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久前,邻居李大嫂患了重感冒,中医在开写中成药处方之末,特地加了生姜与葱白两味药,此称 “药引”,嘱病人自备。谁知被视为点缀之品未予理会,以致影响疗效。 为何要用“药引”?祖国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网络全身,通达表里,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筋骨皮毛,使内外表里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故“药引”犹如导游,将诸药引向一定的经络脏腑,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往在汤药方中添加“药引”已  相似文献   

2.
“药引”又叫“引药”,扰如导游,将诸药引向一定的经络脏腑,进行针对性冶疗。它们不仅与汤剂配伍,更广泛地和成药相配伍应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788种中成药中,几乎每一种都记述了应配伍引药的内容和服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医对送药的汤水很讲究,用不同的汤水送服不同的中成药,可大大提高药物的疗效。祖国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网络全身,通达表里,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筋骨皮毛,使内外表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中药组方中的“药引”犹如导游,将诸药引向一定的经络脏腑,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在汤药方中添加“药引”已司空见惯,而在服用中成药时也可用药引。因为中成药虽然疗效确切,服用方便,但其组方已经固定,不能像汤药那样随症加减药物。然而,若能辨证地选用药引,不仅可以引药归经、增强疗效,还能矫味,减少毒副作用。中成药的这…  相似文献   

4.
<正> 在传统中成药的服用上,药引占有重要地位。而现在,中成药多用白开水送服,强调用药引送服的中成药大为减少。本文单就药引对加强成药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主要结合《本草纲目》等援引记载的部分成药及服法作一番讨论。  相似文献   

5.
中药引经药作用初探青海省第四建筑公司职工医院张恩英在中药复方结构中。有君臣佐使之分,其中使药包括引经报使药(即引经药)。引经药在方剂中的作用与实质,不仅是“引诸药直达病所”。主要是调节有病脏腑阴阳,经络气机的功能,以利诸药更好发挥与增强疗效。1引经药...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为杂病专著,全书用方177首,用药147种,其中食用药物30余种。仲景制方,注重食疗法,善于把药物与食物共同组方,协同作用,相辅相成,以期更好地治疗疾病。这对后世食疗法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兹就《金匮要略》食疗法探讨如下。1食助药力 仲景在治疗疾病时,善于以食物协助药物发挥效力,既能治愈疾病,又不损伤脾胃。如桂枝汤煎服法:“右五味, 咀,以水七升,去滓,适寒温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复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止后服”。桂枝汤调…  相似文献   

7.
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载药1892种,共分16部,60大类。第6部为谷部,收录药物75种,其中有以15种注明是李时珍新增药物。为了进一步整理这些药物,笔者对其出处进行了初步考释。1 稗(bai) 稗为禾本科植物的根和苗(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李时珍在该药释名项下曰:“稗乃禾之卑贱者,故字从卑”。关于种的出处,李氏在该药集解项下引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曰:“稗有二种:一种黄白色,一种紫黑色”。可见,该药早在唐代《本草拾遗》中已有记载,并非首…  相似文献   

8.
“猪肤汤方”文曰:“猪肤一斤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全国西医学习中医普及教材《伤寒论》(1978年版)解作:“猪肤一斤(60)克,白蜜一升(30)克,白粉五合(米粉15克)。熬成膏状,每服一匙,日服三~四次  相似文献   

9.
药引子     
药引子一般写在正方的右下边,别具一格,令人注目,殊不知引即引经之意,有“先驱“或“报使“的作用,犹如向导,能引导诸药直达病所而有直接的治疗作用.药引子可分两类:一是药物药引,二是食物药引.药物药引也称为引经药,食物药引也称为“汤药佐料“.……  相似文献   

10.
中医处方末尾常有“另加生姜三片引”的字样。这里的生姜就是作为“药引”的。古代“药引”主要是起到“引药归经”的作用。后世有所发展,使“药引”的作用渐渐丰富。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点:(1)增加处方的药理作用:如辛温解表方中加“生姜”是增加其解表作用;清暑剂中加鲜荷叶是增强其清暑的效果。其它如清热药中加竹叶卷心,滋补药中加大枣,止咳药中加枇杷叶等。(2)对处方中某些药起制约作用:如南星、半夏生用时加生姜为引,是以生姜制约两药的毒性。(3)吸着作用:有些有毒药物内服时所需剂量很少,为了便于控制,免生意外,常用一种“药引”同煎,…  相似文献   

