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导致的疼痛症状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患者和医生.近年来,对疼痛产生的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遗传、炎症介质等方面,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与异位内膜存在异常的神经分布.这些神经涉及感觉神经AB,感觉纤维C,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等,并且常与增生的血管伴行.神经与血管能分泌疼痛介质及炎症因子,局部的炎症因子和疼痛介质亦可促进神经与血管的增生.神经纤维增生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疼痛症状的产生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异常的神经分布也可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疼痛与盆腔病灶解剖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疼痛症状与盆腔病灶解剖分布特点的关系。方法详细记录130例内异症患者痛经、慢性盆腔痛(CPP)、性交痛及排便痛的发生情况。以腹腔镜检查为诊断标准。评价疼痛症状包括痛经、CPP、性交痛及排便痛与盆腔内不同部位内异症病灶的关系。结果130例内异症患者中,痛经100例(76.9%),无痛经30例(23.1%)。轻、中度和重度痛经者分别为27例(20.8%)、41例(31.5%)、32例(24.6%),性交痛46例(35.4%),CPP45例(34.6%),排便痛67例(51.5%)。痛经者深部宫骶韧带结节、阴道直肠隔结节发生率分别为45.0%、16.0%,无痛经者深部宫骶韧带结节、阴道直肠隔结节发生率为13.3%、0,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1);痛经者与无痛经者比较,子宫直肠窝封闭的比例增加(分别为41.0%、10.0%,P=0.00),深部浸润型内异症(DIE)比例增加(分别为51.0%、16.7%,P=0.00)。痛经程度与宫骶韧带结节的数目(P=0.005,r=0.302)、宫骶韧带结节浸润深度(P=0.017,r=0.227)呈线性相关。痛经伴卵巢内异症囊肿患者中,发生中、重度盆腔粘连的比例增加(分别为29.1%、8.3%,P=0.029)。与无CPP的患者比较,CPP患者深部宫骶韧带结节(分别为51.1%、30.6%,P=0.018)以及DIE(分别为57.8%、35.3%,P=0.011)比例明显升高。与无排便痛的患者比较,排便痛患者深部宫骶韧带结节(分别为46.3%、28.6%,P=0.028)、阴道直肠隔结节(分别为19.4%、4.8%,P=0.01)、子宫直肠窝封闭(分别为44.8%、22.2%,P=0.005)以及DIE(分别为53.7%、31.7%,P=0.01)的比例升高。阴道直肠隔结节是性交痛的独立危险因素(OR=3.61)。结论痛经、CPP、性交痛以及排便痛与盆腔内异症病灶的部位和浸润深度有关,位于盆腔后部的深部浸润病灶以及子宫直肠窝封闭与疼痛症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位内膜及其裸鼠模型异位病灶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征集EMs组及非异位症(NEMs)组各24例,应用其分泌晚期子宫内膜,建立EMs裸鼠模型,取建模后5d、15d、30d裸鼠异位病灶,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在位内膜和异位病灶芳香化酶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芳香化酶mRNA表达,EMs组异位病灶(0.894±0.23)表达强于在位内膜(0.685±0.15),P<0.05;阳性表达率(87.50%,83.33%)无差异。NEMs组异位病灶表达强度和阳性表达率(0.920±0.24,95.83%)均高于在位内膜(0.612±0.15,62.50%),P<0.05。两组在位内膜比较,EMs组阳性表达率高于NEMs组,P<0.05。两组异位病灶及各组不同时期异位病灶(EMs组,5d:0.889±0.23;15d:0.990±0.19;30d:0.880±0.29;NEMs组,5d:0.889±0.23;15d:0.905±0.23;30d:0.918±0.22)比较,芳香化酶mRNA表达无差异。芳香化酶蛋白阳性表达率,EMs组异位病灶(95.83%)与在位内膜(91.67%)比较,差异不显著。NEMs组异位病灶(95.83%)高于在位内膜(70.83%),P<0.05。EMs组在位内膜高于NEMs组,P<0.05;两组异位病灶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局部雌激素合成增强在EMs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芳香化酶是EMs等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在子宫内膜特异性表达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疼痛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临床表现。口服避孕药治疗原发性痛经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预防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疼痛及病灶复发均有显著疗效,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效果相当。口服避孕药的连续用药或长周期用药模式的效果优于短期用药。突破性出血是连续用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罕见。 相似文献
5.
