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窦内皮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以及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窦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发生的关系. 方法对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活组织枪查,将肝组织分成两部分,分别通过HE染色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以及常规制作电子显微镜标本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轻度39例,中度10例,重度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星状细胞的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周围有胶原纤维形成.窦内皮细胞与肝星状细胞间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其中53例窦内皮细胞窗孔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小,20例见窦内皮细胞下有连续或不连续的膜样物质形成,15例狄氏腔内有胶原纤维沉积.15例肝功能正常患者有的肝窦腔内有红细胞聚集,严重者有微血栓形成. 结论窦内皮细胞通过与肝星状细胞作用,从而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纤维化的早期重要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窦内皮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以及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窦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发生的关系. 方法对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活组织枪查,将肝组织分成两部分,分别通过HE染色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以及常规制作电子显微镜标本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轻度39例,中度10例,重度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星状细胞的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周围有胶原纤维形成.窦内皮细胞与肝星状细胞间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其中53例窦内皮细胞窗孔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小,20例见窦内皮细胞下有连续或不连续的膜样物质形成,15例狄氏腔内有胶原纤维沉积.15例肝功能正常患者有的肝窦腔内有红细胞聚集,严重者有微血栓形成. 结论窦内皮细胞通过与肝星状细胞作用,从而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纤维化的早期重要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窦内皮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以及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窦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发生的关系. 方法对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活组织枪查,将肝组织分成两部分,分别通过HE染色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以及常规制作电子显微镜标本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轻度39例,中度10例,重度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星状细胞的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周围有胶原纤维形成.窦内皮细胞与肝星状细胞间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其中53例窦内皮细胞窗孔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小,20例见窦内皮细胞下有连续或不连续的膜样物质形成,15例狄氏腔内有胶原纤维沉积.15例肝功能正常患者有的肝窦腔内有红细胞聚集,严重者有微血栓形成. 结论窦内皮细胞通过与肝星状细胞作用,从而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纤维化的早期重要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窦内皮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以及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窦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发生的关系. 方法对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活组织枪查,将肝组织分成两部分,分别通过HE染色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以及常规制作电子显微镜标本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轻度39例,中度10例,重度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星状细胞的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周围有胶原纤维形成.窦内皮细胞与肝星状细胞间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其中53例窦内皮细胞窗孔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小,20例见窦内皮细胞下有连续或不连续的膜样物质形成,15例狄氏腔内有胶原纤维沉积.15例肝功能正常患者有的肝窦腔内有红细胞聚集,严重者有微血栓形成. 结论窦内皮细胞通过与肝星状细胞作用,从而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纤维化的早期重要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窦内皮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以及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窦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发生的关系. 方法对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活组织枪查,将肝组织分成两部分,分别通过HE染色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以及常规制作电子显微镜标本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轻度39例,中度10例,重度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星状细胞的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周围有胶原纤维形成.窦内皮细胞与肝星状细胞间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其中53例窦内皮细胞窗孔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小,20例见窦内皮细胞下有连续或不连续的膜样物质形成,15例狄氏腔内有胶原纤维沉积.15例肝功能正常患者有的肝窦腔内有红细胞聚集,严重者有微血栓形成. 结论窦内皮细胞通过与肝星状细胞作用,从而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纤维化的早期重要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窦内皮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以及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窦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发生的关系. 方法对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活组织枪查,将肝组织分成两部分,分别通过HE染色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以及常规制作电子显微镜标本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轻度39例,中度10例,重度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星状细胞的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周围有胶原纤维形成.窦内皮细胞与肝星状细胞间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其中53例窦内皮细胞窗孔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小,20例见窦内皮细胞下有连续或不连续的膜样物质形成,15例狄氏腔内有胶原纤维沉积.15例肝功能正常患者有的肝窦腔内有红细胞聚集,严重者有微血栓形成. 结论窦内皮细胞通过与肝星状细胞作用,从而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纤维化的早期重要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窦内皮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以及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窦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发生的关系. 方法对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活组织枪查,将肝组织分成两部分,分别通过HE染色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以及常规制作电子显微镜标本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轻度39例,中度10例,重度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星状细胞的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周围有胶原纤维形成.窦内皮细胞与肝星状细胞间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其中53例窦内皮细胞窗孔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小,20例见窦内皮细胞下有连续或不连续的膜样物质形成,15例狄氏腔内有胶原纤维沉积.15例肝功能正常患者有的肝窦腔内有红细胞聚集,严重者有微血栓形成. 结论窦内皮细胞通过与肝星状细胞作用,从而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纤维化的早期重要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窦内皮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以及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窦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发生的关系. 方法对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活组织枪查,将肝组织分成两部分,分别通过HE染色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以及常规制作电子显微镜标本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轻度39例,中度10例,重度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星状细胞的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周围有胶原纤维形成.窦内皮细胞与肝星状细胞间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其中53例窦内皮细胞窗孔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小,20例见窦内皮细胞下有连续或不连续的膜样物质形成,15例狄氏腔内有胶原纤维沉积.15例肝功能正常患者有的肝窦腔内有红细胞聚集,严重者有微血栓形成. 结论窦内皮细胞通过与肝星状细胞作用,从而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纤维化的早期重要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窦内皮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以及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窦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发生的关系. 方法对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活组织枪查,将肝组织分成两部分,分别通过HE染色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以及常规制作电子显微镜标本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轻度39例,中度10例,重度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星状细胞的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周围有胶原纤维形成.窦内皮细胞与肝星状细胞间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其中53例窦内皮细胞窗孔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小,20例见窦内皮细胞下有连续或不连续的膜样物质形成,15例狄氏腔内有胶原纤维沉积.15例肝功能正常患者有的肝窦腔内有红细胞聚集,严重者有微血栓形成. 结论窦内皮细胞通过与肝星状细胞作用,从而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纤维化的早期重要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0.
肝苏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肝苏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8例)采用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8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肝苏颗粒,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以及肝纤维化相关指标如PGA指数、肝纤3项(HA、LN、CⅣ)和肝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以治疗组为优(P〈0.01);治疗组患者ALT、AST、γ-GT、TBil和肝纤3项、PGA指数均明显降低,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同时彩色多谱勒显示治疗组患者门、脾静脉内径、血流量值皆明显下降(P〈0.01)。结论:肝苏颗粒能较好地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临床症状,具有降酶、退黄、促进肝功能恢复作用,且对阻断及逆转肝纤维化进程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ahepatic 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17 (IL-17) and liver 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Methods IL-17 expressions in livers with different inflammation activity grades and hepatic fibrosis stages from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carriers (n= 30),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n = 55), liver cirrhosis (LC, n=20) were measur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Serum IL-17 and liver fibrosis indices of haluronic acid (HA), laminin (LN), type Ⅲ procollagen (PC Ⅲ ) and type Ⅳ collagen ( Ⅳ C) were determined by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ere compared by Kruskal-Wallis test, and the Mann-Whitney test, an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done by Spearman test. Results Intrahepatic IL-17 expression in LC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HB group (x2 =25. 3982, P=0. 004), and that in CHB group was higher than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carriers group (x2 = 11. 5056, P= 0. 001). The inflammation activity grade and hepatic fibrosis stage were both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L-17 expression (r= 0.718, 0. 693, respectively; both P<0.01). IL-17 mainly located in portal area and the express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rum levels of HA, LN, PCⅢ and ⅣC (r=0. 793, 0. 834, 0. 722, 0. 883, respectively; all P<0.01).Conclusion Intrahepatic IL-17 expression i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liver inflammation activity grade and hepatic fibrosis s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