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应激状态下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晓莉  饶一武 《医学综述》2014,(13):2439-2440
目的观察急、慢性应激状态下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东风医院外科住院的31例手术创伤患者为急性应激组,在内分泌科住院的代谢综合征患者31例为慢性应激组,同期在东风医院体检的无内分泌疾病的31例健康查体者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8:00、16:00及24:00血清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水平。结果①急性应激组患者血清皮质醇、ACTH在不同时点间均升高,且高皮质醇与高ACTH发生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慢性应激组患者血清皮质醇、ACTH在不同时点间均升高,且皮质醇与ACTH昼夜节律紊乱发生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慢性应激组与急性应激组患者比较,血清皮质醇(8:00、16:00)和ACTH(8:00、24:00)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相关性分析:血清皮质醇与ACTH在急、慢性应激组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急性应激组患者HPA分泌亢进,慢性应激组患者HPA分泌昼夜节律紊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衰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将心力衰竭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心衰组69例与中年心衰组49例(各组内按心功能Ⅱ、Ⅲ级分为A、B两组),并设老年对照组(老年非心衰组)5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最低、最高、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及心率,计算昼夜节律百分率.结果 (1)老年心衰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91.30%)明显高于老年对照组及中年心衰组(分别为71.42%和63.26%,P<0.01和0.005),其中节律消失发生率(39.13%)明显高于中年心衰组(18.36%,P<0.05);节律存在(8.69%)则明显低于老年对照组及中年心衰组(分别为28.57%与36.73%,P<0.01和0.005).(2)老年心衰A、B组与中年心衰A、B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有显著差异(分别为89.74%和93.33%对66.67%和53.85%,P<0.01和0.05),但老年与中年心衰患者A、B两组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与年龄增大及靶器官损害有密切关系,提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作为评价老年心衰患者靶器官损害的一项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7,(5):602-604
目的:探讨米力农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2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6)与对照组(n=36),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米力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超声心动图、血清NT-pro BNP)及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较对照组(75.00%)明显升高,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LVEF在两组患者均获得了明显升高LVEDd及血清NT-pro BNP水平明显下降,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血清hs-CRP、TNF-α及IL-6水平在两组患者均降低明显,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使用米力农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T-proBNP、cTnI在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时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重症肺炎患儿142例分为心衰组和重症肺炎组,50例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三组血清NT-proBNP和cTnI水平,39例心衰组患儿病情平稳后复查NT-proBNP和cTnI。结果三组血清NT-proBNP、cTnI水平比较,心衰组高于重症肺炎组和对照组,重症肺炎组高于对照组(P<0.05);心衰组cTnI异常率高于重症肺炎组(P<0.05);不同心功能分级患儿血清NT-proBNP、cTnI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治疗后血清NT-proBNP、CK-MB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血清NT-proBNP、cTnI水平升高可作为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辅助诊断指标,两者联合检测对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心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罗艺  吕民  刘艳源  胡汉宁  陈薇 《重庆医学》2018,(5):626-628,632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PA)患者胰岛素抵抗(IR)、血清皮质醇水平及昼夜分泌节律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该院收治的67例PA患者(垂体性Cushing综合征23例,生长激素腺瘤15例,泌乳素瘤16例,无功能性腺瘤1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该院同期体检的4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对象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血清皮质醇等生化指标,计算IR指数(HOMA-IR),并分析患者IR与血清皮质醇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皮质醇昼夜分泌节律紊乱的发生率为58.21%;皮质醇分泌节律异常的PA组患者空腹血清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的皮质醇分泌节律正常的PA组和对照组;垂体性Cushing综合征和生长激素腺瘤组的FINS水平和HOMA-IR均高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显示,垂体性Cushing综合征和生长激素腺瘤患者的HOMA-IR与空腹血清皮质醇、FINS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垂体性Cushing综合征和生长激素腺瘤存在IR的发生,这可能与血清皮质醇升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4):354-356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A125与心功能变化的关系,不同病因所致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A125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151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观察组,按照NYHA标准分为心功能Ⅰ/Ⅱ级、Ⅲ级、Ⅳ级,另外选同期于我院体检的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之间血清CA125水平、LVEF值的变化水平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患者心衰病因分为冠心病组、高血压病组、心脏瓣膜病组、心肌病组,将各组间的CA125值进行比较。结果:慢性心衰各组血清CA125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CA125水平随心功能的加重而升高,与LVEF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心衰病因分组,冠心病组、高血压组、心脏瓣膜病组及心肌病因组血清CA125值分别为(16.29±10.58)U/L、(17.02±12.83)U/L、(34.28±21.42)U/L及(217.68±171.38)U/L。