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及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统的危急重症,也是引起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早期的观察和急救护理,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而系统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消除生活中诱发心肌梗死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胡艳红 《临床医药实践》2009,(7Z):1901-1903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的教学方法。方法:本文就当前急救护理教学现状进行阐述分析,并针对现时情况探讨提高急救护理教学质量的方法。结果:目前,我国急救护理教学主要有毕业实习与临床见习两种形式;临床护理教学师资缺乏,质量较差;护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缺乏心理应对能力;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提高急救护理教学质量的方法:①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②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③提高护生学习效率;结论:应对当前的现实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动手能力培养,为培养高素质、多层次、实用型的护理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经验。方法回顾50例高热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措施。结果经快速止惊、吸氧、降温、加强监护等一系列对症治疗及护理50例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利用迅速止惊、给氧、降温等护理措施可有效控制惊厥。  相似文献   

4.
丛娜 《江西医药》2021,56(10):1745-1747
目的 探讨传统急救护理与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急诊科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予以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观察比较两种护理模式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运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静脉开通时间、溶栓用药时间以及CT完成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间段溶栓情况对比,对照组患者在1h内进行溶栓治疗的有3例(10.00%)、1~2h的有16例(53.33%)、3~4h的有11例(36.67%);观察组患者在1h内进行溶栓治疗的有18例(60.00%)、1~2h的有8例(26.67%)、3~4h的有4例(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比,观察组患者溶栓后2h、24h、一周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6.67%vs83.33%)(P<0.05).结论 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更能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开通时间、溶栓用药时间以及CT完成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治疗患者的黄金时间,继而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40例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和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花  王小芬  倪悦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1):2979-2979
我院于2000年3月 ̄2004年7月共收治40例高热惊厥患儿,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0例患儿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小于1岁6例,1~2岁8例,3~4岁16例,5~6岁10例。其中有惊厥复发者8例。高热惊厥患儿均由感染性疾病引起,以急性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多见。体温高于38.5℃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改善急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急救患者,应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接受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急救护理质量作研究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急救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救患者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可有效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提高急救效果,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护理满意率,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李圳英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2):3513-3514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综合护理学科,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让护理专业学生掌握常见的急救护理知识,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教师的素质是做好急救护理学教学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急救知识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公众急救水平。对他们进行意外伤害知识的教育与行为的促进、干预,再通过他们对其周围的人进行知识传播和行为的促进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结合健康教育课,我们对我校学生的急救知识状况及健康教育前后情况进行了评估讨论。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以我校2005级本科新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样40个班,年龄17~21岁,平均18·5岁。1·2方法1·2·1调查问卷参考有关资料自行设计急救常识和急救方法的问卷,内容包括急救常识(急救概念、急救任务、急救电话、电话内容),急救方…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人为战争等不断发生,临床上危、急、重症日益增多,急救医学的重要性日益突现.在社会与公众的需求下,1979年急诊医学成为医学的第23个专门学科,1986年我国急诊医学专科正式成立.为培养实用型人材,与之相适应的在中专教学中加强急救护理学教育也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人为战争等不断发生,临床上危、急、重症日益增多,急救医学的重要性日益突现。在社会与公众的需求下,1979年急诊医学成为医学的第23个专门学科,1986年我国急诊医学专科正式成立。为培养实用型人材,与之相适应的在中专教学中加强急救护理学教育也成为当务之急。1急救医疗体系的组成和现状急诊医学的任务是给无限制人群的患者提供所需求的全面、紧急和便捷的医疗服务,为健康危机者做出紧急的决定与医疗行动以避免死亡与伤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改良急救护理措施在食物中毒患者当中进行急救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我院在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接收并治疗的食物中毒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改良急救护理措施,对于食物中毒患者在进行急救过程当中应用的效果。结果本研究42例患者经过全院的调动,精心组织和科学的救治,所有患者均抢救成功,没有患者死亡,患者住院1~2 d全部治愈出院,抢救成功率为100%。结论对于食物中毒患者,改良急救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的急救效果的提升,可以更大程度上挽救患者的生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13.
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06年8月收治的43例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癫痫持续状态,是指癫痫连续发作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min以上不自行停止[1]。它可引起急性脑水肿、高热、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细胞大量死亡,如不及时救治,常可危及患者生命。我院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的异常变化,为患者提供安全措施,大大减低了癫痫引发的持续性损伤。并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指导,降低了患者出院后癫痫的再发作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儿急惊风的急救和护理效果。方法 抓紧小儿急惊风的早期救护,防止抽搐的继发性损伤,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采取各种方法降温,加强基础护理,做好饮食调护和肢体功能锻炼,防止并发症发生。结果 13例患儿治愈。 结论 及时有效的急救和积极科学的护理措施以及熟练的护理技术操作都是治愈急惊风的基本。  相似文献   

16.
17.
创伤是指人体受到外力打击造成某些组织损害和功能障碍,可涉及身体多处组织器官,伤情轻重不等,若早期急救护理中处理不当,容易发生漏诊、误诊或继发性损伤,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现将我科2005年3月-2008年12月以来接诊的各种创伤患者的抢救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药物中毒的急救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1996-01~1998-12)我院急诊室救治各种原因服药致重度中毒者34例,现将急救时主要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男性10例,女性24例。年龄平均为16~78岁之间。就诊时间30分钟至6个小时。34例急诊患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其中深昏迷者11例,浅昏迷者16例,嗜睡者7例。呼吸抑制者18例,呕吐者16例。 2 急救处理及护理 2.1 接诊时的配合 2.2.1 首先应确定病人的神志情况、生命体征及损伤的原始征象(有的伴有其他事故损伤现象)、口腔(或呼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究密闭式安全型留置针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提高医疗质量,防止血液污染。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57例安全型留置针与普通静脉针输液患者的置管过程、护理及结果比较。结果密闭式安全型留置针因具有满足长期输液、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需要。保护血管,减少输液并发症。同时防止血源性传染病等优点在使用过程中显现出明显优势。结论安全型留置针在急诊稳重病人的急救护理中明显优于普通静脉头皮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