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运用定量感觉检查技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温度觉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小纤维神经的功能状态。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组为2005-01/04于卫生部北京医院疼痛诊疗中心就诊,并被明确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33~70(49.8±11.5)岁。所选病例均为单侧上肢出现症状(左侧10例,右侧10例),且检查前1周未进行理疗或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选择同期在疼痛诊疗中心就诊的非颈椎病患者及志愿者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23~75(49.7±14.7)岁。应用神经感觉定量分析仪界限法检查双上肢大鱼际掌侧冷感觉、热感觉、冷痛觉、热痛觉阈值。结果: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和20例对照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根型颈椎病组患侧冷感觉阈值低于健侧,热感觉阈值高于健侧[(29.00±1.26)℃,(30.00±1.06)℃;(35.04±0.87)℃,(34.14±0.99)℃,P<0.05]。冷痛觉和热痛觉阈值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神经根型颈椎病组患侧与健侧阈值之差和对照组双侧阈值之差进行比较可见:冷感觉、热感觉、冷痛觉和热痛觉差异均有显著性[(-1.01±0.57)℃,(0.04±0.28)℃;(0.89±0.39)℃,(0.05±0.26)℃;(2.49±1.10)℃,(0.28±1.79)℃;(-1.62±0.86)℃,(0.17±1.10)℃,P<0.01]。颈椎病组患侧冷感觉和热痛觉阈值比健侧低,热感觉和冷痛觉阈值比健侧高。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感觉障碍发生率显著增高。主要形式为温度觉减退和痛觉过敏,提示C类和Aδ类神经纤维出现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背景:脑卒中偏瘫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vndrome,SHS)患者感觉减退已被证实,而感觉障碍的评估多用问卷式调查或仅为粗略临床检查来完成,难以精确评估。目的:运用定量感觉检查技术(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检查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观察组和脑卒中对照组各15例患者的温度觉及振动觉,并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小纤维神经功能状态及其与肩手综合征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v)。地点和对象:研究地点为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对象涉及2000-06/2001-04湘雅三医院门诊及住院脑卒中后瘫痪病例。方法:用界限法分别检查观察组与对照组偏瘫侧上肢大鱼际掌侧温度觉阈值与拇指掌侧振动觉阈值。检查温度觉时,使用一个小的与检测区皮肤接触的热电极探头,探头温度以1℃/s速度递增(热觉、热痛觉)或递减(冷觉、冷痛觉),直至受检者产生感觉的那一刻由受检者本人按下按钮停止刺激。得到一个温度觉阈值,探头温度恢复到预置温度准备下一次刺激。重复4次得到平均温度觉阈值。在检测振动觉时,振动器的刺激强度以0.1-12μm/s的速度递增,重复检测6次。主要观察指标:感觉障碍发生率,温度觉、痛觉及振动觉的数据。结果:SHS组中感觉障碍发生率为67%较对照组27%显著增高(P&;lt;0.05)。SHS组与对照组定量感觉比较,主要表现为冷觉阈值降低(分别为26.73&;#177;4.48,29.89&;#177;1.57,P&;lt;0.05),热觉阈值增高(分别为36.83&;#177;1.90,35.40&;#177;0.89,P&;lt;0.05)。冷痛觉阈值、热痛觉阈值与振动觉阈值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冷痛觉阈值与冷觉阈值的差值(P&;lt;0.01)及热痛觉阈值与热觉阈值之间差值(P&;lt;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脑卒中偏瘫后SHS患者感觉障碍发生率显著增高。主要形式为温度觉减退和痛觉过敏。C类和AB类神经纤维功能障碍可能在SH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脑卒中偏瘫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患者感觉减退已被证实,而感觉障碍的评估多用问卷式调查或仅为粗略临床检查来完成,难以精确评估.目的运用定量感觉检查技术(quantitative sensorytesting,QST)检查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观察组和脑卒中对照组各15例患者的温度觉及振动觉,并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小纤维神经功能状态及其与肩手综合征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地点和对象研究地点为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对象涉及2000-06/2001-04湘雅三医院门诊及住院脑卒中后瘫痪病例.方法用界限法分别检查观察组与对照组偏瘫侧上肢大鱼际掌侧温度觉阈值与拇指掌侧振动觉阈值.检查温度觉时,使用一个小的与检测区皮肤接触的热电极探头,探头温度以1℃/s速度递增(热觉、热痛觉)或递减(冷觉、冷痛觉),直至受检者产生感觉的那一刻由受检者本人按下按钮停止刺激.得到一个温度觉阈值,探头温度恢复到预置温度准备下一次刺激.重复4次得到平均温度觉阈值.在检测振动觉时,振动器的刺激强度以0.1~12 μm/s的速度递增,重复检测6次.