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食管胃黏膜瓣吻合口成形术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及行食管胃吻合重建消化道过程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2006年6月采用食管胃黏膜瓣吻合口成形术治疗的7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手术方法为:切除病变缝闭胃残端.于胃后壁,切开正三角形两侧边浆肌层,游离成"∨"形浆肌层瓣,纵行切开"∧"形游离食管前壁肌层,切开胃三角形底边黏膜,与食管黏膜做吻合后,将胃后壁"∨"形浆肌层瓣与食管"∧"形肌层瓣缝合.食管后壁全层与剩余胃黏膜层吻合.上提吻合口周围的胃壁,使浆肌层瓣突入食管腔内,包套重塑His角.术后随访并观察食管胃反流、吻合口狭窄和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围手术期2例死亡,病死率为2.63%(2/76),其余74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至6年,有反酸症状者1例,占1.35%(1/74),行X线钡餐透视检查未发现钡剂明显反流;纤维内窥镜检查发现黏膜轻度改变.其余73例(98.65%)患者无症状,行X线钡餐透视和纤维内窥镜检查未见异常改变.结论 食管胃黏膜瓣吻合口成形术具有明显的抗反流、防止吻合口狭窄作用,可以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夏季养好胃     
一项健康调查显示,胃镜检查异常者高达九成,在所有疾病中排行第一,多数中年人都不同程度患有胃病,尤其是胃溃疡。尤其到了夏季,更是胃病的高发期。成都胃病医院业务副院长温育敏分析说,胃病的发生与胃黏液密切相关,胃黏液是胃体分泌的用来保护胃黏膜、提升胃动力的物质。充足的胃黏液能覆盖整个胃黏膜,隔离胃酸、生冷和刺激性食物、酒精及幽门螺旋杆菌等有害物质的侵蚀,保护胃黏膜不受伤害,同时提升胃动力保障消化。一旦胃黏液分泌不足,各种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胃黏液sIgA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合并胃黏膜损伤患者中的变化进行研究,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诊治的4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合并胃黏膜损伤患者为试验组,另选同期入院的4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胃黏液sIgA水平,分析两组患者胃黏液sIgA的变化。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合并胃黏膜损伤患者胃黏液s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以及慢性重症肝炎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胃黏液sIgA水平呈下降趋势,同时ALT、PTA水平也呈现下降趋势,TBIL水平出现上升趋势,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慢性HBV感染患者中胃黏膜血清白蛋白(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胃黏膜损伤发生率较高,且肝损伤越严重胃黏膜损伤发生率越高,胃黏液sIgA可能参与乙型肝炎患者胃黏膜病变,是其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食管胃黏膜瓣吻合口成形术在食管胃吻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食管胃黏膜瓣吻合口成形术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及行食管胃吻合重建消化道过程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2006年6月采用食管胃黏膜瓣吻合口成形术治疗的7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手术方法为:切除病变缝闭胃残端。于胃后壁,切开正三角形两侧边浆肌层,游离成“∨”形浆肌层瓣,纵行切开“∧”形游离食管前壁肌层,切开胃三角形底边黏膜,与食管黏膜做吻合后,将胃后壁“∨”形浆肌层瓣与食管“∧”形肌层瓣缝合。食管后壁全层与剩余胃黏膜层吻合。上提吻合口周围的胃壁,使浆肌层瓣突入食管腔内,包套重塑His角。术后随访并观察食管胃反流、吻合口狭窄和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围手术期2例死亡,病死率为2.63%(2/76),其余74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至6年,有反酸症状者1例,占1.35%(1/74),行X线钡餐透视检查未发现钡剂明显反流;纤维内窥镜检查发现黏膜轻度改变。其余73例(98.65%)患者无症状,行X线钡餐透视和纤维内窥镜检查未见异常改变。结论食管胃黏膜瓣吻合口成形术具有明显的抗反流、防止吻合口狭窄作用,可以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吴明  陈宝国 《中国保健》2008,16(5):159-160
目的:探讨儿童胃食管反流病(GERD)临床特点与诊断.方法:对37例4~13岁GER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GERD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97.3%),并且大部分患儿仅有呼吸道症状,反流症状反而不明显.31例行食管钡剂造影,阳性27例,诊断阳性率83.9%.4例行食管内窥镜检查,2例有食管炎.结论:儿童GERD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食管钡剂造影可作为GERD患儿常用的诊断方法;内窥镜检查有助于发现食管病变,增加食管炎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日常饮食中常含有各种对胃有刺激性的因素,如冷、热、硬、酸、辛辣等,胃液中含有的高浓度盐酸和胃蛋白酶,有时从十二指肠中倒流入胃的胆汁也会兴风作浪。但在健康人,胃黏膜能抵御各种伤害性刺激,胃组织本身不会被消化或损伤。这是因为胃黏膜具有抵御上述刺激因素的机制(防御因素),主要包括"细胞保护作用"、"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和"胃黏膜屏  相似文献   

7.
