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我们子1977~81年用SK~SD 各2.5u/0.1ml,PHA66.7μg/0.1ml 皮试检测正常人543名,HBsAg携带者383例,各型病毒性肝炎679例。其结果:(1)HBsAg 携带者及各型肝炎患者,经统计学处理,除K~SD 皮试在急肝恢复期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型肝炎与正常人相比均有明显差异。(2)急性肝炎患者随着病情好转进入恢复期,两种皮试多数呈阳性,少数为低阳或弱阳者,往往提示病程迁延或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大量资料证明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炎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作为一种重要指标已用于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笔者等对68例各型肝炎患者进行了肝穿刺抽吸组织中HBsAg和庚型肝炎病毒(HGV)的定位检查,对病理组织学与  相似文献   

3.
庚型肝炎病毒(HGV)是一种新型肝炎病毒,我们观察了391例患者,62例供血员和32例正常人,现将结果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检测对象:包括急性甲型肝炎23例,慢性乙型肝炎63例,慢性丙型肝炎60例,肝硬化41例,肝细胞癌32例,急性输血后肝炎19例,因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39例,白血病12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55例,无症状HCV感染者47例(抗HCV-IgG阳性,ALT正常者),共391例,其中男198例,女193例。正常对照组94例,男38例,女56例,其中32例为健康体检者,62例供血员。二、试验方法:HAV-Igwr、HBVu,HCV-IgG试剂盒均…  相似文献   

4.
抗结核药物性肝炎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炎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相关性,了解HBsAg阳性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观察81例抗结核药物性肝炎及其中14例急性、亚急性暴发型肝炎患者中HBsAg阳性率,比较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两组抗结核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在结核病化学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患者,HBsAg阳性者占48%(39/81);急性、亚急性暴发型肝炎患者中,HBsAg阳性者占64%(9/14)。肝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比较,HBsAg阳性组明显低于阴性组。结论HBV感染或携带者肝脏更易受到抗结核药物的损害,甚至可引发致死性肝衰竭。  相似文献   

5.
戊型肝炎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思柏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194-195
目的:探讨收治的68例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收治的68例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68例患者中,ALT恢复正常的时间平均2-6周,TBiL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平均2-9周,60岁以上患者恢复至正常的时间较青壮年时间长,4-9周。依据疗效判断标准,有缓解60例,5例合并HBsAg阳性者中,4例慢性肝损害,1例发展成肝炎肝硬化。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戊型肝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认识是早期诊断戊型肝炎的关键,同时采取综合治疗以及预防重型肝炎的发生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4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和40例正常人血清MIF水平进行测定,并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MI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且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MIF水平与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呈正相关(r=0.76,P<0.05),与总胆红素亦呈正相关(r=0.68,P<0.05)。结论 MIF参与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肝损伤过程,可作为病情评估的重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7.
自拟乙肝1号汤剂属家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剂,作者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临床疗效明显。现总结2000~2002年门诊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2个疗程患者30例资料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0例患者全部为门诊患者,男11例,女13例,男女之比1∶0.846。年龄最大39岁,最小16岁,平均27岁。本组患者诊断标准:①HBsAg( )、HBeAg( )、HB-cAb( );HBV-DNA定量( );②ALT、AST、TBIL均在正常范围内;③无典型的肝炎症状,无肝病面容,无肝掌,无蜘蛛痣;④B超检查:肝脾无肿大,门静脉内径、胆囊壁正常;⑤既往无肝炎发作活动病史。1.2药物…  相似文献   

8.
我们于1995年9月~1996年5月检测了14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转铁蛋白(Tf)、α_2-巨球蛋白(α_2-M)的含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方法1.1 正常对照组:120例血清标本采自肝功能正常、HBsAg阴性的献血员。1.2 病毒性肝炎组:140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1)急性肝炎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7~50岁,平均34岁。HBsAg阳性19例。(2)慢性肝炎68例,男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肝炎病人和健康人群HBV感染三项标志检测结果的分析。抗HBc、HBsAg的和抗HBs分别用ELISA、R-PHA和PHA检测。肝炎病人是从住院确诊为肝炎的患者中随机抽样,共检测98例:其中男性87例,女性11例;年龄17~64岁。健康人群共检测333名(男性290名,女性43名);年龄18~42岁。98例肝炎病人的抗HBc、ABsAg和抗HBs阳性数分别为70、59和23例,阳性率为71.4%、60.2%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PT、APTT、TT)和血小板参数(PLT、MPV)在肝炎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50例正常人与35例乙肝后肝硬化、21例丙肝后肝硬化、44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PT、APTT、TT、PLT、MPV。结果肝硬化组PT、APTT、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丙肝后肝硬化患者PLT比酒精性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明显减少(P〈0.01和P〈0.05)。肝炎后肝硬化患者MPV低于正常组(P〈0.05),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PV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可作为衡量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而肝炎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PV变化的不一致,能反映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一组病毒性肝炎流行的临床特点。共有肝炎病人253例,无症状 HBSAg 携带者26例,起病常隐匿,病情较轻,慢性迁延性肝炎139例,占肝炎总数的54.94%,隐匿型肝炎92例,占总病例数的35.73%。病程迁延,经2年零2月随访,在资料完整的121例各型肝炎中,治愈74例,治愈率仅为61.5%。首乌、黄柏等中药及麻疹疫苗治疗对 HBsAg 阴转无明显效果。30例血清 HBsAg 阳性病人及无症状HBsAg 携带者经2年零2月复查,血清 HBsAg滴度下降9例,无1例消失。本组病例病情轻及血清中 HBsAg 不易消失,持续阳性时间较久的特点,支持肝炎免疫病理学说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酶法分析技术对347例肝病患者和167例肝功能正常的健康人进行血清总胆汁酸(TBA)检测。结果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汁酸(TAB)测定结果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度与正常人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可作为肝病诊断、鉴别诊断以及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HBsAg 阳性肝炎病人的HBsAg 能否阴转与预后关系密切。急性肝炎病人HBsAg 持续存在超过6个月者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HBsAg 持续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平均3.6年期间约有15%发展为肝细胞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10~16年可能演变为肝细胞癌。为了解影响HBsAg 阴转的临床、生化及免疫学因素,对近5年住院的234例HBsAg 阳性肝炎病人进行分析如下。一、一般资料:肝炎诊断和分型按1978年全国肝炎学术会议制订标准,部分病例经肝活检证实。计急性黄疸型肝炎(AIH)48例,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AH)49例,慢性迁延型肝炎(CPH)及慢性活动型肝炎  相似文献   