主要观察指标感觉障碍发生率,温度觉、痛觉及振动觉的数据.结果SHS组中感觉障碍发生率为67%较对照组27%显著增高(P<0.05).SHS组与对照组定量感觉比较,主要表现为冷觉阈值降低(分别为26.73±4.48,29.89±1 57,P<0.05),热觉阈值增高(分别为36.83±1.90,35.40±0.89,P<0.05).冷痛觉阈值、热痛觉阈值与振动觉阈值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冷痛觉阈值与冷觉阈值的差值(P<0.01)及热痛觉阈值与热觉阈值之间差值(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脑卒中偏瘫后SHS患者感觉障碍发生率显著增高.主要形式为温度觉减退和痛觉过敏.C类和Aδ类神经纤维功能障碍可能在SH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肢体神经生理学变化特点。 方法:于2004-07/2005-03选择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首次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8,生命体征平稳。正常对照组来源于门诊健康检查的正常人19例。根据BRSS分级标准,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3组,BRSSⅠ~Ⅱ级组36例,BRSSⅢ~Ⅳ级组23例,BRSSⅤ~Ⅵ级组21例。应用肌电图技术测试其健侧肢体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连接记录电极(姆短展肌肌腹)、参考电极(第一指骨)与地极。刺激电极置于腕关节正中处,刺激强度为阈刺激的130%,刺激频率为2Hz,电流脉宽为0.2ms,时程为5ms,灵敏度为2mV,依次检测患侧肢体的安静状态(静态)、对侧最大抗阻收缩状态(动态)下健侧正中神经的F波情况,记录F波波幅与频率。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检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BRSSⅢ~Ⅴ级脑卒中患者的健侧肢体动态下的F波参数增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波幅:(0.8039&;#177;0.1573),(0.4067&;#177;0.1703)mV,P〈0.05],[频率:(0.8561&;#177;0.2668)%,(0.6500&;#177;0.1976)%,P〈0.05],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静态下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BRSSⅠ~Ⅱ级和BRSSⅤ~Ⅵ级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动静态下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BRSSⅠ~Ⅱ级和BRSSⅤ~Ⅵ级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正中神经F波参数动态高于静态,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BRSSⅢ~Ⅳ级组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正中神经F波参数动态高于静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波幅:(0.8039&;#177;0.1573),(0.3917&;#177;0.1316)mV,P〈0.05],[频率:(0.8561&;#177;0.2668)%,(0.6391&;#177;0.2594)%,P〈0.05]。③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静态下各组之间F波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BRSSⅢ~Ⅳ级组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动态下正中神经F波参数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波幅:(0.8039&;#177;0.1573),(0.3951&;#177;0.1488),(0.4371&;#177;0.1576)mV,P〈0.05],[频率:(0.8561&;#177;0.2668)%,(0.6125&;#177;0.2328)%,(0.6571&;#177;0.2325)%,P〈0.05]。 结论:脑卒中后“健侧”肢体可发展为非麻痹侧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量第1腰椎正位、双侧股骨颈及双侧桡骨远端骨密度,评价鲑鱼降钙素、α维生素D3与碳酸钙联合治疗在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后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0—12/2003—12在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3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①治疗组予鲑鱼降钙素,50IU,肌注,1次/周;α维生素D3,0.25μg,口服,1次/d:碳酸钙,0.15g,口服,3次/d;另予抗血小板、神经营养药物、活血化瘀治疗等,共治疗1年。②对照组不予鲑鱼降钙素、α维生素D3与碳酸钙,其余治疗同治疗组,共治疗1年。③治疗前后采用DEXA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第1腰椎正位、双侧股骨颈及双侧桡骨远端骨密度。结果:105例患者由于未能坚持治疗等原因退出实验,其余259例(治疗组89例.对照组170例)进行结果分析。①治疗组治疗1年后第l腰椎、股骨颈(健侧)、股骨颈(患侧)、桡骨(健侧)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分别为7.2%,6.1%,4.9%,3.0%(P〈0.05-0.001);桡骨(患侧)骨密度较治疗前升高幅度不大(P〉0.05)。②对照组治疗1年后各部位骨密度均明显降低,分别为-2.8%,-2.5%,-10.2%,-3.9%和-11.3%(P〈0.01-0.001)。