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大肠腺瘤是大肠癌前病变,而复发的腺瘤比原发腺瘤具有更高的癌变危险性.我们自1999年4月~2003年5月对102例大肠腺瘤复发患者进行内镜下综合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28例儿童大肠息肉特点及内镜下治疗黄华,李世良,张四代,沈玲波我院自1988年至1994年行纤维结肠镜检2969人次,发现大肠息肉369例,其中14岁以下儿童28例,占总检人数的0.94%。对20例儿童息肉用成人纤结镜进行高频电切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 相似文献
3.
我院2008—05/2009—05采用电子结肠镜热极治疗大肠息肉56例(63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内镜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该院行结肠镜检查的8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性别、年龄、经济收入、职业、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史、饮酒史、体质指数(BMI)、息肉数量、息肉位置、腺瘤类型、直径大小、腺瘤基底部、不典型增生、治疗方式、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高三酰甘油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分析这些可疑危险因素与复发的关系,筛选复发相关因素。结果年龄、经济收入、职业、吸烟、饮酒、幽门螺杆菌感染、息肉数目、腺瘤类型、直径大小、腺瘤基底部、不典型增生、治疗方式、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内镜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患者具有越多上述因素,复发的可能性就越大,对高危人群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病人的临床资料建立一种易于实施的评分系统,对垂体腺瘤的复发做出预测。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垂体腺瘤病人作建模组,均接受经鼻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平均随访时间大于1年。对可能引起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行统计学分析,依据已证相关特征建立评分系统,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该评分系统预测复发的能力,根据约登指数分析出评分临界值,另随访同期该院36例同种疾病病人作验证组,佐证评分系统的预测效能。结果 最终被纳入建模组病人157例。建模组中,28例(17.8%)的病人在>12个月的随访中出现复发;复发的可能性可通过Ki-67指数、改进后Knosp分级、大小及肿瘤残余进行预测(均P<0.05);垂体腺瘤评分系统在预测肿瘤复发方面显示出良好的预测能力[AUC=0.92,95%CI:(0.85,0.98)],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752,提示最佳预测临界分数为3分,当评分≥3分时,肿瘤复发可能性高;验证组评分≥3分有7例,复发4例,评分<3分有29例,复发1例(P=0.002);评分系统作为预测指标,准...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电凝切除大肠息肉385例分析厦门市第一医院内窥镜室李宝玉蒋丽娟张梅1991年1月~1995年12月,我们采用日本产Olympus纤维结肠镜共检查2864例,检出各种息肉385例,检出率为13.4%。均于内镜下行息肉摘除术,未发生意外及并发症,获...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APC)基因在乳腺癌中的甲基化状态及其mRNA表达水平,探讨APC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检测17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 NBT),27例乳腺普通型导管增生( UDH),13例乳腺非典型导管增生( ADH),20例乳腺原位导管癌( DCIS)及4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IDC)标本中APC基因的甲基化率,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QPCR)检测26例IDC中APC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析APC基因甲基化对其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ADH、DCIS及IDC标本APC甲基化率高于NBT及UDH标本(P<0.05);IDC标本APC甲基化水平高于ADH与DCIS标本(P<0.05),APC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低于NBT标本(P<0.05);APC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与APC基因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r=-0.0469, P<0.05)。 IDC中APC基因甲基化状态与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结论 APC基因启动子区异常高甲基化及其导致的mRNA表达下调在乳腺癌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黑斑胃肠道息肉综合征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黑斑胃肠道息肉综合征 (PJS)黏膜黑斑及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方法及预防息肉癌变措施。方法 ①对黏膜黑斑采用CO2 激光治疗 ,治疗输出功率 15~ 2 0W ,分 3~ 4次治疗完毕 ;②胃、十二指肠和结肠息肉用内镜分次进行激光治疗 ;③对小肠息肉患者预防肠梗阻的治疗 ,应先做气钡双重造影X线检查 ,对直径 >2cm并有多枚息肉时应手术治疗 ,摘除息肉采用肠管小切口多点位方法 ;④结肠息肉多而体积大者应做全结肠切除术。结果 ①黏膜黑斑经激光治疗 95 %黑斑可以清除 ;②采用肠管小切口多点位摘除息肉一般不发生肠管狭窄并可避免短肠综合征发生 ;③结肠息肉需彻底治疗并每年复查治疗 1次。