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457名城镇儿童少年零食行为现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安乡县城关地区儿童少年零食行为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制订有效的饮食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抽样,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少年零食行为的资料。结果调查对象吃零食的比例为98.7%,其中上学日上午、下午和晚上吃零食的比例分别为42.5%、59.6%和69.7%,周末吃零食的比例为94.2%。喜欢吃某些零食前5种原因是味道好、有营养、颜色好、家里人常吃和包装好。零食的最主要购买地是超市,最主要准备人是母亲。不同时段吃的前2种零食都为水果和面包/饼干。结论安乡县城关地区儿童少年吃零食的现象非常普遍,零食的营养质量不高,改善零食行为的关键在于家庭和学校,母亲是饮食行为教育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银川市学龄儿童零食消费行为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制订有效的饮食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银川市西夏区、金凤区、兴庆区各1所小学,选择四~六年级各两班学生1129名.对零食消费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儿童有吃零食的习惯,银川市儿童吃零食的比例为79.3%,吃零食频率1~2次/d为61.5%;碳酸饮料饮用率较高(59.5%),白开水(60.7%)、果汁(44.8%)等健康饮料也有相当高的饮用率;因饥饿而吃零食的比例为38.1%,感到无聊和看电视分别占37.6%和35.3%;选择零食的依据主要是味道(68.1%)、卫生(47.8%)、营养(2113%),价格便宜也是一个园素;吃零食的时间依次为下午放学后(76.6%)、上午放学后(37.2%)和晚上睡觉前(12.8%);零食来源主要是自己购买(55.4%)和母亲准备(45.5%);零食的最主要购买地是大型超市;在家里吃零食比例为84.1%.[结论]银川市儿童吃零食的现象非常普遍,存在一定问题,亟待引导和改善.  相似文献   

3.
济南市儿童少年饮食行为现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济南市城郊儿童少年饮食行为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培养良好的饮食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城效3-16岁儿童及家长各2534名,采用问郑调查方式调查他们的零食、快餐、早餐及饮料食用情况和相关认识。结果:95.5%的儿童少年有吃零食习惯,以水果、冰淇淋、面包及油炸食品为主,有70%以上的儿童少年了解并吃过西式快餐,但对快餐营养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大多数儿童每天吃早餐,但早餐营养及质量不高。饮料消费受大众传媒影响消费呈上升趋势。结论:济南市儿童少年饮食行为存在诸多问题,应通过有效途径和措施加强营养知识教育及良好饮食行为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4城市儿童少年早餐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城市儿童少年早餐行为及主要相关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三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广州、上海、济南和哈尔滨抽取样本10276名儿童少年,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早餐行为及相关因素的资料,结果:83.0%的儿童1周每天都吃早餐,有时不吃早餐的主人直接原因是没有食谷(46.1%)和没有单吃(44.2%);是否每天吃早餐的主要相关因素为母亲化程度,居住地、父亲职业和儿童少年的学习阶段等。儿童少年早餐营养质量良好占9.5%,一般占35.5%,较差占55.0%,影响早餐营养质量的主要原因有母亲化程度、居住地、儿童少年的学习阶段和父亲的职业。结论:城市儿童少年有时不吃早餐的现象比较普遍,早餐的营养质量也不高,父母和居住地是影响儿童少年早餐行为的最主要因素,改善儿童少年早餐行为的关键行为的  相似文献   

5.
4城市儿童少年早餐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城市儿童少年早餐行为及主要相关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三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广州、上海、济南和哈尔滨抽取样本10276名儿童少年,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早餐行为及相关因素的资料。结果83.0%的儿童少年1周每天都吃早餐;有时不吃早餐的主要直接原因是没有食欲(46.1%)和没有时间吃(44.2%);是否每天吃早餐的主要相关因素为母亲文化程度、居住地、父亲职业和儿童少年的学习阶段等。儿童少年早餐营养质量良好者占9.5%,一般者占35.5%,较差者占55.0%,影响早餐营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母亲文化程度、居住地、儿童少年的学习阶段和父亲的职业。结论 城市儿童少年有时不吃早餐的现象比较普遍,早餐的营养质量也不高,父母和居住地是影响儿童少年早餐行为的最主要因素,改善儿童少年早餐行为的关键在于加强对父母和儿童少年的营养教育以及学校提供营养早餐。  相似文献   