③治疗后治疗组各部位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第1腰椎:(0.891&;#177;0.066),(0.801&;#177;0.060)g/cm^2;股骨颈(健侧):(0.915&;#177;0.023),(0.846&;#177;0.078)g/cm^2;股骨颈(患侧):(0.887&;#177;0.120),(0.771&;#177;0.083)g/cm^2;桡骨(健侧)(0.609&;#177;0.057),(0.564+0.036)g/cm^2;桡骨(患侧):(0.595&;#177;0.095),(0.522&;#177;0.076)g/cm^2,P均〈0.001]。结论:联合应用鲑鱼降钙素、α维生素D3与碳酸钙可明显增加患者第1腰椎、双侧股骨颈、双侧桡骨的骨密度,以患侧股骨颈及桡骨增加最明显,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后骨质疏松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肩手综合征定量感觉测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运用定量感觉检查技术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的温度觉及振动觉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小纤维神经功能状态及其与肩手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神经感觉定量分析仪用界限法分别检查观察组SHS组(70例)与对照组(70例)偏瘫侧上肢大鱼际掌侧温度觉阈值与拇指掌侧振动觉阈值。结果SHS组中感觉障碍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SHS组与对照组定量感觉比较,主要表现为冷觉阈值降低(P<0.05),热觉阈值增高(P<0.05)。冷痛觉阈值、热痛觉阈值与振动觉阈值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冷痛觉阈值与冷觉阈值的差值(P<0.01)及热痛觉阈值与热觉阈值之间差值(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风偏瘫后SHS病人感觉障碍发生率显著增高。主要形式为温度觉减退和痛觉过敏。C类和Aδ类神经纤维功能障碍可能在SH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乳腺癌患者运用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乳腺外科自行编制的康复训练操训练,观察其术后患侧上臂水肿的发生率及肩关节的活动度。方法: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乳腺外科2003-09/2004-07收治女性乳腺癌患者200例(Ⅰ~Ⅲ期,均经病理证实),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康复训练组(140例)。对照组不进行康复操训练,只自行锻练。康复训练组,运用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乳腺外科自制的康复训练操,辅以音乐进行康复训练。该康复训练操共分五部分,分别表示术后1周内、2周内、3周内、4周内及术后1个月以上5个时段,每部分分4节。测量患侧上肢水肿[标准:术后首次换药(排除包扎过紧造成水肿)后出现患侧上肢胀痛;患侧上肢较另一侧上肢肿大;压之有凹陷]发生率,观察术前、术后1,2,3个月肩关节的活动度,上肢的前、后、侧方上举角度,内外方旋转角度。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0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测量结果比较:术后3个月康复组的前方上举、后方上举、侧方上举、外旋、内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6.0&;#177;1.0)&;#176;,(49.0&;#177;2.0)&;#176;,(85.0&;#177;1.0)&;#176;,(61.0&;#177;1.0)&;#176;,(83.0&;#177;1.0)&;#176;;(48.1&;#177;2.0)&;#176;;(46.2&;#177;1.0)&;#176;,(59.5&;#177;4.0)&;#176;,(58.3&;#177;1.0)&;#176;,(49.1&;#177;1.0)&;#176;,t=6.32-1.56,P〈0.05]。②两组患者患侧上臂水肿发生率:术后1,2个月时康复训练组上肢水肿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7%,32%),u=4.42,P〈0.05;(2%,15%),u=3.94,P〈0.05]。结论:康复训练操能有规律地活动上肢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使患侧上肢水肿减轻,肩关节的活动度及功能障碍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颈椎病患者心理特征及接受理疗康复的同时综合性心理治疗与单纯康复理疗的差异。 方法:选择2005-02/2005-12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康复理疗科接受治疗的颈椎病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22~68岁,平均(50.6&;#177;15.2)岁,病程0.6~17年,颈椎病神经根型28例、椎动脉型9例、脊髓型12例,交感神经型6例和混合型5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运动、感觉障碍,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的颈椎病诊断依据,有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资料。知情同意。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理疗康复治疗,包括制动、颈椎牵引、推拿疗法、物理治疗、关节松动术、运动疗法和必要的药物治疗;治疗组除给予常规的治疗外,还介入心理治疗,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措施。