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浮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4-02—2015-08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应数字偶数为观察组,奇数为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浮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及临床症状积分,并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41/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3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提升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起到改善作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神经发育疗法对脑瘫患儿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神经发育疗法(neurodevelopmental treatment,NDT)对脑瘫(cerebral palsy,CP)患儿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水平的影响。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分别检测CP组和CP高危因素新生儿(新生儿病例组)血清EPO水平变化,并分别与其对照组比较。结果 CP组NDT治疗后血清EPO高于对照组和NDT治疗前(P均〈0.01),NDT治疗前血清EPO水平与CP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新生儿病例组血清EPO水平明显高于新生儿病例对照组(P〈0.01)。结论 EPO可以作为评估神经发育疗法疗效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9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加平衡功能训练,应用Fugl-Meyer评定中的平衡功能评定法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在2组治疗前后对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和Holde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但治疗组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精神疗法联合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月2月期间收治入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者82例,按照入院ID号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精神疗法联合运动疗法。比较患者康复训练后步行功能、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步行功能、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评估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步行功能、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较级生活质量评估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功能指标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运用精神疗法联合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可更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神经发育疗法(neurodevelopmental treatment,NDT)对脑瘫患儿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ABCELISA法)分别检测脑瘫组NDT治疗前后和脑瘫高危新生儿(新生儿病例组)血清TGF-β1水平。结果新生儿病例组血清TGF-β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脑瘫组NDT治疗前后(P〈0.01);脑瘫组NDT治疗前血清TGF-β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脑瘫组NDT治疗后(P〈0.01);脑瘫组NDT治疗后血清TGF-β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TGF-β1在NDT治疗脑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并可以作为评估NDT疗效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中老年脑卒中患者开展神经节苷脂钠联合综合疗法的临床效果,并为该病的治疗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于2011-01-12收治的35例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开展常规综合疗法;选取2012-01-12收治的37例脑卒中患者,设为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脂钠治疗。记录2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个月末血流动力学指标、氧化应激状况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做对比分析。结果2组治疗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全血还原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在治疗前SOD与MD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DA值低于对照组(P<0.05),SOD值高于对照组(P<0.05)。2组在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脑卒中患者开展神经节苷脂钠联合综合疗法,能够促进患者病情预后康复,临床疗效良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抽取2015-02—2016-03我院6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根据不同干预方式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镜像视觉反馈疗法,2组均持续干预1个月。对比干预前后2组上肢功能评分(FMA)、前臂旋前肌群与屈肘肌群肌张力评分(MAS)、日常活动能力评分(BI)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FMA评分、前臂旋前肌群与屈肘肌群MAS评分、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FMA(46.82±18.85)分、前臂旋前肌群MAS(1.22±0.46)分、屈肘肌群MAS(1.24±0.51)分、BI(54.14±3.43)分优于对照组[(37.20±16.18)分、(1.69±0.38)分、(1.68±0.44)分、(37.18±4.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采用康复训练及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其上肢功能,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选择30例入选卒中后8周内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镜像疗法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Fugl-Meyer运动评价(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上肢部分),上肢运动研究测试(the 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对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同时评定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痉挛程度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以观察镜像疗法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上肢运动能力FMA评分、ARAT评分、M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治疗组FMA评分、ARA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M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提高,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有下降(P<0.05),但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的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痉挛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镜像疗法能提高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且能减轻患者偏瘫上肢的疼痛,但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及患肢痉挛程度的改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冰水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探讨冰水刺激疗法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康复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患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常规进行药物及语言康复治疗,治疗组给予冰水刺激疗法治疗2周,对照组只常规治疗。