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神志病古代鬼法针灸治疗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志病论治,古代医籍多有记载,用药石者甚多而针灸者较少,笔者检索查阅魏晋至清末医籍528种,其中,神志病针灸治疗以南北朝秦承祖灸鬼法及针灸鬼穴使用者为多,文章试对其内容及理论进行探讨,以期对神志病的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3.
4.
笔者采用申脉穴注射治疗急性胃肠炎 6 0例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 0例中男 36例 ,女 2 4例 ;年龄 1岁~ 76岁 ;治疗前经抗菌素治疗无效者 12例 ,经抗菌素治疗后复发者 8例。2 治疗方法取外踝尖下缘凹陷中的申脉穴 ,指压此穴有麻胀感 ,常规皮肤消毒 ,取 5ml注射器针头直刺 0 5cm~ 1cm ,提插捻转 ,采用强刺激手法 ,使局部有酸胀麻感觉后 ,注入丁胺卡那霉素 0 2 g(小儿用量酌减 ) ,拔针 ,局部按压消毒。3 治疗结果6 0例中 42例达到 1次治愈 ,占 70 % ,2次治愈 9例 ,占15 % ,3次治愈 4例 ,占 6 6 7% ,无效 5例 ,占 8 3… 相似文献
5.
6.
王新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3):72-72
1999年7月~2002年10月,笔者以单灸申脉穴为主,并辨证佐以配穴治疗腹泻1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男74例,女26例。年龄4个月~78岁,平均为38岁。病程1d~5个月,平均为5d。辨证分型:感受外邪者42例,饮食所伤者28例,情志失调者10例,脾胃虚弱者12例,肾阳虚衰者8例。所有病例的大便培养呈阴性。另外,大便常规检查,发现粪便中含有脂肪球者73例,伴恶心呕吐、头晕口渴者40例,伴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者23例,伴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者13例,泻下粪便臭如败卵、… 相似文献
7.
笔者运用巨刺法,取申脉穴治疗肩周炎收到满意效果。若病程短,可一针一次立效;若病程长,一般10天左右即可收效。 相似文献
8.
9.
<正>内关被誉为诸穴之冠,首载于《灵枢·经脉》篇,《针灸穴名解》曰:阴溢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1]。也就是说阴气闭塞于内,不得与阳气交通,继而阴气逆行于上,致使胸中疾患,本穴可以治之,故名内关。历代医家对内关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的载录,文献众多,诸如《针灸大成·玉龙歌》记载: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2]《普济方·心烦闷》云:凡心虚则心烦穴内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与酚妥拉明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将2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5例。2组均给予吸氧、洋地黄、利尿、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等一般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酚妥拉明注射液15 mg,1次/d,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参麦注射液80mL,静脉滴注,1次/d。2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45例(39.13%),有效59例(51.30%),无效11例(9.57%),总有效率90.43%;对照组显效32例(27.83%),有效61例(53.04),无效22例(19.13%),总有效率80.87%。显效率、总有效率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与酚妥拉明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好,心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对针灸治疗痞满的古代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探索并总结历代医家对痞满的治疗规律,以指导现今针灸治疗痞满的临床实践。方法:电子检索((中华医典一针灸推拿类》所收录的历代主要中医著作并建立数据库,从出处、成书年代、穴方、进针深度、行针时间、手法、辅助方法以及禁忌等方面进行数据提取。结果:共获得32篇文献,涉及11个主要穴位(出现频次3次以上),共71频次,分布于7条经络,经脉选用以胃经、膀胱经、脾经、任脉为多,治疗方法以针灸合用为主。结论:古代针灸治疗痞满体现了理气和胃,健脾醒脾,对指导现代,临床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一些历代治疗痞满的经穴在现代临床很少使用,这部分穴位的临床优势未得到发挥。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晶体液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在中心静脉压监测下进行林格氏液补充,并维持患者中心静脉压在5∽12 mmHg(1 mmHg=0.133 kPa)之间,对照组以羟乙基淀粉500 mL静脉滴注,观察组以参麦注射液100 mL+4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比较2组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情况,同时在患者手术结束时测量其血糖水平和乳酸水平,统计术中尿量。结果:治疗后2组平均动脉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心率慢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P<0.05),心率慢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糖、乳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尿量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失血性休克患者使用参麦注射液联合晶体液进行复苏,能提高患者心功能,改善微循环,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三伏三九穴位贴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均给予盐酸氨溴索口服,每次30 mg,每日3次,及其他对症处理.治疗组采用白芥子、麻黄、苦杏仁、洋金花、甘遂、延胡索、细辛研粉,姜汁调糊成形,制成药饼贴敷治疗;对照组给予姜汁加赋形剂调糊成形贴敷治疗;两组均在每年夏季三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冬季三九天的初九、二九、三九的第1天在天突、膻中、双侧肺俞各进行贴敷治疗1次,连续治疗3年.两组每年9月检测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l%预计值)及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 (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同时随访记录治疗前1年及治疗后每年内COPD急性发作时咳嗽、咯痰、胸闷、气短情况及每年发作次数、每次持续时间及感冒次数,连续记录3年后进行比较.记录两组患者主要症状积分及不良反应,并评价症状疗效.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经连续3年贴敷治疗,急性加重期咳嗽、咯痰、胸闷、气短症状明显减轻(P<0.01),每年感冒次数、急性发作次数及每次持续时间均显著减少(P<0.01),FEVl%预计值显著升高(P<0.01),IgA、IgG、IgM显著提高(P<0.01),IgE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内比较,随着贴敷治疗时间延长,急性加重期咳嗽、咯痰、胸闷、气短症状逐年减轻,每年感冒次数、急性发作次数及每次持续时间逐年减少,FEVl%预计值逐年升高,IgA、IgG、IgM逐年提高,IgE逐年下降.治疗组治疗1、2、3年症状疗效分别为56.6%、86.0%、93.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4%、13.7%、20.1% (P <0.01),且治疗组疗效逐年提升(P<0.01).两组治疗过程均未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结论 三伏三九贴敷对COPD疗效确切,且能改善肺功能、提高免疫力. 相似文献
16.
