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腹腔镜下淋巴结切除术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妇科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途径,治疗前了解有否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有助于准确的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同时也是预测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腹腔镜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完善,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手术在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中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现将近年来腹腔镜在妇科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中的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与卵巢癌的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卵巢癌的重要播散途径。临床期别、细胞分化、病理类型及残余灶等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有关因素。淋巴结转移可能和预后有关。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为确定分期和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信息,但在改善卵巢癌预后方面的价值存在争议,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Ⅰ期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Ⅰ期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行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的意义。方法 对38例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呃生研究,对照分析经行腹膜后淋巴清除术后,未淋巴转移者22例,FIGOI期(A组),有淋巴结转移者6例,FIGO升级为ⅢC期(B组)及术行腹膜后淋巴清除扔10例(C组)结果 经腹膜后淋巴清除术的患者中21.4%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因此期别应上升为ⅢC期,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细  相似文献   

4.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妇科恶性肿瘤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评估尤为重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是判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金标准。近年来腹腔镜下腹膜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PAL)已成为妇科恶性肿瘤的研究热点。从腹膜后间隙解剖及妇科肿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特点入手,综合分析国内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和经腹膜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相关研究及其意义,不同学者对经腹膜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观点不尽相同,其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卵巢癌的重要播散途径.临床期别、细胞分化、病理类型及残余灶等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有关因素.淋巴结转移可能和预后有关.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为确定分期和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信息,但在改善卵巢癌预后方面的价值存在争议,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模型,探讨经腹主动脉旁插管化疗用于治疗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雌性家兔82只,分别采用腹主动脉旁插管和腹腔置管注入卡铂,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腹膜后淋巴结及其周围组织和血液的药物浓度,并观察淋巴结病理改变及注药前后血常规及生化检查。结果 ①经腹主动脉旁插管注药,药物可分布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及盆腔淋巴结区域。②腹主动脉旁插管腹膜后化疗组腹膜后淋巴结内药物浓度高于腹腔化疗组。③腹主动脉旁插管化疗无明显副作用。结论 腹主动脉旁插管化疗可能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简单、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线层解剖法切除腹膜后淋巴结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子宫恶性肿瘤患者114例,其中56例行线层解剖法切除腹膜后淋巴结(观察组),58例行连续整块切除法切除腹膜后淋巴结(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淋巴结数、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结果:除1例患者中转开腹外,其余患者均于腹腔镜下成功完成手术。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8.7±12.5)min、(27.3±15.6)ml,对照组分别为(85.6±21.3)min、(58.3±20.4)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数、术中术后并发症、引流管留置时间、引流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线层解剖法切除腹膜后淋巴结,思路清晰,路径明确,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安全可行,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生存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生存预后因素分析吴小华,张志毅(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近10余年来,随着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在卵巢癌综合治疗中的开展,学者们越来越关注该手术对卵巢癌患者生存时间及预后因素的影响。1986年Burghandt等[1]认为,行盆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作为示踪剂的正电子发射断层与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18F-FDG PET/CT)对常见妇科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拟行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3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18F-FDG PET/CT检查,然后行根治性手术。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对照,分别在患者水平和区域淋巴结水平计算18F-FDG PET/CT诊断妇科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30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原发灶均为妇科恶性肿瘤,12例患者存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8F-FDG PET/CT正确诊断7例;在切除的199个区域淋巴结组中,经病理确认30个腹膜后淋巴结组发生转移,18F-FDG PET/CT正确诊断16个区域淋巴结组。在患者水平分析,18F-FDG PET/CT诊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58.3%,特异性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78.3%,准确性为83.3%;在区域淋巴结水平,上述指标分别为53.3%、98.8%、88.9%、92.3%和92.0%。发生淋巴结转移时,原发肿瘤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要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时,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6)。结论:术前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具有中度敏感性,不能代替全面手术病理分期;18F-FDG PET/CT诊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高阳性预测值对是否进行全面手术分期有提示意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在选择不需要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的患者时,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切除在妇科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月期间就诊于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1例早期宫颈癌和2例早期子宫内膜癌,开展经脐单孔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切除.观察淋巴结切除情况、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 3例均成功完成了经脐单孔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切除,平均切除淋巴结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支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对经盆腔腹膜外间隙穿刺插管进行化疗的可行性及其对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秒转移的疗效进行探讨,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于盆腔腹膜外间隙注入5-氟脲嘧啶及伊索显混合剂后,注药部位局部细胞形态无改变,仅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注药后X线摄片,可见髂外、髂内、闭孔、腹股沟深及大部分髂总淋巴结所在位置均包括在药物分布范围之内,重复给药,药物人布不变;(2)注药后48小时内,注药侧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和比较不同临床分型(淋巴结转移型/腹膜转移型/混合型)的III期卵巢癌原发灶中的差异表达分子,为晚期卵巢癌的分子分型提供参考。方法:用Tumor Metastasis PCR Array检测淋巴结转移型与腹膜转移型肿瘤组织中肿瘤转移相关分子mRNA表达,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法在肿瘤组织及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进一步验证PCR array法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分子在蛋白水平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Tumor Metastasis PCR array筛选出差异表达分子共14个,挑选文献报道的与其它肿瘤淋巴结转移和(或)腹膜转移相关的SMAD4、CCL7、CDKN2A及SERPINE1 4个分子。Western blot结果示,p16(CDKN2A)、CCL7及PAI-1(SERPINE1)在淋巴结转移型原发灶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腹膜转移型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72例III期上皮性卵巢癌的石蜡包埋组织中,PAI-1蛋白表达水平在淋巴结转移组、腹膜转移组及混合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平均评分分别为10.7、7.28及8.13分(P=0.036)。结论:PAI-1表达水平在不同转移模式的IIIc期卵巢癌中存在显著差异,在淋巴结转移型组织中最高,其次为混合型,腹膜转移型最低,可考虑作为卵巢癌分型的潜在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晚期卵巢上皮性癌的治疗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晚期卵巢上皮性癌的治疗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晚期卵巢上皮性癌患者76例的临床资料,生命统计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法检验,利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判断患者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并进行分析。结果:分期、残余灶、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及术后化疗的疗程数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行和未行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总的5年存活率分别是52%和22%(P<0.01)。其中残余灶≤2cm者,行与未行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的5年存活率分别是65%、30%(P<0.01)。残余灶>2cm者,行与未行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的5年存活率分别是21%、9%,但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及术后至少6个疗程的化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但如残余灶>2cm,则不必行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卵巢癌腹膜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可疑为卵巢癌的患者术前行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其腹膜及腹主动脉、左右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和闭孔动脉旁淋巴结声像图情况.结果:手术病理检查46确诊为卵巢癌,有腹膜转移40例,超声检查诊断正确率87.5%(35/40);有淋巴结转移25例,超声诊断正确率76.0%(19/25).卵巢癌肿瘤的CDFI、RI值、伴腹水情况与腹膜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做为诊断卵巢癌腹膜及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的首选方法,给卵巢癌的临床分期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晚期卵巢上皮性癌腹膜后淋巴结清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Wang W  Sun R  Ma L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2):108-109
目的 探讨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在晚期卵巢上皮性癌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方法 对42例晚期卵巢上皮性癌行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根据术后钱留灶大小成分两组。A组:26例,残留癌灶直径2〈cm;B组:16例,残留癌灶直径≥2cm。术后两组进行的联合化疗基本相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基本相同。结果 A组5年生存率53.8%(14/26),B组5年生存率12.5%(2/1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  相似文献   