6.
合肥市部分儿童零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合肥市儿童的零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合肥市3所幼儿园和3所小学儿童进行零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意义的影响因素。结果94.2%的儿童有吃零食的习惯,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喜欢的零食种类基本相同,零食主要准备人是妈妈;儿童少年在家中、幼儿园/学校和其他场所吃零食前不洗手的比例分别为30.3%,45.4%和63.1%;儿童选择零食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口味、包装、营养、卫生、奖品、品牌和广告;零食奖励、家中常备零食、零食的口味和包装是促进儿童少年零食行为的因素。结论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儿童的零食行为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7.
成都市学龄儿童零食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了解成都市学龄儿童零食行为现状,为指导儿童合理消费零食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成都市城区2所小学四~六年级学生1290名,对近6个月的零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近6个月以来调查对象吃零食频率在3次/d以内者达93.4%;最常吃的零食为水果(54.1%),冰激凌(35.3%),糖果、巧克力(28.2%);选择高糖高脂高盐零食者达93.7%;在非饥饿状态下吃零食的比例为69.0%,因饥饿而吃零食的比例为31.0%;选择零食的依据主要是味道(83.4%)、营养(52.2%)、父母准备(17.7%)和家人常吃(15.0%);吃零食的时间依次为晚餐前(53.3%)、晚餐后(28.7%)和晚上睡觉前(9.2%);零食来源主要是自己购买(54.3%)和父母准备(43.5%)。结论成都市学龄儿童零食行为仍存在一定问题,亟待引导和改善。  相似文献   

8.
江玲 《食品与健康》2006,(12):26-26
不少妈妈排斥宝宝吃零食,认为吃零食会影响正常的饮食规律。实际上,零食已经越来越成为孩子获得营养的重要途径。据调查数据显示,零食能更好地满足儿童身体对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在三餐之间加吃零食的儿童,比只吃三餐的同龄儿童更易获得营养平衡。当然,如果宝宝零食吃得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和湖北省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现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北京市和湖北省部分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现况。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1860名3~17岁、身体健康的儿童青少年。采用零食消费调查表来获取信息。结果 89.9%的儿童青少年有吃零食的习惯。吃零食与否有性别差异(P〈0.01),不同类型调查对象零食消费率不同(P〈0.01)。零食消费的主要原因是好吃、饿了/渴了、周围朋友/同学有人吃、电视/报刊等广告宣传、赠送玩具/小礼物。在休息日或休假日吃零食的机会最多,消费地点最常在家中;零食来源主要由家长、家里人或其他成年人或者孩子自己购买。吃零食的儿童青少年最常消费的前10位零食为:新鲜水果类、膨化小食品、纯奶及制品、面包类、糖果及巧克力、水果干或蔬菜干、坚果类、新鲜蔬菜类、饼干类、蛋糕类。结论 必须加强对儿童青少年及家长的饮食营养教育,尤其是如何合理选择和消费零食。  相似文献   

