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良完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的总体生存率已可达90%,长期无病生存率达80%。  相似文献   

2.
我国小儿恶性肿瘤中以白血病的发病率最高,其中80%以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常用的治疗是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是治疗儿童ALL的基本药物之一,其临床疗效已得到公认,它显著提高了患儿的无病生存率;并可降低髓外白血病的发生率。但L—ASP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且有的比较严重,直接关系到化疗能否继续进行和成功,甚至威胁到患儿生命。因此,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和认识L—ASP的毒副作用,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儿童ALL的治疗中显得非常重要。我们2004年10月-2006年9月使用L—ASP联合化疗30例ALL患儿,现就治疗所产生的毒副作用及其防治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卢莉敏 《海南医学》2003,14(12):87-88
目的 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主要副作用反应。方法 治疗前后观察体温变化,皮疹情况。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糖、血钙以及血、尿淀粉酶等改变。结果 ALL副作用以发热多,其次是过敏反应、呕吐、腹痛,但症状多较轻,未见神经毒性、肝肾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高糖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结论 L—Asp作为治疗ALL的主要药物,应用时只要注意饮食合理,极少出现危及生命的胰腺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中的毒副作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10月-2012年1月我院100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培门冬酶治疗,观察组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毒副作用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用药次数和住院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诱导化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均有较好疗效,但培门冬酶用药次数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需在临床应用时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60例初发ALL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含培门冬酶注射液的VDPAP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培门冬酶+泼尼松)诱导治疗,对照组采用含左旋门冬酰胺酶的VDLP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诱导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率、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93.3%、76.7%、86.7%,而对照组分别为90.0%、73.3%、83.3%,2组在完全缓解率、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效果显著,具有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相当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随着临床广泛应用,有过敏、急性胰腺炎、低蛋白血症致全身水肿、高血糖血症及出血等副反应的报道犤1,2犦。但对其静脉血栓形成及机理认识较少,国外报道的血栓形成率2.4%~11.5%犤3犦,国内有患儿使用L-Asp后次日发生脑血管栓塞的报道犤2犦。本文就12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在L-Asp使用前后血浆抗凝血系统的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蛋白C(PC)活性以及犤凝血犦因子Ⅰ(Fg)的检测结果,初步阐述L-Asp对抗凝系统的影响及静脉血栓形成机理。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培门冬酰胺酶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我市三甲某医院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观察组使用培门冬酰胺酶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用药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培门冬酰胺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化疗中均有显著疗效,但是培门冬酶酰胺酶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用药次数,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金彦宏 《大家健康》2014,(8):99-100
目的:探讨培门冬酰胺酶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我市三甲某医院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观察组使用培门冬酰胺酶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用药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培门冬酰胺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化疗中均有显著疗效,但是培门冬酶酰胺酶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用药次数,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和培门冬酶(PEG-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诱导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60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按诱导治疗中应用门冬酰胺酶剂型的不同分为L-Asp组和PEG-Asp组,每组30例。比较2组诱导治疗前后血生化(ALT、TBil、DBil、TP、ALb、BUN)、凝血功能(PT、APTT、Fbg、TT)和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和/或腹痛)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与诱导治疗前比较,诱导治疗后L-Asp组ALT值升高和TP、ALb、Fbg值降低(P<0.01),PEG-Asp组TBil、DBil、BUN、APTT值升高和TP、ALb和Fbg值降低(P<0.05或P<0.01)。诱导治疗后PEG-Asp组患儿ALb和Fbg值较L-Asp组患儿低、而DBil和APTT值较L-Asp组患儿高(P<0.05)。2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和平均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p和PEG-Asp在儿童ALL诱导治疗中对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均有影响,PEG-Asp对ALb、Fbg、DBil和APTT值的影响更显著,且可引起BUN值的升高。两者均有腹痛等胃肠道不良反应,但程度均较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所致的出凝血改变、相关原因及对策。方法前瞻性收集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应用L-asp的ALL患儿51例,1)分析应用L-asp前、中、后出凝血指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抗凝血酶(AT)变化,并比较不同化疗强度(高、标危方案)和不同化疗阶段(第1、2、3次应用)出凝血指标变化;2)分析出凝血变化与血小板、D-二聚体和肝损害的相关性;3)探讨预防性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纤维蛋白原的意义。结果51例患儿中,1)应用L-asp中、后期,Fib和AT值显著降低,但不同化疗强度和不同化疗阶段对L-asp中、后出凝血指标变化无明显影响。2)应用L-asp中、后期,血小板、D-二聚体、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肝脂肪变性与应用前相比无显著性改变。3)进行预防性补充输注的病人无血栓、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ALL患儿应用L-asp后Fib和AT显著下降;其改变与化疗强度、化疗阶段、凝血因子消耗及肝功能损伤无明显相关;预防性补充输注可能会减少血栓/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徐文龙 《当代医学》2021,27(6):113-115
