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建国 《当代医学》2008,(17):158-158
考胸痹之病名,出自<灵枢.本藏>篇.其日:"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曰: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相似文献   

2.
考胸痹之病名,出自<灵枢.本藏>篇.其日:"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曰: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相似文献   

3.
中医虽没有心律失常的病名,但是医家普遍认为此病属于中医"心悸"、"怔忡"之范畴.回顾历代中医积累的经验,是治疗此病的宝贵财富. <内经> <内经>虽无心悸、怔忡这些病名,但是对此病的病因病机已有类似记载.心虽为五脏之一属阴,但心在五行中属火,主宣发阳气,同夏天的热气相像.如果心阳不足或心脉闭阻则不能正常宣发阳气则引起心悸、怔忡等.<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惊骇,皆属于火."为后世"寒凉派"医家刘完素"心火甚易惊"的观点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与今天心肌炎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极其相似."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疗上当以扶正祛邪为主.  相似文献   

4.
骨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明确其发病原因对治病防病都有其指导意义. 1 骨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症"范畴 中医学认为,人体肝肾精血不足,筋脉失养,寒湿之邪侵入人体,流注关节,使气血痹阻;或过力劳伤,或跌打损伤,瘀血停滞,经脉瘀阻,均可发为此病.由于瘀血阻络,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故引起关节刺痛、顿痛或肿痛,肢体麻木,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等证.<黄帝内经·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者,闭也,就是闭阻不通之意.<灵枢·营卫篇>中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由于老人气血亏虚,风寒湿邪易客注凝结于关节,使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乃发为本病.唐朝<仙受理伤续断秘方>则认为外伤瘀血也可产生痹症;唐容川曰:"盖髓者,肾精所在,精足则髓足,髓在其内,髓足则骨强,髓不足者力不强."肾气亏虚,元气帅血运行及关节长期劳损,或努力任重,而致内生瘀血.  相似文献   

5.
从机体自稳调节机制探讨"肾藏精"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肾藏精"认识的不同观点 "肾藏精"一词出于<灵枢*本神>,目前对其内涵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见解.①<内经>论精,有广狭两义,而肾所藏之精,则包括先、后天之精[1].②肾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而没有广义、狭义之分[2~4].③<内经>中精、精气分为两个层次,三个方面的不同概念[5].  相似文献   

6.
早发冠心病(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PCHD)指冠心病发生时男性<55岁,女性<65岁[1],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形式.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维汉民族之间生活习性迥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秽浊痰阻是新疆特有证型,其致病的物质基础"秽浊"和"痰湿"与已有的胸痹证型不同,即内生秽浊之气和外来秽浊之气交汇与痰湿之邪相合,以致新疆冠心病的症状、中医证型存在着地域特点[2].  相似文献   

7.
皮肌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瞿幸 《中国全科医学》2002,5(8):604-605
皮肌炎中医称为"肌痹",是痹证中的一种.中医文献对肌痹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素问@痹论>曰:"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脾痹者,四肢懈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认为肌痹的基本特征是全身的皮肤肌肉疼痛,肌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气,病邪就会侵犯脾脏,引起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涎汁、胸膈上塞满感.  相似文献   

8.
慢性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简称慢支肺气肿)相似中医"肺痹".<素问.玉机真藏论>:"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弗治、病人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素问.痹论>:"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又说"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描述了慢支肺气肿系由外感咳嗽,反复发作、导致肺气阻滞、肺络瘀损,邪气胀满填胸,引起以咳嗽痰喘、呼吸气促、动则短气心悸为主要症状的慢性呼吸阻塞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基于长期临床实践,总结了支气管扩张症基本病机为痰瘀毒痹积损,正虚邪实间杂并相互影响。正虚为肺气虚、脾气虚、气阴两虚等,日久不复而又生痰、瘀;邪实为痰热、痰浊、瘀血,日久累积酿毒、痹阻肺气,复伤肺之形气。常见证候为实证类(痰热壅肺证、痰浊阻肺证)、正虚邪恋类(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兼证类(血瘀证)三证类六证候,急性加重期则以实证类为主而常兼虚证,缓解期则为正虚邪恋而常兼实证。  相似文献   