结合学科优势病种、专家经验和特色疗法,建设中医肺病重点学科古代文献数据库。通过对中医古籍中关于肺系疾病的文献整理,结合数据库和网络通讯技术,构建集文献书目管理、查询浏览和交流研究为一体的数据库系统平台。提高古代文献中肺系疾病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推动重点学科临床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心痛类症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针灸古籍中腧穴主治的计算机检索系统”,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25.0、IBM 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联、因子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黄帝内经》《中国简明针灸治疗学》等73本古籍中有效处方共394例。描述性分析提示,针灸治疗心痛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中脘、上脘、巨阙、大陵、内关;任脉、心包经、膀胱经是最常选取的经脉;特定穴方面,主要选取五输穴、募穴、原穴;高频穴对为中脘、上脘,巨阙、中脘,内关、大陵。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针灸治疗心痛的核心腧穴处方为中脘-上脘-巨阙;因子分析共提取出9个公因子组。结论: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一般选用心系经脉或相表里经脉腧穴,而对于因其他脏腑气机逆乱所致的心痛,一般选择针灸其原发脏腑或与其相表里脏腑经脉之腧穴;兼见其他脏腑症状者,取相关脏腑之经脉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8.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腰痛的使用特点。收集秦汉至清末的有关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并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共纳入针灸处方474条,涉及书籍72部,使用经穴103个,奇穴12个以及阿是穴,总频次1460次,前10位的腧穴为委中、肾俞、昆仑、申脉、足三里、涌泉、大肠俞、太冲、地机、下醪、次醪;前5位的腧穴配伍为委中-肾俞,委中-昆仑,委中-腰俞,肾俞-腰俞,委中-水沟;特定穴占总腧穴使用频次的70.14%,其中五输穴使用频次最高;腧穴主要遍布在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上,阳经使用率73.63%,下肢腧穴占总腧穴使用频次的56.23%。刺灸法中针刺占46.72%,艾灸占28.96%,针刺结合艾灸占20.02%,放血占4.31%。表明选穴方法以循经取穴为主,结合局部取穴的特点,首选阳经腧穴,腧穴主要分布在下肢,足太阳经腧穴配伍最为常用,特定穴为选穴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重视五输穴和下合穴。刺灸法以针刺为主,放血以委中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梳理慢性肾衰竭古籍文献的证治方药,同时对古籍研究方法进行初步探索。方法:通过初定中医病名,对条文进行分类,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与慢性肾衰竭相关度较高的条文进行归纳总结,对慢性肾衰竭证治方药进行梳理。结果:慢性肾衰竭古代治则以补益肾元,调治五脏;辨阴阳气血虚实为主。治法主要有通腑泄浊法,泄肺生水,燥脾升精,温膀胱化气或滋膀胱泄热法和苦寒复咸寒法。治疗方药中通腑泄浊方药和滋肾类方药较多。结论:慢性肾衰竭古代方药仍有大部分未在临床应用或研究,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优势有待进一步挖掘,古籍研究的方法仍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针灸歌赋中"心病"治疗的用穴规律。方法:选择治疗疾病相关的17首针灸歌赋,建立了"临床治疗相关的针灸歌赋数据库",以"心"为检索词,利用"疾病名称"字段进行数据检索,根据检索所得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在针灸治疗相关的歌赋中,与"心病"治疗相关的歌赋12首,涉及处方26张,去其重复,共有处方22张,涉及穴位24个(34穴次,包括一个经外奇穴),涉及经脉11条,涉及病证名称主要有心痛、心胸热、肾气冲心、心悸、心痛翻胃、心胆虚、烦心等。结论:针灸治疗"心病"的用穴,有循经取穴、远道取穴、阴经取穴为主的特点;通里、少海、大陵、少冲、劳宫、心俞、足三里组合应用,可作为治疗现代心脏病的基础取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