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静脉输液患者的滴速。方法对841例静脉输液患者的滴速进行现场调查,以输液卡上的滴速为标准,计算时间为1min,≥5gtt/min为过快,<5gtt/min为过慢。结果 95.84%的患者滴速正常,3.33%过快,0.83%过慢,存在发生急性肺水肿的危险。结论我院静脉输液患者的管理仍有待加强,医院要重视对静脉输液患者的滴速管理,防止发生严重的输液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有效管理静脉输液滴速,以提高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与质量。方法: 在JCI理念的指导下,从系统上、流程上进行改进。结果: 依托升级后的HIS系统及药品输液滴速字典库,在医师、药师、护理三方共同参与下,实现对静脉输液的管理。结论: 真正实现静脉输液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3.
在临床静脉输液操作中,护士根据药物的性质及患者的病情、年龄、心肺肾功能状况来调节输液速度[1]。输液速度过快或过缓均会影响疗效,甚至引起肺水肿等严重不良后果。为保证重点患者的输液安全,可采用输液泵控制滴速,但输液泵相对昂贵的价格导致其不能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钟少晖  杨辉  刘绮 《中国药师》2015,(11):1916-1917
摘 要 目的: 探讨注射用硫普罗宁与溶媒配伍后的输液滴速对肝功能异常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纯硫普罗宁治疗的肝功能异常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硫普罗宁输液滴速为60~65滴/min,输液时间控制在1 h内;对照组输液滴速为30~35滴/min,输液时间控制在2 h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7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6.76%(P<0.05);两组的AST、ALT、TBIL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注射用硫普罗宁在临床应用中,严格控制输液时间和输液滴速,能有效的提高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药品滴速预警规则,降低某院输液速度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保障用药安全。方法 通过查询文献,总结某院易出现输液速度相关不良反应的21种药品及不良反应。利用医院信息系统设置203种静脉滴注给药注射剂的药物滴速预警规则,对于无法计算滴速范围的注射剂相关信息维护至处方前置审核系统规则库中;临床药师在药学查房中重点监控输液速度。结果 建立药物滴速预警规则后,未再出现输液速度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药师可通过建立药物滴速预警规则而减少输液速度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大输液静脉滴注是临床药物治疗中最常用的一项给药技术操作。其滴注的快慢一直不妥地沿用“滴速”、“滴注速度”或“滴注速率”量的名称来表达,其单位按每分钟多少滴来计量,即“gtt/min”或“滴/min”。  相似文献   

7.
不同型号头皮针静脉输液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型号头皮针静脉输液效果.方法同一操作者对70例住院一般患者两日内先后选择7号及5.5号头皮针给予同病人、双侧肢体同部位手背浅静脉血管进行静脉输液操作,对两种型号头皮针输液滴速进行测量,并向患者了解对疼痛感知情况.结果7号头皮针平均最快滴速200滴/分,5.5号头皮针平均最愉滴速110滴/分且患者对5.5号头皮针进针疼痛反应较7号头皮针进针疼痛反应小,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5.5号头皮针输液滴速可调节到正常输液滴速范围.5.5号头皮针针径小,针梗短,对血管的机械性损伤小,患者疼痛反应小,对延长患者的静脉血管使用寿命,减轻因进针带来的痛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若药液粘稠度不高,不需在短时间内大量补液和不影响药物疗效的情况下,可提倡一般患者使用5.5号头皮针静脉输液.  相似文献   

8.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方法,通过输入的液体(药液)在滴尽前,按需及时更换溶液瓶(袋)或拔针。但由于临床工作中护士少,工作忙,往往观察不到位,或估计滴速不准确,致液体输空,少量甚至多量空气流于滴壶以下。常规排气:是用手指向上边弹边挤压,少量气泡被排除,而多量空气只好打开接头处排除,此方既费力又费时,而且违反无菌原则。笔者改用如下排气法,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医院静脉输液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开展优质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抽取的全院静脉输液的全部数据进行分类分析.结果 临床静脉输液需要关注输液时药物是否需要避光、输液时的滴速、输液的顺序及配伍禁忌,否则易造成静脉输液治疗无效.结论 临床药师应有针对性地深入临床开展宣传,减少导致静脉输液使用不当的医源因素,实行静脉输液有效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降低输液室环境中病原菌落数的有效方法。方法对我院急诊输液室实施持续动态空气消毒和强制护士执行手部清洁两项干预措施,采集干预前后的空气样品和护士手部样品,培养后进行细菌菌落计数,对比观察干预前后样品的菌落情况和达标情况。结果干预前B、C和D时点的空气平均菌落总数≥500cfu/m^3、干预后≤500cfu/m^3,两者比较,经t经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必干预前护士手部平均菌落总数≥10cfu/m^2,干预后≤10cfu/m^2,两者比较,经t经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持续动态空气消毒和强制护士执行手部清洁卫生制度两项控制措施,能有效降低急诊输液室内环境中的菌落数,简单、易行和实用。  相似文献   

