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性,36岁.既往雷诺现象13年,9年前诊断双肺间质纤维化,外院给予口服泼尼松40 mg/d治疗,2个月后逐渐减量,约1年后停药.4年前患者开始出现血小板减少,最低5×109/L,外院给予甲泼尼龙40 mg/d及人免疫球蛋白(20 g/d、5 d)治疗,血小板升至102×109/L后甲泼尼龙逐渐减量至l6 mg/d,加环孢素4mg?kg-1 ?d-1维持治疗3个月,此后甲泼尼龙继续减量至8 mg/d、环孢素减量至2 mg?kg-1?d-1维持治疗1年余.2年前患者病情稳定,停用所有药物.此后监测血小板,维持在(20~30)×109/L,未予治疗.入院前2个月,患者出现月经淋漓不尽,复查血小板6×109/L,外院先后给予甲泼尼龙500 mg/d冲击治疗3d,人免疫球蛋白20 g/d、3d,同时加环孢素5mg? kg-1?d-1,维持治疗1个月,效果不明显.再予甲泼尼龙1000mg/d冲击治疗3d,后减量至80 mg/d维持治疗l周,此后逐渐减至40 mg/d维持治疗,期间加环磷酰胺(600 mg/周)、雷公藤多甙(20 mg、3次/d)、长春新碱(2 mg)、达那唑(0.2g、2次/d)等治疗1个月,予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控制月经,疗效均不明显,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入院体检:贫血貌,面具脸;双手指腊肠样肿胀;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可闻及帛裂音.  相似文献   

2.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8岁,因劳累再发胸痛7d入院,高脂血症及2型糖尿病史3年,23年前服用阿司匹林半月导致血小板减少,停用后血小板数目在50×109/L左右波动,未行诊治。3年前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回旋支植入2枚支架,右侧冠脉植入2枚支架(支架类型不详),服用阿司匹林100mg/d、氢氯吡格雷75mg/d,共20d,血小板降至20×109/L,咨询医生停药。无胸痛,检测血小板波动于40×109/L~50×109/L。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32岁,因间断乏力13 a,腹胀、腹痛14 d,加重7d于2012年12月6日收治入院.2个月前行阑尾切除术,母亲及弟弟均为乙肝患者,否认过敏及寄生虫感染史.13年前无明显诱因间断乏力,体检时发现乙肝病原学阳性,未进一步诊治.9个月前因乏力加重,血小板明显减少就诊我院,入院查肝功改变,肝脏CT检查提示肝硬化,血常规示白细胞正常,血小板减少最低达6×109/L,血液科会诊后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乙型/代偿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服用拉米夫定(100 mg/d)联合阿德福韦酯(10 mg /d)抗病毒治疗,同时强的松70 mg/d治疗2个月,之后根据血象自行调整激素用量,减量至20 mg时复查血小板达60×109/L后自行停药,激素应用总疗程达6个月.患者14 d前无明显诱因晚餐后出现发热(最高达38.5 ℃),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未治疗.  相似文献   

4.
病历摘要 患者男,26岁.因全身皮肤瘀点瘀斑2个月,于2002年10月15日收住入院.入院后检查血象发现PLT减少(10×109/L),白细胞和红细胞正常范围,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增高(120.9 ng/107血小板),PA-IgM和PA-IgA正常,肝脾不大,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骨髓增生正常,巨核系有成熟障碍,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20 g/d,5 d)和泼尼松60 mg/d 治疗10 d后血小板恢复正常(101 ×109/L),于11月10日出院,泼尼松逐渐减量至15 mg/d维持.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59岁.因腹痛伴血小板减少2个月,左下肢肿胀1个月于2007年5月20日入我院.患者2007年3月26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疼痛,呈撕裂样疼痛,与饮食无关,无其他伴随症状,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3月26日):白细胞11.6×109/L,红细胞4.68×1012/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4%,血小板89×109/L,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疼痛略缓解,多次行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于4月10日转至沈阳军区总医院就诊,查白细胞21.9×109/L,中性粒细胞12.7×109/L,嗜酸性粒细胞(EOS)6.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7.9%,EOS百分比32.1%,血小板56×109/L,红细胞4.35×1012/L,Hb 131 g/L;纤维蛋白原5.73 g/L,TT 14 s,D-二聚体6.97 mg/L,血清铁蛋白640 ng/ml;未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评价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继发血小板减少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4例pSS继发血小板减少患者,2例为难治性血小板减少,2例为糖皮质激素依赖性血小板减少,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100 mg,每周1次,共2次,同时联合泼尼松1~2 mg·kg-1·d-1治疗.观察血小板和外周血B细胞的变化.结果 4例患者治疗前血小板水平为(3 ~39)×109/L,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后,血小板于1~2周内上升,3~8周内恢复至(107~241)×109/L,维持缓解27 ~52周.12周内泼尼松减为3.75 ~7.50 mg/d并维持.1例患者于第27周时复发,血小板降至47×109/L,再次静脉滴点利妥昔单抗100 mg,4周后血小板升至81 x 109/L.4例患者外周血B细胞降至(0.007 ~0.010)×109/L,但未达清除状态.输注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可用于治疗pSS继发血小板减少,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部分清除B细胞.  相似文献   

