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疆锡伯族舌运动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对锡伯族舌运动类型进行研究,为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资料。方法:调查前先向被调查者演示各种舌运动类型,并嘱其练习然后进行调查。结果:得出了舌运动的类型的统计结果:卷舌与非卷舌、翻舌与非卷舌群体中其他舌运动类型的出现率。结论:新疆锡伯族卷舌与非卷舌基因与翻、叠、尖三种舌运动类型基因间分别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翻舌基因分别与叠、尖舌基因间均不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2.
粤西汉族舌运动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粤西汉族舌运动类型进行研究,为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资料。方法调查前先向被调查者演示卷舌、翻舌、叠舌、尖舌等各种舌运动类型,并嘱其练习然后进行统计调查。结果经统计分析获得了粤西汉族各类舌运动的类型的比例,卷舌与非卷舌、翻舌与非卷舌群体中其他舌运动类型的出现率。结论粤西汉族卷舌与非卷舌基因与翻、叠、尖三种舌运动类型基因间分别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翻舌基因分别与叠、尖舌基因间均不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3.
满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辽宁满族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5种舌运动类型的分布情况,为人类学群体遗传学积累资料。方法在辽宁抚顺清原县调查了401例(男197例,女204例),所得数据录入SSPS13.0软件包,进行频数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学处理。结果满族的尖舌、卷舌、叠舌、翻舌、三叶舌率分别是54.9%、52.4%、46.4%、19.5%、9.7%,除满族的叠舌和尖舌率男女性别间有明显差异外,其余舌运动类型无性别差异。结论与我国其他民族相比,辽宁满族卷舌、翻舌、尖舌、三叶舌出现率较低,叠舌出现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辽宁锡伯族和汉族卷舌和叠舌两种舌运动类型进行研究,为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资料。方法调查前先向被调查者演示卷舌和叠舌运动,并嘱其练习然后进行调查。结果辽宁锡伯族和汉族卷舌出现率分别为71.88%和66.01%,叠舌出现率分别为13.94%和3.2%。结论两民族两种舌运动类型出现率性别间无显著差异;与其他群体相比较,辽宁锡伯族的叠舌出现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黄婷  李欣  兰蕙  温有锋 《解剖学报》2022,53(6):802-807
目的 对新疆哈萨克族舌运动类型进行研究,探讨各项舌运动类型间相互关系,为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积累资料。方法 对新疆塔城地区405例(男为178例,女为227例)哈萨克族人进行舌运动类型的调查,利用卡方检验、u检验和聚类分析探讨哈萨克族舌运动特点以及同其他民族舌运动联系。采用广义多因素降维法(GMDR)分析和Logistics回归分析法分析各项舌运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新疆哈萨克族卷舌、叠舌、翻舌、尖舌出现率分别为73.08%、41.97%、18.02%、66.91%,4项舌运动性别间出现率无差异。与我国其他民族的舌运动类型相比,卷舌、尖舌出现率属于中等水平,叠舌出现率较高,翻舌出现率较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新疆哈萨克族的舌运动类型与辽宁锦州汉族最为接近。GMDR分析结果显示,4种舌运动中,卷舌与叠舌,叠舌与卷舌和尖舌,翻舌与尖舌、卷舌和叠舌,以及尖舌与叠舌之间存在交互作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卷舌与叠舌、尖舌与叠舌、叠舌与尖舌和卷舌存在相关性。结论 新疆哈萨克族4项舌运动类型与国内族群舌运动相比,叠舌运动能力较强,翻舌运动能力较弱,卷舌和尖舌运动能力一般,其中卷舌与叠舌、...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辽宁锡伯族人群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5项舌运动类型特点,探讨锡伯族人群与其他族群的亲缘关系,为研究锡伯族群体遗传学积累资料。方法 :对辽宁沈阳新城子区234例(男为120例,女为114例)锡伯族学生5项舌运动类型进行研究。采用类间平均连锁法,对14个族群进行聚类分析,探讨族群间亲缘关系。结果 :辽宁锡伯族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运动类型出现率分别为96.58%、32.05%、51.28%、73.08%、3.84%,5项舌运动类型出现率性别间无差异。卷舌分别与翻舌、叠舌和尖舌,翻舌分别与叠舌和三叶舌,叠舌分别与尖舌和三叶舌基因间存在基因相互的关系。舌运动类型与国内民族比较,卷舌、翻舌、叠舌、尖舌构成比处于较高水平,三叶舌构成比处于较低水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辽宁锡伯族的舌运动类型出现率与锦州汉族最为接近。结论 :辽宁锡伯族5项舌运动类型与国内族群舌运动相比,卷舌、翻舌、叠舌运动、尖舌类型运动能力较强,三叶舌类型运动能力比较弱,辽宁锡伯族与锦州汉族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南方汉族体重的差异。方法 2009年~2013年在中国50个地区测量了26 954例(乡村成人16 503例,城市成人10 451例)汉族成年人的体重值,比较中国北方、南方汉族体重的差异。 结果 u 检验显示,北方汉族[乡村男性为 (66.3±10.7) kg,城市男性为(70.9±11.0)kg,乡村女性为(58.4±9.6)kg,城市女性为(59.5±9.2) kg]体重均大于南方汉族[乡村男性为 (62.6±10.1)kg,城市男性为(65.7±10.1) kg,乡村女性为(53.6±8.4) kg,城市女性为 (55.4±8.6 )kg ](P<0.01)。 结论 北方汉族男性身材较高,腹围较大、背部皮下脂肪较厚是其体重重于南方汉族男性的原因。