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人类不同种族之间P450基因多态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并直接影响约90%临床常用药物在机体内的代谢和转化。英国牛津大学大数据研究所分析提示,目前广泛用于根治间日疟患者的伯氨喹啉药物已经不再适合临床用药,其理由是全球间日疟患者中有超过20%存在CYP2D6基因代谢受损,导致对患者肝脏内潜伏期的休眠子根治无效,同时还有14%的间日疟患者存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导致溶血,两类患者合计超过间日疟患者总数的34%。由此,改变了过去认为氯喹合并伯氨喹啉根治间日疟患者效果不佳是由于产生抗药性的看法。广西上林县发现非洲输入性间日疟患者采用标准剂量氯喹合并伯氨喹啉多次根治后仍然出现反复发作现象,经检测发现是由于CYP2D6基因代谢受损导致。研究小组尝试采用青蒿素类药物与阿奇霉素配伍进行根治后,至今2年多未见再复发。因此,对间日疟患者经常规根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开展CYP2D6检测。同时研究开发新的间日疟根治药物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在猴三日疟人工自动免疫试验基础上,探索了猴间日疟人工自动免疫试验,今年共进行了三次(第三次正在进行中),初步看出猴间日疟较猴三日疟有较好的免疫性,现将前两次试验初步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硝喹Nitroquine(Cl679,简称679),1970年Thompson氏报道该药对鼠疟、猴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以后未再见有报道。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于1971年合成,第三军医大学进行了抗疟作用及毒理研究。实验研究表明:对鼠疟、鸡疟及猴疟的红细胞内期和组织期都有较好的抗疟作用,并对鸡疟、猴疟以及人疟的孢子增殖均有阻断作用。经过药理、毒理观察和健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以我校自制的新抗疟药磷酸羟基喹哌在动物和人体试验证明毒性较低並对鼠疟和猴疟治疗有效后,首次于1974年11~12月对现症疟疾患者试治的临床结果(以相同剂量氯喹作对照)。治疗组44例(恶性疟30例,间日疟14例)于一疗程全部治愈,半数患者随访一月未见复发。平均退热时间及平均原虫转阴时间对恶性疟与间日疟均较对照组为短。对照组19例(恶性疟12例,间日疟7例),痊愈17例,2例分别于治疗开始后第5天和第6天再现原虫血症。不同年龄组以不同剂量治疗效果相同。磷酸羟基喹哌对胃肠道刺激较小;对造血系统无明显毒性反应;心电图观察除治疗组有4例窦性心动过缓外,未见其他异常。  相似文献   

5.
在南亚地区,抗叶酸药物已被证实可以有效的治疗间日疟感染.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在乌干达,蒿甲醚-苯芴醇联合使用可以治疗非复杂性疟疾. 伦敦大学卫生与热带医学硕士Toby Leslie及其同事筛选了20,410位东阿富汗地区和西北巴基斯坦地区3岁以上的患者,其中767位患者感染间日疟.  相似文献   