7.
病例1 ,男性,69岁,因"右上腹隐痛20余日"于2019年8月7日入住我科.患者于入院2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阵发性隐痛,无发热及其他伴随症状.外院查血常规:白细胞8 .88 × 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4 .7%,血红蛋白67 g/L ,血小板622 × 109/L ,未特殊处理.患者仍右上腹痛,遂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重症患者血小板(PLT)减少的发生率及PLT输注的目的、指征、效果以及血小板减少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临床资料,血小板减少定义为PLT〈100×109/L,根据PLT减少的程度分为轻度减少,PLT〈100×109/L;中度减少,PLT〈50×109/L;重度减少,PLT〈20×109/L。结果:53.4%(206例)重症患者住院期间曾出现PLT〈100×109/L,与PLT未减少患者相比PLT减少患者有较高的死亡率(P〈0.05),需要输注较多的血小板(P〈0.05)、新鲜冰冻血浆(P〈0.05)和红细胞(P〈0.05)。结论:约50%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出现过PLT〈100×109/L,血小板减少患者需要较多的输血支持,有较高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减低剂量的地西他滨治疗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血小板减少(MDS-RT)患者的诊疗体会。方法:起始3例患者均行减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1疗程:20mg/m2,静脉滴注1h,qd×3d,之后患者2巩固3疗程,患者3转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结果:1疗程结束后,患者1血小板3×109/L升为50×109/L,患者2血小板5×109/L升为45×109/L,均脱离输注,患者3仍未脱离输注,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后进展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结论:减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低危的MDS-RT可改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输注依赖问题,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大样本的临床实验中检验其疗效。  相似文献   

10.
例1 男,16岁.2年前因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达40℃,伴一过性皮疹和膝关节疼痛,诊断斯蒂尔病,给予泼尼松60mg/d,甲氨蝶呤10 mg/周,后逐渐减量,体温可降至正常范围,渐减泼尼松剂量至10 mg/d维持;1年前再次出现发热,伴四肢酸困疼痛,给予泼尼松50mg/d,甲氨蝶呤10 mg/周口服,效欠佳,仍有间断发热,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给予来氟米特10 mg/d治疗,1周前出现头部及颜面部皮疹伴痒感,后逐渐累及全身,高热不退,体温最高41℃,皮疹呈充血性红色斑丘疹满布于颜面、躯干及四肢,伴瘙痒,局部有破溃结痂.血常规:血红蛋白115 g/L,白细胞0.6×109/L,中性粒细胞0,血小板74.9×109/L;红细胞沉降率(ESR) 92 mm/1 h;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 9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56 U/L;抗核抗体(-),抗可提取核抗原(ENA)(-).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肝大,脂肪肝,脾大.骨髓象:增生极度低下,粒系占4.0%,比例明显减低,红系占17.5%,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少见.诊断为斯蒂尔病、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入院后停用来氟米特,给予激素、抗感染、集落刺激因子促进骨髓造血、升白细胞及护肝等对症支持治疗,但患者骨髓抑制、全血细胞减少,出现腹痛、腹泻、严重肠道感染,导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放弃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 1.0μg/kg,1次/d,疗程14 d。结果 82例患者用药前血小板计数中位数为15.5(6.0-24.0)×109/L,给药起(5、7、15)d时分别升至27.5(16.0~47.0)×109/L、35.0(20.5-78.0)×109/L和77.0(41.8-119.5)×109/L,与用药前相比(P值均<0.01)。停药后血小板计数逐渐回落,至给药起第28天,血小板计数中位数降至76.5(35~120.3)×109/L,但仍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近期有效率85.3%,其中显效58.5%(血小板≥100×109/L,无出血症状),良效26.8%(血小板升至50×109/L或较原水平上升30×109/L以上,无或基本无出血症状)。仅3例出现轻微临床不良反应。16例中1例在给药起21 d和28 d的血清中检测出低滴度抗TPO抗体,但不具有中和活性。结论 rhTPO可一过性升高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2.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指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有血栓形成.典型的表现为血小板计数降至150×109/L(国内标准应为100×109/L)以下或者比用药前最高数值减少50%以上,后者更有意义.约有20%~50%患者出现血栓的并发症[1].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46岁.因"1 d前意识丧失4 h"于2008年4月5日入我院急诊,4月19日收住风湿科病房.患者入院前1 d于白天无明显运动负荷、情绪压力下出现意识丧失,当时无肢体抽搐、二便失禁等,持续4 h余后自行醒转,自觉唇舌麻木,无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当地医院查头颅CT未见出血灶.查血电解质、血糖、血压正常范崩,血常规提示全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84g/L、白细胞2.5×109/L、血小板36×109/L),遂来我院急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62例第1个周期化疗后血小板≤50×109/L的患者,非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第2个周期化疗结束后24 h皮下注射rhIL-11,1.5 mg/次,1次/d,连续用药7~14 d,或血小板从最低点恢复至≥100×109/L停药;对照组第2个周期化疗结束后不接受rhIL-11.结果 治疗组化疗后血小板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2.73±0.34)×109/L和(13.69±6.52)×109/L,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需要输注单采血小板平均数为(0.29±0.58)单位,对照组需要输注单采血小板平均数为(0.81±1.37)单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主要不良反应:乏力、注射部位疼痛、恶心呕吐、肌肉关节疼痛、结膜充血、皮疹.结论 rhIL-11能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降低,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血小板减少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1病历摘要患者男,49岁。主因间断皮肤出血点19年,转移性右下腹痛10d于2006-09-02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9年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散在出血点,以四肢及腹部为著,无牙龈出血及黑粪、血尿,无发热、乏力等症状,查血常规示血小板(PLT)50×109/L,白细胞(WBC)及红细胞(RBC)正常,就诊于外院,骨髓穿刺检查后考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余检查不详。予泼尼松治疗,患者间断复查血常规,PLT波动于(30~40)×109/L,余正常,未规律服药治疗。入院前10d无诱因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无发热,无腹泻,无黑粪血尿,就诊于我院外科,查血常规示WBC12×109/…  相似文献   