心肌病组血清CA125水平高于其他各组(P<0.05);心脏瓣膜病组血清CA125水平高于高血压组、冠心病组(P<0.05);高血压组、冠心病组血清CA12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CAl25水平高,可作为反映心力衰竭诊断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且对评价心力衰竭的病因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抑郁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血压在应激前后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在安静状态、心理应激状态和心理应激后(恢复状态)测量抑郁组和对照组的血清皮质醇浓度、血压,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以及心理应激前后的变化.心理应激以规定时间内的计算试验模拟,血清皮质醇以酶联免疫试验检测,血压为常规检测. 结果 1.皮质醇:抑郁组在安静状态、应激状态、恢复状态的皮质醇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抑郁组应激前后皮质醇浓度的波动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2.收缩压:安静状态和恢复状态时抑郁组的收缩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应激状态时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应激前后收缩压的波动两组无统计学差异.3.舒张压:抑郁组在安静状态时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应激状态和恢复状态时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应激前后舒张压的波动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抑郁患者存在基础血压升高,此现象可能与抑郁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C型利钠肽(CNP)浓度变化及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8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及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CNP浓度,采用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制定的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分析CNP浓度与心功能状态的关系。结果心衰组CNP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但不同心功能组CNP水平无显著差异(P均>0.05),CNP水平不随NYHA分级升高而升高。结论血清CNP浓度在CHF患者中明显升高,但与心衰程度无关,不能作为反映心功能状态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男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睾酮与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0例男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和112例健康男性,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睾酮水平,同时检测血糖、血脂水平。结果:男性慢性心衰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睾酮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患者FBG、HbA1c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患者(P0.05);BMI、LDL-C、TC、HDL-C/T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患者的血清T水平与LVEF显著正相关(r=0.372,P=0.001)。结论:男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睾酮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失眠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NYHAⅠ~Ⅱ级)患者125例,分为失眠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失眠组患者为失眠伴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者;对照组患者为同期慢性心力衰竭者。观察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钠尿肽(BNP)、肌钙蛋白Ⅰ(c Tn I)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及心脏超声参数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射血分数及E/A比值变化差异。结果:观察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血糖、血压、血脂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后,失眠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明显较对照组升高,心脏超声指数LAD增加,E/A比值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后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眠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脏舒张功能损害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将108例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进行准确分级并记录,同时选取同期83例有基础心脏病但无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予24h动态血压监测(24 hABPM),比较各组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比例明显升高,且心功能Ⅲ、Ⅳ级患者昼夜节律消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患者(均P <0.05).结论 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发生率增高,并与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丁小蓉  常晓琪 《医学综述》2012,18(17):2932-2933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持续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伴有高脂血症的老年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行常规内科治疗,实验组同时持续口服阿托伐他汀钙,10 mg/d。两组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期间血脂状况,肝肾功能状况,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其他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三酰甘油(TG)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治疗12周后,TC、LDL-C仍有进一步下降趋势;而对照组治疗前后TC、LDL-C和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6周后和12周后心绞痛平均发作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快速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有效缓解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肝肾功能损伤小,无肌溶解不良反应,安全性强,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Yun HM  Fu P  Yuan JS  Zhang B  Li XX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8):3401-3404