6.
抗疟药硝喹对间日疟及恶性疟均有治疗及防治效果,对鸡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的孢子增殖期均有阻断作用。1979年对硝喹进行了鉴定,并商定1980年在疟区扩大使用。我们于1980年在疟区进行大面积防治的工作中,对流行比较严重的几个村寨进行了重点观察,并于1981年继续进行观察,现将两年的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们曾于一九七五年秋疟疾流行末期,在濮阳县庆祖公社的两个大队首次试用硝喹(简称697)复方按成人25毫克,每日一次连眼七天,对间日疟现症患者进行根治效果的观察,初步表明有根治效果,但部分结果不如氯伯8日疗法。为了进一步观察该药物的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5种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伯氏症原虫,约氏疟原虫)中,可被间日疟、恶性疟病人血清识别的交及反应抗原。方法用50%、60%Percoll不连续梯度分离疟原虫感染红细胞,20mmolPBS被红细胞后,收集红内期原虫,以1%NP—40提取可溶性抗原。各种抗原经SDS—PAGE电泳后,转移至硝酸纤维膜上,分别用间日疟、恶性疾病人血清进行免疫识别。结果3神动物疟原虫红内期抗原中有多条蛋白区带可被间日疟或恶性疟病人血清识别。其中合蟹报疟原虫有14条蛋白带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伯氏疟原虫有16条蛋白区带被恶性疟病人血清识别,分别多于其它疟原虫。间日疟病人血清可识别5种疟原虫共有的72kD蛋白,而恶性疟病人血清不识别该蛋白。结论人疟原虫和动物疟原虫之间有一系列支又反应抗原。会压滤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伯氏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之间抗原相似程度高于其它疟原虫。72kD.蛋白在间日疟无疾学诊断方面可能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间日疟地理分布广,是现今疟疾控制和消除的最大挑战之一。本文通过查阅各类相关数据库,综述了间日疟控制和消除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研究进展。各类来源的研究资料显示间日疟更易于传播,媒介控制措施效果差;无症状和亚显微镜检测密度带虫者比例高,常规检测困难;磷酸伯氨喹啉(唯一根治药)安全性低。为应对这些挑战,现正在从传播阻断、实验诊断、抗疟药物和方案等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入院疟疾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2008年3月—2018年3月入院收治的疟疾患者51例,对患者治疗的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10例重症疟疾患者的治疗中,根据病情调整蒿甲醚用量,治疗效果良好。在19例恶性疟疾患者治疗中,应用了青蒿素类注射剂及青蒿素类复方,治愈率高,但单用青蒿素类注射剂方案有待优化。对于20例间日疟和2例卵形疟,3例患者使用磷酸氯喹加磷酸伯氨喹八日方案,15例患者选用青蒿素类联用伯氨喹,两种方案的效果均良好;4例患者单用青蒿素类方案,有1例间日疟复发。对症治疗及辅助用药较为合理。结论 入院的51例疟疾患者的药物治疗总体合理、规范,治愈率高;但对间日疟和卵型疟的根治及疟疾复发的预防,治疗方案有待优化,需关注联合用药问题,特别是伯氨喹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间日疟为主要的疟疾类型之一,地理分布广,是现今控制和消除疟疾的重要挑战之一。相关文献显示,无症状和亚显微镜检测密度带虫者比例高,间日疟更易于传播,不同地区间日疟遗传结构有差异、交叉感染和复发趋势明显,且能够引起危及生命的临床症状,间日疟感染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本文综述了东南亚地区间日疟流行情况及其检测、防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灰色预测模型对流动人口疟疾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应用灰色模型预测江苏省流动人口疟疾发病趋势。方法采用2000-2004年江苏省流动人口间日疟发病人数建模建立的流动人口间日疟病例的数学模型:Y⌒(t)=333.48e^0.2277(t-1)-257.483进行拟合分析。结果经对模型进行拟合检验,C=0.155,P〉0.95,模型拟合好,可用作外推预测。对2005年江苏省间日疟发病人数进行外推,估计流动人口间日疟发病人数为210例,经回代验证当年实际发病人数为188例,误差率为10.5%。结论江苏省流动人口疟疾发病人数呈上升态势,为防止疫情传播和扩散,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  相似文献   

13.
自1998~2010年,先后用磷酸哌喹+磷酸伯氨喹3d 3个疗程,5d 2个疗程和7d 2个疗程根治间日疟的疗效观察,效果比较满意,兹将方法及临床观察结果介绍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57例间日疟患者中男性71例,女性86例,年龄最小1岁半,最大67岁,其中143例来自疟区的当地居  相似文献   

14.
硝喹(Nitroquine简称679)在实验室通过鸡疟(P.gallinaceum)、鼠疟(P.berghei)及食蟹猴疟(P.cynomolgi)等各种动物模型,说明它对红内期疟原虫和组织型疟原虫均有较好的效果。实验研究还表明679对鸡疟和食蟹猴疟的孢子增殖期有较强大的作用。鸡疟感染待配子体出现后服用679一次,按每公斤体重2毫克或复方679(含679及氨苯砜各半)1毫  相似文献   