二甲基甲酰胺吸入致大鼠急性胃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二甲基甲酰胺(DMF)对大鼠胃黏膜急性损伤的机制。方法大鼠静式吸入不同浓度(1446.2mg/m^3,3212.3mg/m^3,6524.0mg/m^3)的二甲基甲酰胺气体,观测胃黏膜大体损伤情况、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及胃黏膜血流(GMBF)、黏膜结合黏液量、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前列腺素E2(PGE2)、胃泌素(Gas)等指标。结果3个浓度组均见胃黏膜出血、糜烂等明显损伤,黏膜结合黏液量降低;低浓度组胃黏膜内谷胱甘肽降低,低、中浓度组胃泌素降低(P〈0.05);光镜下各浓度组均可见黏液减少,黏膜出血、充血明显,黏膜紊乱。透射电镜可见颈黏液细胞与壁细胞核破裂,核内物质溢出核外。结论二甲基甲酰胺使胃黏膜出血糜烂,可能是损害了颈黏液细胞,使其分泌黏液的能力降低,影响胃的黏液一黏膜屏障系统,并且使胃泌素分泌减少使其营养胃黏膜的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8.
由于改进了X线双重造影检查技术,目前早期胃癌的诊断正确率已大为提高。一、早期胃癌的X线检查方法(一)常规检查:常规检查是X线检查的基础,其基本方法如下: 1.充盈法:口服钡剂250~300ml,使全胃充盈,其优点是能了解胃轮廓形态的变化,方法较简单。缺点是在各种体位检查时有盲区,细微病变无法观察。2.充盈加压法:常用于立位,按病变的大小形状给予适当的压力,依据不同  相似文献   

9.
胃肠低张造影应用维生素K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钡剂检查发现有张力较高 ,蠕动增强 ,甚至呈痉挛状态 ,而应用维生素K制剂使消化道平滑肌张力减低、蠕动减弱、管腔舒张、粘膜展平等原理 ,进行胃肠道低张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法 (以下简称双重法 )诊断 ,已成为放射科普通X线的成熟检查项目。在基层医疗单位中低张造影也逐渐应用于消化道的诊断 ,低张造影检查方法以弥补了传统胃肠钡剂普通造影X线检查的不足而开展此项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 0 0 0年 2月~ 2 0 0 3年 12月的 3年多时间里 ,胃肠道检查的病例均经钡剂检查发现 ,胃肠张力较高与蠕动增强 ,甚至呈痉挛状态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胸腔胃异时性重复癌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食管癌大组病例中异时性发生的胸腔胃重复癌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层螺旋CT(MDCT)扫描以及消化道造影、食管镜病理组织学检查的方法对食管癌手术后的病例进行随诊复查.MDCT增强扫描,范围从颈部扫描至膈角,采用胸部直增扫描,层厚5 mm,5~8 mm重建.造影剂使用100 ml,注射速率2 ml/s.结果 本组病例均为食管癌手术后,经胃镜病理证实的原发肿瘤.其中胃腺癌9例、印戒细胞癌1例.全部病例排除食管癌复发或淋巴结转移累及胸腔胃.食管癌手术后发现胸胃重复癌的时间:1~2年6例;>2年4例,其中有1例在食管癌手术后15年被发现.胸腔胃重复癌变的部位:胃体5例,胃窦5例.病灶大小:1.5~7.0 cm,以肿块居多.所有病例在MDCT增强扫描时均表现为病灶的局限强化.同时伴有淋巴结肿大3例,其他器官转移2例.结论 MDCT检查是判断食管癌手术后胸胃重复癌的重要手段,并能同时了解锁骨区、纵隔淋巴结及肺野转移灶.  相似文献   

11.