于入院时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症状自评量表(共90个项目,包含9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艾森克个性问卷(共85个项目,包含内外性、情绪性、精神质和掩饰性等4个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定。 结果:发放问卷60份,收回且合格58份,有效率96.7%。①与对照组比较,经理疗康复和介入心理治疗后治疗组症状自评量表中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明显降低(1.82&;#177;0.22,1.27&;#177;0.40,1.24&;#177;0.33,1.02&;#177;0.52,1.30&;#177;0.24;2.69&;#177;0.26,1.96&;#177;0.39,2.25&;#177;0.37,2.19&;#177;0.47,2.40&;#177;0.41,P均〈0.05)。②治疗组的精神质和情绪性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7.69&;#177;7.32,52.22&;#177;8.75,P〈0.05;41.97&;#177;8.79,46.33&;#177;5.16,P〈0.05)。②治疗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69.80&;#177;9.96,63.33&;#177;6.92,P〈0.05)。 结论:心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康复疗效,对颈椎病患者在理疗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适时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体感觉是膝关节正常运动的必要条件,膝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水平与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程度有关。为此探讨ACL重建术后强化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位置觉的影响。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01-03/2003—12进行膝ACL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60例,按病区将患者分本体感觉促进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术后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本体感觉促进组除了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外还加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术后6个月进行患者位置觉测定。结果:本体感觉促进组在被动角度重现测试中患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25&;#177;1.06)&;#176;,健膝总平均偏差为(3.87&;#177;1.95)&;#176;(P&;gt;0.05)。对照组患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91&;#177;1.01)&;#176;,健膝总平均偏差为(3.83&;#177;1.22)&;#176;,患膝的总平均偏差显著大于健侧(P&;lt;0.01)。结论:ACL韧带重建术后强化本体感觉训练能改善患膝位置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吗啡对慢性神经源性痛大鼠机械和冷刺激痛敏症状的镇痛作用及其剂量依赖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10/12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取35只SD雄性大鼠制备成一侧脊神经(L5,l6)结扎模型,1周后当机械缩腿阈值达1~4g并出现痛敏症状后,将其随机分为5组(n=7):生理盐水组经鞘内一次性注射生理盐水10 μL;吗啡0.1,0.5,1,5 μg组经鞘内分别一次性注射吗啡0.1,0.5,1,5 μg,均溶于10 μL生理盐水中。于给药前及给药后15,30,60,120和180min分别测量大鼠神经损伤侧的机械缩腿阈值[正常大鼠基础缩腿阈值为(25.16&;#177;1.14)g]和5℃的冷板5min内冷刺激后的抬足次数。结果:所有3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机械缩腿阈值:脊神经结扎后1周时为(2.76&;#177;1.01)g。吗啡0.5,1,5 μg组均高于生理盐水组,作用高峰时间为给药后的30min [(6.13&;#177;3.67),(14.27&;#177;2.78),(25.13&;#177;7.44),(4.04&;#177;1.12)g,P〈0.01],而吗啡1,5 μg组升高更为显著(P〈0.01),持续时间达180min。②各组大鼠冷刺激后抬足次数:经5 min内冷刺激吗啡0.1,0.5,1,5 μg组均减少,作用高峰时间为给药后的30min,分别为(24.14&;#177;6.77),(14.00&;#177;9.79),(6.17&;#177;4.31),(1.33&;#177;0.33)次,其中吗啡0.5,1,5 μg组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29.83&;#177;7.44)次,P〈0.05],而吗啡1,5 μg组降低更为显著(P〈0.01),持续时间达180min。结论:结果证实在L5和6脊神经结扎模型基础上诱导产生慢性神经源性痛,鞘内注射吗啡(0.1-5 μg)对慢性神经痛大鼠机械和温度刺激引起的痛敏症状均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中吗啡1~5 μg的镇痛作用可持续180min,提示吗啡对神经源性痛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