摘要: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侵入或生长于部分或全部肠壁的浆肌层,主要表现是痛经、性交痛、排便痛。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位于整个消化道的许多部位,但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交界处最常见。直肠气钡双重造影、经阴道超声、直肠内镜超声、磁共振成像(MRI)、多层螺旋CT等有助于明确诊断。药物治疗可以暂时控制症状,但不能使患者长期获益。根治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除,包括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除,是治疗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方法。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结节切除方法有表面病灶切除术,病灶碟形切除术和肠管节段性切除吻合术。尽管手术切除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还存在争议,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创伤性的手术改善了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症状及生存质量,增加了患者受孕机会。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断术联合病灶电灼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而痛经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症状之一,严重者常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目前,用药物或物理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效果均不理想。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妇科领域的广泛应用,使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断术日臻成熟,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我院从2000年3月至2003年10月,在腹腔镜下行骶前神经切断术联合病灶电灼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21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蒋红清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6,33(2):79-82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妇科常见病.以盆腔疼痛、月经失调及不孕为特征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其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近年大量基础实验和临床检测资料表明免疫学凼素在EM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EMs病程中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分子免疫的变化规律做一系统综述.为将来EMs的免疫诊治提供可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在位内膜的异位生长、浸润、周期性出血所致的多种临床病理表现。"在位内膜决定论"提出了在位内膜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源头,启发我们进一步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内膜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内膜疾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袁磊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5,6(5):398-40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但处理较为棘手的妇科疾病。其特征是有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外的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与正常的子宫内膜对卵巢分泌的激素有相似的反应,异位病灶周期性出血可能导致局部炎症及粘连形成,继而出现临床症状,特别是盆腔疼痛。子宫内膜异位症在青春期前不会发生,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病情趋于缓解。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的功能层中神经纤维的分布状况.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以痛经为主诉并行子宫切除的EMT患者25例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无此疾病的行子宫切除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使用多克隆家兔抗人抗蛋白基因产物9.5染色标记子宫在位内膜的神经纤维,用数码相机照相,分析其神经纤维密度.结果:在EMT患者子宫内膜的功能层中出现神经纤维,而非EMT患者子宫内膜的功能层中未出现神经纤维(P<0.01).结论:EMT患者子宫内膜的功能层中神经纤维异常增多,可能与EMT患者的疼痛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研究进展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异位子宫内膜在腹腔的生长需要新生血管提供血液,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目前发现的最为关键的血管形成刺激因子,可直接而特异的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其增殖、迁移、并增加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诱导新生血管形成,本文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基础研究及在子宫内膜异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消耗了巨大的社会资源,相关非医疗性损失可能超过直接的医疗负担.诊治延误、疾病严重程度和患者个体因素是EMs经济负担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EMs的经济学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现将这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有望为公共卫生政策和临床诊疗决策提供明晰有效的思路和选择.