10.
嘉兴市中小学生饮食行为现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嘉兴市中小学生膳食结构与饮食行为现状,找出存在问题,为开展学校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对嘉兴市2所中学,1所小学共854名中小学生进行早餐质量,中晚餐膳食结构与饮食行为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早餐营养质量好的仅占8.3%,差的占51.6%;午餐营养质量好的占24.1%,晚餐营养质量好的占31.7%;15.0%的学生平均每周不吃早餐2.4次,91.8%的学生平均每周吃零食5.4次,18.6%的学生饭前吃零食,32.7%的学生吃过零食后正餐食量明显减少,78.1%的学生有特别偏爱的食物,79.2%的学生有不喜欢吃的食物。结论 学生与家长的营养教育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11.
探讨零食营养健康教育对儿童零食行为的干预效果,为开展儿童营养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开展干预项目的深圳市97所小学各随机抽取1个班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零食营养健康教育项目实施后,儿童经常食用的健康零食如水果类、牛奶类的比例上升(x2值分别为141.6,68.0,P值均<0.01),而非健康零食如糖果巧克力类、饼干薯片类、碳酸饮料类的食用比例下降(x2值分别为74.3,48.4,24.9,P值均<0.01);选择正规商店/大超市购买零食及购买零食时每次看生产日期、营养标签的比例上升(xw值分别为9.1,11.1,18.1,P值均<0.05);购买零食时考虑有营养、卫生的比例上升(x2值分别为8.7,4.6,P值均<0.05);吃早餐、喝牛奶、吃水果的频率上升(x2值分别为50.8,89.5,85.7,P值均<0.01).结论 对学龄儿童开展零食营养健康教育干预能有效提高儿童对零食营养的认知,并改善零食饮食及购买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北京海淀区户籍与流动儿童少年家庭用餐及饮食教育状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二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原则,选取北京海淀区969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结果儿童少年家庭就餐分别以“家里做饭”、“到餐馆用餐”、“购买外卖”、“热剩饭菜”和“吃方便面等方便食品”为主的比例分别为92.9%、3.0%、1.2%、1.4%和1.1%。58.1%的家庭用餐时“一家人都轻松自在地谈话,气氛活跃”(海淀区户籍儿童少年家庭的比例高于流动儿童少年家庭,P=0.001);8.7%的家长“常利用进餐时间对孩子进行说教”(海淀区户籍儿童少年家长的比例低于流动儿童少年家长,P〈0.05);5.6%的家长“用餐时谈自己的事,不管孩子”(海淀区户籍儿童少年家长的比例低于流动儿童少年家长,P〈0.01);20.2%的家庭“边吃饭边看电视”;4.9%的家庭“进餐时气氛严肃,很少交谈”;而67.9%的儿童少年表示在意用餐的环境和气氛(海淀区户籍儿童少年的比例高于流动儿童少年,P=0.001)。户籍和流动儿童少年家庭食物的主要制作人均为母亲。32.2%的家长“当孩子考试成绩好或表现好时给予某些食物当作奖励或安慰”;10.8%的家长“在孩子吃了某些食物后,才会答应孩子别的请求或允许孩子做某件事”(海淀区户籍儿童少年家长的比例低于流动儿童少年家长,P〈0.01);33.3%的家长“经常提示或教育孩子吃某些食物”(海淀区户籍儿童少年家长的比例低于流动儿童少年家长,P〈0.05);21.1%的家长“喜欢、经常吃某些食物”。结论海淀区户籍与流动儿童少年家庭在用餐及饮食教育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应积极采取措施对儿童少年及其家长进行干预,改变不合理行为。  相似文献   

13.
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1.零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吃零食在儿童青少中是一种普遍的饮食行为,经常吃零食可能会引起龄齿或其它健康问题。本文对各国儿童青少年吃零食的行及零食的营养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零食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人在一日三餐的正餐以外所吃的食物。儿童和老年人是零食最主要的消费群体,近年来.我国城市儿童、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的零食消费量都呈上升趋势。在看电视、聊天、休闲的时候.人们常常会吃零食。有研究显示,部分人群零食提供的能量已占全天能量的约10%。  相似文献   

15.
探讨营养教育对儿童零食行为的干预效果,为改善儿童不良零食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11所小学二年级学生2 758名,于2015年4-7月开展干预活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干预后,儿童经常食用的健康零食如水果类、面包蛋糕类、纯牛奶酸奶的比例上升(x2值分别为20.25,4.46,4.77,P值均<0.05),而非健康零食如果冻、饼干薯片类、油炸烧烤类以及碳酸饮料的食用比例明显下降(x2值分别为36.53,85.03,96.75,115.83,P值均<0.05).每天吃零食超过3次的不良零食行为有所改善(x2=5.44,P<0.05),健康零食行为如吃零食前洗手、吃零食后刷牙或漱口、每天喝奶类每天吃水果的比例有所上升(x2值分别为13.75,19.41,49.54,15.65,P值均<0.01).自购零食时考虑的合理因素如营养和卫生的比例明显上升,而不良的影响因素如好吃、赠送玩具/小礼物、包装以及电视广告的比例有所下降(x2值分别为53.58,91.70,14.18,20.91,13.12,4.26,P值均<0.05).结论 零食营养教育可有效改善儿童不良零食行为.  相似文献   