16.
<正>患者,女性,16岁,因"反复发热4年,活动后胸闷气短7个月"于2010年5月5日入院。患者4年前因淋巴结肿大、发热,外院行淋巴结活检诊断为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泼尼松治疗后缓解。患者2年半前再次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伴白细胞降低,为(2.8~4.5)×109/L,加用泼尼松治疗,白细胞和体温恢复正常。泼尼松减量至5 mg/d,再次高热,伴血小板降低,最低至30×109/L。查抗核抗体(ANA)NC  相似文献   

17.
病历摘要 患者男,75岁.因间断发热伴全血细胞进行性下降20个月,于2003年2月7日第4次入院.患者于2001年6月13日因发热伴腹泻3 d首次入我院.当时入院体检情况:体温39℃.轻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听诊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血象:Hb106 g/L,WBC 1.5×109/L,血小板(BPC)59×109/L.因WBC少未能分类.  相似文献   

18.
干扰素α1b引起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61岁.乏力、胸闷1年余,加重7 d,于2001年1月15日入院.1年前因乏力、胸闷曾住某院,当时不发热,心肺无异常,肝肋下4.0 cm,脾未及;查外周血红蛋白107 g/L,红细胞3.72×1012/L,白细胞32.3×109/L,血小板656×109/L,中性中幼粒0.03,晚幼粒0.06,杆状核0.13,分叶0.47;嗜酸分叶0.03,嗜碱分叶0.08;晚幼红细胞占0.05,淋巴细胞占0.14,单核细胞占0.01.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1例ITP患者采用随机区组,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试验组皮下注射rhTPO 1.0μg/kg,1次/d,疗程14 d。对照组在服用达那唑14 d后如血小板仍≤20×109/L,加用rhTPO皮下注射,1.0μg/kg,疗程14 d。2组在整个试验阶段均服用达那唑,0.2 g,每日3次。结果:试验组用药前血小板计数的中位数为8.0(4.0~15.0)×109/L,用rhTPO后血小板最高值为100.0(49.0~118.5)×109/L,与用药前相比P<0.01。停药后血小板计数逐渐回落,至开始治疗后28 d,血小板计数降至39.0(22.0~68.5)×109/L。对照组用药前血小板计数的中位数为6.0(4.0~10.0)×109/L,第1阶段(1~14 d)仅用达那唑治疗血小板最高值为33.0(23.0~72.0)×109/L。第2阶段(14~28 d)加用rhTPO,血小板计数最高值为111.5(60.0~152.0)×109/L,与用药前及第1阶段最高值相比均P<0.01。停药后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至4...  相似文献   

20.
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1女,29岁。因“反复月经过多,皮肤出血点1年余”2005年11月收住我科。既往曾住院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标准依照文献〔1〕。1年余来长期未间断服用泼尼松60mg/d,血小板可保持正常水平,低于该剂量则血小板在(2068)×109/L之间波动,入院前1个月左右,泼尼松20mg/d。入院体检:库欣面容,向心性肥胖,皮肤散在出血点,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PLT22×109/L,Hb110g/L,WBC5.6×109/L,PLT抗体IgA、IgM正常,IgG升高,骨穿示增生活跃,粒红两系增生、形态及各阶段比例正常,全片见巨核细胞52个,产板巨1个。诊断为ITP。入院后在服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