两周后观察两组语言恢复和颜面部失用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在语言表达和颜面失用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冰水刺激疗法治疗2周后,治疗组在语言表达和颜面失用方面比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冰水刺激疗法治疗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28例合并偏瘫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治疗,观察和比较护理8周后2组肌力恢复情况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干预组治疗后肌力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上、下肢肌力Ⅱ级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预后,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训练对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共64例脑卒中急性期(病程≤14 d)偏瘫患者随机接受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32例)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运动再学习训练(观察组,32例),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价量表(FMA-Balance)、改良Rivermead移动指数(MRMI)和改良Barthel指数(m BI)评价训练前后运动功能。结果 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康复训练,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仅少数患者训练后偶有轻度疲劳感,休息后缓解。与训练前相比,训练后两组患者FMA-Balance评分(P=0.000)、MRMI评分(P=0.000)和m BI评分(P=0.000)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训练后观察组患者FMA-Balance评分(P=0.031)、MRMI评分(P=0.013)和m BI评分(P=0.049)亦增加。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运动再学习训练有助于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测小骨窗直视下清除血肿和高压氧(HBO)治疗对基底节区脑出血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检测治疗组(手术+HBO,n=152)和对照组(手术,n=109)术后当时、15d、30d三个时点的血管外周阻力(R)和动态阻力(DR),于术后当时、30d、6个月三个时点观测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用脑出血病损评分(SIAS)积分定量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当时的R值及DR值均较高,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15d及30d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的R值及DR值逐渐下降低,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显著(P〈0.01或P〈0.05);两组患者术后当时上、下肢体SIAS积分均较低,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30d及6个月后有所增加,但治疗组增加更加明显,差异显著(P〈0.01或P〈0.05)。结论小骨窗直视下清除血肿为基底节区脑出血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创造了条件,术后HBO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出血灶周围脑组织的微循环障碍,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氟西汀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成氟西汀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氟西汀组加用氟西汀20 mg qd po,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30 d、给药后90 d进行FMMS评分,评价2组运动功能情况.结果 发现在给药后90 d,氟西汀组FMM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给予小剂量氟西汀口服(20 mg/d)并配合物理疗法,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失语病人语言功能和认知能力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脑卒中后失语病人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CRRCAE)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进行语言功能和认知能力评测。结果观察组在治疗2个月后在听理解、复述、朗读、阅读理解和MMSE方面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后失语病人的语言功能和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级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一08—2012—10收治的11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观察组58例采用三级康复训练措施,对照组58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1个月与3个月后,2组患者的上肢和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均基本相当,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6个月后,2组患者的上肢和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均出现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三级康复训练措施通过循序渐进的护理措施指导脑卒中患者进行机体的康复联系,有利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脑组织中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 MRPl)及应用MRP1拮抗剂丙磺舒干预后的表达,探讨MRP1与难治性颞叶癫痫多药耐药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脑组织实验组和对照组MRP1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免疫蛋白印记(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实验组、丙磺舒干预组和对照组MRP1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RP1在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脑组织中表达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丙磺舒干预组MRP1蛋白水平较实验组明显较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脑内高表达的MRP1参与难治性颞叶癫痫的耐药机制,丙磺舒可以降低脑组织内MRP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和评价补阳还五汤辅助治疗脑卒中对患者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102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进行辅助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血管阻力指数(RI)进行检测和记录.结果 2组血清TC、TG、HDL-C、LDL-C治疗后均显著改善(P<0.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颈动脉IMT厚度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动脉RI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对纠正脑卒中患者的脂代谢异常有积极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可作为脑卒中辅助治疗手段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张鹏  毕齐 《中国卒中杂志》2012,7(4):264-270
目的 调查青年卒中患者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检查情况,探讨青年卒中住院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连续登记住院的青年卒中(18~44岁)患者的病历资料入组274例,并分层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中老年卒中(45岁及以上)患者入组300例,分析其众多危险因素及病因学构成特点。结果 ①青年卒中组中,缺血性卒中229例(83.58%),男性211例(77.01%);年龄在40~44岁的患者160例(58.39%);②青年卒中组,合并高血压179例(65.33%)、吸烟162例(59.12%)、饮酒123例(44.89%)、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00例(39.84%)、肥胖86例(31.39%),与中老年卒中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合并高脂血症156例(56.9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缺血性卒中经TOAST(Trial of Org 10 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病因学分型,青年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00例(44.25%)和小动脉闭塞性卒中66例(29.20%),与中老年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青年组颅内外血管情况优于中老年组,主要动脉无异常的患者比率(26.55%)高于中老年组(15.79%),轻、中度和重度狭窄率(46.02%和7.96%)低于中老年组(50.20%和17.8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①青年卒中以缺血性卒中、男性为主,其中40~44岁的患者占1/2以上;②青年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依次是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肥胖,其中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百分率随年份的增长有逐渐增高趋势;③青年缺血性卒中主要的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其他病因多样化;④青年卒中患者的颅内外血管情况优于中老年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