14.
108例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对108例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西药致肝损害70例(64.8%),中药致肝损害38例(35.2%);HBsAg阳性36例,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16例,占43.9%,重症肝炎6例,占16.7%,死亡2例,占6.5%,HBsAg阴性72例,其中急性黄疸性肝炎18例,占25.0%,重症肝炎2例,占2.8%,无死亡病例。结论影响药物性肝炎的预后因素有药物种类、联合用药、患者自身健康状况等。  相似文献   

15.
我们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了40名正常人和94名肝炎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CRP)水平,并对其临床意义作初步分析。ICS~Ⅱ型免疫化学分析系统系美国Bec-kman 公司生产,CRP 抗血清和质控血清均由该公司配套供应。结果测定结果见附表。40名正常人血清CRP 含量按百分位数法计算,求得90%正常值范围在1.0mg/dl 以下,95%正常值范围在1.25mg/dl 以下。各肝炎组血清CRP 升高率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其中超出正常(>1.25mg/dl)的百分率以重症肝炎为最高(100%),其余依次为慢活肝、肝硬化、急性肝炎、慢迁肝。慢迁肝升高  相似文献   

16.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和前白蛋白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在不同类型肝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17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及86例正常人的血清RBP、PA水平,用溴甲酚绿法检测血清白蛋白(ALB),并对其中48例急性肝炎患者作动态观察.结果 急性肝炎患者入院时血清RBP、PA明显下降,血清ALB下降不明显,治疗1个月后血清RBP、PA明显回升,而血清ALB明显下降;慢性肝炎患者血清RBP、PA、ALB偏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RBP、PA、ALB均下降.结论 血清RBP、PA可作为反映急性肝损害的敏感指标,优于血清ALB,对肝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 Blumberg等发现HBsAg以来,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有了进一步了解,现就HBV的感染标志的临床意义加以介绍。一、HBsAg检查:HBsAg系HBV感染的标志,在体内保存的时间可从几周到数年。血中检出HBsAg见于:肝炎的急性期;慢迁肝、慢活肝;肝炎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HBsAg携带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①乙型肝炎感染潜伏期HBsAg携带者;②慢性HBsAg携带者(HBsAg持续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的原发性肝癌(HCC)发病规律.方法 将稷山县人民医院近十年住院的82例HBV相关性HCC的临床资料分别从HBV-M、HBV DNA定量、肝功能、肝炎及肝硬化病史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者占HCC的41%(26/63),抗-HBe阳性者占HCc的65%(41/63);HBV相关的HCC中,90%(9/10)的患者HBV DNA定量正常或处于低复制状态;73%(60/82)的肝癌患者无肝炎或肝硬化病史,32%(26/82)的肝癌患者入院时肝功能正常.结论 HBV相关性HCC发病隐匿,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要定期检查,以便及早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α-L-岩藻糖苷酶(AFU)活性在各型肝脏疾病中的改变及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血清30例,慢性肝炎患者6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30例,肝癌患者血清30例,正常人血清30例。比较各组血清中AFU水平及分析血清AFU水平与ALT水平相关性。结果各疾病组AFU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各组血清AFU均与血清ALT呈正相关性,而在肝癌组中二者无相关性。结论提示血清AFU在肝癌中特异性较高,在其他肝脏疾病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清AFU和ALT在各型肝脏疾病中除肝癌外均呈较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红细胞能使用胆固醇及胞浆脂蛋白通过细胞膜相互交换,而肿瘤、高脂血症、肝炎等疾病能显著地影响红细胞中胆固醇的含量.笔者对108例正常人和55例恶性肿瘤、2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其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