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患者输血前5项血液传染指标的检查为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方法为了解输血传染原因,我院对2020例输血前患者血液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1/2、梅毒抗体5项血液指标检测,并与2020例健康体检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020例输血患者ALT异常(>40 U/L)占11.3%,HBSAg阳性率为9.5%,抗HCV阳性率为0.2%,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3%,抗HIV未检出。结论输血前患者5项血液传染病指标阳性明显高于同期健康体检者,因此,对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染指标的检测对减少和杜绝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患纠纷,保护医患双方利益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患者输血前经血液传播疾病感染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输血前患者血液指标检测情况,并跟40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指标检测结果给予比较。结果 400例患者输血前HBs Ag、抗-HCV、抗-HIV1/2、梅毒抗体、ALT等指标检测总阳性率为29.5%,显著高于同期健康体检人群(P<0.05)。结论应该加强输血前患者血液传染指标之检测,这样可以降低或避免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避免和减少因输血导致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3260例患者的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情况。结果 2007年947份血液标本,37份传染性指标阳性,阳性率3.91%;2008年1103份血液标本,51份传染性指标阳性,阳性率4.62%;2009年1210份血液标本,95份传染性指标阳性,阳性率7.85%;由此可见,传染性指标的阳性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论只有在输血前对患者的血液进行传染性指标的检测,充分了解患者输血前的血液情况,才能避免院内感染,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于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了解患者输血前的传染病感染大况,避免和预防各种的病情感染或医患纠纷,进而探讨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对于临床的意义所在。方法对1900例拟输血患者进行血液样本采集,并进行乙型肝炎5项指标、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抗体及人类自身免疫缺陷病毒抗体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结果在1900例拟输血患者中HBc-Ab具有最高发的阳性率;以HBe-Ag以外的检测指标,显示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同时HBs-Ag、HBe-Ab、HBc-Ab在性别因素中提示具有统计学意义;低龄组(低于60岁)只有HIV、HBs-Ag及HBe-Ag较高于高龄组(高于60岁),同时在忽略HIV和HBs-Ab的情况下,其他的检测指标均表现出统计学差异性。结论对患者输血前进行8项感染性指标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医疗行为、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的传染、减少因输血后感染引起的多种医疗纠纷,对于医院、医师及患者、供血单位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梅花  邢文晓 《河北医药》2011,33(6):933-933
为了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有效地防止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同时也为了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减少医疗纠纷,对输血前患者进行相关传染性检测至关重要。对本院6746例输血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患者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5年11月至2009年11月的5568例患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11.5%,抗-HCV阳性率1.44%,抗-HIV阳性率0,梅毒抗体阳性率0.29%。结论对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对于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减少以及因输血后感染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患者、医院及供血单位均有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并探讨患者在输血前的血液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以及检测的价值与意义。方法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采用此法对就诊于我院的2056例患者在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检测的项目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检测的价值与意义。结果检测结果显示,2056例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1.19%(230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88%(18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048%(1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0.72%(15例),总阳性率为12.84%(264例)。结论对于患者在输血前的血液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可以帮助医务人员了解输血血液情况,防止各类严重传染病的传播,亦可以减少因输出引起的医疗纠纷,保障医患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输血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治疗手段,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血液的输注虽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却也存在着传染疾病的危险。另一方面,输血并非HBV、HCV、HIV、梅毒等传染病的唯一途径,为区分疾病传播的责任,受血者输血前五项指标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检测方法也十分  相似文献   

9.
