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场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额济纳旗大沙鼠和蜥蜴均自然感染了利什曼原虫;感染原虫的大沙鼠耳组织无溃疡;该原虫虫体比其它利什曼原虫大,对小鼠不致病。但能在黑线仓鼠睾丸的塞氏细胞内繁殖;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是大沙鼠利什曼原虫的主要传播媒介,微小白蛉新疆亚种为蜥蜴利什曼原虫的媒介;未发现当地居民有皮肤利什曼病,提示大沙鼠利什曼原虫对人类无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2.
1.在甘肃省兰州河口地区进行蒙古白蛉及中华白蛉感染人株及犬株利什曼原虫,计解剖蒙古白蛉323只,阳性58只(17.9%),中华白蛉53只,阳性23只(41.5%)。前者鞭毛体多在白蛉的胃及后肠部,但亦可发展至前胃部。后者鞭毛体多在胃及前胃部,但亦可在后肠部发现。2.两种白蛉对黑热病原虫的感染率有显著性的差别。但都具感受性,在兰州地区中华白蛉为主要传病媒介,蒙古白蛉次之,但从流行病学上,蒙古白蛉占该地区白蛉密度的94.3%,而中华白蛉仅占5.7%,蒙古白蛉的媒介作用不容忽视的。3.使用蒙古白蛉消化道内的鞭毛体,腹腔注射给健康田鼠三只黄鼠二只,皮肤划痕接种一只未获结果。  相似文献   

3.
用草原兔尾鼠复制内脏利什曼病模型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给草原兔尾鼠经腹腔接种婴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5个月后剖杀动物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动物的脾、肝、骨髓、淋巴结、肾及输尿管内均有不同数量的利什曼原虫分布,有典型的内脏利什曼病病理损害。作者认为草原兔尾鼠是一种便于复制内脏利什曼病模型的动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SSU rRNA分子探讨中国利什曼原虫基因多态性及其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采用PCR法获得中国不同地区利什曼原虫SSU rDNA,通过Clustal X软件比对序列碱基,构建贝叶斯进化树。结果中国不同地区流行利什曼原虫分属于不同的支序,在中国除了有杜氏利什曼原虫外,还有热带利什曼原虫和一支在国际上还没有定种的未定种存在。结论在中国有未定种利什曼原虫存在。  相似文献   

5.
<正> 皮肤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简称L D)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皮肤病,经白蛉叮咬而传播。寄生于人体的利什曼原虫有三种,从形态、动物接种及培养等方面,不能加以区别,三种不同的原虫,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由于命名混乱,致使概念不清,现将不同原虫所致的疾病简介于下,并对杜氏利曼原虫所致的疾病,作进一步叙述。  相似文献   

6.
黑热病是以中华白蛉为媒介,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它主要在山西、陕北、川北、甘肃、内蒙古及新疆地区流行[1],但随着近年来物资和人员的大量流动,该病也出现在一些非流行地区.  相似文献   

7.
姚正林  周俊  苏惠勇  钟国梁  赵宾 《吉林医学》2009,30(22):2916-2916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o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morani)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云南为非流行区,2005年6月和2008年7月我们发现了2例黑热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又名黑热病(Kala-azar),是由趋内脏的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白蛉为传播媒介[1]。我国内脏利什曼病致病的病原体主要为杜氏利什曼原虫和婴儿利什曼原虫,现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发病率最高的3个地区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和四川省[2]。临床表现包括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高球蛋白血症等。及时、正确诊断内脏利什曼病,  相似文献   

9.
光敏生物素标记k-DNA打点杂交鉴定利什曼原虫种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光敏生物素标记利什曼原虫动基体DNA(k-DNA),以打点杂交鉴定利什曼原虫。结果表明,在前鞭毛体数为10~4~10~5时,此法能显示出利什曼原虫不同的种和株间有明显的区别,并且发现采自国内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不同的地区的虫株间k-DNA 在同源程度上存在差异,但用传统分类法则无法加以鉴别。此法为快速、简便地鉴定利什曼原虫及诊断黑热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预防方针黑热病的传播机转: 黑热病的病原——杜氏利什曼原虫,由于黑热病人及利什曼病犬(病源)被白蛉叮咬而进入白蛉体内(传播媒介);经过发育和繁殖后,又由于白蛉再次叮咬健康人(易感染者),而把黑热病传播开。在中国传播黑热病的主要媒介为中华白蛉。针对上述情况,扑灭中华白蛉,切断传播环节是黑热病预防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治  相似文献   

