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矫正儿麻后遗膝屈曲>30°畸形时,易并发腓总神经损伤。我科自1982~1989年6月分别采用单纯股骨髁上截骨术和腓总神经鞘膜松解、腓骨头切除加股骨髁上截骨术,术后石膏分次矫正膝屈曲>30°共161例。两组的腓总神经损伤率有明显不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膝关节屈曲畸形是常见的儿麻后遗症之一,约占32.8%。我院1987年1月~1990年12月,采用软组织松解+牵引(骨牵引或套式牵引两种)+股骨髁上“V”型截骨及石膏楔形综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儿麻后遗膝关节屈曲畸形30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股骨髁上截骨术矫正小儿麻痹后遗症关节屈曲畸形,已广泛应用。但合并症发生率较高,文献报告17.5~41.3%。本文总结106例股骨髁上截骨,术后采取正规的分期锻炼,使合并症明显降低。 1 临床资料 106例中,男64例,女42例;年龄11~20岁52例,21~30岁46例,30~37岁8例。膝屈曲角度:15  相似文献   

4.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股骨截骨方法改良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股骨截骨方法进行改良,通过截骨厚度的测量和临床随访对改良截骨方法的手术效果进行评估。方法改良股骨截骨模板,股骨后髁截骨厚度增加3mm。对81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各向截骨厚度进行测量,分为膝内翻和膝外翻两组,对截骨厚度和假体厚度进行比较分析。术后平均随访27.1个月。结果全组患者屈膝间隙和伸膝间隙平均截骨厚度均小于假体厚度。膝内翻和膝外翻组间除股骨后髁内侧截骨厚度外,各项测量值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膝内翻组内侧屈伸膝间隙截骨厚度和假体厚度差异最大;膝外翻组,外侧屈伸膝间隙截骨厚度和假体厚度差异最大。膝内翻组,外侧屈膝间隙存在过度截骨(0.57mm);膝外翻组,内侧屈膝间隙存在过度截骨(0.92mm)。术后关节活动度良好,仅7%的患者存在轻度屈膝不稳,无中重度不稳。结论对股骨截骨模板的改良是可行的,股骨后髁截骨厚度增加3mm不会出现过度截骨和屈膝不稳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改良的跟骨阻挡术治疗梿枷足23例随访报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杨洪  杨传铎 《武警医学》2003,14(11):654-656
 目的设计改良的踝后骨阻挡术治疗梿枷足.方法取腓骨在踝后作制动的跟骨阻挡术.结果本组随访23例,其中男9例,女14例,年龄16~25岁,平均18.9岁.随访时间最短4 a,最长时间13 a,平均8 a.优良率为78.2%.结论用腓骨在踝后作制动的改良的踝后骨阻挡术并发症明显减少,是治疗梿枷足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杵臼形髁上截骨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膝关节屈曲畸形(附22例报告)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孟武庆,赵志栋,张海深,王俊友,于恩祥,丁存良(北京100027)我院1978~1988年对22例脊髓灰质炎后遗膝关节屈曲畸形患者采用改进的杵臼形髁上截骨术进行治疗,效果良...  相似文献   

7.
股骨髁上截骨术矫正“儿麻”后遗症股四头肌瘫痪和膝关节屈曲畸形,是公认的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已经在全国广泛地应用,但其合并症发生率也很高,国内文献报导17.5—41.3%,平均18.2%(表1),合并症有8—9种之多(表2),其中以膝关节屈曲受限、截骨不当或骨端对位不良、以及腓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我们自 1990年 1月~ 2 0 0 0年 6月 ,采用改进的截骨方法治疗肘内翻及膝内、外翻畸形 17例 ,其中男6例 ,女 11例 ,年龄 13~ 6 7岁。其中肘内翻畸形 9例 (左 6例 ,右 3例 ) ,均行肱骨髁上截骨术 ;膝内翻畸形 6例 (左 3例 ,右 2例 ,双膝 1例 ) ,行胫骨平台下截骨术 4例 (包括双膝1例 ) ,股骨髁上截骨术 2例 ;膝外翻畸形 2例 (左 1,右 1) ,均行股骨髁上截骨术。1 2 截骨设计 (附图 ) 以肘内翻畸形肱骨髁上截骨术为例 ,假设需要纠正畸形度数为α ,在其X线片纸样上测出其对应外侧截骨长度BC ,那么△ABC即为要…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91年以来共收治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病例128例,其中膝关节屈曲挛缩52例,36例行股骨髁上后倾角V形截骨矫形手术,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男22例,女14例;年龄12~50岁,平均21岁.右膝24例,左膝12例.2 手术方法全部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患肢股骨内髁与髌骨之间向上作 6cm纵行皮肤切口,显露股骨下端.于股骨髁上4~6cm处作后倾成角V形截  相似文献   

10.