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朱兰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2,29(5):281-283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病因学说之经血倒流学说是在免疫缺陷的基础上发生的,EMs患者的血清和腹腔液中多种细胞介导的免疫成分有功能变化,这些免疫成分如自然杀伤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等发生变化导致降低对异位的子宫内膜的免疫监视,识别和破坏,最后发生EMs。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评价腹腔镜子宫骶神经切断术(LUN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应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82例中、重度痛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同时行LUNA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后各种疼痛缓解率的影响,并评价手术的安全性。结果:71例患者纳入分析,LUNA组51例,对照组20例。LUNA组术后痛经缓解率90.2%,高于对照组的60.0%(P=0.02);LUNA组性交痛术后缓解率85.7%,高于对照组的50.0%(P=0.048);LUNA组慢性盆腔痛(CPP)缓解率100%,高于对照组的71.4%(P=0.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安全性:LUNA组患者手术时间延长,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延长,但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以及手术费用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研究对象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内异症保守手术同时行LUNA手术,术后2年内能有效的缓解内异症的各种疼痛。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在位内膜中的神经纤维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P物质(SP)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分布,探讨其与疼痛的关系。方法:选择EMT患者45例,按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将患者分为EMT疼痛组(24例)和EMT无痛组(21例),其中轻度疼痛者4例,中度疼痛者7例,重度疼痛者13例;另选择同期患子宫肌瘤住院的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分别检测子宫内膜的PGP9.5标记的神经纤维密度(条/mm2)和SP、NGF的平均光密度(OD)值,并与VA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EMT疼痛组中PGP9.5的密度和SP、NGF的OD值均高于EMT无痛组和对照组(P<0.05)。EMT重度疼痛组中PGP9.5的密度和SP、NGF的OD值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疼痛组(P<0.05)。同时,EMT疼痛组中PGP9.5的密度和SP、NGF的OD值与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呈正相关(r=0.745,0.624,0.628;P<0.05)。结论:EMT患者在位内膜存在神经纤维的异常分布。EMT中神经纤维的表达与疼痛的严重程度有关,神经纤维的异常高表达可能是EMT患者疼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妇科常见病,以盆腔疼痛、月经失调及不孕为特征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其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近年大量基础实验和临床检测资料表明免疫学因素在EM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EMs病程中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分子免疫的变化规律做一系统综述,为将来EMs的免疫诊治提供可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和异位内膜的MMPS活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中活化型基质蛋白酶-2、-9(MMP-2、MMP-9)、非活化型基质蛋白酶12、19(proMMPl2、proMMP-9)的酶谱及在E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2000年3月至2002年9月采用酶谱法检测16例手术治疗EM患者的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16例同期住院的月经正常的良性卵巢肿瘤或子宫肌瘤的子宫内膜中的pmMMP-2、MMP-2、proMMP-9、MMP-9。结果 EM同一个体的异位内膜proMMP-2、proMMP-9活性高于在位内膜;在位内膜的proMMP-9活性无论何期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的子宫内膜;proMMP-2活性在增生期在位内膜较对照组正常内膜有上升趋势。而MMP-2及MMP-9均未见规律性趋势。结论 同一个体的异位内膜的proMMP-2、pmMMP-9活性较在位内膜增高,提示异位内膜更具侵蚀性。同为在位内膜,EM的proMMp-9活性较正常对照为高,可能与EM的发病有关。而proMMP-2活性仅在增生期表现在位内膜较对照组正常为高,可能提示增生期内膜更具侵蚀性。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一个世纪以来,已提出了多种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病因学说,其中,Sampson提出的“种植学说”被广泛接受。目前的研究推测,盆腔内异症的发生应有5个关键步骤:内膜细胞黏附到腹膜表面并侵入腹膜间皮细胞层,种植灶部位炎症细胞募集,病灶周围新生血管生成,内膜细胞增殖及异位病灶形成。人子宫内膜移植的动物实验也证实了上述内异症的发展过程。本文就上述参与和影响盆腔内异症发生的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在病理学表现上虽为良性病变,但具有与恶性肿瘤相似的浸润、种植生长、破坏周围组织、远处转移和极易复发的特点,并有一定比例的EMs会发生组织形态学改变,从非典型内膜异位组织进一步转变成癌。目前EMs恶变已受到世界各地学者的广泛关注。EMs和卵巢癌的组织联系虽早已被学者提出,并有公认的诊断标准,但是随着近年来EMs和卵巢癌发病率的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endometriosisassociated ovarian cancer,EAOC)愈发引起学者的重视,其病因、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等已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就近年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基因突变、细胞凋亡、炎症免疫、氧化应激、雌激素5个方面对EAO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