11.
鼻腔给药和直肠给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兹探讨如下 :1 鼻腔给药 鼻腔给药是指在鼻腔内使用药物制剂 ,以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统称鼻腔给药系统 (Nasaldrugdeliverysystem)。鼻腔给药作为给药途径早已被应用 ,主要用于局部治疗。其中 ,在中医药中 ,鼻腔给药以治疗全身疾病早有记载。东汉时代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 ,用“蘸捣汁 ,灌鼻中”治“卒死”起到开窍回苏的作用 ,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有用“瓜蒂赤豆散”吹鼻治疗急性黄疸的记载。清代吴师机的《理瀹骈文》则将鼻药疗法…  相似文献   

12.
方剂学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伤寒论》作为中医方剂之祖,其中记载方剂大部分为汤剂,汤剂的特点在于其服用后药效发挥迅速、可随证加减,但也因其不便携带、无法批量生产,促使了成药的诞生。成药购买简单、服用方便。我国现存古代成药典籍有成书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元代的《御药院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自成书以来,历经900余年盛行不衰,但因历史原因,《御药院方》成书后未能广泛流行,现代对其方剂研究多数在于洗面药门,其文献价值与临床价值被忽略。  相似文献   

13.
朝鲜腊药考     
“腊药”是朝鲜朝宫廷专用的成药.腊药与一般成药有所不同.朝鲜王朝设内医院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王室贵族的医疗保健,每年腊月,特别由内医院精心制造,主要用于危重病症抢救的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常备成药.因这些成药多半含有各种非国产稀贵名药,如龙脑、犀角、乳香、没药、牛黄、麝  相似文献   

14.
眼针疗法的理论根据是经络学说。十二经脉除肺、肾、心包、脾以外有八条经脉以眼为集散之地。然而,经络有表里关系,因此十二经脉直接、间接都与眼有密切关系。《内经》也有很多条文提到经络与眼的关系,例如:“五脏六腑三百六十五络皆上通于目……”之类不胜枚举。但通过看眼察病而诊断病情是后汉名医华佗首先提出来的,谓之“观眼识病”。  相似文献   

15.
试论药对的概念及其配伍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对是中医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临床应用较多,但它的概念及其配伍理论在文献中却少见明确、统一的论述。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1药对的概念药对在《内经》中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半夏秫米汤中,初见雏形,在《伤寒杂病论》诸经方中已有典型应用。继之以药对命名的古代文献层出不穷(如《雷公药对》、徐之才《药对》等)。到了近代,医家关于药对的论著日渐增多,较有影响的有:吕景山《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陈维礼等的《药对论》,胥庆华《中药药对大全》等。然而,关于药对概念的表述却略嫌模糊,缺乏统一的认识,现列举如下:祝谌予《施今墨对药…  相似文献   

16.
药引应用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引是指方剂中以引导诸药直达病所及其他使之更好发挥治疗效果或消除某些副作用的药物,它是在中医方剂配伍原则及中药归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古人对药引的应用十分重视。尤在泾谓:“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医学读书记》)张睿也说:“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  相似文献   

17.
览《伤寒论》方,见部分汤剂有剩余药量。由于它关系古方的实际剂量及运用,兹试析如下: 一、剩余药量的定义 桂枝汤方后注云:“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病人一服后果若获效,当须停药,则所剩三分之二药汁,便是剩余药量。该注接着又说:“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所谓病  相似文献   

18.
《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由于六经病证是在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的基础上发生的,不但以相应的经络脏腑为病变场所,而且往往表现为相应经络脏腑的气机升降出入障碍,因此,恢复其正常秩序,亦属《伤寒论》重要治疗法则之一。本文从脾胃为清浊升降之枢,少阳为表里出入之枢、厥阴为阴阳交接之枢立论,对原著中的调理气机法略陈管见。谬误之处,恳  相似文献   

19.
经络理论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理论基础《灵枢·海论》曰 :“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支节” ,说明人体的经络是沟通脏腑和体表的通路。《素问·调经论》也说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 ,以行其气血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成。”强调了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及经脉的重要性。《灵枢·经脉》中则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 ,这不仅强调了脏腑经络的相关性 ,也为脏腑表里相关理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为诊断疾病提供了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又云 :“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以上这些都说明了经络及经络上的腧穴与五…  相似文献   

20.
梳理中药引经药的种类,以使读者更能了解不同中药引经药的功效,并能灵活运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典籍,归纳对中药引经药的认识和应用,并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