结论 清除黏膜黑斑可以解除患者沉重心理负担 ;肠管小切口多点位摘除术可以避免肠管切除过多发现短肠综合征而引起的消化及吸收不良 ;积极彻底治疗结肠息肉并每年复查治疗 1次是预防结肠息肉癌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息肉的清除是防止大肠息肉癌变的关键,我院在2006年7月~2007年7月采用射频治疗大肠息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切除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内镜超声检查(EUS)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内镜检查过程中发现的SMT,作EUS检查确认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病灶,以高频电切除治疗。结果包括食管肿瘤21例,胃窦肿瘤8例,胃角肿瘤1例,胃体肿瘤3例,胃底肿瘤3例,十二指肠球部肿瘤2例在内,共有38例SMT均在内镜下完全切除,过程顺利,无一例并发症出现。结论内镜下切除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不仅能治疗,而且还可获得组织学诊断。内镜超声检查对于SMT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侵袭性垂体腺瘤45例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预后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确诊为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特点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并随访其术后综合治疗及复发情况。结果 45例患者中术后复发13例,复发率为28.89%。32例术后进行综合治疗,复发2例,复发率为6.25%;13例术后未进行综合治疗,复发11例,复发率为84.6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未进行综合治疗的复发率明显高于术后进行综合性治疗患者。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有较高侵袭性和复发倾向,其预后与是否进行肿瘤的综合治疗及肿瘤的侵袭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消化道息肉临床发病率高,其中肿瘤性息肉(例如腺瘤性息肉)可发生癌变,被视为癌前病变,故主张及早切除。如何对其实施有效的治疗已引起广泛重视。目前内镜治疗胃肠息肉方法有高频电凝切除、激光凝固、微波凝固、酒精注射法等。我们医院自2003年以来,采用内镜下氩气刀治疗息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刘云霄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35(11):963-966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进展与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蛋白表达及DNA倍体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二步法检测APC的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FCM)进行DNA含量测定,分析APC表达和DNA倍体异常与腺瘤恶性程度的关系。结果①APC在正常黏膜、腺瘤、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1.8%、41.4%、23.5%,正常黏膜组APC阳性率高于腺瘤及腺癌组(P<0.05),腺瘤与腺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级腺瘤组APC阳性率分别为61.1%、40.8%、20.0%、18.8%,轻度非典型增生腺瘤组APC阳性率高于重度非典型增生及腺瘤癌变组(P<0.05)。②在正常黏膜、腺瘤、腺癌中异倍体率分别为0、42%、77%,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级腺瘤组异倍体率分别为0、25%、70%、75%,重度非典型增生、癌变腺瘤组异倍体率均高于轻度非典型增生腺瘤组(P<0.05)。结论①APC在腺瘤、腺癌中的表达低于正常黏膜,APC的表达随着腺瘤非典型增生程度加重,有下降趋势。轻度非典型增生腺瘤APC阳性率高于重度非典型增生、癌变腺瘤。②正常黏膜→腺瘤→腺癌,异倍体率逐渐增加,且随着非典型增生程度加重,恶性度逐渐升高。③异倍体腺瘤APC表达低于二倍体腺瘤。提示DNA倍体异常、APC蛋白表达异常共同参与了结直肠腺瘤的进展。DNA倍体分析,结合APC蛋白表达检测可能作为临床判断腺瘤恶性程度、估价临床预后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3年10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检查发现的315例患者,共行411次大肠息肉切除及镜下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对于山田分型Ⅰ型Ⅲ型,<0.5 cm的143枚行氩气刀或热活检钳治疗;山田分型Ⅰ型Ⅲ型,<0.5 cm的143枚行氩气刀或热活检钳治疗;山田分型Ⅰ型Ⅲ型,大小0.5Ⅲ型,大小0.52.0 cm的36枚,行黏膜下注射后高频电切除术;山田分型Ⅱ型2.0 cm的36枚,行黏膜下注射后高频电切除术;山田分型Ⅱ型Ⅳ型232枚,可直接高频电切或先以尼龙绳圈套处理粗大的蒂部后再行高频电切除术。结果 411次切除病例中,手术出血16例,穿孔0例,感染0例,死亡0例。结论大肠息肉的内镜下治疗,根据息肉分型、大小、基底宽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切除,使得镜下治疗安全有效,病灶切除完整,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手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大肠息肉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治疗的814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息肉的不同大小和形态,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结果 814例患者的2645枚息肉均成功切除,活检钳钳除492枚,高频电切除1085枚,氩离子凝固术460枚,内镜下黏膜切除术553枚,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切除24枚,钛夹钳夹联合高频电切除6枚,分片切除术8枚,内镜黏膜下剥离术17枚。2352枚息肉行病理检查,腺瘤性息肉1579枚,错构瘤性息肉7枚,炎症性息肉574枚,增生性息肉191枚,息肉癌变2枚,再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出血14例,无1例发生穿孔。结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能在有效切除息肉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本院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262例大肠息肉行内镜下高频电摘除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