涂源泉  杨通汉 《河北医药》2009,31(6):725-726
异体输血会传播多种传染性因子,输血安全已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输血零风险”是追求的目标。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不断发展,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已大大降低,但细菌污染血液的危险性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细菌污染的血液输注后能引起受血者发生严重反应甚至死亡,血液细菌污染相关的临床严重反应的发生率超过其它输血相关病毒性疾病的发生率几十至几百倍。本文就血液成份的细菌污染状况、来源、检测方法及预防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输血前或手术患者进行四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既让患者输血前了解自己是否感染了四项传染病,也为输血或手术后感染此几项病有了权威的依据,减少了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发生。方法收集病例进行血液传染病四项检测。结果 4154例患者中四项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为12.87%,其中乙肝的感染率最高为10.51%,且乙肝的发病在性别及临床科室有很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输血前作血液感染性指标的检测至关重要,既可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又可以避免医源性感染,既保护了患者也保护了医护人员及其他的住院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血库血液中输血传播病毒的检测结果及其基因序列的特征。方法选取某地血库240例血液样本,分离血浆,抽取DNA,采用巢式PCR进行检测,然后选取检测数据中阳性样本3例进行DNA序列的测定,探讨分析输血传播病毒的检测结果以及其基因序列的特点。结果该地血库240例血液样本中,经PCR扩增后,共发现23例阳性者,输血传播病毒的阳性检出率为9.7%,说明血库中血源污染较为严重;对3例阳性样本的DNA序列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发现,其同源性分别为94.5%、96.0%、67.8%,较低同源性的数据表明,输血传播病毒基因序列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体现了其基因的高度变异性。结论输血传播病毒的阳性率代表着血源的污染,研究其基因序列有利于对血库中血源的管理;输血传播病毒的检测结果及其基因序列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以便为人类某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院输血患者输血前感染性疾病感染状况,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EUSA法检测HBsAg、抗-HIV、-HCV、抗-TP检测。结果:我院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为12.76%,其中HBsAg性率为11.20%,抗-HIV阳性率为0%.抗-HCV阳性率为0.58%,抗-TP阳性率为1.21%。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可以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经血液传播疾病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从而减少医患纠纷,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受血者输血前感染性疾病感染状况,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6740例受血者进行乙肝5项、梅毒螺旋体抗体、丙肝抗体、艾滋病抗体等指标的检测.结果:6740例患者检测中阳性患者为1268例(19.82%).其中HBsAg阳性815例(12.1%).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68例(1.0%),丙肝抗体阳性74例(1.1%),艾滋病抗体初筛试验阳性3例(0.04%).结论:通过对受血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可明确受血者输血前的健康状况,减少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我院拟受血者输血前四项传染指标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了解本地区患者中输血前四项传染指标阳性所占比例,确保输血的安全性,降低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使患者对自己输血前的检测有明确的认识,这样能帮助医务人员在诊疗和护理过程中,及时采取保护措施,避免感染血液性疾病。方法:对我院2012年4月以来共19366例拟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试验(TRUST)检测。结果:HBsAg阳性1014例,阳性率为5.23%;抗-HCV阳性192例,阳性率0.99%、抗-HIV阳性258例,阳性率1.33%;TRUST阳性85例,阳性率0.44%;HBsAg、抗-HCV、抗-HIV采用酶联免疫法;TP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初筛试验(TRUST)法。结论:进行输血前四项检测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减少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通过比较分析,本地区艾滋病毒感染者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统计数字[1]。  相似文献   

15.
输血传播疾病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提高血液质量,杜绝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重要措施一是无偿献血,二是对血液进行初复检。为了解驻滇部队人群中血源性传染疾病的感染和分布特点,以及无偿献血者的健康状况,更好地开展军队无偿献血工作,确保血液质量;本中心对驻滇部队2003~2005年度11588名无偿献血者献血前五项血清病原学及酶学指标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受血输血前血液传染病三项指标检测的体会。方法 用EIA法,检测受血血液中HBsAg、抗HCV、抗HIV。结果 检测阳性率为6.99%,其中HBsAg阳性率5.84%,抗HCV阳性率1.14%,抗HIV阳性率0.01%。结论 开展受血输血前三项指标检测,对减少和杜绝是否为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引发的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利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四项传染病患者检测结果的分析,探讨输血前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法对1905输血者进行了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检测。结果 HBsAg为阳性144例,阳性率为7.56%;抗-HCV阳性54例,阳性率2.52%;抗-HIV阳性1列,阳性率0.52%;抗-TP阳性48例,阳性率为2.52%。男女两性的感染率是没有明显差异的(P>0.05)。HBsAg阳性率各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成年组和老年组HBsAg阳性率高,青少年组HBsAg阳性率明显降低。抗-HCV、抗-TP阳性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抗HIV阳性率略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受血者输血前乙肝、丙肝、梅毒的感染率较高,对患者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检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有效的加强了输血安全,为血液传播疾病引起的医患纠纷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相关血液检测的重要性。方法对13468例患者在输血前和手术前检测血液中HBV两对半、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HBV阳性率11.8%,抗.HCV阳性率2.1%,抗HIV阳性率0.37%,TP-Ab阳性率3.2%。结论检测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血液传染性疾病标志物,对避免输血医疗纠纷,减少院内交叉感染,预防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张家港市2007~2012年无偿献血者传染性疾病指标的筛查情况,为制定预防传染性疾病的输血传播、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11352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的ALT、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张家港市无偿献血者总阳性率为2.56%,其中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0.54%、0.28%、0.10%、0.63%,各年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献血者传染性疾病相关指标检测,建立相对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能有效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20.
输血前告知是避免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输血是任何药物不可替代的特殊治疗手段,对于抢救患者生命,提高医疗效果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血站或医院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屡见不鲜。笔者认为,除提高血液质量,减少血源性疾病传播,输血前告知也是避免因输血而引起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1输血前告知内容尽管采供血机构严格执行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标准,但输血仍非绝对安全已日益被广大医、患所重视。对于需输血治疗的患者,经治医师须先以“告知”的形式向患者或其家属详细说明用血的必要性和不良反应,血液虽已经严格检测,但难免有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