庄庆仁  邱华  钟捷 《武警医学》2000,11(7):407-408
神经肌肉疾患引起的屈膝畸形 ,临床上大多数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所致。在治疗上 ,不外乎是力线的恢复及肌力的平衡 ,它们各有利弊 ,尤其在矫正重度麻痹性屈膝畸形时并发症较多 ,因此我们设计了股骨髁上V型截骨膝关节加压器外固定 ,延迟多次微调 ,纠正膝关节屈曲、内外翻畸形的矫治术。自 1 989年 9月~ 1 997年 9月临床应用于重度麻痹性屈膝畸形 43例 ,完整随访 37例 ,效果良好。1 材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37例 ,双侧 2例 (共 39膝 )。男性2 3例 ,女性 1 4例 ,年龄最小 1 3岁 ,最大 38岁 ,平均 2 1岁。膝关节屈膝矫形 40°~ 5 0°…  相似文献   

11.
The condition referred to as patella infera is characterized by a permanent shortening of the patellar ligament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severely limited range of motion of the knee joint. Patella infera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of injury or surgery to the knee joint, and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 condition that presents after a variable, albeit considerable time after injury. A review of the knee roentgenograms of patients with arthrofibrosis and patella infera showed this condition to be an immediate complication of knee fractures. Therefore, in order to better define the development of patella infera, the patellar height was studied during treatment of 146 knee joint fractures (46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50 patellar fractures and 50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Using the Caton-Deschamps method patelaa infera was detected in eight cases (17.39%) immediately after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in six cases (12%) after patellar fractures, and only in two cases (4%) afte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The patellar ratio remained unchanged or worsened further after treatment, and its incidence was unaffected by the type of treatment. These observations rule out etiologies such as inflammatory or algodystrophic phenomena and quadriceps inhibition, because the reduction of aptellar height was evident immediately and persisted at follow-up examinations.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辅助下逆行交锁髓内钉(GSH)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2011年1月采用膝关节镜辅助下GSH治疗48例股骨髁上骨折病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21~77岁,平均57岁。闭合性骨折31例,开放性骨折17例;按AO/ASIF分类系统分类:A1型27例,A2型12例,A3型9例。结果 48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4.6个月。骨折在术后10~18个月内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4.9个月。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参照Kolmert评分标准,优良率达93.7%。结论膝关节镜辅助下GSH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股骨髁上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髁上及髁间骨折43例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目的:对应用GSH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的43例股骨髁上和髁间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1997年1月-1999年2月,通过切开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间和髁上骨折43例,其中男30例,女13例,年龄18-76岁,平均35岁,股骨髁上崩折29例,髁间骨折1例,采用AO分类法,其中A型骨折29例,B型6例,C型8例,随访时间3个月-2年,平均6个月。结果: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4周,根据Neer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大于等于86分,良大于等于72分,可大于等于56分,差<56分。结果:优22,例,良12例,优良率79.07%,可6例(13.95%),差2例(6.98%)。结论:采用GSH逆行交锁髓内钉系统是治疗股骨髁上及髁间骨折的理想方法。多数患者可通过早期膝关节功能训练达到理想的功能效果,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可扩大逆行交锁髓内钉的适应证。但对B型或C型骨折术后功能训练的时机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三维成像技术对骨关节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于39例骨关节疾病患者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重叠重建及骨算法重建,然后通过软件功能行三维重建。通过旋转三维图像从最佳角度来观察病变的立体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颅骨及颌骨骨折20例,胸椎骨折3例,腰椎骨折3例,肩胛骨骨折1例,髋关节骨折3例;左股骨慢性骨髓炎1例,胸椎结核2例,膝关节退行性变1例,肘关节感染2例,颈椎及胸椎先天畸形2例,踝关节合并足骨多发转移瘤1例。结论: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可作为横轴CT图像和二维图像的重要补充,它可更直观地显示病变的立体形态,尤其在解剖结构复杂的颅底、颌面、脊柱、关节、手和足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股骨髁上骨不连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动力髁螺钉(dynamiccondylarscrew, DCS)加自体髂骨移植技术治疗股骨髁上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18例股骨髁上骨不连,内固定采用DCS,对严重骨质疏松或骨不连靠近关节面的患者加用髁支持钢板头部;植骨采用自体髂骨,骨移植形式为骨块与碎骨条相结合。