刘宁  魏晰 《中国校医》2003,17(6):542-543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 (PG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方法 对 1995年 5月至 2 0 0 3年 8月诊治的 11例PGS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 本组PGS发生率 1.4 3% ,6例术后 8~ 14d恢复正常 ,4例术后 15~ 2 0d恢复正常 ,再手术的 1例于术后 5 4d恢复正常。 结论 PG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X线钡餐检查和胃镜检查有利于本病的诊断 ,采取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12.
李鹏 《中国保健》2008,16(11):496
目的:探讨各种手术后胃瘫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术后胃瘫住院患者32例,探讨其诊疗情况.结果:32例患者通过手术史及临床表现,加上胃镜及x线钡剂造影检查确诊,均经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痊愈.结论:术后胃瘫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x线造影及纤维胃镜检查有重要价值,中西医结合治疗应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返流(Gastroesohagealreflux,GER)是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不全,胃内容物运流入食管的一种常见疾病,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新生儿期易发生,发病率可高达80%~85%if],我们用普瑞博思治疗新生儿GER31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引例患儿中,男18例、女13例,早产)L14例。发病时间生后3小时~180天,其中7天25例(80%~64%),表现为滋乳、呕吐22例,2例以呼吸暂停为首发症状,随后出现呕吐。病程中5例会并肺炎,9例合共电解质紊乱。24例接受X线食管钡剂检查,7例接受动态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而确诊。所用病例采用…  相似文献   

14.
本院 1995 - 2 0 0 1年共行胃大部切除术 2 6 2例 ,术后共发生胃瘫 13例。本文对此作以分析。1 临床资料共发生胃瘫 13例 ,其中男 6例 ,女 7例 ,年龄 4 3~ 72岁 ,平均年龄 6 3 7岁。原发病 :胃癌 8例 ,胃溃疡 3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2例。术式 :毕Ⅰ式 4例 ,毕Ⅱ式 9例。1 1 临床表现  13例胃瘫均发生在术后第 5~ 9天 ,其中 8例发生与改变饮食有关 ,术后 8~ 11d改流质为半流质时出现上腹饱胀不适、反复呕吐、无明显疼痛 ,食后吐出大量胃内容物 ;有时含胆汁 ,呕吐后上腹胀缓解 ;胃引流量每日 80 0~ 2 0 0 0ml。其余5例在术后 5~ 7d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心理干预对老年患者胃肠镜检查前后的影响 ,为有效减轻老年患者胃肠镜检查心理压力及减少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 对 2 1 67例老年患者胃肠镜检查前进行心理干预并对其检查前后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前恐惧、焦虑、不安全感分别为 5 9 94% ,88 87% ,95 5 2 % ;干预后分别为 8 3 5 % ,4 2 9% ,7 79%。干预前理解、正确认知、充满信心分别为 3 0 2 7% ,1 0 2 9% ,1 79% ;干预后分别为90 49% ,41 43 % ,45 5 0 %。结论 在老年患者胃肠镜检查前实施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精神压力及减少并发症发生 ,提高检查质量及安全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微创治疗胃间质性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消化内科2009年4月至2013年3月经超声内镜检查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GIST的患者,符合入组标准患者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3367岁,年龄平均52岁。病变位于胃角4例,胃底8例,胃窦8例,胃小弯2例,直径567岁,年龄平均52岁。病变位于胃角4例,胃底8例,胃窦8例,胃小弯2例,直径522 mm,平均10.9 mm。首先对胃黏膜下病变采用脱气水法行EUS检查,明确病变为起源于胃固有肌层后。采用结扎、切开、剥离、创面处理、病理检测等处理,观察治疗效果及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24例肿瘤均位于胃固有肌层,22例在内镜下完整切除,2例无法完全切除。