16.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宫颈浸润癌的手术一般应包括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前者有腹膜内或腹膜外两种术式。我院近2年多采用腹膜外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及阴式广泛子宫切除术治疗宫颈浸润癌。现回顾分析采用该手术方法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关处理。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细胞减灭术中哪个阶段肉眼发现淋巴结被肿瘤侵犯和淋巴结病变的大小及不同手术时间发现淋巴结阳性与生存率的关系,对初次细胞减灭术时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的100例ⅢC期和Ⅳ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记录术中发现肉眼阳性淋巴结的手术时间及淋巴结内病  相似文献   

18.
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腹膜后与腹腔化学治疗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Cao Z  Zhang D  Peng Z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9):540-543,I013
目的 比较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腹膜后化学治疗(化疗)和腹腔化疗的疗效,并进一步评价腹膜后化疗。方法 选择62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分别随机进行腹膜后化疗43例、腹腔化疗重复给药11例和腹腔化疗单次注药(5氟嘧啶,5-FU)8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侧定法(HPLC)检测淋巴结内-5FU的浓度。其中16例腹膜后化疗重复给药患者,比较注药侧与未注药侧淋巴结内5-FU的浓度。选择腹膜后化疗患者6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临床早期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子宫内膜癌有选择实施腹膜后淋巴结切除寻找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335例临床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后病理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35例临床早期子宫内膜癌中,24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7.16%。单因素分析提示,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宫颈管浸润、脉管癌栓与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有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宫颈管累及、脉管癌栓是临床早期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宫颈管浸润和脉管癌栓是早期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高危因素,是早期子宫内膜癌实施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膜入路与腹膜外入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LN)切除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因妇科恶性肿瘤(包括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行腹腔镜下肿瘤根治术的69例患者,其中经腹膜入路腹腔镜手术者22例(对照组),腹膜外入路腹腔镜手术者47例(实验组)。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引流管拔除天数、术前与术后血红蛋白差值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如淋巴囊肿、乳糜漏、输尿管损伤、泌尿系统感染、血栓形成、肠粘连、尿潴留、膀胱阴道瘘)发生率及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腹腔镜经腹膜入路与腹膜外入路的总体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与术后血红蛋白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PALN手术时间、PALN切除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肠粘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囊肿、乳糜漏、输尿管损伤等发生率,以及术后随访盆腔淋巴结转移率、PALN转移率、患者生存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腹膜外入路在妇科肿瘤患者的治疗中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