北方汉族女性的身高、上肢骨宽度、腹部和胸部的围度、四肢与躯干的皮下脂肪大于南方汉族,是其体重重于南方汉族女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浙江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 方法 对浙江省诸暨市439例(男195,女244)汉族人群的扣手、利手、叠臂、叠腿、利足、起步类型、优势眼等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浙江地区汉族人群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结果 浙江地区汉族除扣手和起步类型的出现率L型高于R型外,其余5项出现率均R型高于L型;浙江地区汉族叠腿出现率存在性别间差异,其他6项均无性别间差异;与其他8个地区汉族人群比较,浙江地区汉族不对称行为特征出现率与贵州汉族差异极显著,与其他7个地区汉族差异相对较小;与其他13个少数民族比较,浙江地区汉族与布依族、彝族、苗族、侗族、黎族等南亚族群差异较大,与其他8个北亚族群差异较小;浙江汉族扣手和叠腿、扣手和利足、利手和叠腿、利手和利足、利手和起步类型、叠腿和利足、叠腿和起步类型、利足和起步类型、利足和优势眼存在相关性。结论 浙江地区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与回族和朝鲜族最为相近,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汉族与蒙古族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国内外学者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人格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显示 :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 ,不当的教养方式易使子女罹患神经症或形成不良的性格[1- 4] 。本研究采用已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问卷 (EMBU) ,对汉族和蒙古族大学生进行测查 ,以期对汉族和蒙古族大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的异同及特点进行探讨 ,并进一步确认影响父母养育方式的某些相关因素。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两所大学 2 0 0 1年新生 32 8人。其中汉族学生 178人 ,蒙古族学生 15 0人。获得有效问卷 2 95份 ,其中汉族学生 16 1人…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地区汉族成人体型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了解内蒙古地区汉族成年人体型。方法:运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内蒙古汉族的体型进行研究。结果:男性平均体型值为3.6-4.8-2.1,属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6-4.3-1.6,属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30岁以前男性体型以均衡的中胚层体型为主。30岁以后转变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且随年龄增长变化不大。女性随年龄增长内中因子值增加,外因子值下降,体型愈来愈偏内胚层体型。结论:各年龄段的男女平均体型均有显著性差异。与国内其他5个少数民族的资料相比。除回族差异显著外,其余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215名河北汉族卷舌者的指纹组合及频率进行了分析,并与85名翻舌者的指纹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卷舌组的At纹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2.
陈晓燕  喻志坚  陈秀虎 《解剖学研究》2007,29(3):209-211,216
目的了解汉族指节纹的形态特点。方法粉笔—碳素墨水—透明胶带法采集指节纹,放大镜下鉴定纹型,调查分析了17~21岁广东地区420例(男210人,女210人)汉族的指节纹。结果汉族指节纹以钩型(39.98%)最多;其次是弓型(20.97%)和直线型(15.07%)。分析了纹型在各指分布特点,比较了不同民族和不同人种间的差异,并对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结论指节纹是皮纹学的有效参数,对深入进行体质人类学和医学遗传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造影分析蒙古族和汉族股动脉分叉位置差异,为今后蒙古族和汉族患者行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提供可靠的解剖依据。方法540例经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的患者,其中蒙古族患者270例(部分来自蒙古国)(蒙古族组),汉族270例(汉族组)。蒙古族组男性201例,女性69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2.4岁。汉族组男性198例,女性72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3.1岁。术中常规行股动脉造影。以股骨头和耻骨联合为参照,透视下在股骨头上缘和耻骨联合中点之间做一连线,再沿股骨头下缘、股骨头中心做两条平行线,由上到下将腹股沟部分为A、B1、B2、C共4个区,对常规穿刺股动脉位置行造影评价,并对因穿刺位置引起的相关并发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蒙古族患者股动脉分叉位于A、B1、B2、C区分别为5.1%、29.4%、44.3%和21.2%;汉族患者股动脉分叉位于A、B1、B2、C区分别为1.2%、26.3%、32.7%和39.8%,两组患者股动脉分叉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因股动脉穿刺导致的相关并发症分别为11.1%和2.2%(P<0.01)。结论蒙古族患者股动脉分叉位置较汉族患者股动脉分叉位置普遍偏高,股总动脉在股骨头中点以上区域分叉分别为73.7%和59.0%。在股骨头中点以下区穿刺股动脉蒙古族患者易出现与穿刺相关的并发症,所以对蒙古族患者行经股动脉径路介入时应在股骨头中点以上穿刺。  相似文献   

14.
广东汉族的指纹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晓燕  邱捷 《解剖学研究》2006,28(4):288-292
目的为了给体质人类学和临床医学提供基础皮纹学参数。方法印泥法采集指纹,放大镜和体视显微镜下鉴定计数。结果报道了广东地区18~21岁314例(男155人,女159人)汉族大学生的指纹参数正常值。调查和计算了指纹类型、指纹指数、指纹组合、各型指纹在各指的递减顺序和指嵴纹计数等项参数,指纹各型频率是L>W>A,其中Ws男>女(P<0.01),Wd和A女>男(P<0.01),而L则无明显性差异(P>0.05)。与其他汉族群体进行了比较,显示有不少统计学差异,在民族和人种间进行比较,显示广东汉族与其他蒙古人种(如日本人)有小的差异,而与高加索人种和尼格罗人种有极大差异。本文还对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结论广东汉族有自己的皮纹特点,又显示蒙古人种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