目的使用动态轮廓眼压计(DCT)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及正常人双眼眼压及眼脉动幅度(OPA)的昼夜波动趋势,并比较双眼的波动趋势是否一致。方法POAG患者18例,NTG患者17例及正常对照30名均来自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眼科,使用DCT测量获得眼压及OPA波动的日曲线,统计3组OPA日波动幅度,比较3组的眼压、OPA的波动情况和差异,并观察双眼的日眼压、OPA波动模式及其峰值分布。结果POAG患者、NTG患者和正常对照的DCT眼压的波动模式不同,且部分个体的双眼眼压波动趋势不同。在所观察的65人中,眼压峰值出现于非办公时段的正常人为右眼4例(13·3%)、左眼6例(20·0%),NTG患者为右眼4例(23·5%)、左眼5例(29·4%),POAG患者为右眼5例(27·8%)、左眼4例(22·2%)。POAG患者、NTG患者和正常对照的OPA存在日波动,且波动模式不同,左右眼之间也有区别。OPA的波动幅度,正常人:右眼(1·1±0·5)mmHg(1mmHg=0·133kPa),左眼(1·2±0·5)mmHg;NTG患者:右眼(1·1±0·8)mmHg,左眼(1·0±0·5)mmHg;POAG患者:右眼(2·1±1·3)mmHg,左眼(2·4±1·9)mmHg,波动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AG患者表现出较大的OPA波动范围。结论POAG、NTG患者和正常人的OPA存在差异,OPA存在日波动,且不同的人群波动幅度有差异,POAG患者表现出更大的OPA日波动;POAG、NTG患者和正常人有着不同的眼压和OPA波动模式,且双眼的波动趋势不尽相同;办公时段多次眼压测量不能完全代替1d眼压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老年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00例老年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20例)和对照组(80例),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法分析老年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射血分数为老年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独立风险因素(OR:3.482、3.925、2.969,95% CI:1.155~5.289、1.164~6.652、1.035~5.210,P <0.05)。结论:注重患者年龄分布特征并密切观察其彩色超声心动图指标能够显著降低老年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心力衰竭患者ESS的发生规律及变化,以探讨甲状腺素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转归和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2例不同心功能分级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老年心力衰竭组)及65例老年非心力衰竭患者(对照组)进行血清甲状腺素水平进行比较,观察心力衰竭缓解后的甲状腺素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老年心力衰竭组血清TT3浓度明显降低,且心力衰竭程度越重,TT3水平越低。治疗后,老年心力衰竭组血清TT3水平显著升高,rT3水平降低。结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变化规律。方法对100例CHF患者抽取晨间肘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FT3、FT4及TSH。结果老年人CHF甲状腺功能异常患病率39.56%(36/91),甲状腺功能减退(下文中简称:甲减)15.38%(14/91),亚临床甲减24.18%(22/91);且甲状腺功能异常患病率与心衰病程呈正相关(P<0.001),与心功能程度呈负相关。结论对CHF患者常规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很有必要,可提高甲减性心脏病及CHF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正确诊断。CHF合并甲减患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补充甲状腺素治疗可以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血清尿酸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以临床确诊12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心功能分级各组间尿酸血清水平差异及各组别治疗前后尿酸血清水平差异;对照12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尿酸正常患者与异常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结果:三组别治疗前后及同组治疗前后UA血清浓度均有显著差异(P<0.001);12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尿酸正常患者与异常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差异显著(P<0.001)。结论:高尿酸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关系密切,监测尿酸水平对心衰程度及预后的评估都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老年糖尿病患者22例,老年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21例之血浆脂蛋白及 ApoA和 ApoB 水平,并与年龄、体重相当的正常人31例作为对照。检测结果,老年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之ApoA_1及HDL-C 水平和 ApoA_1/ApoB 比值.不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也显著低于糖尿病组(P<0.05)。而 ApoB 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更显著高于糖尿病组(P<0.01)。因此,检测以上项目,是临床诊断和观察糖尿病并发冠心病较好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心功能不全的处理方法,以便更安全地进行手术。方法:回顾分析年龄在65岁以上并接受了髋关节置换的住院病人,按入院时心功能状态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经过相应处理,两组病人重要心血管事件如死亡、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等发生率是否不同。共109例病人被纳入分析。根据病人病情。两组病人分别给予了纠正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等并发症,控制肺感染,改善心肌缺血,治疗重要的心律失常,并予β受体阻断剂治疗及预防围手术期心血管并发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改善病人心功能状态的治疗。结票:结果表明两组病人术中、术后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未发现明显不同。结论:良好的围手术期处理,心功能不全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真实疾病体验,为制定有效的照护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2021年4月—2021年6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心内科三病区住院的18例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疾病体验在症状层面:体验深刻,以负性体验为主;在心理体验方面:青年患者心理负担重,对预后担忧,以负性体验为主,老年患者心理应对良好,能坦然面对疾病,以正性体验为主;在生活质量层面:均为负性体验;在家庭支持层面:青年患者家庭支持缺乏,经济负担重,负性体验多,老年患者家庭支持充足,得到关爱更多,正性体验多;在疾病认知层面:均为负性体验;在自我管理层面:体验有差异,青年患者由开始的负性体验转向正性体验,老年患者由开始的正性体验转变为负性体验。  结论  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疾病体验为正性和负性疾病体验共存,在疾病认知层面均为负性体验,在自我管理层面的疾病体验有差异。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应加强症状管理,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应加强疾病知识教育,做好疾病早期预防,控制疾病进展;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制定有效的照护策略,满足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