16.
吃零食是儿童青少年一种普遍的饮食行为。所谓零食指非正餐时间所吃的种种食物。经常吃零食会引起龋齿、贫血、营养不良、肥胖等不健康问题。调查显示:零食中糖的含量明显高于正餐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蚌埠市4~6岁儿童的饮食行为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制定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蚌埠市东市区、中市区和西市区各选取1所幼儿园,选择其中的4~6岁儿童478人,对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饮食的家庭影响因素.结果 所有调查儿童中,有42.92%偏食,45.75%挑食,74.73%吃零食,82.35%喜欢喝含乳饮料.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文化程度、提示孩子吃某种食物以及强迫孩子吃某种食物与儿童挑食、偏食行为均相关(均有P<0.05);母亲文化程度、儿童是否独生子女与儿童吃早餐相关(均有P <0.05).结论 偏食、挑食及是否早餐是学龄前儿童存在的主要饮食行为问题,应提高父母的营养知识和示范意识,以促进儿童养成健康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儿童少年饮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 了解目前上海市儿童少年的饮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 采用问卷调查。 [结果 ] 91.8%的儿童和 6 8.0 %的青少年有特别的食物喜好。绝大多数孩子有吃零食的习惯 ,青少年比儿童更普遍。大部分孩子吃过肯德基等西式快餐。碳酸饮料是孩子的最爱 ,白开水 (或矿泉水 )、牛奶等健康饮料也有相当高的饮用率。大部分青少年购买时经常考虑食物的卫生因素等 ,一半以上的青少年还注意了食物的营养成分。食物的口味、营养是影响儿童少年食物选择的主要因素。 [结论 ] 上海市儿童少年具有较好的营养与食品卫生概念 ,未发现十分突出的不良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北京海淀区户籍与流动儿童少年家庭食物选购及消费教育状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二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原则,选取北京海淀区969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结果25.3%的家长当孩子表现好时给零用钱作为奖励(海淀区户籍儿童少年家长的比例低于流动儿童少年家长,P〈0.05),14.1%的家长想到孩子需要就给零用钱,2.3%的家庭中孩子要多少零用钱家长就给多少。76.9%的家庭由母亲经常购买食物,31.8%的儿童少年经常和家长一起购买食物。19.7%的儿童少年经常独立购买食物(海淀区户籍儿童少年的比例低于流动儿童少年,P〈0.05)。海淀区户籍和流动儿童少年选购食物时经常考虑的主要因素前四位相同,依次为“是否卫生”、“食物的新鲜度”、“食物的味道”、“食物的品质”。22.5%的儿童少年经常要求家长购买某种食物(海淀区户籍儿童少年的比例高于流动儿童少年,P〈0.01)。对于儿童少年购买食物的要求,5.6%的家庭中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买什么(海淀区户籍儿童少年家长的比例高于流动儿童少年家长,P〈0.001),14.0%的家庭由家长决定是否购买,但不加任何说明,2.4%的家长一律不准购买。结论海淀区户籍与流动儿童少年家庭在食物选购及消费教育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应积极采取措施对儿童少年及其家长进行干预,改变不合理行为。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梅节  陈起萱 《卫生研究》1998,27(5):334-336
1997年对广州市4所幼儿园的1300名儿童及其家长以及203名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进行了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问题卷调查。结果表明:儿童的饮食行为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挑食、吃零食等。在影响儿童饮食行为的学校及家庭因素中,母亲和教师的营养知识以及父母亲的饮食行为最为显著,家庭收入对儿童饮食行为未见明显影响;另外,各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中较少涉及有关儿童营养及饮食行为的知识,对幼儿的饮食行为尚未起到明显的影响。提示:今后的营养教育计划,除对家长和幼儿教师进行营养知识培训外,还应以幼儿能接受形式,将有关营养和饮食知识穿插在幼儿教学内容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