10.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出现症状或致 残、致死后果多发生在 40岁以后,男性发病早于女性.在欧 美国家常见,占人口数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在我国冠心 病发病率亦成增长趋势[1]. 1 病因病机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汉·张仲景正式提出,把病 因病机归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极盛.宋代<太平圣惠方>又将心痛、胸痹并列"夫思虑烦多则损心, 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中愊愊如满,蕴 蕴而痛,是谓之心痛."指出该病的病因病机为脏腑虚弱,风 邪冷热之气所客,正气不足,邪气偏胜所致.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无焦虑障碍的病名,但在古代医籍中,对焦虑障碍相关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均有详细的论述. 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就已经对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因病机作了初步的描述.<灵枢·经脉>[1]说:"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灵枢·四时气>说:"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澹澹,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素问·金匮真言论篇>[2]说:"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讨论中医治疗心痹.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与病史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辨标本虚实:心痹多由三痹发展而成.风寒湿热之邪杂至,侵袭五体,形成痹病,若不及时治疗,进一步由五体之痹内舍于脏腑,则形成内脏之痹.湿热阻络证治法:清热化湿、宣痹和络.瘀阻肺络证治法:化瘀宣肺.  相似文献   

13.
实脾法在慢性肝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肝炎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机复杂性疾病.它病程冗长,变化多端,虚实夹杂,多散在于祖国医学中的"黄疸"、"胁痛"、"积聚"等证候.<内经>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临床多具有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胁下不适或疼痛等表现,而前四症均为脾虚所现,故治疗宜"实脾"(益气健脾,扶土抑木).<难经七十七难>曰:"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脾气".<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也提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相似文献   

14.
独活寄生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之功,临床用于治疗腰腿痛.笔者经长期临床使用,此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疗效. 1理论溯源 中医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归属于"腰痛"、"腰腿痛"、"痹症"等范畴.中医古籍中虽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名,但对此病症已有极为详细的描述,如<素问·刺腰痛篇>载:"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素问·痹论>载:"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不仁."<医学心悟>载:"腰痛拘急,牵引腿足."  相似文献   

15.
中医之心痹病系五脏痹之一.其病证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主要症状为:胸中窒闷,心痛,心悸,突发气喘易惊恐,咽干,嗳气,脉沉弦等.今天看来,心痹病之症状皆可见于西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炎"或其他一些心血管疾病中.本文通过研究心痹的病因机制及证候学分析论述了中医心痹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1.风寒束肺,风水相搏证 (1)治法:散寒祛湿,宣肺利水. 本证是肺之布达、通调为风寒之邪受阻,致水之上源壅闭,故用疏风宣肺以促肺之宣降、水道通调之恢复,俾通调正常则水自下趋,尿自外排,水肿自消矣,正如<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及后世"提壶揭盖"之谓.  相似文献   

17.
心痹"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嗣后历代医家据其证候特点又加以详细的论述和描记,至于与本病颇有相似之处的"胸痹"、.心痛"、"心病"、"真心痛"、"厥心痛"等亦应与本病互参为宜.本文将从中医辨证施之的理论入手,具体阐述心痹的病理,症候.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中医学古代文献中对本病症状的描述、病因病机论述也有记载."胸痹"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有"心病先心痛之说",<灵枢·五邪>篇也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  相似文献   

19.
金陵版《本草纲目》误注陈藏器《本草拾遗》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草纲目>[1](以下简称<纲目>)是以<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2](以下简称<证类>)为蓝本编纂的,所引陈藏器<本草拾遗>(以下简称"藏器"或<拾遗>)资料,来源于<证类>.今用<证类>同金陵版<纲目>进行勘比,发现<纲目>所引"藏器"出处与<证类>不同,表现有两种情况,见表1、表2.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惊悸吐下血胸满蓄血病脉证论云>:"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亦止吐、衄血".后世多数医家认为"远血"是指出血部位较远,或"先便后血"之症状,也相应作为本方使用的指征[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