术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胃间质性肿瘤16例,均为极低及低度恶性间质瘤;胃平滑肌瘤4例,胃神经纤维瘤2例,胃血管球瘤2例。术后无继发胃穿孔、胃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24例,创面均愈合,无复发病例。结论胃镜微创治疗小的胃间质性肿瘤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进型胃前壁黏膜活瓣成形在贲门癌切除术后的抗反流作用.方法 采用改进型胃前壁黏膜活瓣成形治疗贲门癌患者384例.剥除胃浆肌层,暴露黏膜形成上窄下宽如烧瓶平面图形样,窄部黏膜比吻合口边缘宽1.0~1.5 cm,宽部黏膜距吻合口3~6 cm,然后食管黏膜与胃窄部黏膜分层吻合,浆肌层与食管肌层吻合,使胃黏膜折叠形成活瓣置入胃腔内,距下缘浆肌层约2cm环缩下缘边径中三分之一胃浆肌层,使凸入胃腔活瓣轻度展开,并形成一相对高压腔.结果 除4例并发吻合口瘘,3例合并胸腔感染外,其余病例均恢复顺利,大部分患者半年再次复查,有反流症状6例,余均无明显反流.结论 胃前壁黏膜活瓣成形可有效地起到抗反流作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胃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瘤样增生性病变,可伴有溃疡形成。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与胃癌相混淆。现将我院自1983年7月~1988年12月间诊治的30例胃嗜酸性肉芽肿报道如下,并就其病因、诊断、治疗作初浅的分析探讨。临床资料本组30例中,男性28例,女性2例。年龄32~71岁,其中<40岁4例,45~60岁18例,>60岁8例。从发病到手术的症状期,最短2年,最长30年。均经X线钡剂检查,诊断胃溃疡26例,胃癌4例。经纤维胃镜检查10例,诊断胃溃疡6例,胃癌4例。粘膜活检均为慢性炎症。30例均有上腹疼痛、泛酸嗳气等一般胃病表现,其中有呕血史者6例,黑便史者5例,伴频繁呕吐等幽门梗阻症状者3例。本组中曾患过血吸虫病者16例,均经治疗已愈。伴银屑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血嗜酸性粒细胞均低于4%。30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2例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而急诊手术,1例并发胃穿孔。手术采用B—Ⅰ式胃大部切除者27例,采用B—Ⅱ式胃大部切除者2例,全胃切除者1例。术中见孤立或弥漫性淋巴结肿大者10例,行R_1手术5例,R_2手术2例。无术后并发症。手术标本均经病理检查,见病灶位于胃窦小弯侧28例,胃体小弯侧2例。病理表现可分为两型,即局限息肉型及弥漫浸润型。本组中局限息肉型3例,弥漫浸润型27例,都伴有溃疡形成,溃疡面积0.5×0.5~4×4cm大小不等,呈不规则形,边缘多呈堤状隆起,切面见胃壁增厚,灰白色。镜下:病灶处胃粘膜均有慢性溃疡形成,即表面为炎性坏死组织,其下为新生的毛细血管及纤维母细胞组成的肉芽组织,伴有纤维  相似文献   

19.
在血栓及止血的临床诸多检查项目中 ,凝血酶元 (PT)是最重要的检查项目之一 ,它的检测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影响因素有 :受检查状态、标本采集、抗凝剂与检测试剂盒、设备和仪器、实验方法、操作者技术以及血小板凝集等几个方面。笔者自 2 0 0 2年以来 ,就抗凝剂对血凝各项试验 ,尤其是对凝血酶元试验的影响 ,进行了研究 ,现报告如下。1 试验对象门诊健康查体者共 10 0名 ,年龄 2 0~ 5 0岁 ,心、肺、肝、肾功能正常 ,血压正常 ,红细胞比值 3 5 %~ 5 0 % ,血红蛋白 110~ 15 0g/L ,近期未服用抗凝药物 ,并无其他严重疾病。2 仪…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下挖除术(ESE)切除胃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的手术方式、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行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下隆起病变,超声内镜诊断胃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患者53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ESE.结果 中位瘤体直径13.2 (5~35)mm.48例患者瘤体成功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90.6% (48/53),中位手术时间45(30 ~ 150) min.3例(5.7%,3/53)出现术中搏动性出血,没有术中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6例(11.3%,6/53)出现术中穿孔,5例金属夹闭合创面.5例难以剥离和1例穿孔无法修补患者行开腹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术后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ESE可以完整切除胃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安全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