术后短期采用术后连续被动活动(CPM)锻炼膝关节功能,持续1年的长期被动与主动锻炼。随访时间12~70个月,平均34个月。 结果 所有患者骨不连均治愈,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5个月。膝关节活动范围从平均73°(5°~135°)增加至平均97°(30°~135°)。13例疗效优良, 4例满意, 1例差。 结论 采用具有坚强固定及断端加压作用的DCS,必要时加用多孔髁部固定钢板,结合有效的自体髂骨植骨技术,以及合理的术后长期膝关节功能锻炼,是治疗股骨髁部骨不连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闭合复位内固定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明显移位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在C臂下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均在6周内愈合,关节功能无限制,无明显肘内外翻畸形。1例术后尺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拔除克氏针后消失,无1例感染。结论移位明显的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容易,但固定及维持复位困难,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虽是首选治疗方法,但石膏或夹板固定不牢固,易出现松动甚至可造成血管及神经损伤,而切开复位更易进一步造成软组织创伤,组织粘连,最终导致关节僵直功能障碍。本组C臂下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治疗移位明显的肱骨髁上骨折避免了上述缺点,而且方法简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兵集训期膝关节未闭合生长板损伤的MRI表现与特点。方法 采用生长板闭合程度Tanner分级及损伤S-H(Salter-Harris)Ⅰ~Ⅶ型分类, 回顾分析36例新兵集训期膝关节未闭合生长板损伤MRI影像资料。结果 (1)36例膝关节生长板损伤计39块, 股骨下段10块, 胫骨上段29块, 其中股骨下段及胫骨上段同时损伤3例计6块。(2)39块生长板闭合程度Tanner分级:1级19块, 2级17块, 3级3块。(3)生长板损伤S-H分型:Ⅱ型2块, Ⅲ型5块, Ⅳ型4块, Ⅴ型22块, Ⅵ型6块, 无Ⅰ型及Ⅶ型。(4)损伤急性期MR表现出血、水肿信号, 随时间变化可出现长T2、等T2及短T2多信号, 后期水肿减轻或消退、出血吸收、组织坏死囊变及纤维化等病理组织信号。(5)影像随访:生长板同步闭合27块;非同步闭合12块(提前4块、延时8块)均为Ⅴ型损伤;形态良好21块, 形态改变18块(局部肥大或类似骨桥形成9块、不均匀变薄9块), 其中Ⅴ型损伤11块。(6)36例临床预后良好29例, 轻度关节畸形7例(膝轻度内翻2例、膝轻度外翻4例、患肢轻度缩短1例)均为Ⅴ型损伤病例。结论 本组资料显示新兵集训期膝关节未闭合生长板损伤多发生于一侧膝关节和集训早期, 生长板闭合程度低和年龄小越容易损伤。临床及时处理可获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8.
关节镜下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2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从1999年6月至2000年12月,在关节镜监视下以逆行交锁髓内钉技术结合闭合复位治疗17例股骨髁上骨折。结果本组获得随访11例,随访时间半年以上,平均愈合时间为3个月。所有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均>90°,无一例发生感染,无一例内固定物断裂。结论本法结合了关节镜和逆行交锁髓内钉的优点,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关节部位解剖与功能的完整,同时提供了坚强固定,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191例儿童肘关节创伤X线诊断及预后评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唐超  王仁法 《放射学实践》2001,16(4):267-269
目的:回顾性研究儿童肘关节创伤X线诊断,方法:收集儿童肘关节创伤X线资料191例,其中骨骺损伤60例,髁上骨折112例,肘关节脱位12例,尺骨鹰嘴骨折并桡骨小头骨折2例,和桡骨小头脱位5例。结果:肘关节囊脂肪垫X线征阳性109例;53例骨骺分离合并有干骺端骨折;髁上骨折愈合复便发现肘内翻畸形24例,骨化性肌炎11例,结论:肘关节囊脂肪垫X线征阳性是肘关节骨折或脱位的一个重要间接征象,出现率达575;肘关节骨骺损伤中大多数合并有干骺端骨折(88.3%);髁上骨折肘内翻发生率低,而骨化性肌炎较常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经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3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103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半月板成形术组(32例):男性19例,女性13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9例,摔伤8例,高处坠落伤5例;非手术组(33例):男性20例,女性13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8例,摔伤10例,高处坠落伤5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组(38例):男性22例,女性16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3例,摔伤9例,高处坠落伤6例。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2年后的膝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以及膝关节功能。结果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组、半月板成形术组优良率均高于非手术组,且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组高于半月板成形术组(P<0.05)。3组治疗6个月、2年后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半月板成形术组、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组治疗6个月、2年后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非手术组,且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组高于半月板成形术组(P<0.05)。3组患者治疗6个月、2年后VAS评分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5);半月板成形术组、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组治疗6个月、2年后VAS评分均低于非手术组,且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组低于半月板成形术组(P<0.05)。结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经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减轻机体疼痛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