11.
<正>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给药途径之一,也是用药的重要途径[1]。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逐步重视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急诊病房静脉输液患者人数逐年增多,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加大,气候因素等使病患人数呈上升趋势。加强急诊病房患者输液  相似文献   

12.
李飞  陈烨婷 《海峡药学》2023,(2):96-100
目的 探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药学服务延伸在提高临床静脉药物滴速规范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临床观察,了解护理人员静脉药物滴速认知现状,运用PDCA循环法对2022年2月~2022年5月急诊内科静脉药物滴速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 静脉药物滴速规范率由干预前36.9%提高至93.7%;护理人员对常用静脉用药物滴速相关知识掌握度由干预前54.7%提高至77.7%;对PIVAS药师药学服务延伸的满意度从活动前50.0%增加至86.7%。结论 PIVAS药师深入临床开展药学服务,可规范静脉药物滴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药学服务水平,提升PIVAS药师专业优势与职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促进静脉滴注药物的安全使用,为临床成品输液的规范性操作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374份静脉滴注药品说明书,按药品作用的系统类别,从滴速限制、输液器具使用和配置时限3个方面对标注情况进行分类总结,再根据不同滴速表述类型、不同输液器类型及不同配置时限分别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滴速限制标注率为69.79% (261/374...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进行大输液检验时发现,输液制剂在品种、批次间不溶性微粒差别很大。经分析,认为是配制输液时加与不加注射用活性炭造成的。为了考察注射用活性炭对输液微粒数的影响,我们利用相同的生产条件配制了两组输液,将不加注射用活性炭的一组作为对照组,然后进行不溶性微粒的分析,现将实验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输液污染与输液自净器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实验论述了输液污染的危害,同时证明“输液自净器”能够有效地阻截病房空气中的粉尘和细菌进入输液,杜绝输液的潜在危害。使用与不使用输液自净器对输液的微粒数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因此使用输液自净器是临床预防输液污染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医院门诊输液室输液的病人越来越多,患者在医院接受输液治疗时也面临一定的安全风险,如环境中的生物、理化等因素,治疗、护理过程中的操作技术、药物、病人自身等因素可能会造成输液反应,不能保证病人的输液安全。如何控制或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输液反应和医疗事故、纠纷,是门诊输液室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现将我们的做法及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国家药监局2001年9月27日规定 :“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品种 ,应当是本单位临床需要而市场上没有供应的品种。未获得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配制的制剂品种自2003年1月1日起不得配制”。据此 ,我们统计了本市3家三甲医院、3家二甲医院、2家二乙医院自制大输液生产情况同时与本市G  相似文献   

18.
输液是将较大剂量的注射液,通过输液器等器具直接由静脉滴注入体内的一种给药方法。该方法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式。但相对于其他方式而言,因输液给药直接进入体循环,也使其成为风险较大的一种给药途径,较易发生输液不良事件。因此,对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并制订相应对策,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现综述如下。1药物因素1.1热原物质累加输液中致热原超标是引起输液反应重要原因。单种输液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输液反应残留液过滤前、后不溶性微粒数的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微粒分析仪测定几种输液反应残留液的不溶性微粒数和经空白输液器再次过滤后的不溶性微粒数,同时对空白液体测定其过滤前及用残留输液器过滤后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残留液的不溶性微粒数显著增高,经空白输液器过滤后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减少,而空白液体经残留输液器过滤后不溶性微粒数也明显增高。结论:临床使用注射剂静脉滴注时,应考虑微粒相加问题;建议输液器中再增加一个过滤器。  相似文献   

20.
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滴药法与滴药雾化交替法拔管时间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脑损伤可引起肺部充血、血肿、淤血和神经元性水肿致通气和换气障碍 ,可进一步加重脑细胞损害 ,呼吸功能障碍是颅脑损伤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一般对术后出现持续昏迷或明显呼吸障碍缺氧者多行气管切开[1] 。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率较高[2 ] ,因此采用一种合理有效的湿化方法 ,以达到充分排痰与气管内给药是极为重要的护理措施。 1996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进行了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护理操作中滴药法和滴药、雾化交替法效果对比的观察和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气管切开患者 80例 ,年龄 35岁~ 5 5岁 ,其中男 5 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