11.
1.经土壤内检查幼虫和安装捕蛉器的方法来测定白蛉的孳生场所,发现孳生地是很分散的,在秦安郭家镇是以窑洞内的鼠洞为主其次为其他场所之鼠洞,在皋兰县抚河湾以畜圈的墙缝为主,其次为其他场所的墙缝和鼠洞。2.通过封闭马蛉薯窖的方法,发现该处亦为孳生地之一。3.通过安装捕蛉器发现在村镇周围的洞穴及野外的洞穴也是白蛉孳生地之一。4.经捕蛉器检查结果,发现皋兰县抚河湾有中华白蛉及蒙古白蛉,而秦安县郭家镇只发现中华白蛉。5.对这项研究工作的意义、方法及结果加以简单的讨论,认为用安装捕蛉器的方法比较简便而且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背景:地中海盆地是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利什曼病的地方病区域。过去几年间随着H IV感染的出现,这一地区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显著增多,成人尤著。而且这些患者中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皮肤损害屡见报道。病例报道:一35岁葡萄牙女性———从1997年开始静脉吸毒的H IV阳性患者———2000年患内脏利什曼病,2001年和2002年中数次发作,均采用五价锑盐(锑酸葡甲胺)、脂质体两性霉素B及锑酸葡甲胺联合伊曲康唑治疗成功。内脏利什曼病第二次复发治疗几周后,体检发现患者面部出现红斑性丘疹,无自觉症状,随后波及躯干和上肢。皮损活检标本组织学检查发现,…  相似文献   

13.
1954年以来,我们同兄弟单位协作,对甘肃省利什曼病及白蛉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主要结果综述于后。黑热病动物储存宿主的调查过去,在中亚细亚、南美及欧洲的调查证明,狼、狐、豪猪是杜氏利什曼原虫的  相似文献   

14.
~、名词解释 寄生齐生虫宿主生活史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感染阶段蠕虫原虫医学昆虫裸介昆虫一芝态全变态 二、漫住选择甩(在字母上画圈) 1.仕氏利什曼原虫主要寄生于:A.肝细 胞B。红细胞c.多核白细胞D。巨噬细胞E.网织红细胞 2.浇道毛滴虫的感染阶段:A.大滋养体 B.小滋养体C.滋养体D.包囊E.成热包囊 3。输血可感染:A.溶组织内阿米巴马。自由生活的致病阿米巴C.丝虫D.疟原虫 E。弓浆虫 4.黑热病的重要保虫宿主:A。猫B。狗C.绪D.鼠E。牛 5。引起肝孩肿的原虫:A。溶组织内阿米巴B.自自生活的致一扁阿米巴C.社氏利什曼原虫D.疟原虫E…  相似文献   

15.
<正> 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 niasis)又称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例图)所致的一种有地域性分布的慢性传染病。经白蛉叮咬而传播。该病在我国五十年代末已基本消灭,以后少有报告。1980年以来,我们发现两例,报告如下。例1杨某某,男,32岁,工人,汉族,四川仪陇县人。  相似文献   

16.
1984年,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发现有酷似皮肤利什曼病的皮肤病患者,继而在当地一农场捕获的三种白蛉体内查见有前鞭毛体的自然感染,但感染来源不明。1988年,我们从当地野外大沙鼠耳皮下组织查  相似文献   

17.
1.在甘肃省22个县市的蛉种调查,共发现有中华白蛉、蒙古白蛉、鳞喙白蛉和许氏白蛉四种。2.中华白蛉的季节分布是:五月中旬或下旬季节开始,七月上旬或中旬达高峯,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季节终了,季节全长4个半月左右;蒙古白蛉的季节分布与中华白蛉相似,全长亦为四个多月。从白蛉季节分布曲线上看,两种白蛉每年仅有一个世代的繁殖。3.白蛉密度消长与温度的关系较密切,而与湿度的关系并不显著。4.本省白蛉的主要栖息场所为窑洞及畜圈。中华白蛉分布极为广泛,其范围并不局限于村庄内,在野外洞穴中亦有大量白蛉存在。5.村镇边缘区较中心区的白蛉密度为高。6.白蛉活动时间:住屋内的白蛉黄昏开始活动,自21时起渐增加,至下半夜2时以后虽减渐少,但并不显著。7.白蛉的雌雄比例:一般为雌多于雄。8.中华白蛉的吸血范围较广,其中吸人血、驴血、犬血者较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嗜吸犬血,且犬对中华白蛉有很大的吸引力。9.对三年来调查的生态学资料加以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检视,可用所抽出之骨髓液做成涂片,以瑞忒 Wright 氏或其它常用之血片染色液染色后进行鏡检。杜氏利什曼原虫只有在昆虫体内或培养基上可发育生出鞭毛,于人体内呈无鞭毛之利什曼原虫型;虫体为圆或卵圆形,大小约为红血球的五分之一至七分之一,但也有较大者,我们曾见到过大到  相似文献   

19.
黑热病病原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脾进行性肿大)贫血等。我院于2005年5月-8月收治2例黑热病患儿,骨髓检查发现巨噬细胞胞浆内及细胞外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已往用各种血清学方法,如补体结合试验、沉淀反应等检查虐原虫感染能否引起体液免疫反应。这些方法不仅操作复杂,需要血液标本量大,不实用,而且敏感性也低。用萤光抗体法检查虐原虫及患者血中抗体已经应用于几种人类与动物虐疾。1958年在第六届热带病与疟疾的国际会议上,Brooke 等报导,用直接萤光法染伯氏鼠瘫(Plasmodiumberghei)。即取感染鼠虐的(Plasmodi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