目的 探讨抗生素序贯疗法在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中的应用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抗生素全程静脉治疗方法,研究组采用抗生素序贯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血液检查指标(PCT、白细...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2):115-118+122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72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患儿治疗的不同时间点,对其实施多参数流式细胞术跟踪监测,对不同微小残留病水平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预后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对72例患儿进行随访1个月~7年,其中存活51例(70.83%)、发生事件20例(27.78%)、死亡1例(1.38%),死亡患儿是由于在诱导治疗期间骨髓抑制感染性休克所导致;疾病复发15例(20.83%);随着对患儿的治疗,在最终存活的51例患儿中,通过对其监测,发现其微小残留病水平一直低于检测下限,且无事件发生。随着疾病治疗的持续,患儿微小残留病阳性率逐渐升高;患儿微小残留病水平中位数呈先降低后升高的现象;其中强化治疗前微小残留病阳性例数明显高于诱导治疗33 d、巩固治疗前和再诱导治疗前,微小残留病水平中位数明显高于诱导治疗33 d、巩固治疗前,而微小残留病中位数明显低于诱导治疗33 d、巩固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完全缓解的62例患儿中,有6例患儿的水平≥10~(-2),5例复发、1例死于感染;有12例患儿的水平在(1~10)10~(-3)之间,5例复发、且1例患儿由于并发症而出现死亡;微小残留病水平在(1~10)10~(-4)之间的患儿23例,有1例患儿出现病情复发现象。部分缓解患儿共5例,但有2例出现病情复发;在5例未缓解的患儿中,均诱导失败。微小残留病水平10~(-4)组和微小残留病水平10~(-4)~10~(-3)组完全缓解例数明显高于微小残留病水平≥10~(-2)组和微小残留病水平10~(-3)~1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进行微小残留病水平检测,可以评估患儿的早期治疗情况,对调整治疗策略、病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对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有急性喉炎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抗感染、对症、保持呼吸道通畅、补液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儿采用氧气驱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对照组患儿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无差异,但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气驱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喉炎患儿见效快、疗程短,可减少其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17.
    
张俊  汪德珍  周德军 《安徽医学》2011,32(6):746-749
目的通过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诊治、预后因素的回顾分析,总结临床经验,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990至2010年51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资料:符合FAB、部分符合FCM、MIC、MICM诊断,高危患者32/51例(62.7%)。采用诱导缓解方案VD(或M)D、VD(或M)LD、VD(或M)CAD,1例老年B-ALL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联合VP诱导,巩固治疗方案如: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含依托泊苷(VP16)、米托蒽醌(M)等方案;维持治疗采用巯基嘌呤(6 Mp)、MTX、强的松(Pred),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预防及治疗采用鞘内注射、全身化疗,5例ALL患者巩固治疗采用半身交替照射(HBI)1次,4例完全缓解后在外院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结果 36/51例(70.6%)获CR,全组中位随访时间2.2年。36例CR患者3年复发率66.7%,51例患者3年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29.4%和19.6%,5年总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17.6%和13.7%,10年无病生存(临床治愈)为3例5.9%,死亡主要原因为感染以及颅内出血。结论 ALL单纯化疗复发率高,应根据患者特点确定个体化治疗,Allo-HSCT和HBI对长期生存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111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表型与临床表现及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111例初治儿童ALL进行免疫分型,比较不同免疫表型ALL的临床表现、强的松反应、首次诱导缓解率、达到完全缓解(CR)的治疗时间和预后情况。结果本组ALL中B细胞型81例(73.0%),T细胞型16例(14.4%),B/T混合表达14例(12.6%),My+-ALL25例(22.5%),FAB分型与免疫分型无明显相关性;T—ALL患儿淋巴结、肝、脾明显肿大,纵隔肿块发生率及外周血WBC计数高于其它两型(P〈0.05),强的松反应敏感率、首次诱导CR率较低,达到CR的治疗时间长;B、T细胞型和BFF混合表达型ALL3年生存率分别为76.9%、75.0%和83.3%,三者无明显差异;My^+-ALL与My^--ALL的CR率、三年生存率、复发率亦无显著差异。结论单纯免疫分型对白血病疗效及预后所提供的信息有限,应结合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临床治疗反应等特点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9.
微波理疗在50例儿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微波理疗对儿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2011年1月~2011年6月治疗的50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按治疗方法分为微波治疗组28例(35耳)、对照组22例(31耳),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微波组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6%,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对儿童急性中耳炎进行微波治疗,能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治疗小儿急性阑尾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健 《西部医学》2012,24(6):1143-1144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20例小儿急性阑尾炎纳入研究,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对照组给予开腹阑尾切除术,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及随访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较对照组高,而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止疼药使用率、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小儿急性阑尾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