15.
技术措施的由来我省地处北纬31~35°之间,间日疟在全省呈地方性流行,其中80%集中在徐、淮、盐、扬地区,严重地危害广大贫下中农的健康,影响抓革命、促生产及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发展。几年来疟区广大干群及医务人员通过斗争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各项措施的效果及其局限性有了进一步认识。 (一)休止期疟史根治在流行休止期对上一年有疟史的病人以乙、伯八日疗法进行根治,能大幅度降低疟史病人的远期复发。但在一次暴发流行之后,无疟史带虫者也大量存在,因此,休止期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报道的是人服用679根治剂量后临床及生理、生化反应的观察结果,作为今后确定安全使用根治剂量的依据。 观察对象及方法 1977年10—11月我们共收治了15名有间日疟疟史的患者(均于1976及1977年间患疟疾的),进行住院根治治疗。全部患者都足四川重庆巴县长生区居民。计男性6名,女性9  相似文献   

17.
<正> 制备疟疾疫苗,进行疟疾有效免疫,以达到控制疟疾感染和流行,是当今防疟中期待解决的课题。体外培养疟原虫,做为疟疾抗原的来源,被认为系最好途径。许多学者设想在体外建立疟原虫孢子增殖期培养系统,试图获得由配子体发育成有免疫原性的子孢子,用以制备子孢子疫苗。为此,国内外对猴疟、鸟疟和鼠疟等动物疟原虫进行了许多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西双版纳州高疟区少数民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情况,为间日疟患者的治疗和根治提供安全保障。方法按《云南省高疟区部分少数民族G6PD缺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方案》,用纯化学反应荧法对5 807例高疟区少数民族的标本进行G6PD缺乏症的筛查。结果 5 807例标本中共筛查出G6PD缺乏261例,G6PD缺乏率为4.49%,G6PD缺乏率傣族居首位为9.22%,其后依次为瑶族6.99%、汉族3.39%、彝族2.41%、布朗族2.28%,拉祜族2.12%,哈尼族2.10%,傣族高于其它民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G6PD缺乏率为6.51%,女性G6PD缺乏率为2.92%,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6PD缺乏率勐腊县居首为6.24%,依次为景洪市2.82%、勐海县2.47%,勐腊县高于勐海县和景洪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西双版纳州属G6PD缺乏症和疟疾感染的高发区,提示在间日疟患者的治疗和根治中应做好G6PD缺乏的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防止因治疗和根治药物引起的溶血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可同时检测四种疟原虫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 PCR扩增四种疟原虫目的片段,克隆并构建标准质粒,进行梯度稀释。体系按浓度加入五重引物探针,对临床四种疟原虫阳性血样及单一腺病毒和肺炎支原体阳性血样、人基因组进行特异性检测。将本地区优势虫种恶性疟及间日疟阳性血样混合并检测。每个反应做一式三份验证重复性。检测标准品梯度浓度,获得体系最低检测限。结果成功构建四种疟原虫标准质粒。对20份样本进行检测,其中15份恶性疟,3份间日疟,1份三日疟,1份卵形疟,与原有确证结果一致。对单一腺病毒及肺炎支原体阳性血样、人基因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恶性疟及间日疟阳性血样混合检测显示3条特异性扩增曲线。三个复孔的变异系数在0.17~4.96之间。恶性疟可检测到10~2copies/m L,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可检测到10~3copies/m L。结论建立五重荧光定量PCR检测四种疟原虫特异性及重复性均较好,灵敏度高,可用于疟原虫快速筛选及分型鉴定。  相似文献   

20.
<正> 抗氯喹恶性疟株的出现,是当前灭疟工作者严重关切的问题,本文小结国内生产的磷酸喹哌片对现场防治抗氯喹恶性疟株效果观察,感到满意,予以报道。一、疫区疟疾流行情况田东县作登公社是一个恶性疟与间日疟混合流行的疟区,历年来采用国内推荐的氯喹加伯喹四天双疗程根治方案。1981年,该公社血检发热病人间日疟与恶性疟带虫率之比为1:0。33;1982年变为1:1.22;总带虫率1982年比1981年增高1.87倍;按虫种带虫率统计,1982年与1981年相比,间日疟增加0.68倍,而恶性疟猛增5.4倍(详见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