加,其中头体针联合针刺效果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相似文献   

20.
针刺手法刺激量与针刺效应密切相关,是针刺补泻的重要环节。从针刺手法量化的理论探讨、临床实验研究和量化参数采集分析进行总结评价,并提出研究中的不足和今后研究方向。针刺手法量化研究能更好地指导和推动针刺临床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